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霞 吉紅
【摘要】 目的:探討聚焦解決模式在抑郁癥患者家屬心理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120例陪護家屬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對照組按照傳統(tǒng)的問題解決模式給予常規(guī)心理護理,試驗組采取聚焦解決模式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兩組干預效果。結果:干預前,兩組家屬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均高于國內(nèi)常模,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聚焦解決模式進行心理護理,能夠有效地緩解家屬的焦慮、抑郁癥狀。
【關鍵詞】 聚焦解決模式; 抑郁癥; 家屬; 心理護理
Application of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for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LIU Cai-xia, JI H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4):107-1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in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for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ethod: One hundred and twenty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60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problem solving model of routine psychological nurs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psychological care according to the five steps of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The intervention effects were evaluated by usi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Result: Before intervent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SAS and SD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but the scor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norm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SAS and SD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family members in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Key words】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Depression; Family members; Psychological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4.031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具有高患病率、高復發(fā)率、高致殘率和高致死率等特點,被稱為“第一心理殺手”,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作為患者密切接觸者和照顧者角色的家屬同樣備受煎熬,特別是兒童、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其不同于成人[1],家庭需承受更大的壓力。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表明,抑郁癥患者家屬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癥狀[2-4],導致家庭生活質量降低[5],甚至將不良情緒傳遞給患者,影響患者的康復,但臨床醫(yī)護人員常習慣性地把家屬放在照顧患者配合治療的附屬位置上,未積極重視他們的心理狀況。因此,在普遍倡導擁有健康心理的今天,將護理對象擴展到家庭,及時關注家屬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聚焦解決模式(Solution Focused Approach)是在積極心理學背景下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充分尊重個體,利用個體自身資源和潛能,調(diào)動其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的心理干預模式[6-7],已在臨床護理領域得到廣泛運用[8],該模式不同于傳統(tǒng)問題解決模式。傳統(tǒng)模式注重尋找問題的根源來建構解決方案,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療、放松等療法對個體消極的心理情緒、身心體驗給予排解[9-11],但個體相對缺乏自我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上現(xiàn)代護理不僅僅是幫助個體解決問題,而是如McAllister的六項護理原則中所指出,問題和力量是并存的,尋求和發(fā)展個體內(nèi)在潛力和自身資源是關鍵[7,12]。本研究打破以往傳統(tǒng)干預模式,運用聚焦解決模式進行心理護理,目的是探討該模式在家屬心理護理方面的效果,為臨床護理提供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7月山西某三甲醫(yī)院120例抑郁癥患者的陪護家屬,按照患者入院順序將120例家屬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男
49例,女71例,包括父母54例,配偶40例,子女例18,兄弟姐妹8例;平均年齡(46.0±9.0)歲;文化程度:小學10人,初中53人,高中40人,大專及以上17人。兩組家屬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叩募{入標準:(1)符合ICD-10關于抑郁癥的診斷標準;(2)排除器質性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礙性疾病。家屬的納入標準:(1)患者的直系親屬且與患者長期共同居?。唬?)年齡18~60歲;(3)既往和目前無精神疾??;(4)言語及理解力正常,能完成量表的填寫;(5)愿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不愿參與研究者;(2)有嚴重軀體疾病無法參加者;(3)因各種原因不能繼續(xù)參加,主動要求退出者。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案 (1)入院當天護士做好入院宣教,和患者、家屬建立信任關系;(2)邀請1名專業(yè)心理治療師和2名精神科護師參與干預措施的制定;(3)依據(jù)分組情況由研究者本人對試驗組和對照組實施不同的干預措施;(4)選擇安靜環(huán)境,采取面對面交談的形式,每周干預2次,每次30~40 min,詳細記錄,干預持續(xù)5周,共10次;(5)干預前后采用SAS、SDS量表進行測評。
