孫會紅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049-01
新課程理念是:課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就《品德與社會》課程所要學習的道德規(guī)范、社會知識、生活常識等等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镀返屡c社會》課程是在中高年級開設的以學生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發(fā)展的綜合課程。
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我始終把握課程的標準,教學不離學生生活,不離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1.以生活為本
我利用《我們自己作主》這一課的教材,通過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對人對事要公平、公正的重要意義,教育學生做一個正直的人。
我提的問題是:如果現在我們重新選舉班干部,你會選誰?說說你的理由。同學們討論熱烈,有贊成選學習好的,有同意選人緣好的,有選跟自己關系好的,有選號召力強的,……等等。這些都是意料中的回答。但在討論發(fā)言中,有學生提出了一個令我感動的建議,就是要選平時在班集體中不太守紀律的同學當班干部。我請他說出理由。他的理由既有理也有據:不太守紀律的同學并不是喜歡影響班集體,而是缺乏約束自己的能力,如果我們讓他們在班級活動中管理別人,多給點機會讓他們嘗試管理別人的樂處和難處,他們就能在管理中體會到,一個人不要別人管是多好的事啊,班集體的榮譽是要靠大家來爭取和保持的,一個人可以影響到班集體榮譽,可以影響到班上每一同學的情緒,可以影響到學校的聲譽。我們每一個人的言行舉止都要符合紀律要求。還有的學生說,這幾個不太守紀律的同學,也有很多的優(yōu)點,只要他們改正了缺點,我們班的紀律就更好了。
通過教學,我讓學生從生活體驗中獲得感性和理性的認識;讓有缺點的同學從討論中獲得改正自己缺點的勇氣和毅力,獲得自信,從老師的鼓勵中獲得進步的動力。
2.在生活中學習生活,學習道德
《標準》所倡導的是與學習者的實際生活有血肉聯系的學習過程。在課堂上,我的做法是(1)努力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2)通過自身的觀察、調查、了解等活動和互相交流,擴大他們的經驗,深化他們對自身經驗的體驗。(3)摹擬某種生活情景,如表演、編故事等,在這種"準生活"摹擬中學習。在討論"我們選誰來當班干部"這一話題時,學生的發(fā)言是多元化的。這是源于學生已有的經驗,他們的生活經歷,這些有別于他們原來的班級干部選舉的方式方法,他們對事物的看法。因此,我們在討論中,要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選舉班干部一定要從班級的需要出發(fā),從同學們的需要出發(fā),從有利于班級的進步和發(fā)展出發(fā),從培養(yǎng)同學們的能力出發(fā).這樣的活動來源于學生生活,來源于學生的生活體驗,來源于學生的需要,又為學生實際生活服務。
3.教學要回歸生活: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3.1 形式和內容的趣味性設計,評價方法的多元構建:讓孩子在過程中感悟、體驗,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教學目標,既有明確的顯性目標,又有模糊的隱性目標,而兒童又具有喜歡新、奇、怪和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的心理特點,這就需要依據不同教學內容的特點,靈活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通過自由、主動、生動地參與活動,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明理,在活動中導行,在活動中發(fā)展個性特長。
如設計《保護環(huán)境》的教學,首先,布置學生收集有關動物、環(huán)境有關的新聞,在課堂上發(fā)布。學生在信息交流中得出結論:動物是人類的朋友,愛護有益的動物就是愛護我們自己,愛護動物應該與保護環(huán)境緊密地結合起來。
其次,設計一項調查活動,了解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遭到了哪些破壞,出現了哪些危害人民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環(huán)境問題,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環(huán)境,如:地球上的水資源缺乏,如果我們不保護水資源和節(jié)約用水,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將是我們的眼淚。從而把學習活動向課外延伸。
再次,指導學生將自己調查的資料以學習小組的形式交流、整理,在搜集、整理、匯報的過程中,學生完成了自悟的過程。同時將這一活動擴展為環(huán)?;顒?,由學生自編小品、小詩,設計宣傳板報、小隊報,在校園內外宣傳保護壞境、保護水資源、熱愛動物的意義。
3.2 學科之間有機滲透:實現綜合性體驗。小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生活化、活動化、綜合化的綜合性學科,客觀上需要結合相關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進行生活化教學,實現綜合性體驗。
通過思考練習,既使學生懂得同學之間要一起游戲,一起做好事,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又鞏固了數學知識,從而又使學生從積極評價中、自己的愉悅情感體驗中獲得正確的認識。
3.3 在生活化的片斷、情景中提煉主題:在體驗中思辯,在思辯中內化。依據特定的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設計片斷式的話題、范例、情景,引導學生思辯和提煉其中的主題,深化學生對教學主題的認識和理解。
4.根據課程特點,引領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實踐中才能體驗其價值和科學性的。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廣泛的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行為實踐產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些正確的、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學校品德教學產生懷疑,從而削弱了教育的引導功能。我們的品德教學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怎么做,而是讓學生親自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什么評價?從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自己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我們的教學必須向生活開放,向現實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實踐品德課上的認識,不搞紙上談兵。我在教學《講文明、守秩序》時,學生明理之后,給他們十分鐘時間自由活動,做自己喜歡的活動,盡量活動得開心?;顒咏Y束后,教師做隨機采訪:"你活動了什么?活動得開心嗎?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這樣活動嗎?"通過實踐,學生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為標準。但有時學生的一些認識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品德課上學了遵守社會公德,乘坐公共汽車時不擁擠、給老弱病殘讓座??稍诂F實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人爭搶座位,對老弱病殘者視而不見。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校教育,我們必須正視這種社會現實,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是非觀念,按自己的是非觀念去實踐,你有何感受,人們對你有何評價。學生就有可能從人們積極的評價中、自己愉悅的情感體驗中獲得正確的認識,建構起自己的內心道德標準。
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聯系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或游戲為載體,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這是《品德與生活》課程最顯著的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做到統籌把握,綜合、動態(tài)地實現對兒童及其活動的支持、合作與指導。轉變教學觀念,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讓學生課前收集信息,課上展示、交流信息,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討論,結合游戲等活動豐富兒童的感知世界,并經情境再現強化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創(chuàng)造?!镀返屡c生活》課程是面向兒童的生活的,把德育寓于兒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中形成,因為"生活即課堂"。
總之,生活化的活動和實踐是兒童認知發(fā)展的關鍵,兒童只有在環(huán)境中活動,才能觸摸世界、感知萬物,才能實現認知結構的完善與發(fā)展。通過向生活開放,向現實開放,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活動、體驗、內化,才能促使其道德認識的深化,形成較為穩(wěn)固的道德觀點與信念,并以此來指導、規(guī)范和約束自己的道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