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場域之別與文風之異:新媒體影評與傳統(tǒng)影評的對話

2016-11-26 01:17周星,張衛(wèi),鐘大豐
中國文藝評論 2016年10期
關鍵詞:微信傳統(tǒng)

場域之別與文風之異:新媒體影評與傳統(tǒng)影評的對話

周 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李星文:新媒體影評人

張 衛(wèi):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沙 丹: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策展人

鐘大豐: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梅雪峰:新媒體影評人

張智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賽 人:新媒體影評人

唐宏峰: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曾念群:新媒體影評人

左 衡: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圖賓根木匠:新媒體影評人

趙衛(wèi)防: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副所長孫佳山:中國藝術研究院當代文藝批評中心主任

傳統(tǒng)影評與網絡是二元對立的嗎?網絡影評和學術影評區(qū)別在哪里?“公眾號文風”是否帶壞了影評?傳統(tǒng)影評是否會被網絡影評/新媒體影評取代?影評能在網絡時代迎來自己的春天嗎?什么才是這個時代的好影評……近日,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藝評論基地”新媒體影評與傳統(tǒng)影評的春天對話研討會上,影評人們各抒己見,圍繞“當下傳統(tǒng)影評與新媒體影評發(fā)展態(tài)勢”“影評場域的擴張與現實價值”“新媒體影評虛擬人格建構”“傳統(tǒng)影評與新媒體影評之差異化定位”“新媒體影評簡史及文風、語體特點”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與交流。

影評場域的擴張與現實價值

周星:現在,傳統(tǒng)影評與新媒體影評之間的溝壑在逐漸縮小,兩種影評人和影評媒介在交融。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人們對傳統(tǒng)影評產生了諸多疑惑,其價值之于市場,其作用之于票房也越來越受到挑戰(zhàn)。與此同時,互聯(lián)網時代影評概念的擴張,網絡影評人的涌現,使得影評的內在價值和影響力增高。在票房數字面前,無論是主流機構還是生產機構,亦或研究機構、普羅大眾,都會看低影評的價值。其實,獨立的影評既不依附于市場,也不需要為生產做直接的服務,不能把二者捆綁在一起。影評存在的價值,在于它是一種文化現象,不能以“對電影生產產生多大影響”為其價值評判準繩,持“影評無用論”“影評發(fā)泄論”者沒有看到影評背后的文化滲透力。隨著網絡興起,傳統(tǒng)的權威機構或者理論家式的評論慢慢在發(fā)生位移,網絡影評突顯。影評是一個獨立存在,它的精神文化建樹,影評人的個性意識、獨特風格等因素決定了網絡影評和傳統(tǒng)影評各有各的價值。網絡影評不僅僅是一個草根的隨意解說,而是有素養(yǎng)、修養(yǎng)和文化存在的價值。好的影評不是照搬理論假說,而是真槍實彈對于具體電影做細致的讀解、情感分析和契合評論者自身理論素養(yǎng)的闡釋,使得觀眾更多、更豐富地認知電影。

張衛(wèi):影評的歷史經驗在網絡影評面前顯得局促不安。上世紀90年代中期興起的“后學”理論一一應驗于當下的文化現象。第一個是深度模式平面化,在網絡上經典的深度模式已經變淺。第二個是權威影評的喪失。上世紀80年代的電影批評有很強的權威性,使得電影批評界在電影行業(yè)里有一定的中心位置。像《紅高粱》《邊走邊唱》等影片亟需傳統(tǒng)影評人的意見。但到新世紀的《非誠勿擾1》《一步之遙》時,網絡影評人主導了影評話語,甚至左右了票房。那么現在權威批評、學術批評能不能再創(chuàng)造輝煌,能不能再有巨大的影響力,這是需要研究的問題。另外,網絡影評呈碎片化特征,短、快、多,更新頻繁,稍縱即逝,曇花一現。這直接導致了網絡批評的留存性問題,排山倒海般的批評很難被學術著作所引用,無法青史留名。其實,網絡的著名批評作為一種文化價值,作為一份文化珍品應該留駐在電影批評史上。

