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略論秦漢黃河流域漕運的形成

2016-12-03 08:35申艷輝
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16年5期
關鍵詞:秦漢黃河流域糧食

申艷輝

(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略論秦漢黃河流域漕運的形成

申艷輝

(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81)

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文明發(fā)源地之一,農業(yè)生產水平高,是北方主要的農業(yè)經濟區(qū),再加上水利發(fā)達,便于運糧,因此作為漕運區(qū)域是必然的。黃河流域漕運的形成條件十分優(yōu)越,諸如便利的水利交通網、國家建設的需求等。在發(fā)展過程中,秦漢時期的漕運出現臨時性和“非制度化”特征。

秦漢;漕運;黃河流域;形成

漕運作為中國古代社會一項重要的大政方針,是中央集權制度的產物。關于漕運,大部分學者都有不同的定義,但是“他們都把漕運看成一種滿足古代國家經濟需要的制度,以運輸糧食為主要內容,為政治服務的意義很強烈”[1]p119。它關系到一個國家的興衰交替,所以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秦漢時期,漕運就已經出現。統(tǒng)治者將從各地征收的糧食和財物,運到國都,以保證龐大的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轉,或者直接運到邊地,確保各地駐軍的物資儲備,以保證對胡族防御措施和軍事行動的成功。因此,漕運被中央朝廷看作是一項重要的國策。

1 黃河流域的水路交通網

漕運的順利,需要有便利的水路交通作為先決條件。水路交通既需要自然條件優(yōu)越的天然河道,還要求有連接國都和軍隊駐地的人工運河。故在黃河流域,有很多水量大的支流,如渭水、涇水、湟水、汾水等。在漢代,由于漕運的重要性,歷代統(tǒng)治者都重視人工渠的開鑿、整理和疏浚。這時期曾經有人談到通渠有“三好”,其中“若有渠溉,……轉漕舟船之便:此三利也。”[2]p1695此句實質上表明了溝渠的作用之一就是行船運輸。

秦漢時期,黃河流域是全國主要經濟區(qū)。秦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關中平原和關東地區(qū)的聯系,付出了極大努力。有學者認為“秦統(tǒng)一全國后,出現了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難于聯系的矛盾?!盵3]p17政治中心為咸陽,經濟中心為定陶。為解決這一矛盾,秦統(tǒng)治者選擇了比較便利的水運,并且在滎陽附近建立起一個頗具規(guī)模的糧倉—敖倉。由于史書對于這個時期黃河流域運河的整治沒有相關記載,無法直面說明當時運河開鑿和整治對于漕運的影響?!妒酚洝めB生陸賈列傳》里說,“夫敖倉,天下轉輸久矣,臣聞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也?!盵4]p3264從酈食其對于楚漢戰(zhàn)爭局面的分析中,可見敖倉的儲糧是相當可觀的,也從側面說明敖倉已經具有存儲和中轉糧食功能,反映了秦代在黃河流域的漕運是比較發(fā)達的。山東地區(qū)的漕糧經過古鴻溝和濟水,在敖倉會合,然后經黃河、渭水到達咸陽,因此,運河的暢通是漕運順利的前提條件,可見秦統(tǒng)治者對于運河十分重視,靈渠的修建又是一個典型的例證。

秦亡漢興,兩漢政府繼承秦代漕運為基本政策的方針。由于漕運量的不斷增加,由每年不過幾十萬石[2]p1127增加到四百萬石[2]p1171,最多時達到了六百萬石[4]p1738,這樣龐大的數額,迫使?jié)h統(tǒng)治者必須設法改進漕運糧食的功能,加快對漕運網的整治步伐。據史書記載,在黃河流域主要有:

1.1 開鑿漕渠

漢武帝時,由于來自山東地區(qū)的漕糧沿渭水到達長安,需要六個月時間,且河道彎曲時常有危險發(fā)生,這為漕運帶來很大阻力。為了縮短運輸時間,以滿足京師需要,官任大司農的鄭當時向漢武帝提建議,從渭水開漕渠至長安,從南山下至黃河三百里。武帝令徐伯帶人修渠,耗時三年而成。漕渠的開鑿,縮短了三個月運輸時間,改善了山東漕糧的運輸條件,使漕船直達長安。同時,兩岸農田得到灌溉,實現了“其后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頗得以溉矣”[2]1679的理想效果。

1.2 “更砥柱之限”

