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琴
摘 要: 有效開展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而且可以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認知事物的能力。因此,學生不僅要熟讀課本上的文本,而且要閱讀一些課外書籍,以便增強思維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拓展閱讀 教學思考
新課改標準下的“大語文觀”,使得拓展閱讀教學手段進入語文教學的重要領域,如何進行有效的拓展閱讀,需要教師和相關教育行業(yè)人員共同探討和思索。本文以新課標為依據(jù),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語文有效拓展閱讀進行分析和探討。
1.開展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重要意義與現(xiàn)存的問題
1.1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讀書興趣。
新課改明確提出教師要嚴格督促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積極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自主閱讀,形成多讀、樂讀的閱讀氛圍。要大力支持學生自我選擇,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從而增加閱讀量,提高認知能力,進而提升寫作能力和語文綜合素質,使其語文課程的學習更全面、更靈活、更有活力?!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而拓展閱讀是使課堂煥發(fā)光彩的有效途徑,是課堂的延伸和補充,教師給學生推薦一些切合學習、生活的閱讀材料,激發(fā)學生的讀書興趣,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豐富其語言積累。
1.2網(wǎng)絡的影響及學生和家長對于拓展閱讀的認識度不高。
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家長和學生對于老師提出的增加課外閱讀不以為然,認為閱讀價值不高,家長把分數(shù)排在第一位,將成績好壞作為衡量學生學習優(yōu)秀與否的唯一標尺,從而忽視對其課外閱讀能力與興趣的培養(yǎng),造成拓展閱讀的虛有化和形式化。另外,學生由于網(wǎng)絡的吸引,課余時間主要沉迷于電視、網(wǎng)絡游戲、媒體等社交網(wǎng)絡,缺乏自我約束能力,對于課外拓展閱讀缺少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造成學生的閱讀量少,語言積累較少,導致閱讀興趣不高。
2.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的策略
2.1立足課本,豐富閱讀內容。
因為小學生年紀較小,閱歷經(jīng)驗較少,在閱讀文章時會遇到各種因素的限制,所以需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梢栽谡系K點上進行拓展,從文本出發(fā)拓展閱讀,讓孩子們在廣泛的閱讀中更深入理解、自我感悟、主動解決難題。比如小學課本第十一冊第五單元《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中的“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這和當時魯迅先生所處的社會背景有很大的關系,這時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上播放當時的社會背景作為擴展閱讀材料。當時的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生活非常悲慘,在這樣的殘酷的環(huán)境下,革命者的言論自由無從說起,為了批判當時的社會背景,魯迅先生寫了一篇又一篇的雜文,赤裸裸地抨擊當時的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tǒng)治,號召人民奮起抗戰(zhàn)。學生可以根據(jù)播放的社會環(huán)境拓展材料進行分析,這樣能夠幫助小學生深入了解當時的社會,從而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得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及想要表達的不折不撓的頑強斗爭的精神。
2.2創(chuàng)造條件,營造閱讀氛圍。
對于小學生來講,多閱讀才能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所以可以在發(fā)展點上進行拓展,如小學語文課本第八冊第五單元《生命生命》這篇文章,這篇課文主要是杏林子圍繞“生命”這一主題展開思考的,但是小學生本身閱讀量較小,生平閱歷尚淺,對生命的感悟不多,所以很難從作者的角度出發(fā)體會其中的深意。這時可以在教學屏幕上放一些作者的生平簡介,讓學生了解和體會作者的經(jīng)歷,從而提升學生的感悟,深入體會作者百折不撓的頑強斗爭的精神。還可以在興趣點上進行擴展,有些課文在上課之前老師已經(jīng)要求學生提前閱讀,如果在老師進行講解的時候沒有創(chuàng)新,那么課堂就會變得非??菰?,所以講課時一定要加入新的內容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比如小學語文課本教材第五冊《小攝影師》的最一個自然段:“請轉告他,我很忙。不過,來的如果是個小男孩,就一定讓他進來?!边@里可以很明顯看出高爾基先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借助這個空白,教師可以在投影大屏幕上出示一個問題,讓同學們思考,小男孩到底會不會來?如果來,那么兩人會有怎樣的對白,這樣可以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活躍他們的思維,激發(fā)他們拓展閱讀的興趣。
3.結語
小學生的擴展閱讀要從小抓起,從父母和教師兩方面加強,從多方面擴展,立足教學根本,拓展教學知識,豐富課外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爭取成為良好的21世紀新青年。
參考文獻:
[1]安漢.試論小學語文拓展閱讀[J].小作家選刊,2015(15):70-71.
[2]樊懷金.新課標指引下小學語文拓展閱讀實施的探索[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4):156-157.
[3]鄭娜.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育的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5(5):1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