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強,蔡運荃
(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武漢 430072)
?
胡德海先生《教育學原理》思想體系再認及學術影響集論
李保強,蔡運荃
(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武漢430072)
胡德海先生將系統(tǒng)分類法引入教育領域,對教育學首次進行宏觀、中觀、微觀的學科分層,提出了教育學原理體系由教育學概論、教育基本理論、教育活動論和教育事業(yè)論四部分構成的學術主張。胡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教育學原理進行了內(nèi)容迭代,賦予教育起源、教育存在與發(fā)展、教育本質、教育功能、教育與自我教育等以時代新知。胡先生的學術生涯,成果豐碩,影響廣泛,其建構的教育學原理體系完整而獨特,為我國教育理論研究起到了奠基與拓荒作用。
胡德海;教育學原理;體系架構;主要內(nèi)容;學術影響
當代著名教育學家、哲學家胡德海先生,乃是一位熱忱淑世,畢生游弋于教育理想國的博雅文化人。苦于中國先前落后的教育現(xiàn)狀和西方文化的強勢入侵,1946年,19歲的胡先生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學文、學師范,愿“此生誨人不倦育桃李,筆耕不輟繪春秋”。在先生心中,教育不僅是職業(yè)、是事業(yè),更是從一而終的理想信念,他曾坦言:“教育學作為教育的理論形式,把它作為一種學問來研究,作為一門專業(yè)來學習,甚至把它作為一種事業(yè)來追求,這是我從進入大學讀書那天起就從思想上解決了的?!盵1]前言P2時至今日,先生已在百年名校西北師大研磨教育63載,學思不怠,秉持學人本色,不斷從厚重的歷史中找尋屬于國人自己的教育學原理和教育學體系,穩(wěn)穩(wěn)地夯實了其國內(nèi)關于教育起源、教育的自在與自為、教育存在的形態(tài)、教育學概念和體系研究第一人的地位。
“縱觀胡先生幾十年來的學術生涯,應該說,其用力最勤、思考最多,付出的時間和心血也最多的主要是在教育學,特別在教育學原理的理論研究方面?!盵2]恰逢胡先生九十華誕,作為后生晚輩,重新研讀先生著作,不僅是對先生《教育學原理》體系架構內(nèi)容及其學術影響的回顧,更愿借此機會,在急功近利、學術浮躁的今天,感悟老一輩教育家對于教育事業(yè)的堅守和熱愛精神,深切體會作為教育工作者的那份驕傲和責任!
《教育學原理》作為教育研究的理論根基,其體系有力地支撐和托舉著教育學的總體框架。因此,體悟胡德海先生有關教育學體系的基本認知,挖掘其突破傳統(tǒng)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新之處,對于深入理解和把握其教育學原理思想十分必要。
(一)“教育學”的范疇厘定與人本追求
引入系統(tǒng)分類法,對教育學進行詳細的學科分層,精致、明晰教育領域的研究問題,是胡德海先生對于教育學外延探索的一項創(chuàng)舉。如表1所示,胡先生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次解構教育學大廈,成功突破傳統(tǒng)教育研究層級混沌、術語不明、飄渺無依的狀態(tài),擺脫了實用主義的束縛,以系統(tǒng)論的概念和思維方式,獨創(chuàng)了他的教育學體系。
教育起源于人類社會生活的需要,在社會風俗、政治環(huán)境、經(jīng)濟局勢、文化積淀的影響下緩慢流變,歷經(jīng)千年洗禮和傳承,已在冥冥之中形成自身獨有的氣質、體系、規(guī)律和格局,時而耀眼,時而隱晦,其潛在的發(fā)展態(tài)勢,蘊含的無限力量或許暫未凸顯,但終將于恰當?shù)臅r機發(fā)揮作用。教育學是一塊既已存在,又不斷壯大的“蛋糕”,而非漫無邊際的虛幻想象,研究者更多地是要“切蛋糕”“找蛋糕”,而不是“做蛋糕”。因此,胡先生對教育學體系研究的出發(fā)點是先解構、后發(fā)展,厘清全部的外延分支,再從細枝末節(jié)中梳理教育規(guī)律,探尋教育現(xiàn)象,推測教育趨勢。
表1 胡德海先生對教育學范疇的厘定
同時,抓住教育學的命脈——以人為本,也是胡先生教育學體系的一大閃光點。舊教育認為,教育教學無非是傳授知識,灌輸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教師、學生均無法擺脫他人的思想奴役。胡先生堅決反對此番謬論,認為教育是關涉人的社會活動,教育學追根溯源是一門關于人的學科,無論是從理論教育學的大局出發(fā),還是從部門教育學、邊緣教育學的交叉考量,抑或是從應用教育學的實踐著手,都始終站在“人之為人”的角度去思考和解讀。這不能不讓我們這些教育學人所點贊和折服。
(二)《教育學原理》的構成要素與邏輯演繹
