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榮松(寧德師范學院 中文系,福建 寧德 352100)
?
季節(jié)的色彩與況味——郁達夫散文的季節(jié)書寫
林榮松
(寧德師范學院中文系,福建寧德352100)
摘要:郁達夫似乎對季節(jié)特別有感觸,不論在“行旅”中,還是在“屐痕”里,季節(jié)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他的季節(jié)書寫,隨足跡所至自由揮灑,情意婉曲深幽,似乎在排遣什么,又在尋找什么?;蛟S只有郁達夫才能在季節(jié)和山水中縱情宣泄,而沒有局限于僅僅記錄山水或聊發(fā)心聲,盡管有時顯得過于沉重黯淡,但不失振聾發(fā)聵的力量。他筆下季節(jié)的色彩與況味,奇特而雋永,讓人回味無窮。
關(guān)鍵詞:季節(jié);色彩;況味;情感濃度;人文情懷;審美趣味
郁達夫的散文創(chuàng)作以游記著稱,大體可以分為“感傷的行旅”和“屐痕處處”兩個時期。不論在“行旅”中,還是在“屐痕”里,季節(jié)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如此鐘情于季節(jié),而且寫得這么好,郁達夫可以說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首屈一指。他筆下季節(jié)的色彩與況味,奇特而雋永,讓人回味無窮。
郁達夫自謂:“對大自然的迷戀,似乎已經(jīng)成為我從小的一種天性?!盵1]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構(gòu)成郁達夫文學創(chuàng)作巨大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方面。郁達夫似乎對季節(jié)特別有感觸,寫下不少涉筆季節(jié)的散文?!侗逼降乃募尽访枋隽怂麑Ρ逼剿募镜挠∠螅骸岸京ぉゴ笥拈e”,“春季──短暫蔥籠”,“夏季──清涼舒爽”,“秋季──沉靜悲涼”。“北平的四季”自有其特別的好處,“冬天是室內(nèi)飲食奄息的時期,秋天是郊外走馬調(diào)鷹的日子,春天好看新綠,夏天飽受清涼?!憋@然,這是來自江南之人才會有的對北平四季的印象?!督系亩啊贰安坏胁坏綒q時的肅殺,并且還可以飽覺著一種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氣”。不同于北國,江南的冬天晴暖溫和;不同于秋天,江南的冬天有著“明朗的情調(diào)”;不同于閩粵,江南的冬天和暖得恰到好處“可愛得很”。夏季留給郁達夫的記憶不外乎炎熱外加避暑,他沒有專門寫過夏天,只是偶爾作為抒情的載體或其他季節(jié)的點綴在別的散文中提及,比如,因龍兒夭折“今年的夏季,只是悲嘆的連續(xù)”(《一個人在途上》);又如,“去青島住了一個夏天,方才覺得‘東方第一良港’‘東方第一避暑區(qū)’的封號,果然不是徒有其表的虛稱?!保ā肚鄭u、濟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春秋兩季適宜出游,是郁達夫喜愛的季節(jié),他筆下寫得最多、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無疑是有關(guān)春秋的文字,像《釣臺的春晝》和《故都的秋》,就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拿?/p>
