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微波,吳錦玉
(電子科技大學 中山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中山 528402)
?
“澳門世遺”景名翻譯策略的意識形態(tài)及贊助人影響研究*
鄧微波,吳錦玉
(電子科技大學 中山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中山 528402)
“澳門世界文化遺產(chǎn)(簡稱‘澳門世遺’)”是澳門璀璨文化的代表。在分析“澳門世遺”中西式景點名稱翻譯后,發(fā)現(xiàn)主要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后以勒菲弗爾的“改寫”理論為依據(jù),從意識形態(tài)及贊助人角度,探尋二者對這一策略傾向的影響。
“澳門世遺”;改寫理論;意識形態(tài);贊助人
澳門大學張美芳教授于2009年在《上海翻譯》上發(fā)表論文《文化途徑看澳門——淺談澳門世界遺產(chǎn)景點譯名》,對“澳門世遺”各景點名稱的翻譯進行了深入考察:論文通過分析各景名原文和譯文的異同,歸納了主要的翻譯策略,并提出了導致不同譯名的主要原因。[1]文章不僅理據(jù)充分、令人信服,且慧眼獨具、讓人耳目一新。不過,張教授的論文是對“澳門世遺”景點譯名進行的全面考察,未對各譯名進行“譯入”(西文譯至中文)和“譯出”(中文至西文)的區(qū)分。本文試移視角,僅對“澳門世遺”景點名稱“譯入”的策略進行考察,并以勒菲弗爾的“改寫”理論為依據(jù),探尋隱于翻譯策略后的意識形態(tài)及贊助人方面的原因。
(一)語料來源、研究對象及翻譯策略
本文語料來源為《澳門旅游地圖》。該地圖以中、葡、英、日四種語言印刷,由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政府旅游局出版發(fā)行并免費供應(yīng)。“澳門世遺”是以澳門舊城區(qū)為核心的一片歷史街區(qū),在世界遺產(chǎn)列表中稱“澳門歷史城區(qū)”,區(qū)內(nèi)二十五處代表性景點星羅棋布,其中中式景點為九處,西式景點為十六處,而后者的名稱翻譯即本文的研究對象。
因本研究有賴于確定各西式景點的譯名到底采用何種翻譯策略——異化或歸化,所以需先對異化和歸化的概念予以明確。異化與歸化是相對的兩種翻譯策略,前者傾向于“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異質(zhì)性,故意打破目標語言常規(guī)”,[2]59后者則“在翻譯中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以最大限度淡化原文的異質(zhì)性”。[2]43-44或許有人會認為異化與歸化涇渭分明、相互排斥,但實際上,二者是一個二元對立的辯證連續(xù)體,在二者之間還存在一個漸變?nèi)?,包含各種兩者兼?zhèn)?、或二者皆非、或相互交疊等中間狀態(tài)。[3]具體而言,典型的異化包括保留原語、音譯、音譯加意譯;而典型的歸化則包含創(chuàng)譯、改譯或補譯(見圖1)。
圖1 異化歸化辯證連續(xù)體
(二)語料分析
仔細分析《澳門旅游地圖》上西式景點的原名及譯名后可以發(fā)現(xiàn):
1.地圖上十六處景點翻譯中,有十處采用的是歸化譯法,如“東方基金會會址(Casa Garden)”是依景點現(xiàn)在的功能完全“創(chuàng)譯”而成;“玫瑰堂(St.Dominic’s Church)”和“崗頂前地(St.Augustine’s Square)”分別根據(jù)教堂的供奉對象——“玫瑰圣母”和景點所處的位置用“創(chuàng)譯加意譯”而成。而其他采用歸化譯法的景點還包括“Holy House of Mercy(仁慈堂大樓)”、“Section of the Old city Walls(舊城墻遺址)”、“Ruins of St.Paul’s(大三巴牌坊)”、“Mount Fortress(大炮臺)”、“Guia Fortress(東望洋炮臺)”、“Protestant Cemetery(基督教墳場)”以及“Cathedral(大堂)”。
2.地圖上其他六處景點均含有歸化和異化兩種譯名,只是兩種譯名所處位置的重要性正好相反。其中,“Dom Pedro V Theatre”和“Moorish Barracks”兩處景點的歸化譯名“崗頂劇院”和“港務(wù)局大樓”都居于地圖上的標題位置,而異化譯名“伯多祿五世劇院”在標題內(nèi)的圓括號內(nèi),“摩爾兵營”則位于標題下的景點介紹之中。而通常而言,位于標題位置的名稱比位于括號內(nèi)或景點介紹中的名稱重要性更大,認同度更高。
分析上文十六個西式景點名稱的翻譯后可以發(fā)現(xiàn),只有歸化譯名或歸化譯名認可度更高的景點共有十二處,換言之,歸化策略與異化策略的比例是3:1。由此可知,“澳門世遺”西式景點名稱翻譯偏重采用歸化策略。為何會出現(xiàn)此種情況?勒菲弗爾的“改寫”理論可給予啟示。勒菲弗爾認為:翻譯即改寫,翻譯之所以無法真實地再現(xiàn)原作面貌主要源于內(nèi)外兩大因素的操控:外因是能促進或阻礙文學閱讀、寫作或改寫的各種“權(quán)力(包括個人或機構(gòu))”,亦稱“贊助人”;內(nèi)因則是由評論家、教師、翻譯家等組成的所謂“專業(yè)人士”。通常來說,文學家及其詩學觀念始終在贊助人及其意識形態(tài)所制定的參數(shù)內(nèi)起作用,[4]14-15換言之,在影響翻譯的內(nèi)外兩個因素中,決定作用更大的是意識形態(tài)和贊助人,而非專業(yè)人士和詩學。這一原則不僅適用于文學翻譯,也同樣適用于“澳門世遺”的景點名稱翻譯。