圖賓根木匠:互聯(lián)網與學術研究之間存在一種“親密關系”。寫作方式的互聯(lián)網時代已經來臨,傳統(tǒng)影評與網絡并不構成二元對立,就像平面印刷媒體變成電子媒體、平面書變成電子書一樣,只是載體之間的區(qū)別而已。實際上我們是被技術綁架的一代,被動去使用網絡技術,現在互聯(lián)網對電影口碑影響深刻,因為這是一個移動互聯(lián)、O2O的時代。隨著網絡發(fā)展,整個人類社會都會互聯(lián)網化,不僅僅是電影,所以不應該凸顯電影批評場域中的互聯(lián)網問題?,F在,很多聲音討論怎樣把影評變現,其實這根本不是討論影評的價值,而是把它變成一個宣傳的工具。一篇有價值的影評不一定所有人都看,受眾面可能很窄,這很正常,就像一些很小眾的文藝片,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價值?;ヂ?lián)網技術使發(fā)布零成本,所以網絡影評人不似傳統(tǒng)影評人那樣會有焦慮感。本雅明認為,批評家是煉金術士,這是理想批評家的狀態(tài)。特別是微信時代盈利較好的公眾號,我個人覺得多半都是資訊的提供,可能不是純粹的評論。資訊提供會摻雜一點個人的觀點,包括表情包時代、標題黨,這些個性化的內容做不好就無法吸引受眾。不管怎么樣,隨著電影產業(yè)越來越大,未來機會也會越來越多,移動互聯(lián)和社交網絡的普及使自己找到身份歸屬變得簡單起來,所以影評人不必焦慮。

李星文:網絡影評有四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從2000年到2004年,稱之為網絡影評論壇階段。第二階段從2005年到2009年,稱之為博客時代。第三階段從2009年到2013年,稱之為微博時代。第四階段是從2014年到今天,稱之為微信時代。微信時代的兩個武器,一個是微信公眾號,另一個是朋友圈,微信公眾號跟博客相近一些,朋友圈跟微博相近一些。短評夠犀利,長評夠深度,在這個時候形成一種爆發(fā)式的發(fā)展。實際上微信公眾號影評可能最有代表性,形成了兩種風格。以“毒舌電影”為代表,靠細節(jié)挖掘、表情包,與年輕人的趣味無縫對接,是一種年輕態(tài)的媒體。另一種以“獨”舌為代表,不用那么多表情包和段子敘述,推崇獨立的判斷和深度的知識。至于說下一步,影評會進入到一個什么階段,現在還看不清楚,但是無論什么時候,有趣有料有誠意永遠不會過時。網絡影評有三個成就,或者說是優(yōu)點。首先,它解放了尺度,傳統(tǒng)媒體受制于各種羈絆,無法書寫快意江湖的影評。但是網絡影評在相當程度上解放了尺度。第二,豐富了表達形式。第三,拓寬了表達的維度。不管官方聲音還是民間聲音都可以發(fā)出來,權威聲音和草根聲音都可以發(fā)出來,不管藝術方面聲音還是技術方面聲音都能夠發(fā)出來,這是傳統(tǒng)影評做不到的。同時,網絡影評也存在缺憾,即重趣味、輕內涵,其實已經相當程度把影評文風帶壞了,就是為了博取眼球。

新媒體影評的文體修辭與虛擬人格建構

唐宏峰:當下大量的電影學術論文寫作中,網址作為引文注腳被采用的情況已經非常普遍,但怎么引用微信現在已經是一個問題。從以前的各種網絡媒介到微信,對于影評寫作來說根本的變化是什么呢?微信公眾號影評使得一個影評人從單純的內容提供者成為一個復合的媒介經營者,并形成一種特殊的文體風格,我稱之為“公眾號文風”。我將之概括為三個特點:其一是微傳統(tǒng),篇幅短小。從豆瓣短評,到公眾號產品“影向標”,短評已成為影評的主體。問題是,短評不能獨立存在,它應該隨時指向一個有長度的充分而嚴謹的論證與分析過程。而現在,一些短評作者未必可以為自己漂亮的犀利之言提供有長度的分析過程。長久寫作短評,缺乏有長度的寫作,判斷與分析就調動不起寫作者具備的電影史、電影藝術與更多人文學科的知識,越寫越干癟。其二是圖像化。短評、小文章、多配圖這些微信媒介的特性,根本上會將“深度性”慢慢推遠。現在微信影評資訊性越來越強,而較少有復雜的、思辨性的、論證性的內容。其三,公眾號文章已經形成了一種油滑的娛樂文風?,F在的公號塑造出一種突出的“虛擬人格”,大部分文章都以一個固定的稱呼來自況作為敘述者,比如“毒舌電影”自稱“毒sir”,“獨立魚電影”自稱“魚叔”,“文慧園路三號”自稱“葛格/妹子”,用這樣的個性稱呼取代“我/我們”,馬上就將嚴肅性降低,罩上一層由韓劇和鄙俗網絡文化共同編織成的語言風格。不得不說,一種戲謔、賤萌、啰唆、油滑,充滿各種網絡流行語的文風正在越來越普遍。問題是,這種語言、風格與自我形象是否會產生內容的偏向?必須說,一種語言風格會傾向于講述某種內容,文風會產生內容的偏向,戲謔化、賤萌化的表達傾向于討論商業(yè)電影和娛樂大片,會躲避批評的嚴肅性和批評的難度,這種油滑文風沒有辦法進行復雜的、有難度的、需要多重限定的和思辨的批評。

