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曉+葛修娟
摘 要:移動學習是未來數字化學習的發(fā)展方向,但在特殊教育領域的發(fā)展嚴重滯后,同時現有的學習系統(tǒng)的設計較少考慮家長要素。文章將家長協作的作用機制引入特殊教育。首先將家長作為要素增加到教學系統(tǒng)構成;其次設計出兩層的教學系統(tǒng)結構模式,并給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家長協作”的移動學習系統(tǒng)的設計模式;最后開發(fā)出“主導-主體-協作”移動學習系統(tǒng)的模型系統(tǒng)。
關鍵詞:主導主體協作;家長協作;移動學習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6)16-0008-05
一、引言
移動學習打破了時空障礙,構建了靈活、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能滿足碎片式學習的巨大需求[1],4G網絡(包括移動云)進一步推動移動學習普及與發(fā)展[2]。移動學習逐漸成為國內外教育技術領域的核心研究課題[3],然而特殊教育領域的移動學習發(fā)展嚴重滯后[4]。用戶群小、資源少,難以產生經濟效益,使得關注這個領域的研究與開發(fā)人員少,制約了特殊教育領域的移動學習發(fā)展。
特殊兒童因為其身心發(fā)展的差異性,老師在教學時一般都有個別化訓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以某聾校言語訓練計劃為例:教師評估診斷了學生的言語障礙成因、程度等情況后,制定個別化的言語康復訓練計劃,在學校進行相關的言語訓練,回家后由家長對學生強化訓練,強化訓練對特殊兒童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家長與教師的工作時間一致,使得大部分家長很難完全掌握訓練方法,同時回家也缺少相應的訓練內容和訓練材料,使得強化訓練效果不能保證。有個別家庭經濟條件好,家長可以全程陪讀;有的特殊學校采用寄宿制,由老師(充當家長角色)進行強化訓練;有的采用周末送教上門(錯開家長與教師的工作時間)等,但是這些都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因此,為解決上述問題,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家長協作”的移動學習系統(tǒng)。
本文創(chuàng)新點:
1.對主導主體教學模式擴展,將傳統(tǒng)的單層教學系統(tǒng)結構拓展為雙層教學系統(tǒng)結構,將家長引入到教學活動中,使之成為影響教學活動的重要因素,扮演著學習者和教師的雙重角色,起到協助者的作用,并設計出“主導-主體-協作”教學模式;
2.根據移動學習的特點,將“主導-主體-協作”教學模式實現,開發(fā)出移動學習系統(tǒng),設計出相應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模型。
二、“主導-主體-協作”移動學習系統(tǒng)的結構模式
1. 傳統(tǒng)教學系統(tǒng)的結構模式
教學系統(tǒng)是將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媒體通過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具有一定教學功能的整體[5]。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1。
以上的典型結構都是基于教師和學生,忽視了家長的作用。在特殊教育領域,家長的作用機制不能忽視,所以我們對教學系統(tǒng)的結構模式進行改進,增加家長這一要素(如圖2)。
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在網絡教學環(huán)境下,教師通過移動學習系統(tǒng)指導和幫助學生學習,家長也通過移動學習系統(tǒng)對學生進行個別化訓練和強化,同時教師、學生和家長都可以相互之間交流,然后對移動學習系統(tǒng)中教學內容等進行調整和修改,而網絡學習材料是移動學習系統(tǒng)的補充和支撐。在使用移動學習系統(tǒng)進行教學時,教師不再是主要的教學信息源,在成為網絡學習者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的同時也是一個學習者的角色,家長成為網絡學習者學習的幫助者、指導者的同時也是一個學習者的角色,此刻信息與知識不再是單一向地由教師(中心)向學習者(周邊)自上而下發(fā)放,而是完全多向交流,中心與周邊的角色隨時逆轉[6]。
2.“主導-主體-協作”移動學習系統(tǒng)的結構模式
傳統(tǒng)教學系統(tǒng)四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媒體。本文提出增加一個要素:家長。家長要素相對于教師是學生角色,相對于學生又是教師角色,具有雙重角色。故我們提出“主導-主體-協作”教學系統(tǒng)結構模式(如圖3),此結構具有兩層。