1.2.2 干預措施
1.2.2.1 對照組 按照傳統(tǒng)問題解決模式給予常規(guī)心理護理,即通過尋找問題的原因確立解決方案。當家屬描述他的內(nèi)心現(xiàn)在很痛苦時,首先詢問是什么原因導致,例如家屬可能是因為對疾病的治療、護理方面不了解,感到不知所措或力不從心,也可能擔心患者的日后恢復情況等,護士針對以上原因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具體方法:(1)心理支持:護士主動關心家屬,給予安慰和支持,鼓勵其勇敢面對現(xiàn)實;熱情詢問其需求并盡量滿足。(2)情緒疏導:當家屬產(chǎn)生焦慮、抑郁情緒時,鼓勵家屬傾訴內(nèi)心體驗并表示同情與理解;教會他們一些調(diào)節(jié)情緒的方法,如哭泣、聽音樂、冥想、閱讀、深呼吸放松等;轉移注意力,如看電視、與人聊天、散步、發(fā)展一些興趣愛好等。(3)改變不良認知:護士向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耐心簡答其疑問,樹立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
1.2.2.2 試驗組 運用聚焦解決模式進行心理護理,該模式具體包括以下5個步驟。(1)描述問題:與家屬交談了解遇到哪些問題,暫不追究問題的原因,而是了解家屬曾為解決這些問題做過哪些努力或具備哪些解決問題的資源,以此增強其信心。如家屬訴說自己內(nèi)心很痛苦,可以提問“你曾用過哪些辦法來解決?效果怎么樣?誰關注過你?其他人為你提供過好的解決辦法嗎?”,此階段至關重要,需選擇合適的時間和環(huán)境,取得家屬的充分信任,為以后的干預奠定基礎。(2)建構具體可行的目標:在描述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奇跡探討,“假設問題解決,其狀況與現(xiàn)在有哪些不同”,以家屬描述的目標作為護理前進的目標。如護理人員可提問“如果你心情很好,你會和現(xiàn)在有什么不同?你會做什么?”,家屬的回答正是心理護理將要達到的目標。(3)探查例外:目標確立后與家屬繼續(xù)探討過去類似這些問題是否解決,被偶然解決時的狀況如何,幫助他意識到自己曾努力過且結果是滿意的,明確改變現(xiàn)狀是可能的。此階段可通過組織座談會,家屬之間交流分享成功經(jīng)驗,調(diào)動起他們的積極性,樹立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通過不斷的探查例外,引導他找到解決問題簡單有效的途徑。如最近你感覺哪天心情相對好一點?你是怎么做到的?通過提問可引發(fā)家屬去思考哪些辦法可使過去的“例外狀況”再次發(fā)生。(4)給予反饋:根據(jù)上述探討后家屬發(fā)現(xiàn)了自身的優(yōu)勢、資源和曾經(jīng)的努力,護士及時給予稱贊、肯定等,以此增強實現(xiàn)設定目標的可能性。此階段護士需將之前記錄的內(nèi)容做進一步整理,準備下一階段的評價。(5)評價進步:護士采用刻度化提問讓家屬澄清自己所取得進步,使他朝著期望的目標擴大進步。如“假如你期望的狀態(tài)是10分,你對過去和現(xiàn)在分別打幾分?”一旦發(fā)現(xiàn)他在原來基礎上有所進步,即使進步一點點,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例如“你這樣做真不錯”,幫助他朝著期望的目標擴大進步??傊深A期間將家屬目前存在的心理問題按照嚴重程度進行逐一干預,一個問題解決后繼續(xù)解決下一個問題,家屬的心理狀況隨著問題的解決循序漸進地發(fā)生改變。每次干預結束后要真誠地感謝家屬的配合,告知下一次的干預時間,以便于家屬在下次干預前做好準備[12]。
1.2.3 效果評定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AS) 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DS),可反映家屬有無焦慮、抑郁癥狀及嚴重程度。其中SAS量表由20個與焦慮有關的條目組成,采用1~4級評分,沒有或很少為1分,有時為2分,經(jīng)常為3分,總是為4分。評分方法:將20個條目的評分相加得粗分后乘以1.25取整數(shù)部分得標準分,其分界值為50分,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以上為重度焦慮。SDS量表由20個與抑郁有關的條目組成,評分方法同SAS量表,其分界值為53分,53~62分為輕度焦慮,63~72分為中度焦慮,73分以上為重度焦慮,評分越高,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13-14]。測評時由統(tǒng)一培訓過的護士講解測評要求,家屬獨立完成。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t檢驗,以(x±s)表示,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國內(nèi)常模SAS、SDS評分分別為(41.90±2.60)分、
(41.40±1.83)分。干預前,兩組家屬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均高于國內(nèi)常模,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評分均降低,且試驗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兩組家屬SAS、SDS評分比較(x±s) 分
組別 SAS
SDS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試驗組(n=60) 51.27±4.66 44.35±4.62 53.83±5.20 46.35±4.41
對照組(n=60) 51.15±4.85 48.37±3.93 53.53±4.13 49.87±3.46
t值 0.14 5.13 0.35 4.86
P值 0.89 <0.001 0.73 <0.001
3 討論