(一)翻譯中的意識形態(tài)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1998),“意識形態(tài)”是指“在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chǔ)上形成的,人對于世界和社會的有系統(tǒng)的看法和見解,哲學、政治、藝術(shù)、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體表現(xiàn)”。[5]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常以意識形態(tài)交流為開始。表面看來,“交流”隱含著平等、友好,但王東風認為,“這樣的交流背后真正隱藏的是兩種意識形態(tài)的對抗”。[6]“對抗”的觀點非王東風一人獨持,法國文學家雨果也曾提出:“當把一部譯作提供給某個國家時,這個國家總將其視為一種對本土文化的粗暴侵犯?!麄兊牡谝环磻?yīng)就是反抗”。[7]18然而,出現(xiàn)“對抗”、“反抗”的原因何在?分析后會發(fā)現(xiàn),翻譯本質(zhì)上是向本土意識形態(tài)輸入異質(zhì)文化的意識形態(tài),翻譯而來的“泊來品”代表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社會價值觀。于本土價值體系而言,這無異于一種外來的文化滲透,具有潛在顛覆性和破壞性,必然遭到本土文化的抵制。反映在翻譯中,本土文化會偏向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盡力將外來文本的異質(zhì)性最小化。
對“澳門世遺”景點名稱的歸化譯法,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觀之,正是異化譯名及其內(nèi)部蘊藏的政治、宗教、思維模式及語言習慣等意識形態(tài)與當?shù)刂袊用竦囊庾R形態(tài)相違背,甚至沖突,因而遭遇他們的抵制。
1.政治。從秦朝至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制度”在我國經(jīng)歷了從初建到發(fā)展至頂峰的歷程:在封建專制社會,皇帝是封建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具有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和神圣高貴之地位;君權(quán)神授、皇權(quán)世襲,秦始皇甚至規(guī)定皇帝按世代排列,首代稱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計,“傳之無窮”;[8]而封建專制社會的民眾也普遍相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jīng)》),天下所有土地歸天子,天下所有臣民都須效忠當朝皇帝。“崗頂劇院(伯多祿五世劇院)”由葡萄牙人興建于1860年。查閱澳門歷史可知,“葡萄牙人自1553年進入澳門,至1849年的296年間,前20年屬于暫時居住性質(zhì),以后的276年則屬于租借居住性質(zhì);在這長達296年間,澳門一直是中國的領(lǐng)土,租借給葡萄牙人居住,由明清政府行使主權(quán),設(shè)置官員管理的一個特殊地區(qū)”,[9]34-35另據(jù)記載,從1729年至1906年的175年間,清政府一共委派了57任縣丞直接管理澳門。[9]211換言之,“崗頂劇院”修建之時,葡萄牙剛剛結(jié)束自己在澳門的租住身份,仍處于清政府的管理之下。因此,當葡萄牙人在澳門修建劇院,并冠以葡萄牙國王“伯多祿五世”之名時,當?shù)刂袊用駥@一他邦君主名號不僅知之甚微,就算知道也認為承認“異幫之主”乃對當朝皇帝之大不敬,“伯多祿五世劇院”這一譯名遭遇冷落也就在情理之中。
2.宗教。“澳門世遺”中有多處天主教堂。這些教堂大多建造于1567至1587年之間,處于我國明朝時期。據(jù)歷史記載,基督教在分裂前曾兩次傳入我國,但最終結(jié)果都是雁過無痕①。1553年葡萄牙人進入、居住澳門后,耶穌會士紛紛隨船前來澳門傳播天主教。到1563年,澳門至少有8名耶穌會士進行傳教,發(fā)展教友600多人。[9]111-113不過,這一數(shù)字較之當時澳門信奉佛教、道教的人數(shù),簡直不值一提:明代,居住在澳門的中國居民多數(shù)信奉佛教,就連“后來利瑪竇等耶穌會士來澳門傳播天主教時也為澳門居民如此之多篤信佛教而感嘆不已”;[9]109而道教女神媽祖更是在許多澳門居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因此,當帶著神秘色彩的西方教堂在澳門建成后,其西化嚴重的譯名自然難以被當?shù)鼐用窠邮?。而隨后,當?shù)鼐用癜l(fā)現(xiàn)這些“洋房子”不過是用來供奉西方神靈之所,功能上與中國供奉祖先神佛的“廟宇佛堂”頗為相似,因此“St.Augustine’s Church”和“St.Dominic’s Church”被分別譯成“龍嵩廟”、“板障廟”,“St.Lawrence’s Church”則被譯成了“風順堂”。