郁達夫筆下的春天,不是春意盎然,往往看不到萬物復蘇、生機勃發(fā)的景象?!夺炁_的春晝》沒有過多拘泥于山水的描寫,而是著力渲染釣臺幽靜的氛圍。暮春三月的釣臺山上,“只看得見兩大個石壘,一間歪斜的亭子,許多縱橫蕪雜的草木。”西望釣臺一帶山幽江清,“兩岸全是青青的山,中間是一條清淺的水”,“身邊水上,山下巖頭,只沉沒著太古的靜,死滅的靜”,“并且天氣又來得陰森”,不是“淡云微月”,就是“陰晴欲雨”,或者“空曠的天空里,流漲著的只是些灰白的云”,還有“時有時無從側(cè)面吹來的陰颼颼的半箭兒山風”。雖然“洲上的桃花菜花,還有許多不曉得名字的白色的花,正在喧鬧著春暮,吸引著蜂蝶?!比欢K究敵不過“絕對的不像是在人間”的荒涼。《春愁》有感于“年去年來,花月風云的現(xiàn)象,是一度一番,會重新過去,從前是常常如此,將來也決不改變的。”所以“感受得最切最普通的一種春愁,卻是‘生也有涯’的我們這些人類和周圍大自然界的對比。”《小春天氣》看到的是“陶然亭的暮色”,乃至“彌漫天地的秋氣”,又不惜借墓地、古木、殘月,以及“落日的遠景”,表現(xiàn)“沉滯”與“虛無縹緲”。如此別樣的春色,不由讓人想起郁達夫在《說春游》中對春天的描述:“春天的好處,在于人的不大想吃飯;春天的壞處,在于人的不大想做事,‘終日昏昏醉夢間’,這便是春天的神致?!?/p>
郁達夫筆下的秋天,亦非秋高氣爽,字里行間浸透著“清”“靜”和“悲涼”?!扒濉薄办o”既是對季節(jié)特點的客觀總結(jié),又折射出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悲涼”更多浸漬著作者的主觀情感,雖未必屬郁達夫獨有,對此的呈現(xiàn)卻是充分個性化的。《故都的秋》一筆帶過“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那些景致固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秋的特色,但只借助普通文化人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他也不寫故都的皇家宮殿園林,而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表現(xiàn)“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北國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因為北平處處全長著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薄斑€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边@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郁而不失優(yōu)美的情調(diào),恐怕只有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郁達夫才能真切體會。《感傷的行旅》渲染“已經(jīng)到了爛熟將殘”的“秋色”,“殘秋的顏色,……卻是蘆花的豐白與岸柳的髡黃”,就連“杞樹,楓樹,柏樹的紅葉,也一律的在透露殘秋的消息”,“只有斜陽和衰草在弄情調(diào)戲的濯濯的空山”。行走在如此“殘秋”,焉能不感傷。
中國傳統(tǒng)的色彩理論和西方近代的色彩理論,都認為人的視覺感受總是同精神感受融為一體。由于環(huán)境對生理的影響,文學作品中的色彩被賦予了虛實不同的含義。就色彩運用而言,一般分為三種境界:物鏡,妙境,神境。和諧勻稱是淺層的視覺審美,精妙絕倫體現(xiàn)了不同凡響的匠心,立足超越才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郁達夫散文的季節(jié)書寫,或以出游為契機,或以羈旅為背景,或以避難為緣由,或以變故為起因,在因久違而切盼的語境中,渲染別樣的黯淡色調(diào),追求情色的相生互補。春與秋本是多彩的季節(jié),郁達夫每每避開常態(tài)來寫,春也好,秋也罷,多用“青”“藍”“白”及“青青”“青藍”“灰白”“豐白”涂抹季節(jié)的色彩。關(guān)于色彩,《故都的秋》談到對牽?;ǖ挠∠髸r說:“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這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郁達夫的色彩觀?!八{”是原色,“青”“灰”“白”是間色,適于表現(xiàn)情感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與夢幻的情形、恍惚的感受,與幽靜的環(huán)境、縹緲的遠景,與尋常的景物、破敗的景象,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王昌齡《詩論》主張:“搜求于心,心入于境,神會于物,用心而得”,這也正是郁達夫的過人之處。
