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湄毳
一家人在廚房里,熱火朝天地包包子。
為了讓孩子們多吃菜,我總是可著勁兒地多塞餡,先生是個凡事寬松行事的人,加之他那棍子一樣硬邦邦的手指,一點不靈巧,他的包子在我看來“大而無當”,皮大餡少空空蕩蕩。他說,多了包裹不住,“露餡”跑味,影響口感,營養(yǎng)也流失了。
媽媽默默不語,挖著餡只管包,既沒有像我包的那樣,這里那里露出一星綠,也不似先生包的那么松散扁塌。媽媽包的包子圓圓的,很飽滿的樣子,真好看。
孩子們在寫作業(yè)的間隙溜進廚房,不經(jīng)意地評價:“姥姥包的包子,最好看!”小兒這么說,女兒打量一下三人面前的包子,點頭肯定弟弟的意見:“是的,姥姥包的包子最有氣質(zhì)!”
我聽了,很奇怪,包子也有氣質(zhì)?什么氣質(zhì)呀?
孩子們也說不上來什么,只是說,媽媽包的太脹,爸爸包的癟,只有姥姥包的最恰到好處。
恰到好處——哦,是了,包子變得跟人一樣了,分寸把握好,就怎么看怎么舒服了,當然就最有“氣質(zhì)”了。
媽媽提醒我和先生,別多包太多餡,適可而止;也別少包太少的餡,也要適可而止。
適可而止——包子的氣質(zhì)就是適可而止。餡放得太多,會七漏八淌地露餡,餡放太少,成光吃面皮了,又會不好吃了。
不由得,包著包子,我的心思開始溜起號來。包子要包得恰到好處,裝餡就應(yīng)該適可而止。做人也是類似,要適可而止,止于當止,莫要不知其止。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都會一時迷惘。一位閨蜜曾好奇地問我:“你寫稿子會入魔嗎?”我說:“不會,我總是被生活逼得從文字中抽身而出,忙著做家務(wù)當保姆。俗事冗多,能坐下寫兩筆的時候極少。”她聽罷,善意地提醒我,凡事不必較真,要適可而止。她還現(xiàn)身說法,說有一陣子,她投資小店,位置好,生意好,她走火入魔般,凡是有收入或支出,都會跟一天的生意量相計算。買一件新衣,她就不禁計算一番,這花了我?guī)滋斓睦麧??出去請朋友吃飯,也會想,這餐飯付出我?guī)滋斓睦麧櫍克f,那陣子,真是像入了魔。“你可不要那樣”,她貼心貼肺地勸我,唯恐我步她的后塵。朋友說得對,適可而止,值得每個人時時放在心上提醒自己。因為在每個人心里,生活里,都有這樣或者那樣令人入魔的執(zhí)著。
莫妄為,凡事適可而止。這既是一種美好的得體,有時也是歷練過的世故。我的家鄉(xiāng)有個鎮(zhèn)名叫張良鎮(zhèn),我的家鄉(xiāng)有種姜名叫張良姜,我在家鄉(xiāng)的博物館里知道,張良功成名就之后,匿跡江湖不知所終。這樣的張良,恰恰是懂得適可而止的。今天的包子餡里,也放了張良姜,正暗合了媽媽對于包子,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
我吃下一個媽媽包的包子,餡放得恰到好處,于是這包子不但好看,而且好吃。孩子們果然說得沒錯,這樣的包子,氣質(zhì)是最好的。
責任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