第一層:首先由教師借助網絡工具(移動學習系統(tǒng))在網絡教學環(huán)境中向學習者提供主要的學習材料。學習者(特殊學生)能夠通過移動學習系統(tǒng)學習材料,學習者(家長)不僅學習材料,還通過網絡獲取與學習其它資料,并能通過移動學習系統(tǒng)反饋給教師(圖3虛線雙向箭頭),教師能夠和學習者(家長和學生)充分交流,在整個過程中學習者可以通過網絡交流工具獲得老師的指導和幫助,老師可再加工整理材料,補充到移動學習系統(tǒng),讓學習者進行學習。系統(tǒng)為學習者提供交流與分享功能,在此過程中,家長既協助學習者學習,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又協助教師調整學習內容,調整個別訓練計劃(如圖3中的第一層),注意此層箭頭是雙向的。
第二層:依據學習者特征分析,較少能夠用自主學習等學習策略,所以我們在第二層采用傳統(tǒng)的閉環(huán)教學系統(tǒng)結構模式。由家長借助移動學習系統(tǒng)中的學習材料(第一層的教師提供)對學習者(特殊學生)進行教學。學習者(特殊學生)通過移動學習系統(tǒng)學習材料,并反饋信息給教學者(家長),如圖3,單向箭頭形成一個閉環(huán)。
在整個過程中,由教師組織、監(jiān)控教學活動進程,能夠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能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長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家長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也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于學習者的主動探索、主動學習;家長以伙伴關系與學習者進行交流,是整個大的學習群體中的一員,同時也扮演指導者和幫助者的角色。
三、“主導-主體-協作”移動學習系統(tǒng)設計模式
1. 傳統(tǒng)教學系統(tǒng)的設計模式
(1) 以“教”為主的設計模式
該模式的理論基礎包括系統(tǒng)論、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5]。其設計思想是以教師為中心,強調教師的作用。它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方便教師控制教、學全過程,從而有利于系統(tǒng)科學知識的教學和教學目標的實現[5]。但是這種模式重教輕學,突出了教師的教,卻忽視學生的學,存在問題:①學生死學習,對教師、教材等盲從;②缺乏思考與批判,很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2) 以“學”為主的設計模式
該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它以學生為中心,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利于學生自主發(fā)現,有利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忽視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利于基礎知識的掌握。如果自主學習自由度過大,還容易偏離教學目標[5]。
(3) “主導-主體”設計模式
何克抗教授提出“主導-主體”模式[5],是將前兩種模式結合,進行優(yōu)勢互補。該模式采用分支結構,分析了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征后,選擇“傳遞-接受式”分支(以“教”為主)或者 “發(fā)現式”分支(以“學”為主)。這種模式有利于學生的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又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體現學生主體作用,但是尚未考慮家長的因素。
2. 主導-主體-協作”移動學習系統(tǒng)的設計模式
參考“主導-主體”設計模式,結合特殊教育領域的實際情況,我們提出“主導-主體-協作”的移動學習系統(tǒng)設計模式(如圖4)。
該模式的結構分成兩層(如圖3),對應到設計模式分成兩個階段(如圖4),簡單的說,第一個層次是教師主導教學,學生為主體,家長協作(角色是學習者,但是能夠協助學生學習);第二個層次是家長(角色是教師)主導教學,學生為主體,并反饋信息給教師。
第一層:
a) 教師分析教學目標,確定學習主題,明確知識內容;然后對學生特征分析,判斷學習者的實際情況(比如構音障礙有很多種,其屬于哪種類型,程度如何等),設計符合學生水平的內容,收集相關學習資源;依據前面分析,制作詳細的個別化訓練或者學習方案。