值得一提的是,從“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進行研究須具備辨證的眼光,要意識到特定文化內(nèi)的“意識形態(tài)”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而變化。歷史顯示,伴隨著西方工業(yè)文明的東方入侵,其意識形態(tài)也在不斷滲透(破壞、顛覆或豐富、提升)當?shù)氐囊庾R形態(tài)。例如,由于西方傳教士的努力,天主教在澳門逐漸獲得認同并扎下根基。換言之,天主教這種新的意識形態(tài)已逐步被當?shù)鼐用窠蛹{,并融入當?shù)氐囊庾R形態(tài)之中,這無疑是“風順堂”、“龍嵩廟”等歸化譯名最終讓位于“圣老楞佐教堂”、“圣奧斯汀教堂”等異化譯名的原因。
(二)翻譯中的贊助人
所謂贊助人,是指能促進或阻礙文學閱讀、寫作或改寫的各種“權(quán)力”;贊助人確立一套具有決定作用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參數(shù)供文學家和翻譯家在內(nèi)完成詩學追求。[6]具體而言,贊助人包括宗教團體、政黨、社會階層、宮廷、出版社,及報章雜志、電視臺等傳播媒介;贊助內(nèi)容含意識形態(tài)、經(jīng)濟收入及社會地位三個方面。本質(zhì)上,“澳門世遺”景點名稱翻譯屬于民間翻譯行為,并無贊助人為翻譯者提供經(jīng)濟收入或社會地位。但前己說明,這些翻譯確實受到了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可知,定有“贊助”意識形態(tài)的贊助人。探討“澳門世遺”景名翻譯的贊助情況,重點需弄清兩大問題:贊助者乃何人?贊助者以何種方式施與贊助?
追溯澳門的歷史可以知道,葡萄牙的在澳史一般分為殖民前(1557-1822年)、殖民時(1822-1976年)、過渡期(1976-1999年)及回歸后(1999年后)四個階段(因“澳門世遺”景點名稱翻譯主要成形于前兩個階段,本文只討論前兩階段的情況):(1)葡對澳正式施行殖民統(tǒng)治前,已據(jù)居澳門二百多年。不過在此期間,澳門葡人不僅受明清政府之嚴格制約,且需向中國政府繳納高額年租以獲取在澳居留權(quán),葡萄牙“與中國皇帝的和平完全由中國皇帝隨心所欲”。[10]52(2)1822年始,葡對澳正式施行殖民統(tǒng)治,并加強了在澳總督的權(quán)力以助行其殖民政策,然而1849年“亞馬留總督被殺”一案證明:“澳門葡人都以與中國保持友好關(guān)系為生存依歸”,亞馬留推行強硬措施,是“錯將澳門與非洲的殖民地等同視之”。[10]130此案了后,就連立場一向強硬的馬杰羅主教也聲稱要“通過協(xié)議或條約,恢復同華人的傳統(tǒng)友好關(guān)系”。[10]133另據(jù)史學家研究,不論是殖民前亦或殖民后,葡萄牙人因其“缺乏武力優(yōu)勢,從而不得不與中華文明平等相處,葡萄牙在澳門的管理及其文化影響的存廢,完全取決于中國的態(tài)度”。[10]288換言之,在“澳門世遺”大多數(shù)的西式建筑名稱被翻譯之時,葡萄牙無論在人口數(shù)量、社會影響、政治宗教、貿(mào)易經(jīng)濟、道德上都難匹及華人,華人才是當時澳門當?shù)刂髁饕庾R形態(tài)的掌控者,是“澳門世遺”西式景點名稱翻譯的“贊助人”。
關(guān)于贊助人(華人)以何種方式對“澳門世遺”景點名稱翻譯施以贊助,首先需了解贊助人一般會影響翻譯活動的哪些方面。陳德鴻、張南峰曾提出贊助人是“任何可能有助于文學作品的產(chǎn)生和傳播,同時又可能妨礙、禁制、毀滅文學作品的力量”,[11]176換言之,贊助人不僅能夠影響翻譯的“產(chǎn)生”(包括翻譯的選材、翻譯策略、方法取舍等),還能影響譯作的“傳播”(譯作的出版、譯作的接受等)。如果說在“產(chǎn)生”上“澳門世遺”景點名稱翻譯與贊助人,即華人之間的關(guān)系難以求證,那么在“傳播”過程中,贊助人的作用則是毋庸置疑的:當西式建筑落成冠名后,占人口主流的當?shù)厝A人(超過95%)因不懂外文,所以需要有中文譯名來對這些建筑進行指稱。初通中文的西方人(主要為傳教士)概有為其提供譯名,但往往多為異化譯名,而這些譯名卻與當?shù)厝A人的意識形態(tài)不相符合,因此結(jié)局只有遭遇冷落;而當與本地華人意識形態(tài)相契合的歸化譯名出現(xiàn)時,華人世界很快便將其接受,并在自己的圈子內(nèi)道路以告、口耳相傳。正因如此,這些歸化譯名才得以廣為流傳并習用至今。