沙丹:微信時代是主動式觀看時代,用戶大拇指的“一抹”就完成了一次閱讀。觀眾的閱讀習慣決定了文章的碎片化。成功的微信公眾號寫作有三點。第一點是有趣。現在是一個受眾主動為第一的情況,有表情包式的網絡思維,表情包對于整個文章趣味性有非常大的支撐作用。為什么要有標題黨、表情包、動圖,都和這個有關。長篇大論的理論文章,絕大多數受眾只能取關。第二就是有料。標題黨決定點擊率,內容決定轉發(fā)率。沒有內容的深度和洞悉力,光有標題黨,只能被罵“坑爹”。網絡影評人能否擁有大量具有粘性的受眾,最終還是靠實力說話。第三就是人格化問題,所謂虛擬人格,為什么會有這個東西?大家看到你的文章后就好像看到你的人一樣,這對于與用戶的互動性非常重要。影評人格化的形成,不光基于大量的專業(yè)寫作,以及個人平常形象的建設,也包括接地氣的言論,親切平易近人的姿態(tài)、持續(xù)不斷的與受眾互動以及恰當的自黑賣萌等等。一個優(yōu)秀網絡影評人和微信公眾號運營者,一點不亞于一個杰出的教授,這需要具備三點能力。其一,突破“繭式”文化的能力,把自己身份形式打破。其二,影評形式問題。既可以用表情包寫文章,也可以用視頻寫文章,這是時代對新影評人的要求。其三,降低性思維。把自己降到一個低的位置上,以平等思維面對觀眾,彎下腰和受眾、粉絲進行交流。

左衡:傳統(tǒng)影評人在潛意識要引導電影創(chuàng)作的潮流,一開始試圖影響管理層和領導層,再后來試圖影響創(chuàng)作出品方,再后來退而求其次,在學界自身要有所影響。網絡評論一開始就是自發(fā)的,不自覺的,到今天很多人開始有意識經營自己的網絡評論,他選擇這樣一個場域,有意識影響受眾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說過去是一個試圖走向《1984》那樣感覺的影評的話語權力建構,現在則可能慢慢變成“美麗新世界”那樣的東西。其實只要今天有人愿意用大數據技術的理念來做研究的話,是完全可以得到一個解釋和結果的。任何一種影評的意義、價值或體現方式不同、場域不同,歸根到底就是權力表現的差異。影評從文體到文風到語體,有一個越來越難以結構化的狀態(tài)。而實際上,剛才說的表情包不是語體的問題,變成文體的形式了。

梅雪風:網絡影評的種種特點,實際上在2000年左右的《看電影》雜志就已經登峰造極了。對于文風的強調,對文體的強調,對趣味的追求,那個時候已經非常高了。所以所謂的網絡影評和學術影評區(qū)別到底是什么,對我來說更多可能是受眾不一樣。學術影評更多是一個學術圈,或者再寬泛一點,可能針對的是電影工業(yè),知識分子階層,它本身就不是一個大眾化主體。真正的區(qū)別,在我眼里只有大眾影評和小眾影評/學術影評這兩種,沒有網絡影評,我覺得網絡影評只不過是中國從《看電影》這個雜志開始的一個變革。對于觀眾的尊重、對于讀者的尊重、對文體的追求,實際上那個時代已經是非常強烈了。但是它也沒有放棄對所謂的深度見解這樣的追求。網絡影評針對的是跟大眾溝通,自然而然必須照顧大眾情緒和感受,無論表情包也好,還是圖片也好,還是非常親切的類似“葛格”這樣的話,實際上只是一個變革。另外,學術影評之所以有點失落,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時代的必然。上世紀80年代導演對影評人特別尊重,是因為影響電影的可能是影評人和知識分子對影片的評價,票房卻沒有那么重要。現今,一個重大的變化是最大的話語權在觀眾,在票房,所以導演可能更看重這個東西。但我覺得沒必要對此抱一種哀惋心態(tài)。最受歡迎的影評都是那些有見地,同時用戶界面非常友好,也就是說文風文體非常有吸引力的文章,它能夠帶來知識上的快感、見地上的快感和閱讀上的快感。另外,我覺得好的影評應該是能夠跟創(chuàng)作者產生溝通的評論。