砥柱位于黃河中游河段,是古代漕糧轉輸的必經要到。這里河流湍急,峽谷陡峭,嚴重影響東西漕運,為了“更砥柱之限”[4]p1700,縮短運輸路程,漢統(tǒng)治者采納大臣的建議,進行了許多嘗試。漢武帝采納河東守番系的建議,在山西西南部開渠連接汾水和黃河,灌溉兩岸農田,但是,由于黃河改道,渠田廢弛而作罷,“谷從渭上,與關中無異,而底柱之東可毋復漕”[4]p1701的目標沒有實現。此后,又有人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使山東糧食不經過砥柱地區(qū),直接從南陽順沔水到達褒水,再用車轉到斜水,順流而下,最后由渭水直通長安。武帝拜張湯之子張卬為漢中太守,令其率數萬人鑿褒斜道五百余里,但是,結果確是“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盵4]p1702這次嘗試也沒有成功。同樣,漢成帝聽從楊焉的建議,在砥柱地區(qū)鑿石,拓寬河道,但是最后也沒有成功,水流更加湍急,石塊無法運走,反而又增加了漕運的難度。漢統(tǒng)治者為改善砥柱地區(qū)運輸條件的幾次嘗試,雖然失敗了,但側面也反映砥柱在漢代是重要的漕運要道。

1.3 開鑿陽渠

光武帝建都洛陽,為了解決洛陽漕糧問題,曾下令兩次在洛水與黃河之間開鑿運河。光武五年,河南尹王梁穿渠引谷水注入洛陽城下,“東寫鞏川,及渠成而水不流?!盵5]p775王梁的計劃失敗了。直到光武帝二十四年,大司空張純提出一條新的穿渠計劃,在洛水與黃河之間開渠通漕。據《后漢書·張曹鄭列傳》載,“明年,上穿陽渠,引洛水為漕,百姓得其利。”[5]p1195陽渠的成功開鑿,使得漕船由黃河順陽渠,經洛水直至洛陽城下。

秦漢兩朝皇帝對于黃河流域支流的治理和人工運河的開鑿,不但形成了一個便民利農的灌溉網,而且還形成四通八達的漕運交通網。如果將黃河流域的相對完整的漕運系統(tǒng)看成一個連接各地的區(qū)域網,黃河則是主干線,各條支流和人工河則是編織成網的線條,因此,漕道的開鑿和疏通整治,是保證漕運系統(tǒng)正常運轉的重要一環(huán)。便利的河渠網,為漕糧的運輸提供了必要保證,因此,黃河流域的漕運功能也能得以充分發(fā)揮,大規(guī)模的漕糧運輸也隨之而來。由此可見,漕運范圍集中在黃河流域也有這方面的原因?,F根據《史記·河渠書》、《漢書·溝洫志》等相關文獻資料,將有關漕運的黃河流域的天然河道與人工運河總結如下表:

通過以上歷代古人的努力,渭水、涇水、汾水、洛水等天然河道和一些人工渠相連接,形成了四通八達的漕運網絡,為漕糧的順利運輸提供了保證?!逗鬂h書·文苑列傳》記載“鴻、渭之流,徑入于河;大船萬艘,轉漕相過”[5]p2603,可以想象當時行船數量已經具備了相當規(guī)模,而且漕運活動比較頻繁。西漢時,由于瓠子口堵塞的成功,漢武帝為了紀念這一功績建造了宣房宮,從那以后,許多人“用事者爭言水利”[4]p1705。

2 秦漢國家建設的需求

呂思勉先生曾言,“倉儲、漕運,在當時均為要政”[6]p600,由于秦漢時期,全國各方面處在一個“草創(chuàng)”階段,大規(guī)模的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的財物支持,因此國家建設的需求推動了漕運的形成和發(fā)展。國家建設需求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1 秦漢兩朝國都所在地

公元前349年,秦孝公將國都遷到咸陽。經過幾代繼任者的勵精圖治,秦國最終統(tǒng)一六國。咸陽自然而然就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大一統(tǒng)國家的政治中心。由于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從皇帝到官員,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為維持國家官僚機構的正常運轉,維護政治統(tǒng)治,需要大量的糧食供應。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在咸陽大興土木,筑甬道,建宮室。“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盵4]p308這些宮廷園囿的建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尤其是充足的糧食供給,而“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4]p308的政治決策和執(zhí)行增加了咸陽的人口基數,使得人口對于糧食的需求更加迫切。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將軍馮劫曾向秦二世進言,朝廷發(fā)兵鎮(zhèn)壓關東地區(qū)的盜賊,非但沒有鎮(zhèn)壓下去,反而越殺越多,其主要原因是“盜多,皆以戌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4]p343他們請求停止阿房宮之類的建設,削減或者減少關東地區(qū)四周的漕運活動和漕運數量。他們的上書內容直接說明了秦代漕運活動在關東地區(qū)比較頻繁。秦亡漢興,漢朝繼承秦朝的中央官僚體制,國都長安成了國家的政治中心。同理,長安作為黃河流域漕運活動的中心,也是迫于龐大的統(tǒng)治機構對于物資尤其是糧食的需求。

