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美++楊文東++奕雅琳
摘要:針對高校土力學與基礎工程課程現(xiàn)狀,文章提出了“3333”課程教學設計,并基于工程問題進行教學內容重組,打破原來的知識體系,建立了6大模塊20個問題的教學內容體系。此外,探索應用問題式、案例式、情境式和個性化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和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最后還提出了進一步完善土力學與基礎工程課程建設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工程問題;土力學;基礎工程;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0;TU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0052909(2016)04007404
土力學與基礎工程課程內容是建筑、道路、橋梁、隧道、水利、地下、海工等各類工程設計、施工、研發(fā)、工程事故分析等的重要理論基礎,是土木工程專業(yè)的必修課程,也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專業(yè)核心課程[1]。該課程與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建筑抗震等課程緊密相連,是結構設計和抗震設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土木工程專業(yè)執(zhí)業(yè)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筆者所在的中國石油大學 (華東)不僅土木工程專業(yè)而且儲運工程、工程力學、海洋工程等專業(yè)也設置了該課程。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實現(xiàn)《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社會實踐、全面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yǎng)要求,需要在土力學與基礎工程課程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課程建設。
一、“3333”課程教學設計
在土力學與基礎工程課程教學過程中,筆者提出了 “三大工程問題、三方工程應用、三個教學結合、三種能力培養(yǎng)” 的“3333”課程教學設計(圖1),即以巖土工程面臨的變形、強度(含穩(wěn)定)和滲流三大工程問題為主線,完成專業(yè)基礎知識的理論教學;以地基設計、基礎設計和地基處理三方面的工程應用為導向,完成專業(yè)知識的理論教學;以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授課內容與執(zhí)業(yè)考試、課程學習與科研課題三個結合為途徑,實現(xiàn)“產(chǎn)、學、研”一體化,最終達到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職業(yè)能力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二、教學內容的重組
基于人才能力培養(yǎng)目標,通過課程組教師的多次討論和分析,將土力學與基礎工程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組,打破了原來的知識體系[2],建立了6大模塊20個問題的教學內容體系。
(一)工程地質勘察模塊
這個模塊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的識讀;二是對土的物理性質及工程分類的學習。結合勘察報告的三圖一表,重點講解土的組成、物理性質指標、物理狀態(tài)指標、壓實性、工程分類,以及完成相應的土工試驗等內容。
(二)滲流問題模塊
滲流是巖土工程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這個模塊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土的滲透性,重點介紹達西定律及滲透系數(shù)的測定等;二是結合流土和管涌現(xiàn)象,詳細講解滲透力、流土和管涌問題的判斷及控制措施等,對于二惟滲流和流網(wǎng)問題僅作簡要介紹或不作介紹。
(三)變形問題模塊
變形和強度是建(構)筑地基必須同時滿足的兩個技術條件。這個模塊主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土中應力的計算,它是分析變形和強度問題的基礎。除了應力的計算,還應介紹應力特別是附加應力的分布規(guī)律,以有利于對工程事故的判斷。有效應力原理作為土力學的立足點之一,也是這部分重點講解的內容。二是最終沉降量的計算,重點介紹土的五個壓縮性指標及其測定方法,對最終沉降量計算方法主要介紹分層總和規(guī)范修正法,以及現(xiàn)行《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對地基變形允許值的要求,其他計算方法作簡要介紹。三是沉降與時間的關系問題,太沙基一維固結理論是土力學的另一個立足點,由于其理論性較強,以講清楚基本原理為主。這部分重點介紹瞬時和逐步加荷下地基固結度的計算。
(四)強度(含穩(wěn)定)問題模塊
土壓力、地基承載力和土坡穩(wěn)定是與土的抗剪強度直接相關的三個工程方面。這個模塊主要解決四個問題:一是土的抗剪強度理論,在重點闡述庫倫公式和極限平衡條件的基礎上,詳細介紹和完成直剪試驗、三軸壓縮試驗等抗剪強度指標測定試驗,并分析相應的試驗結果等內容,對于應力路徑、孔壓系數(shù)僅作簡單介紹;二是土壓力計算,重點介紹土壓力的影響因素和分類以及朗肯土壓力的計算等內容,庫倫土壓力以講清楚基本原理為主,同時結合相關規(guī)范和工程實例講解重力式擋土墻的設計;三是地基承載力,除了介紹淺基礎的破壞特征、臨界荷載等重要概念外,結合現(xiàn)行《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重點講述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確定方法;四是土坡穩(wěn)定分析,這部分不作重點要求,僅簡要介紹黏性土土坡和無黏性土土坡的穩(wěn)定分析方法。
(五)地基處理方案設計模塊
這部分結合實際工程案例和現(xiàn)行《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范》,講述換填墊層、預壓、強夯和復合地基四類工程中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重點講述各類方法的加固機理和適用范圍,并結合具體工程地基處理方案,講述相應的設計計算。
(六)基礎設計模塊
