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莉
[摘 要]閱讀教學應充分發(fā)揮教師引導、點撥的職能。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在點撥中喚醒學生表達的動力;撥亂反正,在點撥中使學生走出多元解讀的尷尬;縱深推進,在點撥中開闊學生思維的閘門,從而促進閱讀教學整體性教學效益的提升。
[關鍵詞]閱讀教學 藝術點撥 高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8-062
閱讀教學說到底就是師生雙方圍繞著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的過程。在這一對話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自身引導、點撥的職能,為學生深入文本、提升閱讀效益奠基,從而促進學生言語生命的不斷提升。
一、創(chuàng)設情境,在點撥中喚醒學生表達的動力
閱讀教學中,學生是主體,但不能忽略教師導學的作用。教師可以依托自身的智慧,引領學生不斷深入地辨析文本,探尋走進文本情感的最佳結合點,激發(fā)學生言語表達的自信。
如在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時,教師引領學生思考:“從談遷身上你們想到了哪些詞語?”學生紛紛運用“博覽群書、大筆如椽、鴻篇巨制、毫不動搖”等詞語加以概括。此時,教師順勢而下,點撥學生更加深入地進行思考:“面對這樣不屈不撓的談遷,你內(nèi)心涌動著怎樣的話語?”學生在思維意識的驅動下,將課文中描述的情境進行提煉,并化作自己內(nèi)心的語言加以展現(xiàn):“生活的坎坷、家境的貧寒,都無法動搖你一生的信念,一部史書耗費你雙倍的精力。當后人閱讀著你的《國榷》,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你一襲破衫在風雨中跋涉的身影……”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在學生解讀文本后的情感奔涌之處,通過藝術化的點撥,觸動了學生內(nèi)在的心靈琴弦,催發(fā)了學生內(nèi)在言語表達的沖動,讓學生在言語實踐的過程中,成功地與文本人物進行了有效對話。
二、撥亂反正,在點撥中走出多元解讀的尷尬
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為了力求解讀的多元化,往往會出現(xiàn)解讀放縱的情況。這時,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認知進行準確、敏銳的判斷,通過相應的點撥與變通,打開學生內(nèi)在的認知思路,從而撥亂反正,將學生的思維認知重新扭轉到應有的軌道上來。
例如,教學《江雪》這首詩歌,面對“老翁為什么要在如此寒冷的天氣下釣魚”的疑問,很多學生的解讀過于膚淺,甚至走向了偏頗:“可能是這老翁太喜歡吃魚了!”“我想他肯定是一個漁翁,等釣到魚要到街市上去賣呢!”顯然,面對學生如此的多元化解讀,教師如果還是不聞不問,任由其發(fā)展,就是一種嚴重的失職。于是,教師進行了這樣的點撥:“請同學們看看這首詩中每一句話的第一個字,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一語點醒夢中人!學生從詩歌中的“孤”“獨”二字以及教師適時補充的資料中,深切地感受到詩人垂釣其實正是以自己無聲的語言來表明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孤傲情懷。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讓學生的認知天馬行空的釋放,而是針對學生認知上的偏頗,及時進行糾正,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縱深推進,在點撥中開闊學生思維的閘門
閱讀教學必須要給學生廣闊的思考空間,只有與文本的接觸面越廣,與文本磨合的時間越長,學生的思維才能更加具有獨特性和深刻性。如在教學《祁黃羊》時,不少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質(zhì)疑:“祁黃羊真的有那么大公無私嗎?”面對學生的這一獨特思維,教師沒有一棍子打死,而是對學生進行藝術化的點撥與引導,幫助學生拓展了思維認知的大門。
(一)拓展資料,點撥學生進行立體化解析
教師面對學生的質(zhì)疑,相機出示資料,并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思考:首先,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火紛飛,每個國家之間的關系都十分緊張,不管什么人隨時都可能戰(zhàn)死沙場,正所謂“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祁黃羊又怎么可能傻到要讓自己兒子去冒風險呢?其次,中軍尉主管國家軍隊的訓練,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弱,與中軍尉所承擔的職責息息相關。如果中軍尉選擇錯誤,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將是致命的失誤。祁黃羊歷經(jīng)數(shù)代國王,又怎么甘心做一個亡國奴呢?由此不難看出,種種對祁黃羊的猜測與懷疑都是毫無證據(jù)的,只有通過引導,拓展學生的認知思維,所有的疑惑才能迎刃而解。
(二)回歸文本,點撥學生進行多維度思考
在分析完資料后,教師引導學生再次回歸文本。首先,關注課文對祁黃羊表情和語言的描寫,感受其義正詞嚴的語氣與中肯的態(tài)度,從中看出其一身正氣。其后,借助晉悼公這一角色的反襯,通過其對祁黃羊的高度信任,感知祁黃羊的公正之舉早已深入人心。否則,晉悼公身為一國之君,又怎么會將這樣一個事關國家興亡的重大問題,交給他來辦理呢?最后,教師適當補充祁午作為一個軍事統(tǒng)帥所立下的赫赫戰(zhàn)功,以證明祁黃羊是真正的唯才是舉,而不僅僅是舉薦了自己的兒子。
總而言之,由于受到認知能力的限制,學生呈現(xiàn)出來的思維狀態(tài)始終是零散的、線條性的。這需要教師借助自己的點撥,將這些零散的思維點連接成線、組合成面、構建成體,從而在量變的積累下促發(fā)質(zhì)變的形成。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