郁達夫的一生似乎一直在飄泊,沒有南來北往的經(jīng)歷或者說機緣,不會如此鮮活地寫出南北的季節(jié)反差,季節(jié)的色彩與況味恐怕也很難這般奇特而雋永。“郁達夫的意義在于他正處在現(xiàn)代中國文學中的風景的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場?!盵2]郁達夫強調(diào):“欣賞自然,欣賞山水,就是人與萬物調(diào)和,人與宇宙合一的一種諧合作用。”[3]他散文中的季節(jié)書寫,隨足跡所至自由揮灑,情意婉曲深幽,似乎在排遣什么,又在尋找什么?;蛟S只有郁達夫才能在季節(jié)書寫中縱情宣泄,而沒有局限于僅僅記錄山水或聊發(fā)心聲。他寫出了季節(jié)的色彩感、立體感、流動感,從中可以感受地域風情,窺見社會習俗,觸摸時代脈搏。
郁達夫的季節(jié)書寫自出機杼、張弛有度,既擅長廣角鋪敘,也工于細致描摹。《釣臺的春晝》題為“春晝”,卻從“燈火微明的黃昏”寫起,收筆于第二天晚上“雞啼”時分。游蹤所到,時而“半規(guī)月影”,好像“欲藏還露”;時而“山容峻削”,仿佛“前無去路”;時而沉醉景色,做著“無聊的幻夢”;時而顧影自憐,動了“慕賢”之心;時而水浪清音,“雙槳的搖響,到此似乎也不敢放肆了”;時而夜色微茫,陷入“一種他鄉(xiāng)日暮的悲哀”。大有河山秀麗依舊,卻無吾輩容身之地的感慨?!豆识嫉那铩奉}為“故都的秋”,卻從江南的秋落筆。江南因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色顯得淡,又時常多雨而少風,“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彼浴安贿h千里”,特別想飽嘗一嘗這“故都的秋味”。甚至表示“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薄堆闶幧降那镌隆窂囊浰畏冻纱笮颉豆鸷r洞志》說起,繼之全天候描繪了雁蕩山的全景,最為傳神的是點題文字:“周圍上下,只是同海水似的月光,月光下又只是同神話中的巨人似的石壁,天色蒼蒼,只余一線,四圍岑寂,遠遠地也聽得見些斷續(xù)的人聲。奇異,神秘,幽寂,詭怪,當時的那一種感覺,我真不知道要用些什么字來才形容得出!起初我以為還在連續(xù)著做夢,這些月光,這些山影,仍舊是夢里的畸形;但摸摸石欄,看看那枝誰也要被它威脅壓倒的天柱石峰與峰頭的一片殘月,覺得又太明晰,太正確,絕不像似夢里的神情?!薄段飨那缬辍纷プ★L景剎那間的神采,寫出山水的鮮活個性。那渺渺茫茫、青青碧綠的一路景色,好處就在“微雨朦朧,江南草長的春或秋的半中間”。日暖風和之時,“一片斜陽,反照在蘆花淺渚的高頭,……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蕩”。山水游記最忌呆滯僵死,其美在氣象萬千的變化之中。
郁達夫注重將季節(jié)與時俗結(jié)合起來,大大擴展了季節(jié)書寫的蘊涵?!夺炁_的春晝》和《故都的秋》中,離開了“釣臺”和“故都”,“春晝”和“秋”便失去了依憑;二者結(jié)合在一起,提升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審美效應?!夺炁_的春晝》怒斥“黨帝”玩弄“秦始皇所玩過的把戲”,鄙夷賣國的羅振玉、鄭孝胥之流;《故都的秋》感嘆“秋之于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qū)別呢?”都在進一步表明作者的現(xiàn)代身份。《感傷的行旅》中“江南的風景,處處可愛,江南的人事,事事堪哀”,在殘秋的背景上凸現(xiàn)出時代的風云。舊游之地蘇州,不難感受到時局的動蕩;而到了無錫,似乎又嗅到了近代工業(yè)的氣息;從前教過的一個學生,“這幾年來際會風云,已經(jīng)步步高升成了黨國要人了”,頗為意味深長;“江南原說是魚米之鄉(xiāng),但可憐的老百姓們,也一并的作了那些武裝同志們的魚米了”,可謂鋒芒畢露?!