長安作為漕運活動的中心,除了巨大的糧食需求考慮,還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因素。西漢留侯張良勸劉邦定都關中,認為:“……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3]p2482-p2483張良的“都關中”思想很明確,除了特有的地理優(yōu)勢外,關東漕糧可以順著河、渭到達京師,又可以“順路而下”,鎮(zhèn)壓叛亂,控制全國。

由于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以運送物資為主要內容的漕運,集中在黃河流域,都城所在地是其原因之一。

2.2 頻繁的軍事活動

秦漢時期,邊境地區(qū)經常受到來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斷侵擾?!鞍椎侵畤焙?,漢庭被迫實行和親政策,見證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強盛及其強大的兵威。所以,為了防止北方勢力侵擾,秦始皇命蒙恬率軍攻打匈奴,修長城,筑朔方城,以求建立牢固的防御體系。在《史記·平津候主父偃列傳》中,記載“偃盛言朔方地肥饒,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內省轉輸戍漕,廣中國,滅胡之本也?!盵4]p3586這直接說明秦代蒙恬“筑城防御”的軍用物資大部分靠漕運來實現。西漢建立初期,蕭何的功勛奏次界定引來一次爭論。大部分官吏認為曹參居第一,但是劉邦卻將蕭何定為首功,原因是楚漢戰(zhàn)爭時期蕭何在后勤保障方面做出的貢獻。楚漢戰(zhàn)爭時期,蕭何“關中事計戶口轉漕給軍,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盵4]p2447同時,“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4]p2448,這兩件事情可以證明蕭何杰出的功績在于及時的糧草供應,體現漕運的形成是為了軍事行動的需求。

糧草是軍隊的物質基礎,足夠的糧食儲備是保持軍隊戰(zhàn)斗力的必要保障。秦漢兩朝皇帝都在北部邊郡駐軍,以防止匈奴南犯。這種大規(guī)模駐軍的防御性措施具有長期性,因此對于物資尤其是漕糧的需求是相當龐大的,必須有足夠的糧食作為后盾。同時,對于匈奴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也需要充足的糧食供應。《漢書·食貨志》記載了有關大將軍衛(wèi)青對匈作戰(zhàn)后的記錄,“此后四年,衛(wèi)青比歲十余萬眾擊胡,斬捕首虜之士受賜黃金二十余萬斤,而漢軍士馬死者十余萬,兵甲轉漕之費不與焉?!盵2]p1159此條記錄,直面反映了規(guī)模龐大的對匈奴的軍事行動,漢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稗D漕之費”說明在當時,漕運是軍隊糧食儲備的主要途徑。對匈戰(zhàn)爭的勝利,說明了漕運和軍事行動是相互依賴的關系,甚至有時候漕運可以影響到軍事行動的成敗。

秦漢時期對匈奴的戰(zhàn)爭,和各地邊郡駐軍以及各種防御設施的修建對于糧食有龐大的需求量。中央朝廷大規(guī)模實行屯田,但是僅靠屯田還不足以支持頻繁的軍事行動,因此才有“兵甲轉漕”的臨時措施。正如吳琦先生所說,“秦漢開始,軍用糧食主要通過漕運等手段來轉輸?!盵7]p106這也說明頻繁的軍事活動也是黃河流域漕運的出現的因素。

2.3 全國基本經濟區(qū)

漕運的主要任務是運送糧食,漕糧的來源地就成了當時統(tǒng)治集團考慮的問題。秦朝在關中平原經營數百年,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實力,商鞅變法之后,實現了國富兵強。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曾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彊。”[4]p3086這句話實質突出商鞅變法對于促進關中平原農業(yè)發(fā)展的不朽功績。鄭國渠的開鑿,雖然是基于削弱秦國財力、物力的政治陰謀,但反過來又促進關中地區(qū)農業(yè)取得了長足進步。這種“如虎添翼”政策的繼續(xù)實施,為秦統(tǒng)一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漢初,張良“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的建都思想以及蕭何漕轉關中粟“給食不乏”,這些都反映了關中地區(qū)在秦漢時期就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是漕糧的主要來源地之一。

