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雅文
?
淺析東晉辭賦中“懷思主題”的三種情狀
○鄭雅文
摘 要:懷思,是一種情感交雜與記憶翻騰的感觸,文人在面對家國的變革,被迫遷離之際,乃透過作品表現(xiàn)出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對故國的眷戀,甚至藉古代英豪的能耐,一吐內(nèi)心復(fù)國的愿望。東晉賦家在面對西晉末政治的衰敗,國土的轉(zhuǎn)移,家園的搬遷,及對故人的懷念,于是將自我心境上的悲凄訴諸于作品之中,呈現(xiàn)了憂國思鄉(xiāng)之情、懷古鑒今之嘆與離親獨寄之慨等三種情狀,淺析其中作品,讀來令人動容。
關(guān)鍵詞:懷思 東晉 辭賦
懷思,是一種情感交雜與記憶翻騰的感觸;是人們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與心理世界中一種空間與時間的交流。人在經(jīng)歷過多重的波折與挫敗,對于自己的目標或冀望、對于生命中種種的不得已、對于世事無寂的感傷,在心中留下了難以言喻的沖擊。于是,文人將這樣的人生經(jīng)歷反應(yīng)在離別、相思、懷故與思古之中。在方回選評的《瀛奎律髓》─〈懷古類〉中曾評論云:“懷古者,見古跡,思古人,其事無他,興亡賢愚而已。[1],透過這層密不可分的情感激蕩,使得懷思主題成為文學作品中歷久不衰的創(chuàng)作方向。
處在歷史的長河中,對于過去動人的人、事、地、物,總會勾起人們沉封的記憶,而文學不僅是現(xiàn)實世界萬事萬物的折光反映,同時也是既往歷史及創(chuàng)作主體記憶表象的審美價值判斷,與形象意緒的重溫?!保?]于是藉由文學的創(chuàng)作,可以點出人們在作品中所呈現(xiàn)的“懷思”心境。
至于對家國的忠心與故土的情感,也容易使人產(chǎn)生種種哀思,根據(jù)張高評的說法:
家國同構(gòu),為中國文化的特質(zhì)之一,小我與家國的關(guān)系,或遇合、或疏離,就影響了文人的心態(tài)。由于疏離而遠游,自屈原《九章.遠游》即發(fā)其端,疏遠與游離,遂形成悲情意識的內(nèi)涵。雖游離在外,疏遠家國,然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卻一往情深;對故國的眷戀,亦生死以之。這是詩人在自我實現(xiàn)受阻,功名不遂,人生失意的情況下,所形成的悲情折射。[3]
疏遠與游離雖不是文人所促成,但卻是文人表達對于家國眷戀之情的投射,一如東晉賦家在面對西晉末政治的衰敗,國土的轉(zhuǎn)移,家園的搬遷,及對故人的懷念,于是將自我心境上的悲凄訴諸于作品之中。筆者即就“懷思”的主題,探究東晉賦家所呈現(xiàn)的三種情狀。
魏晉以來喪亂紛起,綱紀敗壞,中外多事,人們?yōu)榍笃埌玻坏盟奶幐Z逃。葛洪的《抱樸子·遐覽篇》談及此時的環(huán)境說:“晉永嘉亂后,江山半壁,沒于胡塵,南北分疆,克復(fù)無日。劫后災(zāi)黎,余悸猶在,彷徨郁悶,不知所從?!保?]面對戰(zhàn)亂下殘破的家國,以及慘遭殺戮橫尸遍野的親友,百姓的惶恐與不安,悲凄與哀痛是無可言喻的。
東晉賦家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跟隨政權(quán)南下,吊古傷今是再所難免的,其中被喻為中興之冠的郭璞,他擅于卜筮,在《晉書》中曾記載:“惠懷之際,河?xùn)|先擾。璞筮之,投策而嘆曰:‘嗟乎!黔黎將湮于異類,桑梓其翦為龍荒乎!’于是潛結(jié)姻昵及交游數(shù)十家,欲避地東南?!保?]在逃難的路途中,郭璞便寫下了《登百尺樓賦》來抒發(fā)他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與憂國的悲憤。其賦云:
在青陽之季月,登百尺以高觀。嘉斯游之可娛,乃老氏之所嘆。撫凌檻以遙想,乃極目而肆運。情眇然以思遠,悵自失而潛慍。瞻禹臺之隆崛,奇巫咸之孤峙。美鹽池之滉污,察紫氛而霞起。異傅巖之幽人,神介山之伯子。揖首陽之二老,招鬼谷之隱士。嗟王室之蠢蠢,方構(gòu)怨而極武。哀神器之遷浪,指綴旒以譬主。雄戟列于廓技,戎馬鳴乎講柱。寤苕華而增怪,嘆飛駟之過戶。陟茲樓以曠眺,情慨爾而懷古。[6]