抑郁癥是精神科很常見的情感障礙疾病,在2014年上海召開的世界心理治療大會上,有專家指出,我國抑郁癥患者達3000萬,自殺率高達15%,導致許多家庭的日常生活、社會功能都受到影響,在國內(nèi)有研究提示家屬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抑郁、恐懼等心理問題[1,8]。有鑒于此,社會在重視抑郁癥患者的同時應該關注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狀況,但是目前社會未設立專門為家屬心理服務的機構,所以護理人員有必要在患者住院期間進行家庭心理護理。張旭靜等[15]認為家庭心理治療可以改善家庭溝通模式,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朱水華等[13]研究也表明家庭心理治療與干預,可改善家庭功能,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tǒng),有利于患者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在采取傳統(tǒng)問題解決模式進行心理干預后,家屬的抑郁、焦慮情緒得到緩解,但在心理護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若只是單一地通過尋找問題的原因來建構解決方案,往往會忽略有利的事情的發(fā)生,而且家屬面對的一些如家庭經(jīng)濟困難、患者治療顯效慢等問題通常短時間內(nèi)不能完全解決,反而很容易出現(xiàn)消極、悲觀的情緒,這與駱宏等[8]研究中所闡述的一致。另外,很多家屬片面地認為患者的狀態(tài)好他們就好,表現(xiàn)較為被動,而抑郁癥患者在治療期間的情緒常常不穩(wěn)定,家屬極易受到患者情緒的影響,產(chǎn)生了焦躁,恐懼、擔憂的情緒,反過來又影響了患者的治療,整個家庭陷入不和諧的氛圍中,一些家屬感到很失落,甚至對干預持應付的態(tài)度,導致干預后期遇到很多阻力。
運用以聚焦解決模式為基礎的心理護理可以有效緩解個體的焦慮、抑郁情緒,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16-17]。家屬在心理干預的第4、5次后,逐步學會了積極的、正確的心理應對模式,面對問題能夠發(fā)揮自身潛力并利用已有資源,既調(diào)動了家屬的積極性,也教會了家屬在今后生活中如何應對困難,其自尊心得到極大滿足??梢娫撃J脚c其他心理干預模式相比,干預時間的長短及次數(shù)對于治療并非十分重要,尋求和發(fā)展患者內(nèi)在的潛力和自身資源,培養(yǎng)患者的適應能力和應對能力是關鍵[18-19]。另外,護士與家屬的深入溝通也使他們感受到被關心和支持的溫暖,減輕了無助感,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在干預過程中大多數(shù)家屬對該模式持積極贊成的態(tài)度。
綜上所述,聚焦解決模式較傳統(tǒng)心理護理能更有效緩解家屬的焦慮、抑郁情緒,充分說明該模式在心理護理中應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值得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推廣。此次研究未進行出院后的干預效果隨訪,有待于今后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易俊.兒童青少年抑郁癥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33):127-128.
[2]周園園,談曉芳,沈麗珍.心理干預對改善抑郁癥患者家屬心理狀況的效果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9):1364-1365.
[3] Saleh E S, Gomaa Z, Jamal R A. Psychosocial burden on informal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bipolar mood disorders[J].Middle East Current Psychiatry,2013,20(4):216-222.
[4]朱麗娟,吳楚燕,羅麗萍.抑郁癥患者家屬的心理健康狀況及社會支持和應對方式的研究[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4,27(24):3238-3240.
[5]徐揚,王俊鳳.心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家屬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6):911-912.
[6] Margaret McAllister BA MEd EdD RN RPN. Doing practice differently: solution-focused nursing[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3,41(6):528-535.
[7] De Jong P, Berg I K. Interviewing for solution[M]. Hartford Wadsworth Group,2002:2-12.
[8]駱宏,葉志弘,王菊香.聚焦解決模式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6):568-570.
[9]全夏菲.心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家屬心理狀況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2012,5(5A):28-29.
[10]邱玉華.社會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屬焦慮及抑郁情緒影響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6):142-143.
[11]鐘秋霞,鄭定容.心理護理干預兒科患者家屬焦慮情緒[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4,12(13):82-84.
[12] Mcallister M, Moyle W, Iselin G. Solution focused nursing: an evaluation of current practice[J].Nurse Education Today,2006,26(5):439-447.
[13]朱水華,孔令軍,彭晶.青少年抑郁癥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治療與干預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27):118-120.
[14]姜乾金.醫(y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11-117.
[15]張旭靜,史占彪,徐夏菲.雙相障礙患者家庭功能及親密度適應性情況調(diào)查[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3,35(23):2592-2594.
[16]余曉燕,徐凌燕,胡引.聚焦解決模式在胎兒異常孕產(chǎn)婦心理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3):254-256.
[17]屈惠琴,陸云,朱勤芬.聚焦解決模式在改善結腸造口癌因性疲乏患者焦慮抑郁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8):730-732.
[18]黃麗,駱宏.焦點解決模式:理論和應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05-107.
[19]李莉,金昌德.焦點解決護理在護理領域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1,2(12):3213-3215.
(收稿日期:2015-10-26) (本文編輯: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