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濤
只有讓藏品“活”起來才能讓魯迅在觀眾中“活”起來
——北京魯迅博物館建館六十年的一點反思
■葛濤
北京魯迅博物館建館于1956年,收藏了許廣平女士和周海嬰先生捐獻的大量的魯迅遺物,鑒于魯迅在20世紀中國的崇高地位,可以說北京魯迅博物館也是國內(nèi)最重要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家紀念館。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即將迎來建館六十周年之際,回顧其發(fā)展歷程,不僅要點贊它為傳播魯迅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也要正視它在發(fā)展歷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不足和錯誤。
1.魯迅藏品展覽:多次在魯迅故居的展覽中遮蔽了一些重要的歷史事實,某些歷史事實甚至從1956年遮蔽到現(xiàn)在。北京魯迅博物館中除了有常設(shè)的魯迅生平展覽(通常每隔十年作一次較大的修改。目前仍在展覽的魯迅生平展是在2006年制作完成的,但是該展覽只是在1996年制作完成的魯迅生平展的基礎(chǔ)上作了小規(guī)模的修改),還有魯迅在西三條故居生活場景的展示。魯迅故居從1949年10月正式開放以來一直是觀眾參觀的熱點,并且也可以說是北京魯迅博物館(按:北京魯迅博物館是在魯迅故居的基礎(chǔ)上在1956年建立的,在“文革”期間一度閉館。)中最受觀眾關(guān)注的地方。但是,魯迅故居在展示方面存在著明顯的遮蔽魯迅的現(xiàn)象。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就是,魯迅故居從1949年10月正式開放一直到1986年,都沒有標明魯迅夫人朱安女士的臥室,甚至曾經(jīng)把朱安女士的臥室標為“魯迅藏書室”,把朱安女士使用過的一些生活用品封存在資料庫房中,向觀眾隱瞞了魯迅先生還有一個曾經(jīng)在這個小院生活過20多年的夫人朱安女士的歷史事實。在多位魯迅研究者的呼吁下,北京魯迅博物館終于在1986年改正了這個明顯遮蔽魯迅生平史實的現(xiàn)象,把這間名不符實的“魯迅藏書室”更名為“朱安女士臥室”,并把長期收藏在文物庫房中的一些朱安女士使用過的物品重新按照原貌進行展示。
此外,在魯迅故居的展覽中還有一個被長期遮蔽的鮮為人知的歷史事實。讀者從魯迅先生的名篇《藤野先生》一文中可以知道,魯迅在西三條故居中的書房的東墻上掛著一幅藤野先生贈送的照片,現(xiàn)在觀眾參觀北京魯迅博物館中的魯迅故居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中的魯迅書房還可以看到這個場景。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藤野先生照片的下方還同時擺放著一張俄國作家安特萊夫(現(xiàn)通譯為:安德烈耶夫)的照片(魯迅在1926年5月5日的日記中記載收到陳煒謨寄來的一張安特萊夫照片,大概是從此之后就把這張照片擺放在自己的書桌上)。現(xiàn)在北京魯迅博物館中還保存著許壽裳在1937年所拍攝的魯迅故居中“老虎尾巴”書房的照片,從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下方還擺放著安特萊夫的照片。另外,當時和魯迅來往密切的許欽文先生和許羨蘇女士的回憶文章都提到魯迅在“老虎尾巴”書房中還擺放著安特萊夫的照片。但是北京魯迅博物館在1956年正式開放時,當時的管理者認為安特萊夫是一位有頹廢傾向的作家,為了維護魯迅的光輝形象,就在布展時撤下了安特萊夫的照片。遺憾的是,雖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內(nèi)學術(shù)界對安特萊夫的評價已經(jīng)比較正面,而且也不斷有學者研究魯迅所受到安特萊夫的深刻影響,但是魯迅故居中至今仍然沒有擺放出安特萊夫的照片,而這張帶有魯迅題字的安特萊夫的照片仍完好地保存在魯迅博物館的資料庫中。
總之,魯迅藏品展覽應(yīng)當尊重歷史,弘揚魯迅先生所提倡的反對“瞞和騙”的精神,這樣才能客觀地展示出魯迅的真實形象。
2.魯迅藏品研究:對某些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藏品的整理和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全面。北京魯迅博物館收藏了大量的魯迅及與魯迅有關(guān)的同時代人的遺物,總數(shù)近10萬件,但是因為種種原因(特別是對研究者查閱資料有一些限制條件),許多有價值的藏品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藏品的價值被淹沒和浪費,從而使人們包括魯迅研究者對魯迅生平和創(chuàng)作中的一些問題缺乏正確的認識。