段业膲簦业那啻骸分胁璧昃起^遍布富陽,好閑之徒整日泡在其間,少年“我”卻向往春天的大自然。先是“山上的青紅雜色,迷亂了我的眼目”,最終“近看看有一層陽炎在顫動著的綠野桑田,遠看看天和水以及淡淡的青山,漸聽得阿千的唱戲聲音幽下去遠下去了,心里就莫名其妙的起了一種渴望與愁思?!薄端畼拥拇撼睢分小拔摇薄澳_踏著日光下石砌路上的樹影,手捉著撲面飛舞的楊花”的愜意,被暗戀的懵懂攪亂,學堂“送別畢業(yè)生的酒宴”,“慶祝新年的上燈佳節(jié)”,加深了“兩人相對時的沉醉似的恍惚”,心里“忽兒又感到一點極淡極淡,同水一樣的春愁?!薄都拍拇撼房吹健澳隁q很荒,國事更壞,但山上的香煙熱鬧,綠女紅男,還是同去年一樣?!薄读⑶镏埂穮s見兩個失業(yè)知識分子徘徊于立秋之夜風卷黃沙的三岔路口?!逗贾莸陌嗽隆犯袊@“滄桑的變革,實在厲害得很,可是杭州的住民,直到現(xiàn)在,在靠這一次秋潮而發(fā)點小財,做些買賣的,為數(shù)卻還不少哩!”凡此種種,作者的憂世傷生之情溢于言表。
郁達夫喜歡在季節(jié)書寫中旁征博引,從而增強情感濃度和文化含量?!夺炁_的春晝》之所以成為郁達夫最著名的散文之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釣臺本身的人文背景,正如黃裳在為郁達夫《懺余集》所寫書評中總結(jié)的那樣:“嚴子陵的釣臺確是一個好題目,歷代文人(特別是清人)的集子里,總免不了有一篇‘過釣臺’之類的詩,其實早在明代中葉就有人編過一本《釣臺集》了?!盵4]不論是羨慕嚴子陵、戴征土,抒發(fā)“倘使我若能在這樣的地方結(jié)屋讀書,頤養(yǎng)天年,那還要什么的高官厚祿,還要什么的浮名虛譽哩?”還是由只知崇古不善處今的同鄉(xiāng)夏靈峰略帶感慨之詩,引發(fā)感同身受的沖動,都是郁達夫的真實心態(tài),出世入世的內(nèi)心糾結(jié)躍然紙上?!拔耶斒畮啄昵?,在放浪的游程里,曾向瓜州京口一帶,消磨過不少的時日。那時覺得果然名不虛傳的,確是甘露寺外的江山,而現(xiàn)在到了桐廬,昏夜上這桐君山來一看,又覺得這江山之秀而且靜,風景的整而不散,卻非那天下第一江山的北固山所可與比擬的了?!惫旁娫~中不乏以“瓜州京口”和“北固山”為題材的名篇,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耙苟蔁o人,渡船停在東岸的相君山下”,有點韋應物“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意境;“曉風殘月,楊柳岸邊”,顯然是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化用;還有桐廬縣唐詩人方干的故居,富陽縣程明道的墓地。如此而為,使釣臺的春晝越發(fā)彌漫濃濃的感傷氛圍。格外有意味的是,郁達夫在東方文化底蘊外也印染著西方文化的元素。他動用閱讀資源(西方書本和圖片)中的“擬像的風景”,而不是親眼所見的景觀,把嚴子陵釣臺的風景與“照片”上的“威廉退兒的祠堂”和“畫片”上的“珂羅版色彩”兩相比照。中世紀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爾的紀念祠堂,坐落歐洲著名風景區(qū)瑞士四森林洲湖邊?!扮媪_版”(collotype)是19世紀由德國人發(fā)明的印刷技術(shù),用這一技術(shù)印刷出來的圖片與繪畫效果逼真?;蛟S正是借助于他者的眼光,“東方民族性的頹廢荒涼的美”才能透視出來?!豆识嫉那铩凡粌H引用“秋士”的成語、歐陽子的《秋聲》、蘇東坡的《赤壁賦》,說明中國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特別深;還通過“英德法意等詩人的集子”,“各國詩文的Anthology”,“總能夠看到許多關(guān)于秋的歌頌和悲啼”,來烘托“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堆闶幧降那镌隆芬灿蓄愃频穆?lián)想:“山谷的奇突,大與尋常習見的樣子不同,叫人不得不想起詩圣但丁的《神曲》,疑心我們已經(jīng)跟了那位羅馬詩人,入了別一個境界?!毙枰赋龅氖?,如果附加的人文化負載過重,難免會削落季節(jié)本身的魅力?!逗贾莸陌嗽隆啡陌税儆嘧?,寫“錢塘的秋潮”占了四分之三篇幅,幾乎都在引經(jīng)據(jù)典。從《論衡》里的傳說,到伍大夫廟;從“高僧傳唐靈隱寺釋寶達”,到南宋高宗搭臺觀潮,到阮元的《揅經(jīng)室集·浙江圖考》;從“錢武肅王的筑捍海塘”,到“海寧江邊一帶的鐵牛鎮(zhèn)鑄”;讀來似乎少了那么點新鮮的美感。
