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剛
(作者單位:灌南縣博物館)
?
景德鎮(zhèn)窯爐的變遷與釉里紅的印記
秦中剛
釉里紅,在我國陶瓷史上有著特殊地位,曾幾度斷燒,幾次恢復,具有間或性和階段性。究其根原,主要是胎釉配方以及窯爐的改變引起的。不同窯爐,燒成的釉里紅器物,都有鮮明的個性特征。
景德鎮(zhèn) 釉里紅
窯爐是陶瓷燒成工序賴以完成的關鍵設備,景德鎮(zhèn)的窯爐經過千年的演變,逐漸從原始的坑地為窯發(fā)展到龍窯、鎮(zhèn)窯以及當代的氣窯、電窯。每一次變革、創(chuàng)新,都是窯爐、燃料、胎釉配方以及社會需求相互適應的結果。
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景德鎮(zhèn)燒瓷基本上都是柴窯,雖然都是燒柴,但是窯爐的形制卻又有所不同。宋代以前基本上是龍窯一統(tǒng)天下。元代,為了克服南宋末期原料危機,開發(fā)出高嶺土和瓷石二元制胎配方,使瓷器的燒成溫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便出現了高溫流動性較小的釉料和分室式龍窯與之相適應,進而逐步改良成階級窯以及一直延續(xù)到清初的葫蘆窯。葫蘆窯又經過元明兩代的演變,終于在明末清初形成蛋形窯,即狹義的景德鎮(zhèn)窯,這種定型的優(yōu)秀窯爐一直延續(xù)幾百年,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
“一里窯,十里焦”,長期以柴窯燒瓷,使得鄰近省份松木幾乎全部燒光。新中國成立后,瓷都景德鎮(zhèn)為了解決資源枯竭,環(huán)境惡化的問題,不得不對窯爐進行改革。從20世紀50年代起,便揭開窯爐改革的序幕。到1965年,煤窯終于代替了流傳千年的柴窯。只有建國瓷廠因燒制高溫顏色釉等原因,保留有柴窯。
煤,作為燒制瓷器的燃料,雖然價廉但污染嚴重。20世紀80年代末,景德鎮(zhèn)被迫進行了第二次陶瓷燒制環(huán)境的改良,由煤窯改為氣窯。到1984年,景德鎮(zhèn)已經擁有16座燃油隧道窯,同時許多煤窯也在使用。
20世紀80年代末,新加坡窯爐廠,南光公司在景德鎮(zhèn)推廣“梭式窯”,這是一種先進的現代液化氣窯,研究人員經過多次調整泥料和釉料配方,最終達到1320度的燒成溫度。1990年以后,液化氣窯逐漸一統(tǒng)天下。其他種類的窯爐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柴窯燒制的釉里紅,色彩艷麗,發(fā)色層次極為豐富。由于燒制難度大,成品率低,故而從發(fā)明以來,經常因為窯爐、工藝或顏料等問題而斷燒。屬于瓷器中非常稀少的品種。柴窯有別于氣窯主要在燒制時間以及燒制用料上的不同,柴窯用松木的多,而松木中含有一定量的松木油脂,這種脂類物質會在燃燒過程中參與到器物表面的釉體的變化中,應該說從理論上講柴窯的東西會因此產生滋潤的效果,加上火路中大量的草木灰也在一定量上對釉面產生不同的影響。因而柴窯的瓷器一旦燒成就天生有種油潤感覺。凡是流傳至今的元、明、清代釉里紅瓷器,可謂件件都是國之瑰寶。
煤的火焰比薪柴短,煤層空隙小,因而燃燒阻力大,柴窯改煤窯后,雖然也能燒制還原和氧化氣氛。但是與柴窯已有顯著區(qū)別,原先適應柴窯的釉里紅配方,不再適合煤窯燒制,所以釉里紅又隨之斷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景德鎮(zhèn)與中科院達成項目合作協(xié)議,將煤窯燒制釉里紅瓷器作為中科院科研項目之一,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和景德鎮(zhèn)燒窯能手艱辛努力,終于在1990年獲得成功,該項成果登入中科院簡報,是當今陶瓷史上又一重大突破,也填補了柴窯改煤窯后,幾十年來,未能燒制出釉里紅瓷器這一空白。這一時期,景德鎮(zhèn)生產的釉里紅產品,常呈紫色、灰紫色、灰黑色,而紅色較好的,顏料依然具有較大的流動性和擴散性,適合作色塊裝飾,不宜仿制圖案精確的元末明初和清代通體用釉里紅裝飾的產品。
煤窯,污染大,耗能大,此后五年,景德鎮(zhèn)所有大型煤窯均被拆除,私人雖然可以自制小型煤窯,卻不容易達到燒制青花釉里紅瓷的溫度。因此那批燒制出的成品瓷器,成為了那個歷史時期的特殊產物,數量有限,價格十分昂貴。
氣窯的優(yōu)點是環(huán)保,節(jié)省能源,易于控制。但與煤窯相比,釉里紅最大的特點是“窯變色”,卻是氣窯的先天不足,因為液化氣中沒有煤燃料中含有的豐富礦物質。
1992年,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組織專家經過刻苦攻關,成功克服釉里紅呈色好則擴散性大,而擴散性小則呈色不良的矛盾。終于研制出可以規(guī)模生產,適合氣窯燒造的新的釉里紅配方。使釉里紅試制品達到甚至超越元代和清朝的水平,但是發(fā)色層次相對單一。
