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貧困生,根據(jù)我國教育部財政部的文件中指出,系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中,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無力或?qū)τ趯W雜費、生活費支付困難的學生。貧困生分一般貧困生和特困生。本文將主要探討互聯(lián)網(wǎng)+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對于貧困生資助管理工作中常見的認定、獎學金評定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根據(jù)筆者的實際工作經(jīng)驗,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貧困生;互聯(lián)網(wǎng)+;資助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2-000-01
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早在1952年已開始建立,從最開始由國家財政出資,全民免費上大學,并提供住宿和伙食補貼的以人民助學金為主的資助體系;發(fā)展為從1983年—1986年間的助學金和獎學金相結(jié)合的資助方式;1986年—1997年,高校的資助體系逐步完善,形成助學貸款和獎學金制度并存的資助體系;1997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高校全面實行收費制度改革,形成了“獎助學貸減補”資助體系。我國現(xiàn)階段,高校的貧困生資助工作以2007年度資助新政策為分水嶺,國家對于貧困生的資助力度加大。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背景下,如何能優(yōu)化貧困生資助工作,將國家資助政策落實到真正需要的同學身上,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yè),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一、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管理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
1.貧困生認定過程中的問題。貧困生認定過程,多是由學生從當?shù)亟值阑蚴谴逦瘯_具相應貧困證明,并加蓋當?shù)氐馁Y助或是民政部門的章作為認定的基本證明材料。由學生帶來學校后,由學校班級輔導員進行審核,組織班級同學進行統(tǒng)一評定。由于近年來,貧困生獲得助學金比例約為百分之三十,助學金最低等次也有兩千元,同時學校各類針對貧困生的獎學金均要求貧困生認定入庫中的學生,認定材料主要由學生本人提供,使得一些貧困生有虛構貧困證明材料的空子可鉆。同時,在遵循“三公”原則的同時,貧困生的家庭隱私很難有足夠的保障,甚至于有些班級在評定過程中采用投票的方式進行,給一些特困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很大負擔。
2.貧困生獎助學金評定過程中的問題。在助學金的評定方面,近年來國家助學金指標不斷增加,助學金的金額也從原來的一千、兩千、三千,提升為現(xiàn)階段的兩千、三千、四千。加之不斷有愛心人士和優(yōu)秀校友等社會人士在高校當中捐資助學,貧困生助學金名額和金額逐年提升。助學金名額之多,也使得一些學生滋生了“不要白不要”的想法。甚至于有些學生即便拿到了助學金,也缺乏感恩意識,認為是他們應該得到的。
3.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貧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多是基層輔導員承擔了貧困生的認定及日常管理教育工作,輔導員承擔的職能太多,所帶學生人數(shù)也不少,輔導員老師都是兼任學院資助工作。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基層學工專職老師的缺乏,使得雖然大部分的輔導員均能通過主題班會等形式開展感恩教育,但是由于很難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這部分的特殊學生身上,使得針對這部分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難真正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二、“互聯(lián)網(wǎng)+”貧困生資助管理工作對策
1.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建立規(guī)范化標準化貧困生認定流程。在新時期背景下,作為學工干部,應運用好“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可以通過建立誠信體系,建立貧困生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由當?shù)氐拇逦瘯蚴墙值镭撠熶浫耄瑢⒇毨募彝デ闆r以及證明圖片(如家庭環(huán)境等)上傳到貧困生數(shù)據(jù)庫系統(tǒng)中,并將申報人,審核人,經(jīng)辦人等涉及相關人員的情況納入到社會征信系統(tǒng)中,讓虛構貧困生材料的成本變高,做到有據(jù)可查,增強貧困生認定材料的真實性。同時,在貧困生認定流程方面,應進一步探究更為有效的認定流程,將貧困生認定過程標準化規(guī)范化。
2.創(chuàng)新貧困生獎助學金評定資助方式,促進教育公平,培養(yǎng)貧困生正確心理自我認同感。實際工作中,貧困生相對與其他學生而言心理較為敏感。我們學工干部應從多樣化和多元化角度創(chuàng)新資助的渠道和方式,打破現(xiàn)階段資助模式束縛,嘗試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模式,充分利用好身邊的資源,對學生進行適時的“盲助”。“盲助”即為學校通過一定的隱形渠道,如通過調(diào)取學生的校園卡消費情況,直接找到需要幫助的貧困生,對他們進行貧困生認定,同時給他們提供隱性資助。這種方式使得學生隱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護,同時也照顧到了學生的心理問題,有助于培養(yǎng)貧困生正確的心理認同感。這種利用新媒體的隱蔽性資助避免了學生的“自我陳述”式的自揭傷疤,在創(chuàng)新認定流程和方式同時,也避免了“偽貧困”產(chǎn)生。
3.創(chuàng)新“互聯(lián)網(wǎng)+思想政治教育”的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在貧困生資助工作中,要主動關心貧困生心理健康,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經(jīng)濟上資助貧困生的同時也滿足貧困生的精神方面需求。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運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各種方式,通過將學校資助網(wǎng)站或是學生工作微博、微信、博客平臺鏈接到一些志愿服務網(wǎng)站中去。在學生樂于接受的網(wǎng)絡平臺上經(jīng)常開展感恩教育,勵志訪談等活動。利用網(wǎng)絡輿論導向功能,讓更多人關注到貧困生心理健康問題,同時引導貧困生學會感恩,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回報社會,用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
三、結(jié)語
貧困生資助工作是當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貧困生資助工作體系,健全貧困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立規(guī)范化的貧困生認定的工作流程的范式;創(chuàng)新貧困生資助的工作方式;利用好“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開展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運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工作方式方法,積極引導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我們不僅在經(jīng)濟上做好貧困生資助,同時也要做好貧困生精神上的守護者。
參考文獻:
[1]王會,馮研.高職院校貧困生救助現(xiàn)狀及方式[J].現(xiàn)代商業(yè).2014(30).
[2]黃建美,鄒海貴.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中的道德風險與道德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13(05).
[3]顏濤.微傳播視閾下高校貧困生資助問題研究[J].采寫編.2016(01).
作者簡介:付妍妍(1988-),女,江西南昌人,江西師范大學,助教,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