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菱
體大思精 勇于開拓
——評趙睿才《百年杜甫研究的平議與反思》
趙海菱
“杜詩學”,自宋代以來,一直是歷久不衰之“顯學”。然而,猶如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樣,不同時代的“杜詩學”,面貌也各有不同,這是學術發(fā)展的必然。過去這一百年的“杜詩學”,也呈現(xiàn)出與以往迥然不同的獨特景象。趙睿才教授由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出版的《百年杜甫研究之平議與反思》(以下簡稱《平議》)一書,既注重對大陸及世界各國及地區(qū)的杜甫研究成果的搜集與評述,又致力于百年杜詩學史理論框架之構建;既注重展現(xiàn)百年杜詩學宏觀之學術流變,又兼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一部極具學術價值的“杜詩學”研究專著。
將一百年大陸、臺港澳及域外的杜甫研究納入視野,進行高屋建瓴的評騭分析,這無疑需要具備竭澤而漁般的資料儲備和極為開闊的學術眼光。
趙睿才教授所在的山東大學杜甫研究中心擁有國內(nèi)最完備的第一手杜甫研究資料,從蕭滌非先生開始,這里幾代人一直致力于杜甫研究,薪火相傳,打下了堅實基礎。該中心長期同國內(nèi)及域外同行保持著頻繁的學術交流與往來,及時采集和吸收最新發(fā)現(xiàn)的研究史料和成果,這一切都為趙教授進行百年杜甫研究的回顧與總結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硬件支撐。他本人先后參與撰寫過《杜甫大辭典》《杜集敘錄》《杜甫全集校注》等多種杜詩整理與研究著作,與杜甫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翻開《平議》,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裒輯資料之全,分門別類之清,分析歸納之精。此書將百年杜甫研究劃分為五大板塊:1949年之前的杜甫研究、1949年至1976年大陸杜甫研究、1977年至2014年初大陸杜甫研究、臺港澳地區(qū)杜甫研究、域外杜甫研究,作者對每一板塊的杜甫研究都進行了歷時性與共時性的縱橫交織的評論與反思。該書既深入到杜甫研究成果的文本內(nèi)部肌理,又能充分顧及到學術研究的時代背景因素之影響,因此,頗能歷史地、實事求是地看待特殊時期的一些學者的觀點和結論,比如該書第一編論述1949年以前的大陸杜甫研究成果,作者便是立足于20世紀初新舊、東西文化之碰撞以及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抗戰(zhàn)大背景之中,來評析梁啟超、胡適、蘇雪林、吳經(jīng)熊、馮至等人的審美觀念與學術收獲;又如對文革十年中出現(xiàn)的極端“揚李抑杜”之《李白與杜甫》與通篇彌漫著“儒法斗爭”意識之《中國文學發(fā)展史》這兩部著作,《平議》的評述亦非常理性、客觀,分寸把握得很好。
《平議》一個突出的特色是注重比較,而且是縱橫交織的比較。諸如大陸同時代同類研究成果的比較,大陸不同時代同類研究成果的比較,大陸與臺灣同時代同類研究成果的比較,大陸與臺灣不同時代同類研究成果的比較,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杜甫研究成果的比較等,這使得該書總體呈現(xiàn)出立體化、重思辨的特征。以往的杜甫研究成果總結,往往流于資料匯編和概述,缺乏一定的理論深度,而《平議》則不然,作者廣泛地占有史料,有效地進行分解整合,并將其融會貫通,提煉出一系列頗具啟示性和學術史意義的論題。比如對杜甫之平民性、人民性、人道主義情懷的討論,由盛唐之浪漫向中唐之現(xiàn)實轉(zhuǎn)變過程中的代表詩人問題,忠君愛國的內(nèi)涵問題,士人風范及其文化史意義的追問,杜甫在世界文化坐標系中的意義的探尋,杜甫的宗教信仰問題,“詩史”問題,杜詩沉郁頓挫詩風的成因問題,拗體律法問題,李杜優(yōu)劣論問題,杜詩學的形成問題,杜甫生平行跡及交游問題,多種傳記與評傳的問世問題等等。該書圍繞上述問題展開平議和論述,龐而不雜,綱舉目張,推繹出一系列規(guī)律性的認識和結論。作者很重視個案研究,對那些研杜大家的成就,《平議》不吝篇幅,給予全方位的展示。而在論述某一個方面的具體問題時,也總是深入學者的文本,詳加分析。比如論及馮至的杜甫研究,作者從“把杜詩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來研究”“開闊的學術視野”“先進的文學史觀”“不被繁瑣的考證與論據(jù)所累又不輕視考據(jù)”“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開創(chuàng)之功”等五個方面進行闡發(fā)。而談及馮至的“開創(chuàng)之功”,作者又從安史之亂之于杜甫創(chuàng)作的意義、杜詩的分期問題、關于“詩史”的闡釋三方面分別進行論析。作者認為,與前人相比,馮至先生的“詩史”觀點頗為精警,他敏銳地指出了“詩史”與歷史的區(qū)別:歷史是客觀地書寫,而“詩史”則不僅反映史實,更涌動著詩人的性情。難能可貴的是,馮至賦予“詩史”以新的更豐富的內(nèi)涵,認為不僅那些“多記當時事”之作是“詩史”,那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筑、用具以及生產(chǎn)勞動的詩篇,都“可以看作是有聲有色的文化史”,此誠為前所未有的新見解,我們亦由此可以管窺《平議》之持論的允愜與深入。
宋代曾出現(xiàn)過“千家注杜”的盛況,各種補遺、增校、編年、箋注、批點、集注紛紛出現(xiàn),蔚為大觀。明末清初,杜詩的整理與研究再現(xiàn)繁榮景象:王嗣奭、錢謙益、仇兆鰲、浦起龍、楊倫等人的注杜、箋杜、解杜之作,更是令杜詩學向博、精、深、細方向跨出了一大步。近百年的杜甫研究,海峽兩岸與域外的學者并駕齊驅(qū),共鑄杜詩學第三次輝煌,在杜甫生平行跡家世交游考辨方面、在杜甫研究資料整理方面、在杜甫思想內(nèi)涵疏解方面、在杜甫詩藝尋幽探勝方面、在杜詩區(qū)域性及現(xiàn)地性研究方面等等,都有許多突破與創(chuàng)獲。趙睿才教授以史料為基礎進行研究,但絕不局限于史,而是力求透過表面看實質(zhì)、通過散點找關聯(lián),放眼全局,構建出百年杜詩學的理論框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下一個百年杜甫研究有待開拓的領域和解決的問題。諸如杜甫研究資料匯編唐宋部之外的撰寫問題,大杜詩學史的編寫問題,有關出土文獻的研究問題,杜集序跋整理與研究問題,跨文明背景下的文化意義研究問題,杜甫與儒家思想傳統(tǒng)問題、杜詩與典章制度問題、杜詩與名物問題、杜甫與中古詩歌的轉(zhuǎn)型問題、杜甫與宋詩風格之形成問題等,這些都是很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范疇。趙睿才教授還預言處在儒學熱的當今世界,21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而杜甫作為一面“真實的民族之鏡”,必將更加受到世界各地學者的重視,因此“世界杜詩學”的建立,已提上日程。
杜甫研究是文學史、學術史中的個案研究,但杜甫在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決定了這一個案研究在古代文學研究中具有全局意義和引領作用,因此,趙教授的《百年杜甫研究平議與反思》,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啟示和學術史意義。
責任編輯 張月
作者:趙海菱,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