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改君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生存競爭的壓力日益加劇,許多年輕的父母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在中國的家庭里產生了許多“甩手媽媽”、“甩手爸爸”,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把孩子交給祖輩帶養(yǎng)。這樣的社會現實,促使祖輩們承擔起更多對孫輩的教養(yǎng)職責,而隔代教養(yǎng)作為近年來經濟高速發(fā)展凸顯的一種社會現象,正在對眾多兒童的成長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本文主要通過對案例的深度訪談以及對有關隔代教養(yǎng)的相關文獻資料的深度分析來對隔代教養(yǎng)現象進行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隔代教養(yǎng);祖輩家長;兒童
一、城市家庭隔代教養(yǎng)的現狀調查
現如今在城市當中,父母由于工作忙或經濟條件限制,許多孩子被托付給祖輩老人撫養(yǎng),這種方式被專家稱為“隔代教養(yǎng)”。隔代教養(yǎng)正在發(fā)展成為當今社會城市家庭中的主要育兒方式。和農村留守兒童相比,城市家庭中的隔代教養(yǎng)兒童要快樂得多,他們不缺吃少穿,祖輩老人幾乎給他們了全部的愛。這些大多與父母同在一個城市里生活的孩子卻無法與父母朝夕相處,如今有關他們的教育、心理健康等問題,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有專家呼吁這種現象應得到及時改正,別讓他們重蹈第一代農民工留守子女的覆轍,成為缺乏教養(yǎng)的問題兒童。對此,筆者對開封市順河區(qū)部分參與隔代教養(yǎng)的家庭現狀做了調查,具體情況如下:
案例1:2015年10月31日下午五點,在開封市民族幼兒園門口,60歲的孫師傅在人群中等待著自己的孫子。通過交談,筆者得知,孫子一出生,孫師傅就和老伴背井離鄉(xiāng),來到開封幫忙帶孩子。孫師傅兩口覺得能在兒子家發(fā)揮余熱,都非常高興。兒子和兒媳每天工作繁忙,老兩口負責孫子的飲食起居。說起帶孫子的感受,孫師傅的笑容里透著一些落寞。孫師傅非常喜歡下象棋,老家村口有好幾個棋攤兒,可是來到開封后沒有認識的朋友,棋也下的少了,所以每天的戶外活動就是和老伴兒到市場買菜和帶孫子散步。
像孫師傅這樣,退休以后專門帶養(yǎng)孫子女的現象在開封市非常普遍。幼兒園門衛(wèi)師傅說,到幼兒園接孩子的家長中60%以上都是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
案例2:趙阿姨的孫女常跟她一起住,由于趙阿姨夫婦都有糖尿病,飲食跟正常人略有不同。每天趙阿姨的主要任務就是做兩樣飯,一樣給自己和老伴吃,一樣給孫女吃。當談到孫女的吃飯問題時,趙阿姨說只要吃飽就行了。兒子媳婦工作都忙,把孩子交給他們照顧,害怕磕著碰著了,所以很少帶孩子到外面玩。
案例3:立洋外國語小學張老師在訪談中表示她對接受隔代教育的學生極為擔憂。張老師說,她的班里有很多隔代教養(yǎng)的孩子,父母很少露面,連開家長會都沒空。她班上的陽陽是個走讀生,很有代表性。有次開家長會,陽陽奶奶說:“老師,陽陽不聽我們的,他父母經常加班,回來買很多東西給他,他每天就喜歡出去玩,沒時間做作業(yè)?!睆埨蠋熅秃完栮柊职诌M行溝通,第二天孩子完成了學習任務??墒沁^了兩天,作業(yè)又沒有完成,原來他父親又加班了。學校里的老師也說“由老人管教的孩子,表達能力差而且自理能力也不強。”張老師說小學前三年非常重要。這個時期,是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最佳期。她呼吁父母不管多忙,都要花心思去教育孩子,而不能把孩子推給老人。
根據上述調查及其它訪談結果,隔代教養(yǎng)現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一)隔代教養(yǎng)的教育內容
一是重數和識字的教育。隔代教養(yǎng)的老人通常認為,加減法就是幼兒應該學習的數學知識。在許多家庭的墻上,都會貼著各種掛圖,如“幼兒學宋詞掛圖”等,這些掛圖既有字也有圖。孫子女一出生,祖輩家長就喜歡抱著孩子看墻上的掛圖,有的還會教他們讀書背詩。
