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素素
(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qū)文化路第三小學,鄭州 450011)
?
教學機智從哪里來
——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隊列表演(二)》賽課有感
耿素素
(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qū)文化路第三小學,鄭州450011)
前段時間參加了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qū)“希望杯”課堂教學比賽活動,選擇的課題是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乘法》中的《隊列表演(二)》,主要內容為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
在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兩位數乘一位數的豎式計算(三年級上冊)和兩位數乘整十數的計算方法.本節(jié)課設計的初衷是讓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此重點安排了學生自主嘗試探索的環(huán)節(jié):獨立思考,嘗試用豎式計算.
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是以14×12為例學習乘法豎式.在課堂中,本著“先學后教”的原則,在學生嘗試探索之后,安排了展示交流、生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第一位同學的方法是這樣的:
這位同學講解完后,隨即提問:“我講完了,大家有什么問題嗎?”(在平日課堂中,教師要求上臺展示、介紹方法的同學在講解完之后,都追問一句:我講完了,大家有什么問題嗎?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表達的學習品質,也有利于達到生生互動的效果.)
有好多同學舉起手來,教師隨機請一位男同學提出自己的看法.他站起來說:“她的方法很好,但是有點麻煩.可以把三個豎式合并成一個豎式.”
這位同學的發(fā)言一語中的,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關鍵所在.于是請他上臺來給大家介紹他的豎式和方法.當時還想著這時候出現(xiàn)正確完美的豎式最合適不過了,課堂的節(jié)奏和步調都在自己的預設、把控之中.
當他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展示臺上公之于眾時,才發(fā)現(xiàn)他所列的豎式并非所期望的那樣.當時臺下的教師也都坐直了腰板,低聲討論起來.孩子既然已經上來了,就先讓他把方法講完再說!由于孩子有些緊張,并沒有很好地把自己的方法講解清楚.待他講完后,教師按照教學慣性問同學們:“他的方法你們聽懂了嗎?”大部分同學一臉迷茫地直搖頭.緊接著又請另外一位同學介紹了自己的方法,這位同學的講解還比較清晰準確.
于是,教師對這兩位同學的豎式計算給出簡單評價:“兩種豎式計算的方法都是正確的.但比較而言,第二種方法更符合我們的思維習慣,所以我們通常是利用第二種算法來進行豎式計算.”
賽課之后,反復思考第二位同學的算法.為什么這種算法同學們不容易理解掌握?為什么說它不符合我們的思維習慣? 這個豎式第一步的計算是4×12=48,但在整個豎式中的計算是這樣的順序和模型:
這與我們以前學習的兩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順序和書寫格式很不一致,我們總是把兩位數寫在上面,把一位數寫在下面,然后再進行計算.這種計算順序和書寫格式與我們原來的學習經驗正好相反,容易混淆,勢必影響我們的判斷和計算,就會容易出錯.
想明白了這個問題,很懊悔自己課堂上的處理太過簡單牽強,并沒有讓孩子們弄明白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應該在出現(xiàn)這種方法之后,讓這個同學講解,再詢問其他同學是否理解.若得到其他同學的否定答案,應該這樣評價:“哦,看來大部分同學不是很明白你的方法.但是你的方法是正確的.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別擔心,一會啊,由老師來揭示這個謎底好不好?非常感謝你的大膽展示.”
然后讓其他同學介紹講解規(guī)范的方法.當教學內容全部完成,且學生對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已經有了一些經驗和認識后,再回頭讓學生討論、研究這種算法為什么不容易理解,不符合我們的思維習慣?從而讓同學們理解,盡管這種計算方法是正確的,但是這種計算順序和書寫格式與我們原來的學習經驗正好相反,容易混淆,因此容易出錯.
也可以在原題上進行這樣的處理,把14和12的位置調換一下,是不是就更加容易明白和理解了呢?
重新調整過引導評價的方法后,再一次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追問.為什么我們總是無法很好地引導、處理課堂中出現(xiàn)的各種意外情況、突發(fā)生成?為什么在某些突發(fā)情況下,我們的教學機智幾乎為零?分析后主要發(fā)現(xiàn)以下這些原因.
1.備教案多,備學生少.在準備一節(jié)課時,我們總是習慣先去收集各種資料素材,力求完成一份完美、精準的教學設計.為此我們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查閱資料,深夜伏案,奮筆疾書.誠然,這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基礎和前提.但是對學生的情況又花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去熟悉呢?學生的原有經驗有哪些,以前都學過關于這節(jié)課的哪些知識,學到了什么程度?這些是知識經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又有哪些?生活中有沒有與之相關的活動或事物?學生熟悉和了解的有多少?另外學生的思維水平如何,學習起來可能會出現(xiàn)哪些狀況,而每一種狀況我們的引導應對策略又是什么?
如果我們把學生備透了,把每一個問題、學生的各種狀況和反應都預設到了,并且把應對策略也設計完美了,課堂中出現(xiàn)的任何情況我們都能夠做到胸有成竹、應對自如,那么就會是鮮活的、真實的、有生命力的一節(jié)課.這就需要我們做足準備,下深功夫,下細功夫,下久功夫,下真功夫!
2.教學陋習多,突破創(chuàng)新少.在平日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總是習慣按照課前準備的教學設計,一成不變地“走完全程”,即使課堂中出現(xiàn)了意外情況,考慮到40 min的課堂時間,我們常常是“簡而化之”,努力往自己的教學設計上拉,牽引的習慣和痕跡太重,久而久之,自己應對突發(fā)情況的能力和水平就會減弱.很多時候都是一些積重難返的教學陋習支配著我們的教學行為,比如,會習慣性地問學生“明白不明白”“好不好”“對不對”等.再比如,課堂評價語言呆板單一,還會控制不住地重復學生的發(fā)言;課堂發(fā)言時,孩子還沒有說完,就急著替學生總結,替學生發(fā)言.這樣日復一日地重復這些教學行為,勢必會使課堂教學程序化、公式化,課堂也缺乏生機與活力,教師本人的反應越來越遲鈍,捕捉精彩生成的靈敏度也會越來越差,更別談教學機智了.
3.顧慮雜念多,冷靜專注少.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基本可以做到冷靜專注.但是當有人來聽課或是外出賽課、上公開課時,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考慮的因素就比較多,比如:我的教學設計準備得是否充分,會不會遺忘?我的課堂語言是不是準確精練?如果出現(xiàn)意外,到時候拖堂怎么辦?我的教態(tài)是不是落落大方,親切自然?如果這節(jié)課不成功怎么辦?……正是這些擔憂和顧慮影響了教師的情緒和狀態(tài),使得我們無法清晰冷靜地聆聽學生的發(fā)言;對于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無法快速作出準確判斷;有時候甚至會遺忘一些明明準備得很充分的內容和環(huán)節(jié).
所以在上課時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性的思維、平和的心態(tài)非常重要,也就是說要心無旁騖,排除一切顧慮雜念,把自己的身心真正地投入到這節(jié)課上,和孩子們一起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要仔細聆聽每一位同學的發(fā)言,準確地作出評價判斷,合理把控課堂的節(jié)奏與進程,即使出現(xiàn)意外情況,本著“學生為本”的原則,也要大膽、自信地去引導,去評價.
一堂賽課、幾番琢磨,收獲頗多!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學機智的練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這是一個厚積薄發(fā)、水到渠成的過程,需要一線教師把功夫下在平時、下在課外.
(責任編輯:李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