例如,現(xiàn)在魯迅研究界認為現(xiàn)存魯迅留下來的最早的手跡是魯迅在1897年7月手抄的《二樹山人寫梅歌》(這幅手跡收藏在紹興魯迅紀念館),但是北京魯迅博物館的文物庫房中保存著一個魯迅手寫的《擬購書目》,這幅魯迅手跡是周作人在60年代捐獻給北京魯迅博物館的,從周作人為這個《擬購書目》所寫的說明文字中可以看出這幅手跡是魯迅在1897年以前撰寫的。據(jù)筆者對書目中的這些書籍的出版時間的考證,這個《擬購書目》應(yīng)當寫在1894年4月魯迅從親戚家避難回到家中之后到1896年12月之間,因此也應(yīng)當是現(xiàn)存最早的魯迅手跡了,從中可以看出少年魯迅對美術(shù)的熱愛。遺憾的是,魯迅的這幅手跡在周作人于20世紀60年代捐給北京魯迅博物館之后,并沒有得到北京魯迅博物館和魯迅研究者的重視,以至于關(guān)于魯迅留下來的年代最早的手跡是魯迅手抄的《二樹山人寫梅歌》的說法一直沒有得到更正。
再如,魯迅在日本弘文書院留學時同宿舍的同學沈瓞民在1961年捐給北京魯迅博物館一封魯迅(信末署名:周樹人)等六人在1904年春聯(lián)名給他的書信,但是這封信一直沒有得到正確地研究。沈瓞民在1961 年9月23日的《文匯報》上發(fā)表了《回憶魯迅早年在弘文書院的片斷》一文,該文回憶了魯迅在弘文書院的生活片段,并披露了這封信的內(nèi)容。雖然魯迅研究者對這篇文章很熟悉,但是沒有人對這封信進行深入的研究。曾經(jīng)參加1981年版《魯迅全集》編注工作的朱正先生在1982年所作的一次題為《魯迅傳記資料中有真?zhèn)螁栴}——1982年在一個現(xiàn)代文學教師進修班上講》的講課中對沈瓞民的這篇回憶文章提出了質(zhì)疑,大約是這個原因,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和2005年版的《魯迅全集》都沒有收入這封書信。但是,據(jù)筆者對這封書信原件的研究,可以從魯迅親筆署名“周樹人”這一點認定這封信不僅是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魯迅書信(1981年版和2005年版的《魯迅全集》中收錄的最早的魯迅書信是魯迅在1904年10月8日在仙臺撰寫的致蔣抑卮信,而這封魯迅等六人聯(lián)名的書信應(yīng)當寫于1904年3月中下旬),而且按照《魯迅全集》的“編輯體例”(由《魯迅全集》收錄魯迅和茅盾聯(lián)名致伊羅生的三封書信的事實可以看出,《魯迅全集》收錄書信的要求是有魯迅的署名,無論是親筆簽名或他人代為簽名)應(yīng)當作為魯迅書信收入《魯迅全集》之中。這封信的價值不僅在于它有魯迅的親筆簽名和疑似魯迅在書信正文空白處添加的一些文字,更在于它是現(xiàn)存最早的有魯迅署名的書信,同時也是魯迅在南京礦路學堂和弘文書院的同學們留存至今的極少的手稿之一,是反映魯迅和他的同學們當時生活和思想情況的一個很好的物證。
3.魯迅藏品傳播:在出版魯迅書信時刪掉了一些書信的附件,從而人為地破壞了魯迅書信的完整性。作家紀念館傳播作家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對作家留下來的文稿進行整理和出版。魯迅先生留存下來的手稿絕大多數(shù)都收藏在國家圖書館,北京魯迅博物館,上海魯迅紀念館,紹興魯迅紀念館,基本都是國家一級文物;散在民間收藏家和國外的手稿較少。其中,魯迅留下來的書信和日記基本都收藏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因此,北京魯迅博物館也承擔了文物出版社在1978年出版的《魯迅手稿全集》的編輯工作,以及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和2005年版的《魯迅全集》“書信卷”的編注工作。
筆者又查閱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的《魯迅全集》和2005年版的《魯迅全集》,發(fā)現(xiàn)這些版本的《魯迅全集》之中雖然已經(jīng)收入了其中的一些書信的附件,但是仍然還有一些附件沒有被收入這些版本的《魯迅全集》之中。另外,2005年版的《魯迅全集》書信部分在收錄魯迅書信的附件時,標準很不統(tǒng)一,如收錄了魯迅在1927年8月2日致江紹原書信中附錄的兩則剪報,但是沒有收錄魯迅在1935年8月31日致徐懋庸信的附件中的《大公報》“小公園”副刊的剪報;在注釋中收錄了魯迅在1926年12月29日致許廣平信和在1927年1月5日致許廣平信中所附錄的孫伏園致魯迅的兩封信(按:前信完整,后信殘缺,只有一半),但是沒有收錄魯迅書信附錄另一些書信。