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家林
【摘要】目的:分析梅花針叩刺督脈與夾脊穴為主治療用于不隨意運動型小兒腦癱治療中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52例不隨意運動型小兒腦癱患兒,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6例,對照組采用的是常規(guī)治療法,而觀察組采用的則是常規(guī)治療法的基礎上運用梅花針叩刺督脈與夾脊穴為主治療法。結果:兩組患者在經(jīng)過治療,觀察組的治療作用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結論:對不隨意運動型小兒腦癱患兒進行常規(guī)治療法的基礎上結合梅花針叩刺督脈與夾脊穴為主治療,治療效果佳,此法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字】梅花針叩刺督脈;夾脊穴;不隨意運動型小兒腦癱;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6)04-0059-02
有資料報道,不隨意運動型腦癱約占腦癱患兒的20%,屬于中重度殘疾,主要因為錐體外系受到損害而導致出現(xiàn)肌張力的動搖性、持續(xù)的不隨意運動的癥狀,與患兒膽紅素腦病及重度缺氧缺血性腦損傷有關聯(lián)。大部分的臨床治療較為棘手,大部分的治療效果較差,許多患兒因此落下殘疾。目前治療不隨意運動型小兒腦癱的臨床方法主要是常規(guī)的康復治療法,比如,Bobath法、推拿按摩以及頭針等治療方式,也取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效果并不明顯,現(xiàn)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52例不隨意運動型小兒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52例不隨意運動型小兒腦癱患兒,隨機分成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26例,對照組患兒男15例,女11例,年齡6個月至36個月,平均(13.1±6.7)月,根據(jù)“嬰兒-初中學生社會生活能力量表”對其病癥進行評定,發(fā)現(xiàn)重度、中度以及輕度各有12例、8例和6例;而觀察組的患兒男16例,女10例,年齡7個月至35個月,平均(13.87±6.78)月,根據(jù)“嬰兒-初中學生社會生活能力量表”對其病癥進行評定,發(fā)現(xiàn)重度、中度以及輕度各有15例、7例和4例。對比兩組患兒在病癥情況、年齡、性別等方面差異不明顯,不存在統(tǒng)計學方面的意義(P>0.05),具有比較的意義。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的是常規(guī)治療法,而觀察組采用的則是常規(guī)治療法的基礎上運用梅花針叩刺督脈與夾脊穴為主治療法,對比兩組的治療效果,以及分析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和側彎反射及肌張力波動變化情況[1]。
1.2.1常規(guī)療法
對照組的常規(guī)方法主要是由Bobath法、推拿按摩以及頭針等治療方式組成,首先,分析Bobath療法的具體操作:主要是為了抑制異常運動模式,基本的手技法有:控制點、促進自律姿勢反應的手技、刺激本體感受器以及體表感受器,每天將其中一種手技進行練習,每次30分鐘的練習時間。而推拿按摩主要有循經(jīng)推按、穴位點壓、異常部位肌肉按摩和姿勢矯正[2]。其中姿勢矯正主要是以抑制為原則,采用扳法、搖法、拔伸法等運動關節(jié)類手法,每天進行一次,每次30分鐘。最后頭針的治療方法主要是根據(jù)患者的癥狀對其進行相應穴位治療,使患兒保持正坐姿勢,然后使用0.35毫米×0.35毫米的不銹鋼毫針,對局部皮膚進行消毒后,當與頭皮水平線成15度至30度間進行快速的入針,達帽狀腱膜下的深度,并快速捻轉(zhuǎn),具體時間是每分鐘200次左右,持續(xù)30秒至1分鐘時間,并留針1個小時[3]。
1.2.2觀察組治療法
觀察組則是根據(jù)患者的情況進行常規(guī)治療再結合梅花針叩刺療法。先使患兒保持俯臥位,盡量控制患兒異常姿勢,對患兒局部皮膚進行消毒,然后使用華佗牌牛角煙斗式小號梅花針,沿著患兒腰骶部督脈和夾脊穴按照自上而下的手法叩刺,利用腕部的力量進行叩刺,手法操作正確,落針要穩(wěn)準,使得針尖與皮膚形成垂直接觸,然后提針要快速,會有短促清脆的“噠”聲發(fā)出。利用腕部的彈力運作叩刺,叩刺時一定要彈刺,將頻率保持在每分鐘70至100次的幅度,而夾脊穴及督脈穴每穴叩刺2至3次,連續(xù)3至5遍,見隱隱出血時可停,將血液用消毒棉簽擦拭干凈。每天保持叩刺1次,3周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8天,需要治療3個療程。
1.3療效評定效果
兩組患者經(jīng)過治療,我院根據(jù)相關報道對不隨意運動型小兒腦癱患兒療效制定一個評定標準,主要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評定標準。其中粗大運動功能
測試量表(GMFM)總百分比大于或等于15%為顯效,而GMFM總百分比小于15%則是有效,而無效的則是GMFM總百分比沒有提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通過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以及處理兩組的研究數(shù)據(jù),通過( ±s)代表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的方式,而計數(shù)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進行的是X?的檢驗方式,兩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明顯,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表示。
2 結果
2.1兩組患兒治療前后GMFM總百分比
對比兩組患兒的粗大運動功能,兩組患兒粗大運動功能具有得到改善,但從整體分析,還是觀察組患者的GMFM總百分比優(yōu)于對照組的。祥見表1。
2.2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兩組患兒經(jīng)過不同的治療方式,對照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9.2%,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6.9%,觀察組76.9%的治療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的69.2%的治療總有效率,差異在統(tǒng)計學方面的意義(P<0.05),詳見表2。
3 討論
不隨意運動型腦癱患兒主要因為受到側彎反射等原始的控制、肌張力的波動、異常的不自主運動模式等影響,缺乏對自身肢體的控制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頭部控制能力差、腰身無力等。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6月收治的52例不隨意運動型小兒腦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兩組,對照組采用的是常規(guī)治療法,而觀察組采用的則是常規(guī)治療法的基礎上運用梅花針叩刺督脈與夾脊穴為主治療法。觀察組使用的梅花針,也稱為七星針,梅花針經(jīng)過多次淺刺經(jīng)絡皮部,以此刺激末梢神經(jīng)和血管壁,有效的激發(fā)人體對損傷后失調(diào)的神經(jīng)和血管調(diào)節(jié)功能進行自我修復,從而能有效的改善患兒局部血液循環(huán),興奮神經(jīng),增強患兒的脊柱力量,消除側彎反射,減輕不隨意運動癥狀,提升康復治療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使用粗大運動功能測試量表(GMFM)總百分比對患兒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觀察組使用的梅花針叩刺督脈與夾脊穴為主治療法效果明顯,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韓雪,尚清,馬丙祥.梅花針叩刺督脈和夾脊穴為主治療不隨意運動型小兒腦癱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0,05:359-363.
[2]陳思宇,查天柱,王業(yè)建.梅花針叩刺督脈和夾脊穴為主治療不隨意運動型小兒腦癱療效觀察[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5,23:
111-112.
[3]平東沛,朱紅偉.針刺治療不隨意運動型小兒腦癱臨床研究[J].河南中醫(yī),2016,02:34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