郁達夫在《〈屐痕處處〉自序》中說:“然而我的每次出游,大抵連孫文定公那樣清高的目的都沒有的,大半完全是偶然的結(jié)果。”所謂“清高的目的”指“以寫我憂”,說“連孫文定公那樣清高的目的都沒有”不過虛晃一槍,目的在強調(diào)“出游”的隨心所欲。事實上,郁達夫從不孤立地描寫山水,總是以廣闊的視野和深刻的感悟使之更加人文化。在《兩浙漫游后記》中他說:“爬山涉水,聊以寄嘯傲于虛空?!痹凇墩f春游》中又說:對中國“餓骨滿郊而烽煙遍地”的現(xiàn)狀不能視而不見。談到創(chuàng)作的動機,郁達夫在《懺余獨白》中作了這樣概括:由迷戀大自然必然會發(fā)生出一種向空遠的渴望,從這渴望中又必然會醞釀出一種遠游之情,這是他創(chuàng)作動機的“三重要素”。郁達夫一往情深于“碧桃三月花如錦,來往春江有釣船”(《自述詩·四》)的故鄉(xiāng)山水;鼓吹“江山也要文人捧”(《詠西子湖》),以為風景與文人互為依存;而更多時候“愁來無路,拿起筆來寫寫,只好寫些憤世疾邪,怨天罵地的牢騷,放幾句破壞一切,打到一切的狂囈?!盵1]誠如斯言,郁達夫追求“人性、社會性,與大自然的調(diào)和”,[5]透過季節(jié)書寫,能夠清晰地感覺到作者起伏變化的情緒和躁動不安的心境。
以豐富復雜的情感世界充實新文學的內(nèi)容,以多維的意識活動增強文學的表現(xiàn)力,以文學視角對準主體自身進而強調(diào)藝術(shù)之美,這種對文學本已性與本源性的自覺的價值訴求,是郁達夫?qū)徝廊∠蚝臀膶W風格的基礎(chǔ)。感傷憂郁的詩人氣質(zhì),卓爾不群的獨立人格,挺拔俊朗的文人風骨,造就了一個悲劇式的郁達夫。郁達夫自詡為“骸骨迷戀者”,他的孤傲清高和放浪形骸有古代文人“名士風流”的影子,他偏愛的也是中國文學經(jīng)久不衰的經(jīng)典題材──離愁別恨、傷春悲秋……郁達夫?qū)ξ鞣轿幕慕蛹{似乎更自覺一些,像盧梭的“返回自然”和“天賦人權(quán)”思想,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廚川白村的苦悶象征說,就引起他的強烈共鳴,而受“殉情主義”──感傷主義思潮的影響尤深。歌德說:“所謂抒情的作品,作為一個整體來說,必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在某些細節(jié)上,卻又要有些不可理解?!盵6]郁達夫深諳此理,他把季節(jié)書寫與山水描摹統(tǒng)一起來,赤裸裸地抒發(fā)自我的愛恨情仇,神游于凄清蕭瑟的氛圍中,透露出讓人窒息的“生的苦悶”與“性的苦悶”。
“五四運動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個人’的發(fā)見。”[5]由此帶來了新文學審美的個性主義特征,“真”與“情”則是“個性主義”審美心理的前提和核心。郁達夫強調(diào)文學創(chuàng)作要有“個性”,所謂“個性”就是“個人性”與“人格”的融匯混合。郁達夫坦言自己寫散文“總要把熱情滲入,不能達到忘情忘我的境地?!盵7]對于他來說,先有一個“我”,先有“我”的情感需要抒發(fā),而后才有“文學”。在他看來,“自我就是一切”,既要解放自由的“我”,還要自由地表現(xiàn)“我”。至于如何更具“吟味力”,他在《清新的小品文字》一文中這樣闡釋:“原來小品文字的所以可愛的地方,就在它的細,清,真的三點?!笨梢哉f他的季節(jié)書寫就做到了這三點,細密的描寫是“慎加選擇”的,而非“巨細兼收”,“既細且清”必須基于真切,做到情真景真,給人以身臨其境、觸手可及之感。