二是注重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在隔代教養(yǎng)的家庭中,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許多老年人認為自己身體不好,孫子女應該幫助自己做點事,養(yǎng)成自理的能力。從訪談中也證明了這一觀點。
案例4:筆者鄰居家的兒子可可,今年五歲半。下午六點,他看完電視說要洗澡。爺爺就準備好熱水,可可就自己脫衣服,沖起澡來。不到十分鐘,可可就洗完了,爺爺提示怎樣穿好衣服就可以了。
因此孩子的自理能力在隔代教養(yǎng)家庭中最容易培養(yǎng)。
三是注重孩子交往溝通能力的訓練。在隔代教養(yǎng)家庭中,孩子的與人交往溝通能力會得到訓練。爺爺奶奶在空閑的時候,會帶孩子到社區(qū)或公園等人多的地方去。遇到年齡相仿的孩子,就會跟他們一起玩,無意中培養(yǎng)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案例5:小妙可三歲了,白天爸爸媽媽都去上班了,只剩下小妙可和姥姥兩人在家。妙可經常和鄰居琪琪一塊兒玩。琪琪奶奶是陜西人,在不知不覺中小妙可就掌握了三種語言:陜西話、普通話還有開封話。
可見,祖輩帶養(yǎng)孩子,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四是重“孝順”的教育。在許多隔代教養(yǎng)家庭中,祖輩會把孝順放在首位。他們認為傳宗接代,孝順為重,他們往往會教育孩子要“聽話”、“乖”。
(二)隔代教養(yǎng)的教育方法
一是機械傳教。隔代教養(yǎng)中,老人多為家庭的施教者,他們通常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祖父母大多以死記硬背、重復的方式教給孫子女知識,沒有啟發(fā)性,這對孩子能力的發(fā)展有很大的阻礙作用。
二是以表揚激勵為主。進行隔代教養(yǎng)的祖輩家長在教育孫子女時更加溫柔和藹。在調查中筆者發(fā)現,老人很少打罵孩子,如果孩子犯了錯,就給孩子講道理,以表揚激勵為主。
三是要求不嚴。筆者發(fā)現,被調查的祖輩家長,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對孫子女的錯誤予以包庇,從而導致孩子松散懶惰,養(yǎng)成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
案例6:有個六歲的孩子叫凡凡,由于其父母都在南方做生意,長時間不在自己身邊,因此養(yǎng)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每次吃飯的時候他都會伸手拿菜。不管爺爺怎么說他都不聽,而且還喜歡罵人。
由此可見,接受隔代教養(yǎng)的孩子,往往很難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城市家庭隔代教養(yǎng)的優(yōu)勢
隔代教養(yǎng)對祖父母、父母和孫子女,都是有好處的,所以在提出隔代教養(yǎng)可能造成某些問題之前,我們也必須肯定其存在的價值性!如果老人能夠學習并接受一些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祖輩家長帶孩子也會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北京大學兒童心理研究所的教授黃海波,分析了祖輩家長的教育優(yōu)勢:
優(yōu)勢一:對孫子女的成長成才有利。很多老人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并且樂于陪伴孩子。一般來說,老人和孩子很容易建立和諧的關系。祖輩家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他們通常會有足夠的耐心,孩子能跟老人學到很多東西。
優(yōu)勢二:對年輕的父母有利。父母可以放心忙工作,孩子由祖輩家長教養(yǎng),能解除后顧之憂,專心致力于事業(yè)。
優(yōu)勢三:對祖父母有利。不僅可以緩解孤獨,從孩子的成長中重獲生機,還可以老有所為。
三、城市家庭隔代教養(yǎng)的問題
