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烽
山中丞相 上清宗師
王旭烽
前段時間,中國有一個朝代——南北朝中的南朝,因電視劇《瑯琊榜》火了。雖然劇中虛構(gòu)的大梁并非歷史上的南朝,但其中的確是有文化蹤影的。如此便有人考據(jù),說劇中主人公梅長蘇身上有陶弘景的影子。一位茶友在微信中以“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功業(yè)一壺茶”開篇,以“這杯茶的格局決定了最終的結(jié)局”落筆,博得一片喝彩。
由此引出此文話題,陶弘景何許人也。
《茶經(jīng)·七之事》中,對陶弘景是這樣介紹的:陶弘景《雜錄》:“苦荼,輕身換骨,昔旦丘子、黃山君服之?!蹦敲?,這個陶弘景與茶究竟是怎么樣的關(guān)系,為什么人們要把他與電視劇里的江左梅郎聯(lián)系在一起呢?
說來話長,長話短說。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今天的南京人,南朝時那地方叫丹陽秣陵。論出身,南朝士族,堯帝陶唐的后代,算是江東名門。七世祖陶浚,乃三國吳國的鎮(zhèn)南將軍,降晉為尚書;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藥性,隨宋孝武帝征戰(zhàn)打天下,建功立業(yè)馬上封侯,為南朝宋時晉安侯;父親陶貞寶,深解藥術(shù),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這樣數(shù)代基因和家教的熏陶,陶弘景天才降世,幼有異操。人家四五歲才開始發(fā)蒙識字,這陶寶寶彼時已開始“恒以荻為筆,書灰中學字”,專注于書法了。九歲時他讀熟《禮記》、《尚書》、《周易》,約十歲時讀葛洪《神仙傳》,“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知恥而后勇,十五歲少年陶弘景便有了人生志向,并以《尋山志》記之,他那傾慕隱逸生活的價值體系,就此種下種子。十七歲博學多識,讀書萬卷,六經(jīng)諸子史傳,無所不通,上南朝宋之“瑯玡榜”,為升明四友(陶弘景,江斅、褚炫、劉?。┲?。
學得千般藝,貨于帝王家,那時的陶弘景,也是走過讀書人老路的。時年二十二歲,朝代更替宋廢齊立,高帝蕭道成及其子蕭賾先后在位,陶弘景也曾先后出任巴陵王、安成王、宜都王等諸王侍讀,兼管諸王室牒疏章奏等文書事務,應該算是辦公室文字主任秘書一類的中高級文員吧。陶弘景所撰的各類官方文件,同行中奉為定式,但才高八斗的他,眼看到三十六歲,仍然只是一個六品文官“奉朝請”,陶弘景不免心甚怏怏,他不想以這樣的雕蟲小技,終老于官場專職陪讀陪跑。但此亦未必不是命運的重大轉(zhuǎn)機,隨后他豁然開朗,掛靴辭官,來到茅山。
據(jù)說起初他并未上表齊武帝辭行,掛朝服于神武門鹿市,告訴隨行左右“勿令人知”,便徑出東亭而行。幸虧去和好友王晏話別,王晏提醒他不辭而去,恐有忤旨,萬一皇上怪罪,想做山人都做不成,還不如坦誠相告。于是弘景上表陳誠,敘述自己解官歸隱之意。齊武帝看了弘景的解官表深為感動,不但下詔批準,還賞帛十疋,燭二十梃。又別敕:朕月給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餌。這一來情勢大變,陶弘景入山,公卿相送于路亭,供帳甚盛,車馬塞道,朝野均榮,宋齊以來未有。
陶弘景前往隱居的名山,人稱句曲山,今在安徽。傳說漢代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所以又稱茅山。弘景于此山建館隱居,自號華陽居士,自此開始了他長達四十余年的隱居修行生活。
陶弘景歸隱,創(chuàng)建了永明體詩韻的東陽郡守大文人沈約,敬佩他的志向與節(jié)操,多次寫信請他出來做官,這怎么可能呢,連蕭衍請他都沒用?;实燮兴_梁武帝蕭衍,未做皇帝前和陶弘景是好友,初奪大權(quán)預備立國,不知取何名為國號,是陶弘景根據(jù)當時流傳的童謠和預卜吉兇的書籍,測其國號應當是“水刃木處”,拼起來是“梁”字,蕭衍由此定國號為梁。這么鐵的關(guān)系,陶弘景都不出山,有一次皇帝詔書催得急了,他畫了兩頭牛讓人帶去呈上,一牛散放水草間,一牛加金籠被人執(zhí)鞭驅(qū)趕,武帝一看全明白了,從此再也不打請?zhí)蘸刖俺錾降闹饕狻?/p>
他不出山,我可入山,武帝對陶弘景“書問不絕,冠蓋相望”,只要有軍國大事,無不派人咨詢,而歸隱后的陶弘景知時運之變,俯察人心,憫涂炭之苦的儒家氣質(zhì)亦未褪去,“山中宰相”的名聲便這樣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山中丞相”的有兩位,一位陶弘景在先,一位當過我們杭州市“老市長”的唐朝李泌在后。我年少時讀魯迅先生雜文,記得有兩句詩“翩然一只云中鶴,飛來飛去丞相家”,只以為有人要沽名釣譽,現(xiàn)在看來,山中丞相也是情勢所然。后人評價他的歷史地位,稱其為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y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書法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不過,就陶弘景入山的原意而言,我相信他是出于幼年就迷戀上的道家學說神仙生活,出于信仰而非官場。