“教育學原理”是教育學思想體系不可或缺的基礎學科,是關于教育普遍規(guī)律的學問,是教育學科最基本的概括和最具原則性的總結。作為學習和研究教育學的“導游圖”,“教育學原理”的理論起點,恰恰是各有關學科理論的終點。先生曾感嘆,“任何一項科學的研究工作,最困難和最有意義的部分莫過于其基本原理的研究了?!盵1]33而先生就是在這項最困難也最有趣的領域,一心一意描繪著自己的藍圖。他的《教育學原理》體系由若干子系統(tǒng)構成,結構完整,邏輯嚴密,主要包括教育學概論、教育基本理論、教育活動和教育事業(yè)四部分。
教育學概論——教育學的自我檢視與概念思辨。涵括教育學的概念、對象、性質、任務,教育學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教育學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教育科學研究等。先生通過對中國教育學落后面貌的深刻反思,結合教育學的歷史與現(xiàn)實,以寬廣的視野,從理論上、思想上、邏輯上,對“什么是教育學”這一最基本的理論問題,作了“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深究和“概念重建”的思索,指出教育學要徹底明確和解釋它的對象,就必須堅持教育學即教育科學、是諸種教育學科的總稱這一理論觀點。
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學原理的核心組成與基礎問答。涉及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包括教育的起源、存在與發(fā)展、形態(tài)與本質、教育與自我教育、教育對人和對社會的功能等基本問題。對于教育基本理論到底應包含什么,學界一直存在爭論,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而先生卻緊緊抓住“什么是教育”這一基本問題展開系統(tǒng)、深入的思考,并將此擺在教育學原理架構的核心位置,貫穿于后續(xù)的研究之中?!敖逃纠碚撗芯?,往往是就一些‘形而上’的問題闡明認識、抒發(fā)見解的。一般地說,它并不與實際的教育、教學情境發(fā)生直接的聯(lián)系?!盵3]然而,通讀胡先生對教育基本理論的闡述,我們卻沒有因它的“形而上”而心生苦澀,反而豁然開朗,快意十足。
教育活動論——教育現(xiàn)象的內(nèi)部解讀與要素構成。先生主要從教育的內(nèi)部解讀教育現(xiàn)象,分析活動之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標與內(nèi)容、教育形式與手段等。人類社會的教育現(xiàn)象(存在形態(tài))包括教育活動、教育制度(或稱教育事業(yè))與教育思想,其中教育活動又是最基本的教育存在形態(tài),是人類教育活動極其重要的內(nèi)容、形式與組成部分。教育活動的構成要素主要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nèi)容—文化、教育手段—語言四者組成。
教育事業(yè)論——教育現(xiàn)象的外部審視與關系梳理。揭示教育作為一種社會事業(yè)與其他社會事業(y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之間的關系,并討論教育立法、教育管理、教育督導與評價等維護和促進教育事業(yè)的途徑等。先生特別指出,教育事業(yè)不是一種離開教育活動的教育現(xiàn)象,它是人類教育的一種高級存在形態(tài),具有自覺性、自為性的特點。同時,教育事業(yè)的正常存在與健康發(fā)展,均與其它社會現(xiàn)象發(fā)生直接、間接的聯(lián)系,有賴于社會相關問題的協(xié)調解決。
正如先生所言,任何一門科學的體系只有按照邏輯的要求去推導演繹,才符合一般人的思維特性,教育學原理的結構體系亦復如此。胡先生從研究教育學本身入手,理順了教育學體系的一些概念和理論關系,分析和闡明了教育演變、發(fā)展的一般過程和規(guī)律,并從系統(tǒng)論和方法論的視角揭示了教育現(xiàn)實問題的本質。至此,先生將教育學原理的內(nèi)容按照一個嚴密的思維邏輯確定和貫穿起來,在相對實際的層面上建構了“教育學原理”體系,這一體系由表及里、深入淺出,結構嚴謹、渾然天成,“將教育學原理、教育哲學、教育史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社會學、教育管理學、教育技術學等教育學多學科融會貫通,打通了教育學科之間的隔閡,貫通了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了一個相互關聯(lián)的知識網(wǎng)絡體系?!盵4]
《教育學原理》蘊含的具體內(nèi)容與其結構體系相輔相成。統(tǒng)觀《教育學原理》體系,發(fā)現(xiàn)它們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上被打磨調試,更新迭代,極富創(chuàng)新基因與時代新知。通過學習,我們對教育學原理的認識必將走向清晰和澄明。