第一,在學習方面,主要表現為厭學。有研究者對隔代教養(yǎng)家庭的學生人格特征進行調查顯示,厭學成為眾多的班主任描述隔代教養(yǎng)家庭學生的人格狀況的首選。
第二,在人格方面主要表現為六點:
一是祖父母的溺愛和遷就,會使孩子產生自我中心意識,形成任性等不良性格。大多數祖父母會因自己年輕時生活和工作條件有限,沒有給予子女很好的照顧,而想把更多的愛補償到孫子女身上。這種想法常常會導致“隔代慣”的現象。
案例7:開封市回族幼兒園有個叫童童的小朋友,今年六歲半,每天都讓爺爺背著上學。老師批評孩子,老人還不開心,老師對老人說這樣做不好,可老人卻不以為然:“沒啥,孩子還小,我不對他好誰對他好?!钡胶髞恚先苏毡巢徽`,怕老師看見,快到幼兒園才讓孩子自己走。老師也沒辦法,他說,童童的爸媽常年不在家,爺爺奶奶照顧他,跟老人溝通起來有難度。
二是祖輩的保護遏制了孩子的獨立能力的發(fā)展。在祖輩的庇護下,會產生兩個極端:一個是膽小、不合群、反應遲鈍、內向;另一個則是專橫、很難管教、自理能力低下。
三是孩子的創(chuàng)新能力低。在教養(yǎng)孫子女時,祖輩與父輩的想法和觀念會有所不同,很多祖輩家長的思想、生活方式、教育理念等往往跟不上當前社會的步伐,老人通常希望孩子懂事聽話,不出格,不知道如何用科學的方式去引導孩子。
四是老年人不經常出門,會使孩子的視野變得狹窄,缺乏生命力。此外還可能導致孩子心胸狹小、固執(zhí)等。
五是很容易使親子產生隔閡。隔代教養(yǎng)會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培養(yǎng)。三歲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期,如果孩子從小就不和父母一同生活的話,那么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面就會產生“被拋棄”的陰影,跟老人生活在一起,孩子會習慣老人的袒護和遷就,所以當父母看到孩子犯錯時,會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孩子會很難接受,因而形成親子之間的感情隔閡,使正常的教育很難維持。親子關系健全與否,將直接影響孩子的人格發(fā)展、社會化和道德發(fā)展,這是學校教育無法替代,也是祖輩教育無法彌補的。
案例8:立洋小學四二班高旺寫了一篇作文《爺爺是我的保護傘》:爸爸就會說我淘氣,事實上他根本就不在乎我。爺爺給我做飯吃,給我鋪床哄我睡覺,爺爺還教我做作業(yè)。爸爸對我發(fā)脾氣,我就跟爺爺告狀,爺爺就批評我爸爸。我的爺爺是我的保護傘,有的時候我還存心氣他。有次,我故意趁爸爸到廚房端飯的時候,偷偷在門口放了一把凳子。爸爸沒看清被絆倒了,飯撒在了地上??吹桨职稚鷼?,我就躲到爺爺背后。爺爺袒護我,跟爸爸說:“你這么大的人了,還這么粗心?自己看不清還拿孩子撒氣?”我聽完笑了起來。
這篇作文,不正是兩代人教育觀念不同的真實寫照嗎?
六是只靠祖輩家長的愛,是不能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的。從整個心理發(fā)展過程來看,孩子在0到5歲這個時期是最需要父母的關懷呵護的,滿足孩子正常的情感需要,這對于幼兒的心理健康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祖輩的愛大多僅限于滿足孩子的生存和安全需要,可是對于高層次的情感歸屬需要來說,只有做父母的才能做的。只有情感得到穩(wěn)定的歸屬,孩子才會產生被激勵以及被尊重的第四層需要。
可見,隔代教養(yǎng)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隔代教養(yǎng)的利與弊,充分發(fā)揮教育優(yōu)勢,并且認真克服各種不利影響,使現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善,促使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參考文獻】
[1]古吉言,李軼君.隔代教育的42條對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
[2]王麗萍.山西省太原市城區(qū)“獨一代”家庭教育的現狀及問題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