漢初七十年間,由于采取黃老無為而治的統(tǒng)治政策,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民殷國富。武帝即位,在政治和經濟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社會經濟繼續(xù)發(fā)展,西漢國力達到鼎盛,但是隨著軍事政策由被動防御向主動進攻的轉變,戰(zhàn)爭次數增多,規(guī)模逐漸加大,造成兵員激增,關中地區(qū)的漕糧明顯不足。再加上其后期為了滿足私欲,大興土木,大規(guī)模地巡游等原因,對商品貨物的需求越來越大,于是,統(tǒng)治者將關注點轉向關東地區(qū)?!稘h書·食貨志》和《史記·平準書》記載了從高帝到漢宣帝,“漕轉關東粟以給中都官,歲不過數十萬石”[2]p1127增加到“而下河漕度四百萬石”[2]p1171甚至“山東漕益歲六百萬石”[4]p1738,可見當時漢庭對漕糧的需求量之大,逐年增加。雖然漢庭對于漕糧的供給量沒有固定的數額,但是表明當時漕運已具有相當規(guī)模。

關中平原和關東地區(qū)都是漕糧的主要來源區(qū)。在漢代初期,關中平原由于優(yōu)越的經濟地理優(yōu)勢,成為漢庭定都長安的首選之地,而關東地區(qū)由于是東方六國的主要勢力范圍,有良好的生產條件,在其基礎上,無為而治的統(tǒng)治政策又為農業(yè)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穩(wěn)定的和平政治環(huán)境。正如冀朝鼎先生言,“第一個統(tǒng)一與和平時期,包括秦漢兩代。這一時期,以涇水、渭水、汾水、黃河下游流域為基本經濟區(qū)?!盵8]p13黃河流域經濟區(qū)成為漕糧的主要來源區(qū),為促進黃河流域漕運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3 秦漢漕運的臨時功用與“非制度化”

光武帝七年,“二月辛巳,罷護漕都尉官”[5]p51,說明漕運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并沒有形成固定的制度。這種“非制度化”的出現,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外在的原因。

經過漢初七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關中地區(qū)尤其是長安地區(qū),“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4]p1714??梢姰敃r西漢農業(yè)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而關中地區(qū)的糧食足以支撐京師的大部分糧食消耗,對于糧食的需求比較小,不需要從外地大批征調糧食,因此漢初漕運的規(guī)模很小,“歲不過幾十萬石”。

漢武帝時,西漢社會經濟繼續(xù)發(fā)展,國力持續(xù)上升。為了解除北邊匈奴的威脅,漢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對匈奴展開規(guī)模大、時間長的軍事行動。從漢武帝至漢宣帝,漢匈之間戰(zhàn)爭的次數、規(guī)模和消耗,加大了對于人力和物力的需求。為了保障軍事行動的勝利,漢統(tǒng)治者從全國征調糧食,通過水運,將糧食運往邊地。因此,關東地區(qū)漕糧大部分用于軍事供給,但大部分軍事行動都是臨時布置,故漕糧的運輸具有臨時性。同時,物資的數量要取決于戰(zhàn)爭的規(guī)模,戰(zhàn)爭規(guī)模無法確定,所以漕糧并沒有固定的數額。漢武帝時漕糧從四百萬石增加到六百萬石,甚至宣帝時曾保持在四百萬石,這進一步說明漕運的不穩(wěn)定性。到東漢初期,邊地比較安定,軍事行動較少,關東地區(qū)漕糧供給減少,因此黃河流域西段漕運逐漸衰落。

耗費國力、勞民傷財也是秦漢漕運“非制度化”的原因之一。漢武帝移民實邊十余萬人,筑朔方城,“轉漕甚遼遠,自山東咸被其勞,費數十百巨萬,府庫并虛”[4]p1716,這就是勞民傷財的典型例子。為了漕運的順利,秦漢統(tǒng)治者組織大量的運輸隊伍,同時黃河的治理以及人工河的開鑿,都需要大量的人員。維持這些人員的日常開支,對于當時府庫空虛的漢政府,無疑是雪上結霜。由于當時漕運的消極影響,越來越多的朝廷官員反對漕運。昭帝時的鹽鐵會議,賢良文學人士反對商鞅時期的漕運政策,言:“昔商鞅之任秦也,刑人若刈菅茅,用師若彈丸;從軍者暴骨長城,戍漕者輦車相望,生而往,死而旋,彼獨非人子耶?”[9]p462他們認為商鞅認法嚴酷,負擔漕運糧食的運輸人員無法掌握自己的生死,有去無回,是“不仁”的行為,殘酷程度無法令人忍受。這是實質上表明了當時一部分官員對于漕運政策的不滿態(tài)度。由于賢良文學以當時權力人物霍光為首,形成了一股重要能夠影響朝廷決策的勢力。他們對于漕運政策的反對態(tài)度,影響了秦漢漕運的“非制度化”。

