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婷婷
“和而不同”:鄧輔綸與陶淵明飲酒詩的差異
覃婷婷
和陶之風在清代不減,以鄧輔綸為例,其和陶的飲酒詩雖盡力追和陶淵明的愜意卻呈現(xiàn)出自己的生命特質(zhì)。雖兩者有相同仕宦經(jīng)歷,卻有著不同的生命體驗,這與他們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文化背景不無關系,因此,表現(xiàn)出來的是酒中不同飲者形象和氣質(zhì)以及情感內(nèi)涵。
鄧輔綸 陶淵明 飲酒詩 差異
陶淵明作為中國文人的隱逸標桿,從蘇東坡和陶之后,被歷代文人追和。他的飲酒詩以及酒中的愜意、樂趣也被文人所推崇。到了清代,出現(xiàn)了漢魏六朝詩派尊崇漢、晉,陶淵明自然成為模仿的對象。王闿運、鄧輔綸分別作為開派之宗與中堅力量都有和陶之作。但鄧輔綸和陶更為明顯,和陶詩有76首,和陶飲酒詩大約有三十多首。鄧輔綸,晚晴著名湘籍詩人,早年盛負才名,胸有大志。但兩度為官,卻連遭彈劾,仕途坎坷,中年以后,不復出仕。由此可見,鄧輔綸與陶淵明一樣都是由士入隱,致使一千多年以后的鄧輔綸選擇陶淵明作為自己人生的精神導師。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不管是喝酒的目的、態(tài)度還是喝酒的形象與情感寄托都有差異。
自古以來,詩人愛喝酒。酒不但使詩人暫時忘卻了俗世的煩擾,也是詩人文學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方回就曾云“詩與酒常并言,未有詩人而不愛酒者也。”[1]。同樣是飲酒,陶淵明喜歡自娛自樂,賞景悅物,而鄧輔綸則是為了排遣心中的憂愁而獨自喝悶酒。在飲酒目的上,淵明來的隨性也自在有幾分瀟灑,而輔綸為了忘憂、超然物外而飲,多了幾分惆悵與束縛。陶潛在《飲酒二十首.序》中,指出“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2]在閑適自在的田園生活中,詩人也會無聊與寂寞,于是喝酒來賞心悅目,調(diào)味一下生活,飲酒成為詩人生活的情趣。淵明愛酒如命,自己曾在《五柳先生傳》云:“性嗜酒,家貧而不能常得”。可見,對于酒的喜愛是天生的癖好,難怪得了好酒,便會在夕陽無限好的黃昏歡飲,興致好還會“輒題數(shù)句自娛”(《飲酒二十首·序》)。而輔綸喝酒,多半是為了“舉杯消愁”到最后卻是“更愁”的心情,寄情于酒來感慨自己“人生闕憾多,大謬在一仕”(《和飲酒二十首·其十九》),流露自己對仕途的遺憾。鄧輔綸隱居自己的家鄉(xiāng)都梁(武岡)在咸豐十年(1860)前后,大約在其32歲左右。輔綸比陶潛早九年隱退江湖,心中對仕途的眷戀自然比陶淵明要深厚得多。在他的和陶飲酒詩中我們經(jīng)常能看到詩人失落與失意的情緒如“弱冠隨戎旅,艱阻飽所經(jīng)。中道竟蹉跌,不見劍術(shù)成?!保?](《和飲酒二十首·其十六》)真實的再現(xiàn)詩人自己的人生境遇,兩次入世想要有所作為,但都中途夭折,在無奈、失望之中歸避于鄉(xiāng)里。這對“從小好奇服,擷佩都梁山”的輔綸是個沉痛的打擊。早年的不得志其實在其二十四歲時就初見端倪“我有一古劍,青削如芙蓉?!睂殑υ谑?,卻是無用武之地,只能是還沒有上陣殺敵就“埋之泥沙中”,就此擱淺一生。雖然陶潛也有他的孤獨與寂寞“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飲酒二十首·序》),講述自己一個人默默地與影子獨飲的孤寂,但傷感的成分遠遠沒有輔綸來得猛、來得深、來得悲涼。在鄧氏的飲酒詩中不僅有對自身的感慨,也有對時事的關心,并非一副“不問當世事”的姿態(tài),而是“乃心闕庭”,“廟謨思柔遠,全兵在安國”(《和飲酒二十首·其十八》)對時事的關心從來沒有消退過。
可見,淵明飲酒多半是自娛自樂起興,有孤寂、有落寞,但卻少見人生悲痛沉郁的情緒。而輔綸的飲酒詩幾乎是篇篇都有不同的愁緒,有對人生、時事、命運的各種哀嘆,吐露出對人生入世不得的失落、感傷,都化為一杯杯酒飲。