傳統(tǒng)影評與新媒體影評之差異化定位

鐘大豐:在網絡時代,影評處在一種非常尷尬的境遇。網絡變成了一個最直接、最快捷的和普通觀眾溝通的方式。傳統(tǒng)紙媒的滯后性和傳統(tǒng)影評話語方式決定了它很難適應今天動態(tài)的、高度視覺化的媒體,無法傳遞即時情感。傳統(tǒng)影評被網絡影評/新媒體影評所取代,這是一個基本的歷史趨勢。其實從世界范圍來講,除了一些極個別的特別重要的評論重鎮(zhèn),一些特別重要的評價之外,現在越來越多的是即時的影評消費,這已經是一個基本的歷史現實。在這種現實的情況下,影評其實是在滿足很多不同的需求。網絡環(huán)境下,每一個網絡影評人都有一個虛擬的人格建立。無論是網絡媒體和紙媒,其存在都有自身的價值。學術批評仍然需要,因為它有穩(wěn)定性。與此相反,網絡材料準確性非常差,甚至網絡當中以訛傳訛。但傳統(tǒng)影評已經不具備上世紀80年代的作用,那個時候一篇文章能夠影響到許多人對于影片的看法,現在的傳統(tǒng)影評已經不可能有這種情況。新媒體影評需要考慮的是個性,自己對于影片的理解,怎么能夠用一種時尚化方式更有效傳遞給大家,有效吸引用戶的眼球。

趙衛(wèi)防:網絡影評早就作為一種電影文化的新常態(tài),滲入到理論評論工作者中間,成為一種文化元素。網絡影評觀點的犀利性、批判性,是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它最大的美學貢獻。而且網絡影評對產業(yè)有著直接的促進性,這是學院影評所不能企及的。學院派影評人與網絡影評人的主體身份不盡相同。網絡影評人可能很多都是職業(yè)的影評人,而學院派影評人大部分都不以影評作為職業(yè),他的主業(yè)可能是學術研究。眾人憧憬的上世紀80年代學術影評的“黃金時代”已經不復存在了,這是客觀事實。但是學院派影評更側重對于電影美學上潤物無聲的影響,這是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的,也是正確看待學院派影評的一個角度。學院派影評式微、網絡影評趨好,這是電影產業(yè)和電影文化發(fā)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不必過多地為此感到焦慮,正確的做法是雙方進行更多的對話,但是大家應該更尊重差異,兩類影評確實不一樣,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對電影美學的發(fā)展和產業(yè)的發(fā)展都有不同的作用,要更多地去承認這種分眾化的存在。有人建議要實行語體轉換等等,其實沒有什么必要。因為網絡影評有自己的語言風格、語言特點,學院派影評也有它的特點。正是這些特點才構成多樣化,構成現在影評的新常態(tài),構成電影文化的多元化,也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影評發(fā)展。

賽人:以其個人眼光來看,所謂網絡影評或其他影評等稱謂并不確切,就像對電影的理解,無所謂商業(yè)電影或者藝術電影,嚴格來講電影就是電影,同樣地,不論學院影評或者民間/網絡影評,其實最關鍵的東西只有一個——發(fā)自內心的、對電影獨特的感受。學院影評與民間影評在現階段融合是非常明顯的,很多影評人都有電影學專業(yè)訓練。但早一批的民間影評人其實沒有學院背景,他們對電影有一個更真實的感受在里面。其實我有時候看影評,最討厭的是不管學術影評還是民間影評,說的全都是主題、理論、文化背景等等,有些說了跟沒說一樣。好的影評一定要有一個側重點,體現出對電影藝術妥帖的理解。網絡影評和學院影評的一個區(qū)別,在于不用滴水不漏,不用證據確鑿。網絡影評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互動,這跟以前不一樣,在以往,報紙上讀者來信的意見刊登出來起碼要幾天,也很少有讀者給影評人寫信?,F在網絡時代不同了,點贊就行了。

