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語冰
如果給你一個機會做選擇,假設折合價格相等,在一雙全球限量版的運動鞋和一次出國旅行的機會之間,你會選擇哪個呢?
經濟學家一般根據所購買的產品將消費分為兩類——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實物消費,就是我們說的買東西,購買到的是服裝、家具、汽車、房子等實物,而另一種是體驗型的服務消費,比如去餐館用餐,外出旅行,去健身房鍛煉以及參加充電培訓等,購買到的是服務和體驗)。那么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究竟哪種消費更值、更能夠令人產生幸福的感覺呢?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后者帶給消費者的幸福體驗比前者更強烈。
適應性偏見
人都是具有適應性的,對于網購一族來說,拆開一個個新包裹的時刻充滿了期待和欣喜,但是過不了多久,當這些“新鮮”的商品變作你生活中日常的一些物品,人們對這些物品就沒有太大的興趣了,因為我們逐漸適應了它們的存在。
物質的東西人們很容易就能適應,這些商品所帶來的快樂會隨著人們的適應而逐漸消減,直到完全消失;而精神層面的體驗則不大會令人厭倦,因為每一次體驗都可能有新鮮之處。
穩(wěn)定的獨特體驗
作為人類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我們的許多行為和狀態(tài)都與身邊的其他個體有著密切的關聯。我們常常難免會拿自己同別人進行比較。物質之間的比較更容易產生落差。
如果2007年的時候你就擁有一部蘋果手機,一定會感覺自己的手機與眾不同,從中收獲的快感非常大。但是如果現在你擁有一部街上隨處可見的蘋果手機,就不會有那么大的快感了。因為2007年蘋果手機是一種稀缺產品,你擁有的是非常獨特的東西,而現在你身邊有許多人也擁有這個產品,它的獨特性不再明顯。
反觀服務和體驗型消費,由于每次都會有變化,所以每次都有獨特的地方。10年前去泰山的旅行帶給你美好的回憶,10年后故地重游,又會產生新的體驗。
參與的快樂
你買了一個東西,很可能過不了多久你就會把它扔到一邊,另結新歡,那么它與你的緣分也就走到了盡頭。而對于服務類的體驗來說,你的參與是消費的一部分,你幾乎強制性地把自己加入了體驗的行列。通過接受培訓,你獲取了新信息;通過健身活動,你得到了好體質和好身材;在旅行的途中你增長了見聞——這些都會成為你人生閱歷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社交效應
服務體驗比實物消費具有更大的社交效應,因為人們更愿意跟別人談起體驗而不是物品本身,而分享經歷更能夠促進良好社交關系的建立,這也是幸福感的一部分。
首先,服務體驗本身的社會性就更強。參與野外拓展訓練,你會有教練和隊友;去迪士尼樂園游玩,你可以和朋友一起結伴;去學習烹飪技能,你會與一同培訓的其他學員分享心得。通過這些活動,你結識了新的朋友,擴大了你的社交范圍,志趣相投的人之間能夠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
其次,由于服務消費帶來的體驗有“開始—過程?—結束”這樣一個比較完整的結構,很適合聊天時與朋友分享。作為社交的話題,人們對于體驗的描述比起對于單個物品的描述要生動、完整得多。聆聽分享的老朋友更容易從中獲取有效信息。
另外,由于對于“物質享樂主義”擁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批判偏見,所以作為社交話題,物質性消費更容易給人一種不良印象,而經驗性消費則相對積極。那些在朋友圈曬名包、名車、手表的人很容易被貼上炫富的標簽,令人反感;而如果他們分享的是旅行見聞,談起路上遇到的奇聞異事,則會收獲更多持續(xù)關注。
不能一概而論
當然,這里只是就一般情況進行的討論,前提是購買者物質生活相對豐沛。如果說基本生活都難以保障,或者消費的金額與購買者的經濟狀況不匹配,那么硬說服務消費比實物消費更美好是不合理的。而且具體到個人的消費體驗還需要因人而異,有的人就是喜歡物質商品帶來的享受,有的人就是宅在家里不愿意參與社交性較強的體驗型消費,而有些人對于物質消費和服務消費沒有什么偏好,這些都無可厚非。
遇上一個“鞋癡”,就是苦苦在等那雙限量版運動鞋來完成對某一系列鞋子的收集,那么購買那雙鞋帶來的幸福感就會比出國旅行更強。一個熱衷旅行和探險的人可能就會對出國的機會更感興趣。而如果去問一個既不愛運動,對鞋子沒什么研究,也不愛旅行,覺得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的人,他可能會告訴你: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