陶淵明身處魏晉時代,自然會想起一個詞就是“魏晉風度”,它集中凝練的概括出一種獨特的思想文化與行為方式。最早提出來的人是魯迅,后來不斷地被馮友蘭、李澤厚等深入與探討。李澤厚在他的《美的歷程》中說:“它們畏懼早死,追求長生,服藥煉丹,飲酒任氣,高談老莊,雙修玄禮,既縱情享樂,又滿懷哲意,這就構(gòu)成似乎是那么瀟灑不群,那么超然自得……”,[4]飲酒吃藥就是日常生活。作為名士陶淵明自然也不能免,但卻跟他們有些不同。陶淵明出生于沒落的貴族,在29歲出仕前的生活主要以耕讀為主,自己曾表示“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所以相比于當時的豪門子弟來說,陶淵明偏離當時的主流思想,主要受淳樸的鄉(xiāng)風與田間勞作的影響,這種單純讓她的性格保持著一份少有的率真卻又和魏晉風度,不謀而合。但是相比于刻意追求的魏晉士人不同的是他還原了生活的本真,具有厚實的生活基礎與實踐的精神。所以,在陶淵明的飲酒詩中大部分都是享受型觀物賞景,保持適可而止清醒歡愉的姿態(tài)“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飲酒二十首·其一》)。在喝酒的過程中都會記錄下所看到的美景,“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飲酒二十首·其四》)“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保ā讹嬀贫住て湮濉罚叭杖肴簞酉?,歸鳥趨林鳴。”(《飲酒二十首·其七》)夕陽西下的美景都盡收眼底,如果詩人酒醉不省,怎能去欣賞美景。而鄧輔綸喝酒都是一副喝醉姿態(tài)“顛倒醉夢中”、“醒醉誰復知”,還說“杜康可解憂,但醉夫何言”(《和飲酒二十首·其五》)并且在《和止酒》中說道“痛飲非沉湎,止飲詎違己”。如果喝醉直接睡著也就罷了,輔綸喝酒肯會吐露人生的不快。“四十九年非,竟無一念是。寡過吾未能,求全故多毀(《和飲酒二十首·其六》)”是何等的悲涼!只能安慰自己說“窮達亦有命,幸勿區(qū)區(qū)懷?!保ā逗惋嬀贫住て浒恕罚┰卩囀系娘嬀圃娭?,沒有欣賞美景的畫面,只是酒后吐出的委屈與滿腹牢騷。面對內(nèi)憂外患,國破家亡,詩人卻無所作為,確實讓人感覺到痛心。每每只能“投身玉壺中,何取與世諧”(《和飲酒二十首·其八》)。詩人大都選擇晚上喝酒,并且“夜夜燭當炳”。
《飲酒》詩二十首是陶淵明晚年的作品,表現(xiàn)了詩人對現(xiàn)實與人生的深刻思考,體現(xiàn)了詩人豪華落盡,淳真自然的藝術(shù)風格。詩人四十一歲辭去彭澤令歸田,而飲酒詩則作于作者十二年之后,此時就是晉宋易代之際。蕭統(tǒng)云:“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焉”[5](《陶淵明集序》),對于一個受傳統(tǒng)儒家文化熏陶的士大夫,他的仕途觀念是不會馬上冷卻的,更何況陶淵明是一個有抱負的人,“少時壯且歷,撫劍獨行游”、“猛志逸四海”更不可能“渾身靜穆”。但陶淵明滿腔豪情面對是一個士族門閥制度壟斷的官場,基本是“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士族”,有才華的寒門之士幾乎都被壓在底層,不可能有多大的作為。陶氏性格剛健而又率真,在這個黑暗的官場如何能夠待得長久,最終因不愿為五斗米折腰而辭歸。他的內(nèi)心不平與憤慨,“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 《飲酒》第十八)。仕途不得志的創(chuàng)傷在愜意的田園生活中卻被慢慢撫平。陶氏在歸隱之后,在躬耕勞動之余,時常的飲酒、賞菊、讀書與彈琴?!吧賹W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梢姡諟Y明隱居雖然清貧,但卻不乏樂趣。詩人本身也很喜愛躬耕的生活不然也不會將近而立之年才出仕,早年表示自己在田園生活里能“忘懷得失”,愿意“以此自終”度過一生。所以在他的飲酒詩中我們能看到詩人悲的一面,也能看到詩人歡的一面。清人薛雪在《一瓢詩話》中說:“陶征士<飲酒>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真是‘絳云在霄,舒卷自由’之致”[6],在對現(xiàn)實不滿的同時也有對閑居飲酒的樂趣。在這兩者的調(diào)和之下,陶淵明的隱居生活沒有那么的沉痛,多了閑情逸致。