這個模塊主要解決四個問題:一是地基計算,主要講述基礎埋深的確定和地基承載力驗算;二是淺基礎設計,結合現(xiàn)行相關技術規(guī)范和實際工程施工圖,重點介紹獨立基礎、連續(xù)基礎、聯(lián)合基礎和儲罐基礎的設計及施工圖識讀;三是深基礎設計,結合現(xiàn)行相關技術規(guī)范和實際工程施工圖,重點介紹樁基礎,簡要介紹沉井基礎的設計和施工圖識讀。
在20個問題中,根據(jù)內容和需要又劃分若干個知識單元,并突出學校石油行業(yè)特色。教師可根據(jù)不同專業(yè)的課時設置、研究方向等選擇相應的模塊和問題進行講解。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
結合課程特點,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完全由教師講課的方式,采用“精講、自學與討論”相結合,問題式、情境式和案例式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增加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
(一)問題式教學
結合工程案例,把每章的重要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作為閱讀或研讀任務提前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帶著任務進行課前預習、課堂討論和課后復習,以解決問題為驅動力,明確課堂教學目標。如講解自重應力計算時,可設置問題:地下水位上下發(fā)生變化時,可能會引發(fā)什么樣的工程問題?目前國內區(qū)域性沉降情況如何?國家層面有何政策或措施?等。通過問題式教學,鼓勵學生自主查資料,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二)案例式教學
以工程質量問題或工程事故為案例,剖析事故產(chǎn)生的原因,分析有關的基本理論,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通過有針對性的工程案例剖析,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運用知識解決一般土工問題的能力。如在講述預壓法時,可結合某儲罐滲漏案例,分析滲漏原因是由于地基變形過大導致管道斷裂引起的,討論學過的哪些知識點與減小地基沉降量有關,并逐步引導學生將回彈再壓縮理論用于解決地基沉降過大問題,最后得出工程中常用的堆載預壓法等。
在講解基礎設計時,可以結合實際工程資料,講解基礎設計的流程、計算方法、相關技術規(guī)范要求、施工圖繪制和識讀等,以培養(yǎng)學生的工程素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
(三)情景式教學
通過帶領學生去實驗室做實驗、到施工現(xiàn)場參觀或播放工程錄像等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體的、動態(tài)的和直觀的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授課內容和技術規(guī)范,拓展學生的工程視野。如規(guī)范要求三角形承臺鋼筋應按三向板帶均勻布置,很多學生對此卻不明白,但只要把學生帶到施工現(xiàn)場參觀講解,學生就會清楚明白
了(圖2)。
(四)個性化教學
考慮到學生能力的個體差異,通過課后作業(yè)分類(分為必交、不必交和練習作業(yè)三類)、實驗教學分類(分為必做、觀摩和研究實驗三類)、組建大學生創(chuàng)新團隊等形式,實現(xiàn)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學[3]。
(五) 開放性教學
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并結合本科生教學的特點,實行教師精講與學生討論相結合、學生提問與教師解惑相結合、教師引導與學生分析相結合的課程教學,增加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實現(xiàn)開放性教學。
四、教學手段的改革
改革教學手段也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
(一)采用多種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
制作了相對完善的多媒體課件,使教學內容直觀性強,便于學生掌握和理解。建立課程網(wǎng)站,實現(xiàn)了教學資源電子化,通過前沿專題、職能訓練、互動交流等欄目,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全新的學習條件(圖3)。
(二)充分利用校內實驗室
由于該課程的基本理論、公式等主要來源于實踐和試驗,因此,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充分利用學校完備的土力學實驗條件,通過讓學生親自做實驗和分析實驗結果,加深學生對相關理論和工程問題的理解,并通過鼓勵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嘗試改進實驗儀器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充分利用校內外實習基地
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多個實習基地現(xiàn)場觀摩,實現(xiàn)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五、結語
課程建設是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包括教學內容、教材建設、教學方法、考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資源等多個方面。要使學生在有限的學時內掌握課程的精髓,提高其學習興趣,實現(xiàn)三種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課程建設。建議今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如下工作:一是基于能力和過程原則的考核方式改革;二是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研究性教學方式改革;三是虛擬實驗室建設與系統(tǒng)研發(fā);四是基于MOOC視野的課程建設等。參考文獻:
[1] 徐巖,趙儉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土力學教學方法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5):51-54.
[2] 陳劍波,陳揚. 項目教學法在土力學與地基基礎課程中的實踐與探討[J].新課程研究,2010(183):68-70.
[3] 張艷美,楊文東.大土木背景下土力學與基礎工程課程個性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