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芳芳
摘要:西方傳教士從十六世紀開始到中國進行傳教活動。當時來到東方的歐洲傳教士大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不少人具有超凡的藝術才能,其后陸續(xù)來了更多的畫家在中國開展美術活動。西方美術家在中國的活動對中國現代美術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油畫;美術教育;文人繪畫
一、油畫在中國傳播的過程
歐洲傳教士畫家進入中國宮廷,傳教的同時將油畫技法傳入,影響了中國社會上層的審美趣味,給中國美術帶來了新的風氣。由于西方繪畫與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明清畫壇主流的文人繪畫有著巨大的差異,不少官僚文人在感覺西方繪畫新奇有趣的同時,亦站在傳統的立場予以批評。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來到中國的歐洲畫家越來越多,掀起了西方美術影響中國美術的高潮,東南沿海地區(qū)受影響尤為強烈。
西方油畫是通過對色彩、光影的編織來表達情感,中國畫家在西方油畫的基礎上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形成一種源于西方又根植于東方的油畫藝術。中國傳統畫中的寫意特征是中西方藝術融合的體現,也是魅力所在。
二、中國傳統美術教育的改革
社會變革推動教育發(fā)展改革,也包括美術教育。
在古代我們是一種師徒授受,一種作坊式的、私塾式的教育,這種傳統的美術教育模式,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中國、西方美術教育影響中國,就逐漸發(fā)生了改變。傳教士來到中國以后,他們利用教會這個陣地,傳播西方宗教文化,美術手段就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西方傳教士在中國進行了一系列的美術教育活動,促使了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萌芽。
1843年,上海開埠。在上海開埠以后,作為西方人大量聚集的地方,教會的活動非常的頻繁。在太平天國時期,江南受到戰(zhàn)火的擾亂,大量的老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所以出現了大量的孤兒,一個叫土山灣的教會收容了這些孤兒,并且置辦工廠,工廠有繪畫的工廠、手工業(yè)的工廠,比如說木工、皮匠、鐵匠、玻璃、印刷等等。其中,美術工廠培養(yǎng)宗教美術人才,實際上也把西方美術教育通過宗教美術的傳播也帶到了中國。
比如,寫生。中國傳統繪畫也有寫生,但是與西方式寫生有所區(qū)別。中國式的寫生更多強調新意、主觀的體會,并不特別地強調要一筆一畫的描摹對象,像現在的中國畫一樣,往往畫一個山、畫一個水、畫一個樹、畫一個石頭,不像西方的美術教育一樣,非要拿著筆,一筆一筆去描,往往拿著筆勾兩下,甚至有的勾都不勾,他就看著記在心里面,回去以后經過自己的再創(chuàng)造。而這個西方式的特別是西方寫實主義的受到博物學影響的寫生方式,它特別的強調細節(jié)的描繪,所以這種寫生方式影響到中國的美術教育。
甲午戰(zhàn)爭后,清末的“洋務派”到“維新派”,都相對重視西方模式的美術教育實驗性的近現代歷程學校,于是,兼授中西兩科的新式學堂在各地興起。新式美術學校紛紛建立,現代美術專業(yè)教育掀開序幕。中國畫進入西方化學堂教育的體制之中,新式美術學校的課程設置主要有素描、油畫、雕塑、工藝美術、水粉、水彩、美術理論等等,綜合中西美術。美術學校逐漸成為藝術運動的中心。
三、現代性繪畫與文人繪畫
清末的傳統繪畫從整體上來說仍處于一種死氣沉沉的狀態(tài),特別是文人繪畫處于“衰敗極矣”(康有為語)的局面。鴉片戰(zhàn)爭后,通俗繪畫和實用繪畫大量出現,各種畫報、新聞畫、博物畫、營業(yè)寫真畫、建筑畫等在城市大量出現。
通俗美術的主體是畫報形式,這種新型的繪畫方式開始影響著普通中國人的思維,在19世紀末,“戊戌維新”前后,由于大量介紹西方文化藝術,不少畫家開始直接學習西洋畫的寫實技法和畫法。而19世紀中晚期的中國畫報中最著名的是《點石齋畫報》。
《點石齋畫報》的繪畫以線描為主,采用西洋繪畫的透視與構圖法為主。在題材內容上,也從畫家個人閑情逸致的抒發(fā)轉變?yōu)閷ι鐣畹年P注。把單純的山水、花鳥、人物和社會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促進了風俗畫的發(fā)展,也可說是美術創(chuàng)作上富有前進意義的一種變革。在這些風俗畫中,有一部分作品的題材內容還帶有反封建和揭示社會陰暗面的性質。這類作品后來演變成為獨立的畫種——“諷刺畫”(即漫畫),它在中國新美術運動中居有重要的位置。畫報內容有國際要聞、人物介紹、風土人情、風景名勝、社會治安、道德風化、奇聞趣事等等。對當時上海及各地的生活都有描述,對馬路、樓房、馬車、電燈等代表現代生活的物件都有反映,題材廣泛,同時也夾雜了大量的庸俗、取悅市民的東西,這點與千余年來高雅脫俗的文人繪畫形成了強烈對比。此外,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在以上海為中心的大城市,以為工商業(yè)作廣告宣傳為宗旨的“月份牌畫”,也可說是西畫傳入中國后興起的另一個畫種。由于它的通俗性.在表現方法上要求真實而易于理解,所以它不能不采用西洋畫的寫實技法。據說任伯年、徐永清、周湘、丁悚、張充仁等美術家先后在土山灣畫館學過技藝。不少土山灣出身的畫家脫離了宗教美術的影響,采用融合中西的畫法從事商業(yè)美術,繪制照相布景、舞臺布景和廣告畫等,造成了中國美術新的風氣。
這種直接描寫的形式、畫法除了借鑒西洋藝術外,也部分借鑒了文人畫的表現手法,特別是北京山水的描繪。但其內容與文人畫有本質的不同。同時期同處于一個城市的“海上畫派”也是具有一定市民意識的文人繪畫。但由于商業(yè)化的緣故,他們作品的文人氣息也或多或少收市民意識所污染。任伯年是公認的海派大師,他飽學中國畫技法又對西洋畫法有過鉆研,重視色彩和寫生,其色彩運用體現了世俗的需要,同時融合西方的色彩觀念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他的肖像畫不僅造型準確,結構合理,并注意傳遞出對象特定的心理狀態(tài),比如其代表作《酸寒尉像》等在使用傳統工具材料的同時,大量融合了中西寫生的技法。他的寫生受到了西方寫實繪畫的影響,是中西藝術融合的有益嘗試。但以任伯年為表的海派仍然也僅是吸收了一些市民意識的文人畫家,在他們作品中傳統的題材和表現方法仍不可動搖,更談不上對中國社會這個時期變動得劇烈的工業(yè)和更廣泛社會層面有所描畫和表達。
隨著攝影技術從歐洲傳入中國,以描繪中國風土人情和肖像為能事的外銷畫逐漸被照片取代,外銷畫趨于衰落。攝影技術迅速給予了中國美術以極大的沖擊。中國美術的寫實作風日益高漲,“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的寫意作風日益衰微。
四、總結
19世紀西方美術開始對中國傳統美術產生激烈的影響,文人繪畫依然沿著自己的軌道,美術家除了向西方傳統繪畫的學習,傳統美術教育逐漸被現代化美術教育瓦解,新畫種大量產生。但在社會上很有市場的畫報則仍然不被正統的藝術圈所認同。而且畫報的獵奇性和報道性也決定了它只能淺嘗而已,現代性繪畫還處于萌芽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