此賦對西晉末期王室因構(gòu)怨而操戈,至使民不聊生,百姓流離失所而心生悲凄,眼見這樣的慘景,不禁要令人唏噓。文中“撫凌檻以遙想,乃極目而肆運?!闭浞煮w現(xiàn)了空間與人的心理感受,而“情眇然以思遠,悵自失而潛慍?!庇职炎匪枷热说男木潮憩F(xiàn)得淋漓。想那青陽之際本當是與好友共游百尺樓,一覽故國的大好河山,而今撫檻遠望,竟是滿目瘡痍,哀鴻遍野。禹臺曾經(jīng)是那么隆高;巫咸山是那么奇?zhèn)?;而鹽池又是那么幽靜,這曾是古代高士最喜棲隱的土地,如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獨自承受著戰(zhàn)亂雜沓而殘破,怎不教人惆悵感傷。
即使是處于離亂危險的環(huán)境下,郭璞乃頻頻流露出他對鄉(xiāng)土風物的流漣與熱愛,在其《鹽池賦》中便可看到他對故鄉(xiāng)所懷抱著那份真摰的情感,辭藻是相當豐富的。賦云:
水潤下以作咸,莫斯鹽之最靈。傍峻岳以發(fā)源,池茫爾而海渟。嗟玄液之潛潤,羌莫知其所生。熙金葩之融炎,穎躍結(jié)而淪成。狀委虵其若漠,流漫漫以漭漭。吁鑿鑿以粲粲,色皜然而雪朗。揚赤波之煥爛,光旰旰以晃晃。隆陽映而不燋,洪涔沃而不長。磊崔碌確,鍔剡綦方。玉潤膏津,雪白凌岡。粲如散繭,煥若布璋。于是漫□丹盤,薄搜重床。紫淪灑炎,紅華龍光。爛然漠明,晃爾霞赤。望之絳蒸,即之雪積。翠涂內(nèi)映,赪液外幕。動而愈生,損而滋益。若乃煎海鑠泉,或凍或漉。所贍不過一鄉(xiāng),所營不過鐘斛。飴戎見軫于西鄰,火井檀奇乎巴濮。豈若茲池之所產(chǎn),帶神邑之名岳。吸靈潤于河汾,總膏液乎滄涑。
在往南遷的路上,多情的文人,即便是一棵樹、一方池水,文人總會感傷很久,只因為那是對故土的流戀與不舍。郭璞在此賦中呈現(xiàn)的是對這曾是家園國土,而今卻將成蠻夷之地的鹽池,寫下他的贊美。鹽池之美即是故鄉(xiāng)之美,“狀委虵其若漠,流漫漫以漭漭。吁鑿鑿以粲粲,色皜然而雪朗。揚赤波之煥爛,光旰旰以晃晃?!痹谶@里,他把鹽的潔白如雪,與被陽光照耀得波光潾潾的池水,描述得生動活潑;且鹽池乃天生化成,故“隆陽映而不燋,洪涔沃而不長”,這是何其珍貴的寶物??!然而此時,郭璞也只得將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寄情于對鹽池的贊頌之中。
相較于郭璞對懷念故鄉(xiāng)那份真摰之情,盧諶的《登鄴臺賦》則呈現(xiàn)出他對古都殘破的感懷。其賦云:
顯陽隗其顛隧,文昌鞠而為墟。銅爵隕于臺側(cè),洪鐘寑于兩除。奚帝王之靈宇,為狐兔之攸居。[7]
面對中原的動蕩不安,同處于此時的賦家除了擁有共同的感傷之外,還引發(fā)起思古之幽情。魏都鄴城曾有曹操最引以為傲的銅雀臺,有雄偉的屋宇,高聳的楹柱,伴隨著樂音起舞的美女,這本應(yīng)如左思《魏都賦》中所描述的,“筑曾宮以回市,比岡隒而無陂。造文昌之廣殿,極棟宇之弘規(guī)。”[8]然而在盧諶的賦中,所見到的鄴城,卻已是經(jīng)歷了西晉的八王混戰(zhàn)與永嘉之亂的破壞,而呈現(xiàn)衰敗的景象,一代名都竟有如此巨大的轉(zhuǎn)變,真令人怵目驚心。文人在這種環(huán)境的刺激下,感慨遂深,同時亦引發(fā)他對過往史跡的懷念。
盧諶一生遭逢喪亂,雖曾顯赫于后趙,但仍不忘故土,其《菊花賦》便表達了這種情操。其賦云:
何斯草之特瑋,涉節(jié)燮而不傷。越松柏之寒茂,超芝英之冬芳。浸三泉而結(jié)根,晞九陽而擢莖。若乃翠葉云布,黃蕊星羅,熒明蒨粲,庵藹猗那。
此賦藉詠菊花,來強調(diào)自己對故土不變之節(jié)操,這種情緒是“越松柏之寒茂,超芝英之冬芳”,對于故鄉(xiāng)的思念全描述在文章之中,即使國家有變,其對國土家園的心卻是恒定的。至于其思古之情,更可從他的《征艱賦》中感受得到,賦云:
步汜口之芳草,吊周襄之鄙館。歷受陽而總轡。徑武館之故郛,問厥涂之遠近。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訪梁榆之虛郭,吊閼與之舊都。
從這篇殘篇中,我們看到了賦家在行旅之中對各地景觀的情感,與懷舊之思。那些曾是風光當時的名都,成就多少名臣武將的豐功偉業(yè),而今只余一坯土,殘破的館樓,供后人憑吊,這在飽受戰(zhàn)火摧殘的文人眼里,更能引起其心靈上的共鳴,寫下感人之作。