黃河流域的漕運網以黃河為主,是東西漕運的主干道,而三門峽砥柱是其并經之地。該地區(qū)由于常年水流湍急,暗石偏多,經常發(fā)生漕船沉沒事故,而且由于當時落后的開鑿技術,多次改善計劃都以失敗告終。黃河由于水量大、河道寬便于漕運,但其水流量不穩(wěn)定,季節(jié)相差大,冬季容易結冰。夏季水流量充足但不穩(wěn)定,經常決口改道,冬季有凌汛,河面結冰等不利條件,決定了漕運無定額、無定時的臨時性特征。

軍事行動的突發(fā)性和隨機性,因勞民傷財而引起朝廷官員的反對,黃河水流量的季節(jié)不穩(wěn)定性,這些不利因素都決定漕運在秦漢時期不可能成為一種定額、定時的固定制度。所以,雖然漕運在秦漢時期被視為一項基本國策,但是并沒有形成一種漕運制度,只是一項臨時性的措施。它沒有固定的數額,沒有固定的時間。同時在漕運過程中,“以公為私”的貪污腐敗行為也影響著漕運的“非制度化”。

總之,秦漢時期,漕運就已出現,而且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其作用體現在:軍事上,“晉豫間黃河河段,繼秦以后,又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成為統(tǒng)治集團糧運和兵運的生命線?!盵10]p68政治上,“秦漢王朝居關中而役天下,黃河水系的漕運成為當時中央專制政權賴以維持生存的主動脈?!盵11]p26這時期的漕運雖然已經出現,但是并沒有形成一種制度,只是一種臨時性措施。

[1]張曉東.先秦秦漢漕運史研究概觀[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7,29(2).

[2]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潘京京.略論秦漢時代的運河和漕運[J].云南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1993,25(2).

[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

[5]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3.

[6]呂思勉.秦漢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7]吳琦.中國漕運產生的歷史動因[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5,(3).

[8]冀朝鼎.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qū)與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M].朱詩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9]王利器.鹽鐵論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2.

[10]石凌虛.秦漢時期山西水運試探[J].晉陽學刊,1984,(05).

[11]王子今.秦漢時期的內河航運[J].歷史研究,1990, (02).

On the Formation of Water Transpor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SHEN Yanhui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116081)

The Y el low River Basin,as one of the birthplac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has a high level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I t is the main agricultural economic zone in the nor th,and it is convenient to transport grain because of the developed water resources.The Yellow River basin formed with very favorable conditions,such as convenient water transportation network,the needs of national construction,and so on.I 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characteristics like temporary and“non institutionalized”were showed.

Qin and Han Dynasties;Water Transport;Yellow River Basin;Formation

K232

A

1672-2094(2016)05-0103-05

責任編輯:周哲良

2016-09-01

申艷輝(1991-),男,山西長治人,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秦漢史。

猜你喜歡
秦漢黃河流域糧食
珍惜糧食
珍惜糧食 從我做起
請珍惜每一粒糧食
我與秦漢東北史研究
在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中展現陜西擔當
黃河流域燦爛的齊家文化——陶器
增強大局意識 提升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發(fā)展水平
我的糧食夢
三十六計之順手牽羊
秦漢甘泉宮的演變
古丈县| 四子王旗| 馆陶县| 丹阳市| 深水埗区| 富宁县| 梧州市| 淮南市| 武山县| 类乌齐县| 新乡市| 雷波县| 鸡西市| 林州市| 天柱县| 曲水县| 绥德县| 丰台区| 科技| 唐海县| 交口县| 柯坪县| 台北县| 稻城县| 嘉善县| 清水县| 图们市| 巍山| 沙坪坝区| 东光县| 临朐县| 甘泉县| 衢州市| 福贡县| 松阳县| 永顺县| 永昌县| 多伦县| 东辽县| 临猗县| 兴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