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肅慎
靠鹽說話的秦廷御膳
文/肅慎
秦始皇
在烹調(diào)方法上,秦廷御膳講究烤、燒、燴、蒸、煮。在調(diào)味上,秦饌多保持食物的原色,靠重料出濃味。對調(diào)料之上味——食鹽的運用,秦廷御廚們可以說是行家,烹調(diào)時投鹽的時間和用量的適度大都用一勺準來形容。
偉大的始皇帝龍體一直欠佳,正值壯年就開始齒松發(fā)脫,目光昏花。盡管東南諸郡動蕩不安,北方匈奴屢屢騷擾,他還是把入海求仙當做壓倒一切的大事來抓,甚至不顧病弱,毅然親自出巡,結(jié)果中暑死在求仙路上。
秦廷御膳的負責(zé)人叫“大官令”,大家喜歡簡稱其為“大官”,后來這種稱謂在民間演變成對所有高官的稱呼。御膳房的頂頭上司是掌管帝室財政收支及宮廷服務(wù)的少府。
“大官令”的副手叫“大官丞”,主膳食。前廳服務(wù)臺經(jīng)理叫“大官獻食丞”。此外還有負責(zé)宰割的胞(庖)人長、丞,主舂御米的導(dǎo)官令、丞,主餅餌的湯官令、丞。
漢承秦制后,宮廷御膳干部中又多了掌管珍貴食品的甘丞,掌管新鮮瓜果、蔬菜的果丞。
始皇帝一向很注意保密工作,把皇家飲食視為機密,嚴禁外泄,古代文獻中幾乎沒有關(guān)于秦代宮廷御膳的記載。后人只能根據(jù)陜西當?shù)氐囊恍╋嬍程攸c推測秦朝宮廷御膳的軌跡。
陜西在春秋戰(zhàn)國時為秦國治地,故稱秦,特別是關(guān)中平原堪稱是一塊寶地。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產(chǎn)豐富,自古就有“八百里秦川”之稱。連《詩經(jīng)·大雅》也稱贊這里生長的野菜是頂級的好吃。而陜西菜點更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秦朝的都城設(shè)在咸陽,其宮廷御膳一方面繼承了古鎬京飲食烹調(diào)技藝,另一方面在奪取全國勝利后也吸收了其他幾國宮廷菜的優(yōu)點,博采各地之精華,兼收并蓄,然后推陳出新,逐漸形成了秦饌的獨特體系。
在烹調(diào)方法上,秦廷御膳講究烤、燒、燴、蒸、煮。在調(diào)味上,秦饌多保持食物的原色,靠重料出濃味。對調(diào)料之上味——食鹽的運用,秦廷御廚們可以說是行家,烹調(diào)時投鹽的時間和用量的適度大都用一勺準來形容。
秦菜“味道偏咸”,這個說法出自《苻堅載記》:前秦皇帝苻堅的侄子苻朗很善于品味,食鹽能吃出生鹽與熟鹽之別,食鵝肉能知其羽毛的顏色,世稱“苻朗皂白”,有著南北朝第一美食家之譽。在淝水大戰(zhàn)后,苻朗投降南朝東晉。一次,東晉會稽王司馬道子設(shè)盛宴招待苻朗,席間包括當時江南的所有美味佳肴。茶余飯后,司馬道子問苻朗說:“你們關(guān)中的菜味和我們江南菜比起來哪一個更好?”苻朗回答道:“都好,只是關(guān)中菜肴鹽味稍重些罷了?!彼抉R道子也喜歡美食,但更是個較真兒的人,于是就找來御廚詢問,那些王室的廚師說的都跟苻朗一樣。
現(xiàn)今的陜西一帶秦饌的基本特點依舊是料重味濃而爽口,色澤樸素而和諧。還是靠鹽說話。
苻堅
始皇帝晚年想求長生,方士術(shù)士一時拿不出煉制的金丹來,便聲稱金丹丸要和翡翠環(huán)配著食用才有效。他們伙同御膳房的大師傅這樣忽悠始皇帝,用翠綠的瓠子切成圓片,中間挖空成環(huán),蝦仁套入環(huán)中。到午膳時這一道“翡翠環(huán)”就出爐了。所謂“翡翠環(huán)”,實際是一道用瓠子和蝦子做的菜,翡翠證其色,蝦環(huán)圓其形。這道菜雖然沒有用真正的翡翠,但秦始皇見其色香味俱是一等一的美妙,拾箸細細品嘗之后,更覺得神清氣爽,從此天天點名要吃這道“翡翠環(huán)”了。
這道千古名饌流傳到今日,廚師們對其有所改良。比如用黃瓜代替瓠子,或者用豬肉取代蝦仁。瓠子俗名:長瓠、扁蒲、瓠瓜、蒲瓜、大黃瓜、葫蘆、葫蘆瓜、夜開花、長瓜、付子瓜。在七千年前,瓠子在中國就有栽培,為葫蘆科植物葫蘆的變種。瓠瓜的食用方法同葫蘆相似,有炒、燴、做湯、制餡等,如瓠子餅、瓠子塞肉、瓠瓜燉豬爪、瓠瓜燉肥鴨、瓠瓜淡菜湯和焦炸嫩瓠子塊等。
《群芳譜》:“瓠子,味淡,可煮食,不可生吃,夏日為日常食用?!薄妒澄锉静荨罚骸爸骼竽c,潤澤肌膚?!毕牧畛责?,百無禁忌。
瓠子具有清熱、解暑、止渴、除煩、利水的功效。估計當年或多或少能平息一下秦始皇求仙的焦慮心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