(一)教育學術語解讀:從以偏概全到明晰準確
許多研究者常常把“教育學”當作一門學科、一門課程甚或一本書,這種以偏概全的誤解和誤用,使人們總是在傳統(tǒng)的“四大塊”圈子里繞來繞去、修修補補。教育學長期徘徊于低起點上,直接導致了教育理論的匱乏。為此,胡先生認為對“教育學”術語必須作根本性思量,“如果我們把教育學和教育科學視為同義語,則說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或說它是一門研究人類教育這種特定的社會現(xiàn)象的科學,自然是理所當然、順理成章、完全合乎邏輯的了?!盵1]4這一見解對思考和建構教育學體系頗有啟發(fā)價值,對“教育無學”“教育學乃簡單之學”“教育學業(yè)已終結”等等觀點也是一種有力的批判和駁斥。
(二)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從井底之蛙到包羅萬象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的全部教育現(xiàn)象。從時間上看,它包括人類自古及今乃至未來一切縱向存在的教育現(xiàn)象;從空間上看,它包括地球上一切國家、一切民族、所有地域內(nèi)所存在的教育現(xiàn)象、教育問題;從教育的對象來看,它存在于社會所有個體從生到死的全過程之中,人們不僅要看到它的普遍性、廣泛性,而且要注意與其他的事實、其他社會現(xiàn)象區(qū)別開來。把教育學的研究對象等同于學校教育,乃井底之蛙式的偏見,這種認識不僅視野狹窄,從根本上也是錯誤的。
(三)教育學的基礎:從單一實踐到綜合多元
教育的對象是兼有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人,是自然演化與社會改造的結合體和統(tǒng)一體。教育不僅是社會實踐活動,更是一種認識現(xiàn)象和心理現(xiàn)象,因而,教育學理應同時具有實踐基礎和理論基礎,然而,反觀各類研究,無論是現(xiàn)今的教育,還是前人的教育;無論中國的教育,還是外國的教育,側重的都是實踐基礎。教育學的理論基礎始終帶有一定的相對性,偏傾哲學、經(jīng)濟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文化學等社會科學,而割裂與自然科學的聯(lián)系。胡先生認為,教育學必須同時以現(xiàn)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作為其理論知識基礎才可保證體系的周密。
(四)教育學的發(fā)展歷程:從全盤西化到本土執(zhí)行
存在于中國社會的教育學并不是由中國古代教育思想演化而來,它本質上是現(xiàn)代教育的產(chǎn)物。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教育學由西方傳入,是西學東漸文化潮流的結果。但是教育學發(fā)展的歷史過程本身就是一份歷史,胡先生借鑒學科發(fā)展的準科學—前科學—常規(guī)科學—后科學成長順序,在此基礎上加以簡化,提出潛科學、科學和后科學三個基本概念,分析和把握不同教育階段的本土化實施,十分適切合理。
(五)教育的起源:從官能感知到社會生活
關于教育的起源是一個極其挑戰(zhàn)性的理論研究課題,歷史上曾產(chǎn)生過諸多不同的看法,先生在批判生物起源論、心理起源論和勞動起源論的基礎上,認真評析了教育起源于勞動的觀點。同時以楊賢江、錢亦石的研究為依據(jù),依托以人為本的教育準則,提出教育起源于人類社會群體文化傳遞與發(fā)展的需要,起源于個體社會化的需要。這樣的觀點不僅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進步,而且符合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
(六)教育的存在和發(fā)展:從程式劃分到自在自為
胡先生嚴肅指出,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以社會形態(tài)或社會關系的演化來劃分教育的歷史階段,這是極為片面的。按照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人類社會可以劃分為采集社會、農(nóng)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和信息社會,教育在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過程中可按兩條線索循序悟入,一是人類歷史上存在著自在教育和自為教育兩種不同層次、不同體系、不同形式、不同特點的教育;二是人類教育總的發(fā)展趨勢,是由教育的自在狀態(tài)向自為狀態(tài)漸進。