命運多舛的生命體驗,帶給郁達夫的必然是揮之不去的感傷。郁達夫的文化心態(tài),是以生命感受為軸心和統(tǒng)攝的,生命感受躍居到第一位,文化選擇退居為第二位。郁達夫認為人生本身即是苦,“人生終究是悲苦的結(jié)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樂的兩字”。[8]與之呼應,“悲哀之詞易工”成為他的重要美學見解,以為“……把古今的藝術(shù)總體積加起來,從中間刪去了感傷主義,那么所余的還有點什么?”[9]這種心理現(xiàn)實和藝術(shù)趣味,是所有具有現(xiàn)代感的作家的共同感受,即通常所說的現(xiàn)代情緒。郁達夫的苦悶憂郁既與現(xiàn)實的孤獨感和挫折感密切相關(guān),但在更深層面上,應理解為現(xiàn)代人悲劇性的生命體驗。他對環(huán)境適應不良,或者干脆就不愿去適應環(huán)境,出于靈魂的饑渴和釋憤抒情的需要,率真無偽地訴說著無告又無望的“青春期的感傷”。郁達夫的感傷文字是自我心靈投射的結(jié)果,不可否認也是那個時代的主色調(diào)。
亙古的民族苦難和個人身世的凄涼,成為歷代中國文人創(chuàng)作的潛在心理動力,中國文學因此“好作苦語”。郁達夫崇尚感傷美,既有中外傳統(tǒng)的影響,也與他多愁善感的氣質(zhì)相通,與他所觀察所理解所力圖真實反映的“沒有一點不是失望,沒有一處不是憂傷”的現(xiàn)實合拍。他想反抗又無力擺脫消沉,想超脫又無法回避丑惡,季節(jié)書寫中滲透著深刻的精神矛盾。他有過壯懷激烈的日子,但更多時候的確太柔弱太纖敏,難以化解“夢醒了無路可以走”的幻滅。別人能夠淡然處之或熟視無睹的普遍的挫折、常見的不公,對郁達夫可以是很強的刺激,會使他感到深深的壓抑,從而產(chǎn)生難以排遣的悲懷傷感。難能可貴的是,郁達夫知道“悲懷傷感,決不是一個人的固有私情”[7],由衷希望“讀我此集的諸君,讀后能夠昂然興起……”[10]從郁達夫散文的季節(jié)書寫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季節(jié)和山水,而且看到了其時的中國,看到了作者“悲歌痛哭終何補”(《釣臺題壁》)的憂思。他筆下的季節(jié)是富有生命的季節(jié),保持溫度的季節(jié),充滿真情實感的季節(jié),飽含詩情畫意的季節(jié)。盡管有時顯得過于沉重黯淡,但不失振聾發(fā)聵的力量。
(責任編輯:廖久明)
參考文獻:
[1]郁達夫.懺余獨白[J].北斗月刊,1931,1(4).
[2]吳曉東.郁達夫與中國現(xiàn)代“風景的發(fā)現(xiàn)”[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10.
[3]郁達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賞[N].申報·每周增刊,1936.1.(3).
[4]黃裳.擬書話──《懺余集》[A].珠還記幸(修訂本)[C].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
[5]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A].中國新文學大系導論集[C].上海:良友復興圖書印刷公司,1940.
[6]歌德.歌德文藝語錄[J].程代熙譯.文藝理論研究,1980.創(chuàng)刊號.
[7]郁達夫.《達夫自選集》序[A].達夫自選集[C].上海:天馬書店,1933.
[8]郁達夫.《蔦蘿集》自序[A].蔦蘿集[C].上海,泰東圖書局,1923.
[9]郁達夫:序?qū)O譯《出家及其弟子》[A].出家及其弟子[C].上海: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1927.
[10]郁達夫.《寒灰集》自序[A].寒灰集[C].上海:創(chuàng)造社出版部,1932.
作者簡介:林榮松,男,福建寧德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
收稿日期:2015-10-22
文章編號:中國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符:A1003-7225(2016)01-002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