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瑩
【摘 要】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語文課堂應是生態(tài)的課堂,它關注的是師生主體生命的本真,追求的是師生雙方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本文試以“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研究為切入點,探討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下的語文生態(tài)課堂建構。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生態(tài)課堂;建構
中圖分類號:G62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30-0033-02
現(xiàn)代教育技術倡導以人為本,主體互動和參與的課堂,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我評價,實現(xiàn)交互式、交際式等泛在的學習形式。這與“生態(tài)課堂”追求的師生與教學資源、環(huán)境等生態(tài)因子有機地融合,和諧地發(fā)展,打造自然、融洽、開放、創(chuàng)新的教學過程相得益彰。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中,教學是“自自然然地生成,粗枝大葉地勾畫,帶著些許‘隨意和‘粗糙”,師生如同大樹、花草般,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自然地安居,盎然地生長。懷著對理想課堂的憧憬,筆者進行了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的應用研究,以期從秋毫之末中探尋“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下的語文生態(tài)課堂”的建構。
一、因材而學,多元啟悟,連接課堂內外
翻轉課堂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語文課堂最大的不同在于“先學后教”——學生由單一的“被灌輸式”學習模式,轉變?yōu)橹鲃訉W、主動問的模式。每個學生都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在“自主建構”學習活動中,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實現(xiàn)自身學習的最大效益。
1. 微課導學,學從思中來
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學生往往用等待的心理開始學習,被動地等待老師安排學習內容,被動地聽老師講解?!吧鷳B(tài)課堂”則遵循“先學后教”的理念,更關注每個學生的成長樣態(tài),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最有效地發(fā)展。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們通過微課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自由的學習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們做什么的規(guī)范”。
首先,讓學生在家自主學習與課文對應的微課,在學習中,他們既能有所悟,又可存疑問。接著,學生可以把自己的學習思考與老師、同學進行在線互動,形成有效的學習共同體。課堂上,教師只需“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p>
如教學蘇教版語文教材六上“習作三”《我最喜歡的美食》一課。我們把微課內容設定為:①通過圖片激發(fā)學生對美食的探究欲望;②了解習作要求;③閱讀例文,明白習作步驟。課前,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自主學習寫作方法,理清寫作思路。由于視頻可以反復觀看,學生便針對自己的學習狀況自主掌握學習的節(jié)奏。而后,學生根據(jù)微課的指導和生活體驗進行初稿的創(chuàng)作。在寫作過程中,有的同學發(fā)現(xiàn)美食的做法特別難寫,有的同學則認為如何描述好吃是難點……同學們把自己寫的文章共享到班級微博里,并提出疑問,和同學、老師一起探討,大家跟帖互動,實時評價,同學們參與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欲望空前高漲,他們擁有更多的思考、交流、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習作的體驗也更加愉悅。
2. 翻轉課堂,學向深處行
翻轉課堂,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催生了教學目標的重新設定,讓教學向更深層拓展。
如在嘗試古詩《觀書有感》一課的教學時,學生在課前觀看了微課,并根據(jù)微視頻教授的“四步學詩法”進行自學,填寫學習任務單。課上,學生先將自己的學習情況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六年級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古詩學習經(jīng)驗,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在微課的輔助下,大家都出色地完成了對古詩的理解,此環(huán)節(jié)只用了15分鐘的時間。因此,翻轉的課堂有了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空間,更強的延展性,也具備了深層探索的可能。
教學片斷如下:
生:老師,詩作通篇寫的都是池塘,可卻用“觀書有感”為題,這是為什么呢?
師:這個問題很耐人尋味,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詩題不如改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生紛紛搖頭)
師:方塘和讀書有什么聯(lián)系呢?四人小組討論一下。(學生小組討論。)
生:《觀書有感》這首詩用比喻的手法,用方塘比喻人的心智,用源源不斷的活水比喻新的知識。
生:這首詩告訴我們方塘是由于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變得如此清澈。
生:而我們也應該不斷讀書,學習新的知識,不斷豐富自己,充實自己。這不就把讀書和方塘的所見聯(lián)系起來了嗎?
師:是啊,同學們真會學習!朱熹先生把讀書的道理巧妙地藏在這首寫景詩里,這種寫法就叫譬喻。朱熹為什么不直接說出道理,而要用譬喻呢?