在東晉的賦家中,袁宏亦是位才情洋溢的辭賦家,《晉書》說他:“有逸才,文章絕美,曾為詠史詩,是其風情所寄?!保?]對過往的史實描述,是袁宏最擅長的創(chuàng)作,如其《三國名臣序贊》中評價三國時期二十個名臣,頗多精彩之筆?!段男牡颀垺げ怕浴贩Q他“發(fā)軫以高驤,故卓出而多偏”[10],而在《詮賦篇》中則又云:“彥伯梗概,情韻不匱:亦魏晉之賦首也?!保?1]
同樣寫懷古之思,在袁宏的筆觸下,便明顯與前期的賦家郭璞、盧諶等人有所不同,其《東征賦》云:
惟吾生于末運,托一葉于鄧林。顧微軀之眇眇,若絕響之遺音。壯公瑾之明達,吐不世之奇策。挫百勝于崇朝,靡云旗于赤壁。三光一舉而參分,四海指麾而中隔。過武昌以消搖,登樊山以流眄。訪遺老以證往,乃西鄂之舊縣。曩有吳之初基,升員丘而豹變?!?qū)O氏之南面,鉆靈龜以相土。橫酆鎬之制度,窮河洛之規(guī)矩。經(jīng)始郛郭,筑室葺宇。金城萬雉,崇墉百堵。君臣有章,上下獲敘。所以能三分天下,而有其文武。到吳都以停舟,覽闔閭之余塵。建修城以營郭,引通流而發(fā)津。遠矣吳德,舊邦維新。[12]
在這篇賦作中,袁宏將他擅寫歷史人物的手法,融入辭賦之中,如賦中稱述周瑜:“壯公瑾之明達,吐不世之奇策。挫百勝于崇朝,靡云旗于赤壁。三光一舉而參分,四海指麾而中隔。”寥寥數(shù)語,便把一代英豪周瑜那叱咤風云的歷史功勛給勾勒出來,鮮明生動,饒富趣味。郭璞、盧諶的懷古,是對于過去安和樂利,物阜民豐的向往,與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感慨;袁宏的懷古,是在于對過去名將的景仰,由于當時他是跟從桓溫東征、北伐,因此在其心里定然很期盼能有三國名將攻城略地、一舉成功的能耐與智慧。
至于他的另一篇名作《北征賦》中亦帶著幾許懷古之情。其賦云:
聞所聞于相傳,云獲麟于此野。誕靈物以瑞德,奚授體于虞者。悲尼父之慟泣,似實慟而非假。豈一物之足傷,實致傷于天下。感不絕于余心,溯流風而獨寫。
此賦乃于跟從桓溫北征時而作,隨著步隊回到曾經(jīng)屬于晉朝的土地,這原是祥瑞降臨之處,而今已不復(fù)以往的面貌了,懷想以前孔子所作的努力,豈不令人傷悲。
魏晉之世,儒學衰微,上流社會之婦女風貌已不同于漢代,輕理教、重才學、崇氣質(zhì)的風尚在她們身上多有體現(xiàn);游放山水、吟詩作賦已成為她們生活的重要部分,而這種情況在東晉尤盛。在懷思主題的創(chuàng)作中,要以孫瓊的《悼艱賦》與王劭之的《懷思賦》最為動人。這兩篇賦作都是抒寫懷念親人的悲痛,如《悼艱賦》云:
伊稟命之不辰,遭天難之靡忱。夙無父之何怙,哀壅瘁以抽心。覽蓼莪之遺詠,詠肥泉之余音。經(jīng)四位之代謝,雖積祀而思深。伊三從而有歸,爰奉嬪于他族。仰慈姑之惠和,荷仁澤之陶渥。釋褧服以漸衣,代羅幃以縞布。仰慈尊以飲泣,撫孤景以協(xié)慕。遇飛廉之暴骸,觸驚風之所禽。扶搖奮而上躋,頹云下而無際。頓余邑之當春,望峻陵而郁青。瞻空宇之寥廓,愍宿草之發(fā)生。顧南枝以永哀,向北風以飲泣。情無觸而不悲,思無感而不集。[13]
此賦描述其春歸母家,卻親人已逝,她感嘆“無父何怙,哀壅瘁以抽心”“仰慈尊以飲泣,撫孤景以協(xié)慕”,無法承歡膝下,是其最大的悲哀,“頓余邑之當春,望峻陵而郁青。瞻空宇之寥廓,愍宿草之發(fā)生。顧南枝以永哀,向北風以飲泣。情無觸而不悲,思無感而不集?!绷瓴萸嗲?,屋宇空寂,然而宿草當春而可再青,人卻從此長眠于黃土,寂然不可復(fù)生,面對此番情景,徒留下沉重的悲思在心頭。觀此賦,情景相映,頗為懇切動人。至于王劭之的《懷思賦》云:
超離親而獨寄,與憂憤而長俱。雖亮分以自勉,曾無閑乎須臾。思遙遙而沖惙,疾結(jié)滯乎肌膚。憶昔日之歡侍,奉膝下而怡裕。集同生而從容,常欣泰以逸豫。何運遇之偏否,獨遼隔于修路。何恒鳥之將分,猶哀鳴以告離。況游子之眷慕,孰殷思之可靡。于是仲秋蕭索,蓐收西御。寒露宵零,落葉晨布。羨歸鴻之提提,振輕翼而高舉。志眇眇而遠馳,悲離思而嗚咽。彼邁物而推移,何子思之難泄。聊掔翰以寄懷,悵辭鄙而增結(jié)。[14]
此賦開頭即點明離親獨寄,終日與憂憤長相左右,未能與親人相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故她說:“憶昔日之歡侍,奉膝下而怡裕。集同生而從容,常欣泰以逸豫?!毕肫鹜粘袣g膝下之樂,是很美好的,而今路隔遙遠,真羨慕鴻鳥得以振翼歸巢,奈何她自己只能“聊掔翰以寄懷,悵辭鄙而增結(jié)”。