曾念群:影評和影評人是兩個概念,影評人可能是一個模糊的社會身份。而影評是一種載體,什么人都可以寫影評,編劇可以從編劇角度寫影評,影評是不需要身份的。相對來說,網絡影評人處于比較尷尬、混沌的境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影評前輩并非職業(yè)影評人,他們有自己的工作崗位,所以他們在發(fā)表影評的時候,人格是可以很獨立的。相比之下,網絡影評人發(fā)展會更加尷尬一些。早期在論壇時期,網絡影評還是比較獨立的,但2007年、2008年剛好趕上電影市場的一個重新繁榮階段,網絡影評就涉及到薪水問題。在前面提到的“博客時期”,一大批影評人已經失去了獨立性。特別是到了2011年左右,電影營銷多了一塊網絡營銷,很多影評人成為片方重點“盯梢”的對象,會以各種方式拉攏甚至收買。在這個大潮之下,說到影評人三個字是不光彩的。至少可能我是這么認為。很多人是“兩棲”影評人,甚至不止兩棲。大家都在寫影評,只是依托的介質不一樣,有依托傳統(tǒng)媒體的,如一些學術刊物,或一些比較權威的雜志,后來轉入到論壇,再轉入到博客、微博,一直到現在的微信公眾號,這是一個媒體的變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感受到傳統(tǒng)媒體或所謂“紙媒時代”在急劇衰退。我自己也是紙媒的供稿人,我前幾年的時候產量比較大,最多一個月給平面媒體發(fā)稿三四十篇,但是現在遠遠達不到了。目前我一個月在報紙上發(fā)的稿也就十篇八篇。很多媒體專欄也不做了。這是傳統(tǒng)媒體整體的趨勢。我現在是《青年電影手冊》執(zhí)行總編, 2009年創(chuàng)辦“金掃帚獎”, 為華語年度最差影片頒獎,這也是一種影片評論方式,這個獎我們依托了很多新媒體的力量,比如依托公眾號平臺做網絡票選,試圖借助不斷變化的媒體力量表達各種各樣的聲音。

孫佳山:網絡影評和傳統(tǒng)影評并不是一個簡單的二維對立關系。傳統(tǒng)影評界和新媒體影評界在調用理論資源的時候,背后非常重要的話語來源實際上還是過去對虛構文學所概括出來的那一套理論。新媒體沒有那么神秘,本身是媒介變革過程的邏輯結果,影視批評也不例外,不過是整體文化當中一系列變化的一個必然結果。沒有必要標榜傳統(tǒng)影評界代表話語權威,或者新媒體更有生命力、更有力量。

張智華:網絡影評和傳統(tǒng)影評是共存、融合的,許多影評人兩棲甚至多棲的身份也證明了這一點。網絡影評與傳統(tǒng)影評是雅俗共賞的關系,這是所有文藝作品普遍存在的現象。不管網絡影評還是學術影評,評論的客體是作為文化產業(yè)的電影,文化在前,產業(yè)在后。但當下相當一部分網絡評論顛倒了電影的屬性,把產業(yè)置前,文化置后,這就帶來一些困惑,比如虛假票房等。網絡影評及時性很強,能夠及時發(fā)現問題,很能體現一個獨立影評人的精神,但也應注意到網絡影評的隨意性比較明顯,甚至打口水仗,用臟話發(fā)泄、謾罵,這些所謂“網絡影評”應從學術和藝術評論中區(qū)分出去。相比較而言,學院派影評比較嚴謹,學術含量比較高。中國電影有數量缺質量,好的影片太少,這種現象跟影評乏力有關系。不管電影產業(yè)環(huán)境怎么變化,精彩的故事、明確的價值觀和深刻的文化內涵是永遠需要的,我們需要導向型的影評。

*本文由唐宏峰、邢祥虎根據“新媒體影評與傳統(tǒng)影評的春天對話”研討會記錄整理而成。

(責任編輯:胡一峰)

猜你喜歡
微信傳統(tǒng)
在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中尋求制衡點
鄭國明 立足傳統(tǒng) 再造傳統(tǒng)
微信
微信
少年力斗傳統(tǒng)
微信
微信
清明節(jié)的傳統(tǒng)
沂水县| 莱芜市| 江山市| 资中县| 客服| 宣城市| 顺平县| 大悟县| 达尔| 贡嘎县| 玉山县| 石河子市| 广州市| 岳普湖县| 厦门市| 临澧县| 甘孜县| 阳江市| 龙里县| 贵南县| 抚松县| 安达市| 疏附县| 察隅县| 德保县| 大石桥市| 廊坊市| 万源市| 永康市| 清涧县| 扶余县| 宜州市| 皮山县| 上栗县| 大关县| 康保县| 龙山县| 郓城县| 温州市| 宁河县| 万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