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
【摘要】 目的 分析高血壓腦卒中患者腦微出血的臨床診斷方法, 探討相應的治療方法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57例高血壓腦卒中合并腦微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 對其臨床診斷情況進行總結。所有患者均根據(jù)實際病情, 開展對癥治療, 觀察治療效果。結果 核磁共振加權成像結果顯示:57例患者腦微出血病灶邊界清晰, 所有患者均得到明確診斷;57例合并腦微出血患者中, 每例患者至少發(fā)現(xiàn)1~30個微出血病灶, 共319個;基底節(jié)區(qū)170個(53.29%), 丘腦61個(19.12%), 腦干59個(18.50%), 小腦24個(7.52%), 其他位置5個(1.57%), 基底節(jié)區(qū)微出血病灶最多;根據(jù)患者實際病情, 嚴格按照高血壓腦卒中內科診療方法對患者實施對癥治療, 本組未出現(xiàn)死亡病例, 且預后良好。結論 腦微出血是高血壓腦卒中(腦出血)的主要危險因素, 臨床在為高血壓腦卒中患者進行診斷治療時, 要明確微出血病灶, 并開展對癥治療, 使高血壓腦卒中患者診治工作更具針對性。
【關鍵詞】 高血壓腦卒中;腦微出血;診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5.041
腦微出血主要由微小血管病變引發(fā), 主要以微小出血為特征, 屬于腦實質亞性臨床損傷類型。病理學檢驗證實, 腦微出血可導致含鐵血黃素發(fā)生沉淀, 進而引起微動脈血液發(fā)生外滲(微量)。由于含鐵血黃素體積較小, 很難識別和檢測。本研究選取本院2012年9月~2015年11月收治的57例高血壓腦卒中合并腦微出血患者, 將其作為主要探討對象,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現(xiàn)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2年9月~2015年11月57例高血壓腦卒中合并腦微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 所有患者均符合疾病相關診療標準[1], 且患者及家屬對本院相關診療方法知情同意。本研究符合倫理委員會相關要求及規(guī)范。57例患者中, 男36例, 女21例, 年齡41~80歲, 病程4 d~ 2個月, 平均病程(15.63±15.17)d。所有患者均患有原發(fā)性高血壓, 符合WHO對高血壓疾病的相關診療標準。腦卒中病史以既往相關治療、診斷及影像學等方面資料為準。
1. 2 排除標準[2, 3] ①年齡>80歲;②多種因素導致無法配合相關診斷及治療者;③具有明顯出血傾向者;④合并腦外傷、腦腫瘤、靜脈畸形、腦血管瘤者;⑤無家屬或法定監(jiān)護人者。
1. 3 診斷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常規(guī)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 操作過程要嚴格遵守相關規(guī)程。采用0.2 T永磁開放型磁共振成像儀器(美國GE公司)對患者頭顱8通道相控陣線圈進行掃查。受檢者常規(guī)序列:T1WI(TR 2204 ms/FE 9.7 ms/TI 760 ms), T2WI(TR 4200 ms/TE 98 ms), FLAIR(TR 6502 ms/IE 149.5 ms/TI 1625 ms)。層間距為1 mm, 層厚度為3 mm, 矩陣256×256。將相關掃描數(shù)據(jù)輸入到指定工作站, 并進行核磁共振加權成像處理, 并獲取相應的投影圖像(最小密度)。
1. 4 觀察指標 對57例高血壓腦卒中合并腦微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分析患者核磁共振加權成像結果。同時, 對腦微出血患者微出血病灶數(shù)量、病灶位置進行觀察和統(tǒng)計。
2 結果
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成像診斷, 并進行加權成像處理, 結果顯示:57例患者腦微出血病灶邊界清晰, 所有患者均得到明確診斷;同時, 57例合并腦微出血患者中, 每例患者發(fā)現(xiàn)1~30個大小不一的微出血病灶, 共319個。以病灶數(shù)量進行計算, 基底節(jié)區(qū)170個, 丘腦61個, 腦干59個, 小腦24個, 其他位置5個, 基底節(jié)區(qū)、丘腦、腦干、小腦及其他位置病灶數(shù)量占比分別為53.29%、19.12%、18.50%、7.52%、1.57%, 其中基底節(jié)區(qū)微出血病灶最多。見表1。本組57例患者臨床資料顯示, 根據(jù)患者實際病情, 嚴格按照高血壓腦卒中內科診療方法對患者實施對癥治療, 本組未出現(xiàn)死亡病例, 且預后良好。