東晉辭賦表現(xiàn)在懷思主題上,有三種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格,這分別來自不同的時期;東晉初期,即郭璞、盧諶等賦家,他們親身經(jīng)歷了時代的遞變,與戰(zhàn)爭的殘暴,國土家園的殘破衰敗,人們不得不跟隨朝廷南遷,然而在他們的心中終究對這片土地還有很深的情感,因此在描寫上,便多所勾勒,表現(xiàn)出他們思鄉(xiāng)懷古的心情。至于袁宏所處的時期已進入東晉中期,對于故土的情感已不如前二者的深,尤其是在南方出生的賦家,則更是如此。因此,在袁宏的賦作中,看到的是他對周瑜的贊揚與仰慕,期望對古人之思能提振自己的士氣。對于孫瓊與王劭之,二人雖為女流,對于辭賦中情感的處理與交待都描述得很清晰,且下筆頗有深度,寫來令人觀之甚為感動。
注釋:
[1][元]方回選評:《瀛奎律髓》,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版,第40頁。
[2]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初版,第119頁。
[3]張高評:《建安詩人與悲情意識——以三曹七子詩歌為例》,《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彰化師范大學國文系出版,1996年05月版,第199頁。
[4][晉]葛洪撰:《抱樸子》,《四部叢刊初編》中第539─544冊,景江南圖書館藏明嘉靖乙丑魯藩刊本。
[5][唐]房玄齡撰:《晉書》(卷72),鼎文書局,1983年版,第1899頁。
[6][清]嚴可均輯:《全晉文》(卷120),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10月版。
[7][清]嚴可均輯:《全晉文》(卷34),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10月版。
[8][清]嚴可均輯:《全晉文》(卷74),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10月版。
[9][唐]房玄齡撰:《晉書》(卷92),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版,第2391頁。
[10]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05月20日,第864頁。
[11]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05月20日,第138頁。
[12][清]嚴可均輯:《全晉文》(卷57),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10月版。
[13][14][清]嚴可均輯:《全晉文》(卷144),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10月版。
參考文獻:
[1][元]方回選評.瀛奎律髓[M].合肥:黃山書社,1994:40.
[2]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119.
[3]張高評.建安詩人與悲情意識——以三曹七子詩歌為例[A].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C].彰化師范大學國文系出版,1996:199.
[4][晉]葛洪撰.抱樸子[M].四部叢刊初編中第539—544冊,景江南圖書館藏明嘉靖乙丑魯藩刊本.
[5][唐]房玄齡撰.晉書[M].臺北:鼎文書局,1983.
[6][清]嚴可均輯.全晉文[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7]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M].臺北:里仁書局,1984:138,864.
(鄭雅文 臺灣嘉義 吳鳳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嘉義大學中文系 7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