生:譬喻的寫法更生動,也很新穎。
生:這樣講道理更讓人易于接受。
師:說得太好了。這樣的詩就叫作“哲理詩”。賞析哲理詩,我們要“入乎其內感受,出乎其外分析”。剛才我們的讀書過程就是入乎其內感受,要深入、透徹地理解哲理詩還要找到詩與生活的共同點,跳出原詩之外來聯(lián)系生活、學習分析其哲理,這也正是我們學習古詩的第五步——悟詩理(情)。
師:其實,當時朱熹寫了兩首《觀書有感》,我們來看看另一首。請同學按照五步學詩法,自學這首古詩。
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大膽質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大家通過交流明白了方塘和讀書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總結出哲理詩的學習方法,并用這種方法共同學習朱熹的《觀書有感》(其二),從而找出哲理詩的共性所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結束了,可學生的探究并沒有止步,他們對學過的哲理詩進行了整理,并將學習的方法運用到課外學習中。至此,在翻轉課堂上,學生所習得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得以向縱深拓展,所精進的不僅是學識,更主要的是得法其中。
二、因學而教,釋揚機智,師生共同發(fā)展
翻轉課堂也帶來了教的革命。教師的教學由依照“教參”備課轉變成關注學生學習的起點、疑點,并在課堂上對關鍵問題進行及時地捕捉、正確地定位、巧妙地引領,將教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endprint
1. 微課助教,微處彰顯智慧
微課作為課堂教學的前奏,既直接決定了課前知識傳遞的效果,又影響著課堂教學活動的實施。所以微課的內容要基于目標、學情、內容進行分析、提煉,也要找準與課堂的銜接點,才能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更為高效。例如上文提到的《觀書有感》一課,教研時老師對微課的內容提出了不同意見。有的老師認為微課可以通過對第一首詩《冬夜讀書示子聿》的學習,總結學詩的方法,課堂上再引導學生學習。有的老師卻認為《冬夜讀書示子聿》也是教材中的學習內容,不能僅僅通過微課的方式囫圇吞棗。經(jīng)過討論,教師將微課作為銜接兩首哲理詩學習的橋梁,既對第一首古詩的學習進行總結,又運用此方法初步學習第二首詩。微課內容如下:1.回顧第一首古詩,總結四步學詩法;2.布置自學要求,用四步學詩法自學《觀書有感》;3.運用圖片、動畫等方式激活學生思維,促進學生對詩意的理解。同時,我們希望學生在自主學習微課時能積極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據(jù)此,我們結合微課設計了“自學任務單”。
2. 翻轉課堂,重塑教師角色
奧蘇伯爾曾說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并應據(jù)此進行教學?!?語文生態(tài)課堂注重學生、教師的“課堂生長”,即在原有的基礎上再發(fā)展。
諸如前文的例子,教師對微課的設計過程就是對教材充分研讀的過程,同時,由于有了微課的前置性學習,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使得教師必須改變一講到底、只有預設沒有生成的教學行為模式。課前,教師通過在線答疑環(huán)節(jié)和自學任務單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課上,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講解,從而真正做到以學定教。同時,翻轉后的課堂是個動態(tài)平衡的課堂,教學的平衡會被學生不斷涌現(xiàn)出的新問題打破,教師則必須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實際不斷調整教學思路,通過及時捕捉、正確定位、巧妙引領,建立新的課堂生態(tài)平衡。
總之,“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為語文課堂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建構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學生會因成長的快樂而學,教師能為生命的美麗而教,我們的課堂也必將成為師生成長、學校發(fā)展的沃土和樂園。
參考文獻:
[1] 潘新和.語文:表現(xiàn)與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2] 劉銳,王海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設計和實踐[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4(5):26-32.
[3] 朱治國.生態(tài)課堂中教師領導力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4(3):50-52.
[4] 賴艷,侯詠嫻,趙姣姣.翻轉課堂初探——微課在小學數(shù)學中的應用[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3):36-39.
[5] 郭穎.美國中小學生態(tài)課堂建構經(jīng)驗及啟示[J].教育探索,2013(7):152-153.
[6] 陳慧芳.基于生態(tài)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問題與對策[J].上海教育科研,2012(2):70-72.
(編輯:胡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