b) 對學習者進行組織教學。分兩種情況:學生和家長。家長的學習采用以“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利用移動學習系統(tǒng)進行自主學習。核心是自主學習策略設計,能夠發(fā)揮其主動性與積極性,充分體現了學習者(家長)的主體地位,也對于同一內容,能在不同時間、不同情境下,用不同方式呈現,能達到教學目標即可。學習者(家長)能夠通過移動學習系統(tǒng)隨機選擇教學內容學習(即運用“隨機通達”學習策略[5]),不一定循序漸進學習。相對于學習者(特殊學生)來說,其進度可能稍快。
c) 特殊教育領域學生情況特殊,學習能力差異大。我們按照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并采用九段教學策略[7]。教師要能夠不斷呈現材料,指導學習者學習,并誘導反應,不斷查看反饋情況,得到教師的形成性評價,不斷調整與修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在這個教學過程中,家長作為學習者參與,由于家長可以先行自主學習,所以家長可以協助學生完成學習。
d) 家長對自己的自主學習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反饋給教師,便于教師調整教學方案。家長也可以收集整理更多的資料,提供給教師。
第二層:
e) 進入第二層,角色進行轉換。家長起到教師的作用,教師協助家長教學,學生還是學習者。家長參考教師的分析(教師協作完成),制定相近的訓練方案或者教學方案,并針對自己小孩進行個別化教學。
f) 家長對學生的教學,得到家長的形成性評價,家長可以調整其教學策略,也可以將此形成性評價提供給教師,使得教師修正形成性評價,從而對教學內容、訓練方案等進行調整。
g) 教師和家長都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鞏固和拓展所學,并能夠進行知識遷移,完成真正意義的建構。
四、“主導-主體-協作”移動學習系統(tǒng)的學習活動設計
活動理論是一個交叉學科理論,其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人與形成事物的物理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雙向交互過程[8]?;顒永碚撝蟹治龅幕締挝皇腔顒?,包括三個核心要素(主體、客體和共同體)和三個次要要素(工具、規(guī)則和勞動分工)。六個要素之間相互作用共同構成活動系統(tǒng)[9]。
依據活動理論,“主導-主體-協作”移動學習作為一個自組織的活動系統(tǒng),將學習看成一個完整的學習活動系統(tǒng),而“主導-主體-協作”移動教學系統(tǒng)是其支撐與平臺(如圖5)。
基于活動理論的教學活動系統(tǒng)設計的研究成果非常多[8-14]。此處不贅述。僅僅結合“主導-主體-協作”移動學習系統(tǒng)說明其結構。
主體:學習者,包括學生和家長(第一層,家長也是學習者)。
客體:學習目標、學習任務、學習問題及學習內容等,特殊教育領域個體之間差別特別大,客體差異也大。
共同體:與主體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其他參與者,包括教師、家長和其他學生等。“主導-主體-協作”移動學習活動中,教師提供學習所需的資源及幫助,家長協助主體學習,其他學生影響主體,這些都影響主體的知識意義的建構。
工具:網絡學習環(huán)境、資源、平臺等。例如計算機、智能手機等。
規(guī)則:“主導-主體-協作”移動學習活動中,主體與共同體(教師、家長等)共同遵守的規(guī)則。例如教師能夠通過系統(tǒng)發(fā)布作業(yè),學生需要完成,家長能夠查看該生完成情況,教師能夠批改作業(yè),并將優(yōu)秀作業(yè)共享,家長能看到這些作業(yè)和參考答案,綜合這些再對學生輔導。
分工:共同體對主體學習活動的分工,不同分工扮演的不同角色,使得學習活動順利完成。在學習過程中,角色可能會發(fā)生變化。例如家長在第一層是其它學習者的角色,在第二層是教師的角色。
五、“主導-主體-協作”移動學習系統(tǒng)的功能設計
依據前面分析,參考已有研究成果[16-19],按照數據層、業(yè)務邏輯層和表現層的整體構架,開發(fā)出相應移動學習平臺。系統(tǒng)采用C#開發(fā),數據庫采用SQL server 2008,系統(tǒng)能兼容計算機、智能手機等不同平臺。
“主導-主體-協作”移動學習系統(tǒng)設計了四大模塊:教師模塊、家長模塊、學生模塊和系統(tǒng)管理員模塊,具體功能設計如表1所示:
管理員操作:創(chuàng)建全校完整班級列表->創(chuàng)建全校部門和教師列表->添加教師并給教師選擇指定的班級,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使用學生excel模板導入新生。每個學年后調整班級升級,學生畢業(yè)后清理數據。
六、總結