他曾有一首名為《詔問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的千古絕唱以詩言志:“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蹦晟贂r他身在朱門,卻往往獨居一室,閉影不交外物,唯以讀書為要,晝夜研讀與繕寫的都是那些符圖經(jīng)集,養(yǎng)生服食之道,在醫(yī)藥、煉丹、天文歷算、地理、兵學、鑄劍、經(jīng)學、文學藝術(shù)、道教儀典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終于通幽探微,漸覺徹悟,修成正果。
說到陶弘景的信仰,他所屬的道派為上清派,其人既隱居茅山,茅山便成該派中心,名聲大振,史稱茅山宗。從唐至宋,上清派是社會影響最大的道派,陶本人也自然成為該派宗師。
而提及他對道教的貢獻,固然有眾多理論著作,但對我而言,不外以下三點:
一是他編訂的道教神仙譜系。陶弘景編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道教神仙譜系,稱《真靈位業(yè)圖》,包括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3000名,以7個等級排列。要知道玉皇大帝、天堂地獄等概念,就是從他這里開始的,請想一想這是一個多么宏偉的虛構(gòu)世界,又多么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心靈。
二是他的佛道雙修。陶弘景在茅山道觀中建佛道二堂,隔日朝禮,他本人也曾到鄖縣阿育王塔受戒,他的臨終遺囑也充分表達了佛道雙修之意。今有學者以為這未必是他信仰選擇,而是當時佛教興盛的時勢所逼,為確保茅山派的生存發(fā)展的機變。故他本人一直為此而痛苦,曾有悼沈約詩云:“我有數(shù)行淚,不落十余年,今日為君盡,并灑秋風前?!毕雭磉@種出于信仰沖突的內(nèi)在痛苦是存在的,儒釋道三家合一的趨勢,是那個時代的精神走向,陶弘景主張儒、釋、道“合法共通”,三者中又以“仙”為首,對諸教采取共修、融合的態(tài)度,正是伴著他內(nèi)心的質(zhì)疑并軌前行的。如果說這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心靈沖突,那么也應該是那個時代諸多文人的內(nèi)在信仰沖突吧。
三是他為中國醫(yī)藥學所作出的不朽貢獻。陶弘景寫有道教教理、歷史、養(yǎng)生等方面的著作多種。其中像《神農(nóng)本草集注》是中國藥物學的重要著作,《養(yǎng)性延命錄》是養(yǎng)生學方面的著作,《效驗方》、《肘后百一方》是中醫(yī)學方面的著作,在歷史上都有相當?shù)挠绊?。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0余家之多,無統(tǒng)一標準,臨床運用相當不便,于是他“苞綜諸經(jīng),研括煩省”,將當時十幾家的本草著作分別整理成《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及《名醫(yī)別錄》,加自己心得體會,編成《本草經(jīng)集注》七卷,該書新增藥物365種,合計730種藥物,成為我國本草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陸羽記錄下的《雜錄》中的那段關(guān)于茶的評價,輕身換骨,羽化登仙,十分符合一個本草學理論家和實踐家的一貫精神。
陶弘景主張養(yǎng)生長生,本人也長壽,隱居茅山四十五年,八十一歲壽終正寢。他和陸羽一樣一生未曾結(jié)婚,史書記載說他年少時受“父為妾所害”的刺激,故“終身不娶”。和陸羽不同的是他乃標準美男子,《梁書》記錄他“身長七尺四寸,神儀明秀,朗目疏眉,細形長耳,”可見是可以和胡歌扮演的梅長蘇一拼的。他愛大自然,松下聽風,如癡如醉;他書法絕佳,被宋代黃庭堅稱為“大字之祖”的《瘞鶴銘》,傳為他書,刻在江蘇鎮(zhèn)江焦山崖石上,字體厚重高古,用筆奇峭飛逸,帖學的流暢和北碑的氣勢交融創(chuàng)新、相得益彰;他詩文極佳,前面所引兩首小詩,皆具備我非常喜歡的質(zhì)樸而高貴的氣質(zhì),口語式的清淺,卻又相當深厚,后世白居易不知是否向他學習。
“六朝霸業(yè)成逝水,千古名山猶姓陶?!鼻迦颂祈胲鵀闇刂萑鸢蔡丈剿绿嵯逻@副楹聯(lián),陶字和山中丞相之名從此息息相關(guān);“苦荼,輕身換骨,昔旦丘子、黃山君服之”,茶從此和養(yǎng)生長生的陶弘景息息相關(guān)。此刻,在鄉(xiāng)間命名為“白云青舍”的老家書房中書寫此文,我從此和寫下了“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的陶弘景息息有關(guā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