電窯,也是景德鎮(zhèn)工業(yè)生產中較為廣泛使用的窯爐,它分為高溫電窯和普通電窯,高溫電窯只能燒制氧化環(huán)境,溫度可以達到1300多度。普通電窯,就是我們常見的烤花爐等,這類烤花爐主要燒制700-800多度的溫度,用于釉上彩的燒制。比如,粉彩,古彩,新彩還有結晶釉等??梢姡姼G并不能燒制傳統(tǒng)的釉里紅。
釉里紅創(chuàng)燒于元代,流行于明初。燒制難度大、成品率低,至明中期后便逐漸消失了。清康熙時恢復燒造,到乾隆時達到頂峰,隨后又淡出歷史舞臺。也正是人們普遍對釉里紅認知不足,而又價格昂貴,因而成為仿制的重要選擇之一。
首先,是國窯仿古。20世紀五十年代之前,對元青花是一無所知,元釉里紅更是無從談起。20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元青花及釉里紅的仿制主要是官方對館藏文物的仿制和研究。仿古自然要仿最好的,國營瓷廠的仿古瓷,青花主要仿永樂、宣德、成化;釉里紅主要仿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尤其到雍正、乾隆期間,色調鮮明的釉里紅,呈色穩(wěn)定精美,所繪制的圖案,燒后線條清晰,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氣窯沒有大面積推廣之前,建國瓷廠的釉里紅,盡管發(fā)色根本達不到清三代的艷麗程度,但依然是“一點紅一點金”。
其次,是個體戶仿古。1995年,是讓景德鎮(zhèn)人刻骨銘心的一年,市政府首先對國營十大瓷廠進行了改制,職工三分之一下崗,三分之一退休,三分之一留用。到2007年,景德鎮(zhèn)國營瓷廠316家只剩157家,這157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名存實亡的空殼。也正是這場改革“解放了”大量優(yōu)秀的工匠,這些人因為各種原因把景德鎮(zhèn)仿古瓷器,推上新的高峰,促進景德鎮(zhèn)瓷業(yè)飛速發(fā)展。
明代洪武時釉里紅較多,流傳民間的多是殘次品。其造型紋飾有元代遺風,顏色淺紅淺灰,很少有純正的,有的類似黑色,又稱其為釉里黑。因而,收藏界一直流傳著粗大明的說法,想當然的認為洪武釉里紅非常易于仿制,工藝上的越粗陋,釉里紅發(fā)色越差,就越像,而這個特點,對于設備簡陋的作坊,簡直不用仿,直接生產就是。因此洪武釉里紅成為景德鎮(zhèn)較早的仿古瓷種類之一,可以說,目前不少藏家及古玩店中的所謂洪武釉里紅重器均是1990年以后的產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藝術品有更大的需求,尤其是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的天價拍賣,掀起了國人對元瓷研究的熱潮。有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就有了仿制的動力。元青花仿古逐步蔓延到整個行業(yè)。由于國人對元青花及釉里紅的實物所見甚少,買賣雙方幾乎都是跟著感覺走,人傻錢多的現象使一批仿古者,得以暴發(fā)。這些完成了各種原始積累的仿古者,也在生產中學習,逐漸成為高仿專家,或元瓷研究專家。從而進入了使用高科技仿制的新紀元。與古瓷近似的胎釉配方,完全可控的氣窯燒成,創(chuàng)造出胎釉配方幾乎能夠通過高科技機器檢測的、幾近完美的歷代釉里紅仿品,把景德鎮(zhèn)的仿古瓷推上了新的歷史高峰。
隨著人們對釉里紅的認識深入,發(fā)現釉里紅仿品看似完美,并不亂真,這種完美恰是弄巧成拙的表現。瓷器的燒成技術,在古代不是完美無缺的,無論是龍窯、葫蘆窯、饅頭窯還是鎮(zhèn)窯,都是靠古人的經驗來把控的。飛銅、垂釉、變形等燒成缺陷無法克服。窯爐的改變,也要求彩釉配方隨之更改,釉里紅在發(fā)色層次等多方面必然存在差異。古人的加工制作工具也是落后的。
為了更加逼真的仿制古瓷,人們想盡辦法,在胎泥,制釉等多方面恢復古制,甚至重新修建柴窯。柴窯內有近20個溫區(qū),分別燒制不同檔次的瓷器。當年“官搭民燒”就是因為官窯器需要高溫窯位,而一座柴窯只有10%左右的窯位可以保證所需要的高溫。而剩余的窯位又不能走空,即使不少瓷器也要擺放匣缽形成火道。 20世紀80年代,景德鎮(zhèn)古陶博物館建造的柴窯只燒過兩窯。祁門仿古瓷廠最終也倒閉了。到此可見,釉里紅的仿制,當屬對雍正、乾隆釉里紅的仿制最成功,因為它們相對完美。至于元末明初的釉里紅,依然是仿古者無法企及的高度。除了窯爐、工藝、配方之外,它們還有滄桑歲月的印痕,寫畫技藝的純熟,安定平和的心態(tài)等很多無法破解的密碼。
(作者單位:灌南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