回顧?quán)囕o綸的一生,在道光乙酉拔貢生,中咸豐元年辛亥恩科副榜,并以助響得內(nèi)閣中書。在任內(nèi)閣期間,詩名頗著于京師,但都是徒有浮名,根本沒有得到應該有的重視。在天平天國運動席卷東南各省,南昌形式危機之時,鄧輔綸辭去閑職南下協(xié)助其父守住城池。咸豐六年三月,江西五十數(shù)州縣皆險,卻無人愿意為將,鄧輔綸慷慨自任。輔綸及林源恩率江軍收復進賢,并在河東灣會戰(zhàn)得勝,四月圍撫州。但最終因太平軍合路十萬之眾,前后阻擊江軍而潰敗。學政廉兆綸以筑城耗傷民力、臬司之子將兵二端劾罷鄧氏父子,鄧仁堃被降五級留用,辭歸。咸豐八年,赴曾國藩幕府建昌軍中,與莫友芝等人同居“七賢”之列,曾國藩奏請鄧輔綸為道員,赴浙江候補,剛赴杭州,浙軍即崩潰,因為沒有殉城,再一次遭彈劾。經(jīng)過兩次人生出世的失敗之后,輔綸無意于政治。相比于陶淵明,鄧輔綸的歸隱是士道受阻后的被迫選擇,十分的無奈,沒有陶淵明決絕和坦然。因此鄧輔綸在飲酒詩中的感情宣泄要悲切很多,痛苦更多。詩人雖然一直努力追和陶淵明,企圖達到淵明的閑靜,但在表面的平淡沖和之下,卻有著有掩飾不了的傷感與失落。詩人隱退江湖的時間比陶淵明早,對現(xiàn)實的絕望自然沒有陶淵明來的深刻,所以在詩中,不難看到詩人雖身處田園,卻心系魏闕。自身詩賦才華極高卻也只徒有虛名不被看重,于是辭官投身于抗擊太平天國的運動中卻多次受到彈劾。與陶淵明相比,鄧輔綸從小沒有在田園生活的經(jīng)歷,所以回歸故里,也沒有找到絲毫的歸宿感。雖然,鄧氏努力學習像陶淵明一樣躬耕生活、飲酒作樂感受隱逸生活的美好,但依舊沒有獲得陶淵明發(fā)自的愜意,更無法欣賞到陶淵明“悠然現(xiàn)南山”的美景。所以在鄧氏的飲酒詩中我們時常看到“委地多落英,流連一嗟惜”(《和飲酒二十首·其八》),感嘆時光流逝自己的無所作為。同時也有對現(xiàn)實關心如:“漢貽匈奴書,未始非計得。違和必主戰(zhàn),頗怪時論惑”(《和飲酒二十首·其十八》)。在整個詩人和陶飲酒詩中,沒有發(fā)現(xiàn)詩人因酒而產(chǎn)生過任何快感和適意。每每都是酒后吐真言,感慨時事與人生。
鄧輔綸中年以后隱居鄉(xiāng)里,在思想和詩文上努力地追慕陶淵明,并寫了和陶飲酒詩與其遙相應和,但由于兩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與個人經(jīng)歷的不一樣。因此,鄧輔綸飲酒詩大都是宣泄自己人生的憤懣以及懷才不遇。沒能像陶淵明一樣,在孤寂清貧的田園生活中享受隱居的閑適樂趣,在鄧氏的飲酒詩中依舊能夠品味到人生的苦澀,少了陶淵明的灑脫與自在。這也是鄧氏和陶飲酒詩的境界與陶淵明飲酒的境界不同的地方,也是后世所有和陶之詩人都無法企及的高度。
[1]何香久.中國歷代名家散文大系[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9.
[2]王景霓.漢魏六朝詩譯釋[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
[3](清)鄧輔綸.白香亭詩集[M].長沙:岳麓書社,2012.
[4]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5]孫康宜.文學經(jīng)典的挑戰(zhàn)[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
[6](晉)陶淵明,李華編.陶淵明詩文賞析集[M].成都:巴蜀書社,1988.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
覃婷婷(1989-),女,土家族,湖南沅陵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明清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