張美芳教授曾從文化的角度對“澳門世遺”的景點名稱翻譯進行過全面綜合的研究。而本文將關(guān)注點僅放在西式景點名稱的翻譯上,試圖從意識形態(tài)和贊助人的視角來對這些景點的名稱翻譯策略進行考察:經(jīng)考察后發(fā)現(xiàn),這些西式景點名稱的翻譯主要采用的是歸化的譯法。而之所以主要采用歸化譯法,是因為受到了贊助人和當?shù)刂髁饕庾R形態(tài)的影響:華人通過控制“異化譯名”和“歸化譯名”在當?shù)氐膫鞑?,從而實現(xiàn)對西式景點名稱翻譯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與當?shù)匾庾R形態(tài)相符合的譯名被保留,而相違背的則被冷落。其實,不僅是“澳門世遺”的景點名稱翻譯會受到贊助人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澳門其他方面的翻譯也會受到其影響。事實上,東西交碰于澳門,使澳門不僅成為一個文化交匯之所,更成為一個翻譯匯集之地,在澳門處處可見翻譯的身影。但目前學界對澳門的翻譯研究卻非常之少,本文拋磚引玉,冀引發(fā)其他學者對澳門更多翻譯問題的更多方位的思考,以進一步豐富國內(nèi)的翻譯研究。
注釋:
①基督教傳入我國的兩次中第一次在635年,到845年便銷聲匿跡;第二次在1294年,到1368年元朝滅亡而再次銷聲匿跡。
[1]張美芳.文化途徑看澳門——淺談澳門世界遺產(chǎn)景點譯名[J].上海翻譯,2009 (2): 29-33.
[2]Shuttleworth M.and M.Cowie.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Z].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1997.
[3]黃艷春,黃振定.簡論異化與歸化的運用原則[J].外語教學,2010 (2): 101-104.
[4]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Z].北京: 商務(wù)印書館,1998.
[6]王東風.一只看不見的手——論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實踐的操縱[J].中國翻譯,2003 (5): 16-23.
[7]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C].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2.[8]百度百科.中央集權(quán)制度[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44898.htm.
[9]黃啟臣.澳門通史[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10]吳志良.澳門政治制度史[M].廣州: 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11]陳德鴻,張南峰.西方翻譯理論精選[M].香港: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0.
Research on the Ideology and Patronage of Translations of Western-styled Scenic Spots Names from “Macao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DENG Weibo,WU Jinyu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Zhongshan College,USETC,Zhongshan 528402,China)
“Macao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glorious culture of Macao.After an analysis of the name translations of western-styled scenic spots from “Macao World Cultural Heritage”,we have discovered that most of these translations are conducted by domestication.Then,with the enlightment of Lefevere’s “Theory of Rewriting”,this thesis will probe into the reasons for the priority of this translating strategy,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deology and patronage.
“Macao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heory of Rewriting; ideology; patronage
2016-01-09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2014年度校級質(zhì)量工程建設(shè)項目(JXTD201411)。
鄧微波(1981-),女,湖南衡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視聽翻譯。
H059
A
1671-1181(2016)03-0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