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慶年
摘 要:恰當地實施學生小組作文批改訓練,既可以鍛煉學生的作文修改能力,減輕教師的批閱負擔,還可以增加學生的作文次數,有效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關鍵詞:學生;作文;小組;批改
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寫作水平,有初步評判作文的能力,面對一篇作文能夠說出自己粗淺的認識。但學生作文修改的能力依然較弱,所以,作文修改的訓練很有必要?!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醒我們:“要考查學生對作文內容、文字表達的修改”,要考查必然就要訓練。
一、認識修改的意義
學生常常以為作文修改可有可無。著名作家艾蕪說過:“寫作還有一個過程,就是修改過程。”的確,修改是寫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不可或缺的。曹雪芹傾其一生寫出了文學巨著《紅樓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得益于修改,他曾“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寫《泊船瓜洲》時,其中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就反復修改了十多次,才最終定為“綠”,而這一字用得就極為生動傳神。因此,魯迅說:“好文章不是寫出來的,是改出來的?!弊魑男薷?,不單單有利于語文知識的鞏固和寫作能力的提高,還可以磨煉意志,鍛煉思想,使學生既學會作文又學會做人。
二、掌握修改符號
時下,語文教材中沒有出現統(tǒng)一的作文批改符號,教師使用比較混亂,難以讓師生真正重視并規(guī)范作文批改行為。筆者參考多家報紙雜志的說法,結合自身實踐,認為以下作文批改符號值得推廣。
(1)刪除號:用來刪除字、標點符號、詞、短語及長句或段落。(2)恢復號:又稱保留號,用于恢復被刪除的文字或符號。如果恢復多個文字,最好每個要恢復的字下面標上恢復號。(3)對調號:用于相臨的字、詞或短句調換位置。(4)改正號:把錯誤的文字或符號更正為正確的。(5)增添號:在文字或句、段間增添新的文字或符號。(6)重點號:專用于贊美寫得好的詞、句。(7)提示號:專用于有問題的字、詞、句、段,提示作者自行分析錯誤并改正。(8)調遣號:用于遠距離調移字、標點符號、詞、句、段。(9)起段號:把一段文字分成兩段,表示另起一段。(10)并段號:把下一段文字接在上文后,表示不應該分段。(11)縮位號:把一行的頂格文字縮兩格,表示另起段,文字順延后移。(12)前移號:文字前移或頂格。
這些修改符號是修改作文的工具,學生只有熟練掌握,才能恰當運用。在修改中不僅要準確使用,還要規(guī)范書寫,符號要大小適當,不可潦潦草草污損原作。倘若還需要其他符號,一定要以簡潔、實用、明了的原則選用。
三、修改的步驟及方法
1.恰當的分組
學生自由分組。分組的依據是作文水平基本相當,倘若異質分組,優(yōu)等生會把后進生的作文改得面目全非,一味否定;而后進生面對優(yōu)等生的作文會一臉茫然,無從下手。分組人數以4名或5名學生為宜,人數過多,在兩節(jié)課時間內完不成修改任務,人數過少則無法發(fā)揮集體修改的作用,不利于減少修改的偏差。分成的小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作文水平的變化,可以適時調整。
2.修改的內容
小組內每個學生都要把其他同學的作文修改一遍。首先修改字、詞、句、段,然后小組綜合評議,寫出評語或進行分數、等級的評價。評議時,要參考組內多數人的看法,不可由一人代替大家。另外,還要結合每次作文修改的重點,增強修改的針對性。因為每一次作文訓練的要求、突破的問題都有差異,不可每次修改一個標準。
為保持文面整潔,評語由書寫較好的學生執(zhí)筆書寫。評語內容分兩部分,前半部分肯定作文的優(yōu)點,后半部分指出作文的不足,盡可能用鼓勵或建議的口吻來寫,不可對學生的作文進行打擊性評價。修改過程中,一律用鉛筆書寫,這樣便于修改者之間互相糾錯,若有不解的問題可以當面與作者溝通,便于了解寫作心理。老師則要巡回指導,督促學生練習,解決學生修改中的具體困難。
3.總結推薦
修改完成后,小組長主持進行簡單的小結。通過小組討論,明確本次作文中表現出的共同優(yōu)點,發(fā)現存在的共性問題,商議改進的方法。同時,推薦優(yōu)秀作文參加后面的作文講評。如此一來,學生修改一次,總結一次,提高一次,真正做到改有所獲。
學生小組修改結束后,教師要進行二次批改。一方面繼續(xù)修改學生的原作;另一方面,指出學生批改中的缺漏之處,對學生的批改情況進行指導。這樣做,既輔導了寫作,又無形中節(jié)約了老師的批閱時間。
實踐表明,學生小組批改過程既是一個互相學習寫作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修改和鑒賞能力的過程。它不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符合新課標的要求?!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tài)度、過程和方法。要引導學生通過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其互相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蔽覀兊淖龇ㄕ腔谶@一觀點而開展的。
(2)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鍛煉了學生的作文修改能力,踐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傳統(tǒng)批改中,教師動得過多,幾乎包辦了一切。囿于時間、精力所限,即使責任心很強的老師也只能更多地止步于“評”,指出學生的不足,評價其優(yōu)點。小組批改時,學生實實在在地參與其中,真的動起來了,成了名副其實的“主角”。同時,也實現了由“評”向“改”的轉變。學生批改時,除了保持“評”的優(yōu)勢,更重要的是,由于重視同學、老師以及自身的多向修改直至推出佳作,完成了由感性的實踐體驗向理性認識的飛躍。
(3)增加作文訓練次數,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訓練機會。由于師生互動批改,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把教師從批改中解放出來,教師就可以騰出時間安排更多的作文訓練,而不僅局限于每學期6篇或8篇。如此才會接近或者超過“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練筆不少于1萬字”的標準,訓練的次數多了,學生的提高自然就快了。
參考文獻:
[1]石艷威.初中最佳作文批改方式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
[2]李秀芳.初中生作文批改方式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