我們設計并實現的“主導-主體-協作”移動學習系統(tǒng),將家長引入到教學活動中,使之成為影響教學活動的重要因素,扮演著學習者和教師的雙重角色,起到協助者的作用。為了厘清家長角色在學習活動系統(tǒng)中的功能與作用,我們將傳統(tǒng)的單層教學系統(tǒng)結構拓展為雙層教學系統(tǒng)結構,并設計出相應的教學設計模式。
“主導-主體-協作”移動學習系統(tǒng)特點:①既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有利于學生的知識技能的培養(yǎng)),又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還能突出家長的協作作用(協助學生“學”,協作教師“教”);②改進單層教學系統(tǒng)結構,設計出雙層結構,便于發(fā)揮家長的協作作用;③設計出相應系統(tǒng),教學策略相對固定,降低了對教師的要求(對比“主導-主體”教學設計模式);④充分考慮情感因素影響,尤其是家長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主動性等影響作用較大;⑤教學評價更加全面,有教師的形成性評價,也有家長的形成性評價,兩者都能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進行分析和教學方案影響,并進行調整;⑥界面簡潔,適合使用計算機訪問(學生學習時使用),也適合智能手機訪問(家長學習時使用),也便于教師隨時隨地上傳資料,充分發(fā)揮了移動學習便捷性和靈活性的特點。
下一步將在教學內容、無障礙設計等方面不斷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傅鋼善,李婷.3G時代基于專家系統(tǒng)的移動學習模式[J] .中國電化教育.2010,(4):106-111.
[2]董世永.4G時代將促使移動化學習得到普及[EB/OL]. http://edu.china.com.cn/live/2014-01/14/content_ 24324519.htm.
[3]王佑鎂,王娟,楊曉蘭,伍海燕. 近二十年我國移動學習研究現狀與未來趨勢——基于中西方對比的研究綜述[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01):49-55.
[4]張居曉. 移動學習研究現狀給特殊教育的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4,(17):36-39.
[5]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譚支軍. 基于Web2.0的網絡教學系統(tǒng)結構模式初探[J]. 中國電化教育,2006,(09):96-98.
[7]R.M.加涅.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8]劉清堂,葉陽梅,朱珂. 活動理論視角下MOOC學習活動設計研究[J]. 遠程教育雜志,2014,(04):99-105.
[9]程志,龔朝花. 活動理論觀照下的微型移動學習活動的設計[J]. 中國電化教育,2011,(04):21-26.
[10]詹青龍. 活動理論視域的移動學習活動設計[J]. 電化教育研究,2010,(02):58-62.
[11]楊婷婷. 基于活動理論的移動學習活動設計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12]趙呈領,萬力勇. Web 2.0環(huán)境下的在線學習活動設計——活動理論與支架理論整合的視角[J]. 現代遠距離教育,2013,(06):41-46.
[13]余亮,黃榮懷. 活動理論視角下協作學習活動的基本要素[J]. 遠程教育雜志,2014,(01):48-55.
[14]孔利華,溫小勇,焦中明. 微視頻支持下的“學—教”學習模式:活動理論視角[J]. 電化教育研究,2014,(04):87-93.
[15]黃榮懷,Jyri salomaa.移動學習——理論·現狀·趨勢[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3-8.
[16]楊卉,王陸,韓雪濤. 基于網絡的家?;又С制脚_的設計與應用[J]. 電化教育研究,2007,(10):47-50.
[17]李云飛,王敏娟,王加俊,謝偉凱,申瑞民,杰森·吳.移動學習系統(tǒng)及其相關學習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2,(01):152-158.
[18]李浩君,徐曉萍,黃秀琴. 基于手持式設備的服裝銷售學習系統(tǒng)設計及實證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03):76-79.
[19]胡曉源. 基于信息化教育的非正規(guī)學習系統(tǒng)構建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07):124-126.
(編輯: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