(七)教育的本質:從模仿依賴到獨樹一幟
胡先生認為,人們對“教育本質”的討論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即忽視了教育形態(tài)的分析和考察。人類教育形態(tài)可以概括為教育活動、教育事業(yè)和教育思想三類,以此推斷,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特有的文化傳遞形式、手段和工具,其本質屬性為傳遞性、工具性和手段性,它與社會日新月異的文化特征具有一致。教育在本質上既不能照搬政治、法律等上層建筑,也不能生硬模仿科學技術等生產(chǎn)力因素,它是一種特有的文化傳遞現(xiàn)象,理應獨樹一幟。
(八)教育與自我教育:從單向傳承到雙軌并行
文化傳承的方式包括教育和自我教育兩種,因此,教育學不能僅僅從“教育”這一單向傳承入手,也要重視“自我教育”。自我教育不是集體教育中的個人教育,也不是他人教育同位概念,而是與“教育”一起構成傳承人類文化的兩種基本手段之一,人類社會的“文化傳承”才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上位概念。教育關注他控、他教、他授、他給;自我教育則強調自控、自教、自學、自取。在人類生活中,教育與自我教育常常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很難截然分開,任何人都需要雙軌并行,在接受他人教育,做他人學生的同時,也應主動出擊,獨立接受、繼承、消化各類文化知識。
(九)教育的功能:由對物對事到對人對心
胡先生提出,教育首先應當指向“人”,“對事對物”而不“對人對心”會導致教育功能的無限列舉和教育學科的泛濫低俗。社會由“人”構成,“人”乃萬物之靈,對“人”不對“事”,教育的本體功能才可彰顯;依靠社會文化的傳遞,個體才能得以成長、成材。在此基礎上談論教育的基本社會功能,也才有望輸送對口人才,并提高全民族的整體素質。
(十)教育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關系:由功能范疇到事業(yè)領域
胡先生表示,人們常常將教育與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關系,放置于教育功能的討論之中,這顯然“放錯了位置”。這組關系的討論,其實質是揭示教育作為一種社會事業(yè)與其他社會事業(yè)的邏輯,而非局限于教育活動與其他社會事業(yè)的功能比較和價值判斷中。如果說教育活動與社會事業(yè)、與其他社會事業(yè)有關系的話,那也是一種間接的關系。因此,從“教育事業(yè)”領域解讀更為恰當。
胡先生的《教育學原理》,內(nèi)容連接一貫而不蕪雜,措辭真實懇切而不浮泛游移,結構嚴密圓滿而不疏散零亂。除上述十個方面的經(jīng)典思考外,也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教育目標與內(nèi)容、教育形式與手段、教育事業(yè)的目的與結構、教育事業(yè)管理與法制化、教育評價等方面,抒發(fā)并展示了獨到而精辟的見解。
胡先生曾說:“成就一件作品,需要愚笨和堅守,學術本來就是有閑者或清心寡欲者的人生取向,而學者治學的最高境界,就在于對學術的無窮樂趣,在學理上有所追求和不可壓抑的激情。不抱任何功利的目的,即不以學術作為利祿的工具,卻愿意為它付出畢生的精力?!盵5]序言P4先生懷抱這份信念和執(zhí)著,60年來踽踽獨行,而成為教育領域的常青樹。
(一)《教育學原理》出版頻次與獲獎情況集述
歷經(jīng)10年的思索與醞釀,一部50余萬字的《教育學原理》于1998年首次問世。由于該書立論新穎,邏輯嚴密,體系宏大完整而獨特,論說鞭辟入里且透徹,一出版就顯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其后,國內(nèi)許多高?!督逃龑W原理》用作專業(yè)課教材,該版本先后印刷4次,發(fā)行遍布全國知名高校。2005年,該書被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推薦為研究生教學用書,甘肅教育出版社決定對此書進行再版;經(jīng)過胡先生的精心修改,第二版于2006年9月發(fā)行,比第一版新增3萬字,更具時代魅力;2008年6月,為更好地服務本科生教學,應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之托,簡明讀本誕生。2013年,《教育學原理》第三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此次胡先生做了更加細致、周密的修改,增添了近年來對學術的新思考。
1999年,胡先生的《教育學原理》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第一屆全國教育圖書獎一等獎、中國教育學會“東方杯”優(yōu)秀科研成果一等獎;2001年,該書又榮獲第四屆甘肅省優(yōu)秀圖書獎特別優(yōu)秀獎。