3 討論
腦微出血在神經內科診療工作中比較常見, 主要由微小血管病變引發(fā)。腦微出血以微小出血為主要特征, 屬于嚴重的腦實質亞性臨床損傷類型。權威文獻研究表明, 病理學檢驗已經證實, 腦微出血可導致含鐵血黃素發(fā)生沉淀, 從而引發(fā)微動脈血液以微量的形式向外滲出[4]。但是, 由于含鐵血黃素體積較小, 常規(guī)診斷方法很難對其進行有效識別, 因此易造成漏診, 給患者診療工作帶來較大難度。
目前, 臨床主要采用核磁共振加權成像對病灶進行檢查, 其準確率顯著高于常規(guī)核磁共振序列檢查。研究發(fā)現(xiàn), 腦微出血位置主要發(fā)生在基底節(jié)區(qū), 也就是說, 高血壓腦卒中患者合并腦微出血的幾率往往更大。因此, 對患者做出明確診斷, 對患者治療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本研究選取本院57例高血壓腦卒中合并腦微出血患者,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加權成像診斷, 所有患者均根據(jù)實際病情, 開展對癥治療, 觀察治療效果。結果顯示:57例患者腦微出血病灶邊界清晰, 所有患者均得到明確診斷;同時, 每例患者至少發(fā)現(xiàn)1~30個微出血病灶, 共319個, 其中基底節(jié)區(qū)170個(53.29%), 丘腦61個(19.12%), 腦干59個(18.50%), 小腦24個(7.52%), 其他位置5個(1.57%), 基底節(jié)區(qū)微出血病灶最多。
上述研究結果與尹秀玲等[5]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提示基底節(jié)區(qū)是微出血病灶的好發(fā)部位, 診斷過程中要加以重視, 進一步明確病灶位置。與此同時, 本組57例患者臨床資料顯示, 根據(jù)患者實際病情, 嚴格按照高血壓腦卒中內科診療方法對患者實施對癥治療, 本組未出現(xiàn)死亡病例, 且預后良好。說明腦微出血是高血壓腦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 臨床在為高血壓腦卒中患者進行診斷治療時, 要明確微出血病灶, 并開展對癥治療。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 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3個方面[6]:①本次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少, 可能無法發(fā)現(xiàn)危險性相對較低的因素, 應在日后相關研究中適當增加病例數(shù)量;②研究納入對象經濟條件較好, 其醫(yī)療衛(wèi)生保健水平較高, 可能會對結論的延伸性產生一定影響;③由于現(xiàn)階段我國高血壓患者對高血壓及腦卒中疾病防控知識知之甚少, 可能忽略病程時間更長的患者。
綜上所述, 腦微出血是高血壓腦卒中(腦出血)的主要危險因素, 臨床在為高血壓腦卒中患者進行診斷治療時, 要明確微出血病灶, 并開展對癥治療, 使高血壓腦卒中患者診治工作更具針對性。
參考文獻
[1] 林莉, 紀建松, 韋鐵民, 等.高血壓腦卒中患者的腦微出血臨床特點.中華高血壓雜志, 2013, 25(3):227-231.
[2] 林力, 彭小祥, 邱崢.高血壓腦卒中患者急性腦微出血的臨床診治及院內感染預防.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5, 9(4):39-40.
[3] 李潔, 劉妍君.缺血性腦卒中并腦微出血的相關因素分析.中國動脈硬化雜志, 2015, 24(2):180-184.
[4] 徐勁, 張馳, 馬慧, 等.腦微出血與腦卒中相關性的臨床研究.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14, 13(3):219-221.
[5] 尹秀玲, 李紹林, 姜天嬌, 等.核磁共振SWI對高血壓腦內微出血的檢測分析.中國療養(yǎng)醫(yī)學, 2014, 13(6):490-492.
[6] 任鳳龍. 對高血壓腦卒中患者發(fā)生腦微出血情況的臨床研究. 當代醫(yī)藥論叢, 2015(3):187-188.
[收稿日期: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