此外,2005年版的《魯迅全集》在收錄魯迅書信的部分附件時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有時只是摘要引用附件的內(nèi)容,而不是全文引用附件的內(nèi)容,這種編輯處理方式也值得商榷。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魯迅書信所附錄的附件不是毫無價值的,通過其中的一些附件內(nèi)容,可以更好地認識魯迅、理解魯迅。例如,通過魯迅書信中附錄的海嬰致祖母的書信,可以看出魯迅在家庭生活中所體現(xiàn)出的慈父的一面,從中可以感受到魯迅對海嬰的疼愛。另外還有一些書信的附件則提供了一些歷史細節(jié),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全面地認識魯迅生平中的一些歷史事實。
總的來說,北京魯迅博物館收藏的魯迅書信的附件都是魯迅原來書信的一個組成部分,應(yīng)當和魯迅的這些書信一起收入《魯迅全集》之中,并在信末加注說明,這樣才能保存魯迅書信的完整性,從而準確全面地向讀者傳播魯迅。
4.結(jié)語。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在2007年8月24日通過的新修訂的《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章程》對博物館作了如下的定義:“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wù)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shè)機構(gòu),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示人類及人類環(huán)境的物質(zhì)及非物質(zhì)遺產(chǎn)。”結(jié)合這個定義,可以說北京魯迅博物館就是“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示”魯迅文化遺產(chǎn)的一個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shè)機構(gòu)。鑒于魯迅的遺物基本上都已經(jīng)被收藏在國內(nèi)六家魯迅紀念館及國家圖書館之中,征集魯迅遺物的工作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所以,北京魯迅博物館的主要任務(wù)就是“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保護、研究、傳播并展示”魯迅的文化遺產(chǎn)(包括物質(zhì)及非物質(zhì)遺產(chǎn))。筆者認為,北京魯迅博物館在迎來建館六十年之際,要按照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對博物館的定義來回顧并總結(jié)建館六十年來的經(jīng)驗和教訓,要充分利用好收藏的大量的魯迅藏品:1,通過對這些藏品的深入全面的研究,不僅可以更好地認識并保護這些藏品,而且也可以更好地傳播并展示這些藏品,真正地讓這些藏品“活”起來;2,通過對這些藏品的客觀展示,不僅可以用帶有作家生活信息的實物來還原歷史場景,增強展覽的吸引力,而且也可以使觀眾通過藏品來形象地感知魯迅,拉近觀眾與魯迅之間的距離,從而深化對魯迅的傳播,真正地讓真實的魯迅在觀眾中“活”起來。同樣,國內(nèi)的作家紀念館在今后的發(fā)展過程中,也要吸收北京魯迅博物館建館六十年以來的經(jīng)驗和教訓,真正地把工作重心放在與作家有關(guān)的藏品的征集、保護、傳播與展示等方面,充分地利用好藏品,讓藏品真正地“活”起來,用藏品來形象地展示出作家生活和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一些歷史細節(jié),從而發(fā)揮出作家紀念館在傳播作家的文化遺產(chǎn)方面的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傊?,作家紀念館只有讓藏品“活”起來,才能讓作家在觀眾中“活”起來。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2014年度一般項目“國內(nèi)六家魯迅紀念館的歷史和現(xiàn)狀研究(1951—2016)”[編號:14BZW 104]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魯迅博物館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