“《教育學原理》從思考、面世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30多年過去了。應該說,我主要的心血和精力就凝聚在這本書上?!盵6]先生幾十年來窮力于此,精益求精、執(zhí)著探究,在學術界實屬罕見,感佩于心,油生景仰!
(二)《教育學原理》論文文獻被引與下載量統(tǒng)計
通過中國知網(wǎng)檢索,我們發(fā)現(xiàn),胡德海先生的《教育學原理》被引用頻次高達508次之多,其中,核心刊物被引159次。由此可見,胡先生論著本身的影響力量。
國內(nèi)知名學者如黃明東、劉振天、蔡寶來、范兆雄、劉獻君、王鑒、劉慶昌、李碩豪等都曾經(jīng)在其發(fā)表的論文中引用過胡先生的《教育學原理》,并產(chǎn)生了積極廣泛的影響力。如表2所示。
表2 《教育學原理》被引論文文獻列舉(前10)
值得說明的是,胡先生的《教育學原理》是在進行大量獨立思考和探索,發(fā)表了多篇學術論文的基礎上而撰寫而成的,因此,該著作的影響和價值也可以透過這些相關學術論文來反映。其相關學術論文被引量301次,下載量總計13860次。其中,《對教育本質的再認識》一文,被引頻數(shù)77次,下載量達3807次;《論教育的功能》一文,被引58次,下載量達1738次。由此可以看到其學術影響,特別是對教育本質、教育功能的精深探索程度。
表3 胡德海學術論文被引及下載量(前10)
(三)《教育學原理》的學術評價及貢獻力度縱覽
胡先生的《教育學原理》問世以來,學者對該著作的關注與日劇增,從不同角度開展了廣泛解讀,并賦予高度評價。
從體系的完整度來看,胡先生的貢獻首先是對教育學專業(yè)領域的。高閏青教授認為,胡先生“研究和構建了自己獨特的教育學理論體系,使他的《教育學原理》成為跨世紀的宏偉巨著?!盵7]張永祥認為,“這個理論體系在體系構建、思想內(nèi)容、方法論原則、理論思維及教育學術視野等方面在當代教育學術史上都堪稱創(chuàng)構。這一理論建樹拓展了中國教育學界對教育學及其基本理論問題的認識?!盵8]胡先生的學術觀點不僅對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影響廣泛,對高等教育、職業(yè)教育、成人教育與特殊教育等領域也彰顯出同樣的生命力。其研究層次跨越基礎研究(社科)、高等教育、基礎教育與中等職業(yè)教育、政策研究(社科)及行業(yè)指導等;研究領域涉及教育社會學、教育經(jīng)濟學、教育管理學等多個理論與實踐維度,視野寬廣,成效顯著。
從內(nèi)容的豐富度來看,胡先生的貢獻不止于教育學本身,還輻射延伸到諸多人文、社科,甚至自然科學領域。黃建軍教授等認為,“胡先生的《教育學原理》廣泛汲取了哲學、社會學、文化學、人類學、美學、心理學、歷史學、物理學、化學、系統(tǒng)論、方法論、控制論、信息論等學科的營養(yǎng),各門學科融會貫通,經(jīng)緯相連,以其恢弘的理論構架和運思精審的學術見識,建構了一個邏輯嚴密的教育學理論體系,是一部自成一體的真正意義上的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色的教育學理論著作?!盵4]正因如此,先生的著作也自然影響到多個學科。
從學術的創(chuàng)新度來看,胡先生的貢獻更在于其學術方法論層面的意義。李瑾瑜教授認為其獨有的方法論體系反映了“胡德海教授對教育學原理所關涉的諸方面問題有獨到精辟的思考,這種創(chuàng)新也體現(xiàn)了這本專著所具有的學術價值與學術魅力,奠定了它在促進和繁榮我國教育研究事業(yè)中的學術地位。”[9]可以說,這種對胡先生真知灼見的學術評論,客觀中肯,不僅助益于學人對教育學原理體系更為全面和系統(tǒng)的把握,也為后來者提供了許多做學問的方法。孟子云:“問一善言,見一善,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盡心上》)先生的文章,兼顧知識的傳遞與智慧的啟迪,其善端、其情懷呼之欲出,讓人們于惶急迫躁、不可終日的歲月里得以回歸愛與寧靜。
總之,胡德海先生的教育學原理結構謹嚴,內(nèi)容豐滿,方法論價值突出,在繼承和發(fā)展我國教育學研究,建構完整獨特的教育學原理體系,論述教育本質與功能等諸多方面有精辟透徹見解,為我國教育理論研究起到了非比尋常的奠基與拓荒作用。胡先生的學術思想,示人以規(guī)矩,開人以思路,讓教育學人刮目相看,肅然起敬,亦可使教育實踐探索者左右逢源,觸類旁通。
[1]胡德海.教育學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高閏青.胡德海先生對我國教育學術的貢獻[J].中國教育科學,2013,(6):57-73.
[3]瞿葆奎,鄭金洲.教育基本理論研究與教育觀念更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教育基本理論研究引發(fā)的教育觀念變革尋跡[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3):1-13.
[4]黃建軍.“以人為本,文化傳承”的教育學理論建構——胡德?!督逃龑W原理》理論體系述評[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7):89-92.
[5]胡德海.教育理念的沉思與言說[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張永祥.教育的闡釋和教育學的解讀——著名教育學家胡德海先生訪談[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4,(9):110-114.
[7]高閏青.教育學理論體系的研究與建構——胡德海教育學思想評述[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40-44.
[8]張永祥.教育學研究的中國氣派——胡德海先生的教育學術思想述略[J].甘肅社會科學,2015,(5):252-255.
[9]李瑾瑜.“教育學原理”的名與實——讀胡德海教授新著《教育學原理》[J].教育研究,1999,(6):78-80.
(責任編輯張永祥/校對水心)
Reexamining HU Dehai’s Thought System inPrinciples of Pedagogyand his Academic Influence
LI Bao-qiang,CAIYun-qu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Wuhan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2,PRC)
Mr.Hu Dehai introduced the method of system classification in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divided pedagogy into three hierarchical levels:macro,medium and micro levels,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that the system of the principles of pedagogy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an introduction to pedagogy,basic theories of education,educational activities,and the cause of education.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Mr.Hu promoted the ite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ntsof pedagogical principles,and gave meanings of the new era to the origin,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the nature,and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as well as education and self in the context . Throughout his academic career,Mr.Hu has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and exerted wide academic influence.The complete and unique system of pedagogical principles he constructed has played a foundational and pioneering role for the educational theory research in our country.
Hu Dehai;principles of pedagogy;system structure;main content;academic influence
2016-08-18
李保強(1964—),男,山東曲阜人,教育學博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管理基本理論、課程與教學論、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研究
G 40
A
1674-5779(2016)05-002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