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超 龐日君
原因層次分析法優(yōu)化社會工作對精神脫貧的介入
鄧永超 龐日君
原因層次分析法與社會工作、精神脫貧有內在契合性,能優(yōu)化社會工作對精神脫貧的介入。精神脫貧包括能力脫貧、思想脫貧和心理脫貧。已有研究涉及能力脫貧,較少涉及思想脫貧和心理脫貧。原因層次分析法不僅能促進能力脫貧,還能創(chuàng)新性地深入到世界觀層和心理層,分別促進思想脫貧和心理脫貧。原因層次分析法優(yōu)化社會工作介入精神脫貧的內容包括基于“社會交往策略和社會參與規(guī)范”促進“能力脫貧”,基于“社會價值選擇”促進“思想脫貧”,基于“社會角色認知”促進“心理脫貧”。
原因層次分析法 社會工作 精神脫貧
鄧永超,華南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社會工作碩士生導師(廣州 510642);龐日君,華南農業(yè)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助教,華南農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工作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廣州 510642)。
精神貧困被列為21世紀最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東波,2010)。精神脫貧理念是精準扶貧思想的戰(zhàn)略重點,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作用。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決定》提出實施“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服務貧困地區(qū)計劃”。社會工作介入精神脫貧很有價值,但由于難以介入人的思想和心理層面促進精神脫貧,其成效有待提升。原因層次分析法(Causal Layered Analysis,CLA)能超越一般的分析方法深入到思想和心理層面,基于原因層次分析法開展社會工作,能優(yōu)化社會工作對精神脫貧的介入。
無論導致貧困有何種直接原因,精神貧困始終是主觀上的首要根源。精神貧困是指人的追求、信念、價值觀、習慣等人類理性滯后,缺乏基本生存與發(fā)展的技能、方法,無法滿足現(xiàn)實生活基本需要的狀況(吳稼稷,2002)。相對而言,精神脫貧是指貧困主體有追求、有信念,樹立了積極的價值觀,改變了不良習慣,具有脫貧致富的勇氣和信心等主觀意愿,并在外界協(xié)助下主動努力提高生存和發(fā)展的能力等。
現(xiàn)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產生于西方的歐美國家,是在西方工業(yè)革命后對城市貧民及失業(yè)者的助人活動實踐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丁偉,2012),社會工作是以一定的價值理念和科學精神為指導,綜合運用專業(yè)知識、技能和方法,為有需要的個人、家庭、群體、組織和社區(qū)提供專業(yè)社會服務,幫助其整合社會資源,協(xié)調社會關系、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恢復和發(fā)展社會功能,促進社會和諧的職業(yè)活動?!胺鲐殱А⒅俗灾笔巧鐣ぷ髡叩闹匾姑ㄏ虻缕?、姚霞,2009)。
社會工作與貧困治理具有共源性,反貧困是社會工作的起點,也是其核心理念(楊榮,2008)。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與精神脫貧要實現(xiàn)的在生命質量、社會參與、基本權力、個人安全、生存選擇等方面的基本條件應該得到滿足的目標具有一致性。社會工作秉承的專業(yè)理念是脫貧工作的出發(fā)點也是最終努力目標(東波,2010)。學者王思斌(2016),陳成文、姚曉和廖歡(2016),以及高飛和向德平(2016)等都撰文指出社會工作與貧困治理具有內在契合性,社會工作對脫貧具有促進作用。
在國外,貧困問題已經被納入社會工作中進行探察,如前所述,在我國也有學者已經意識到社會工作在反貧困中的重要性,還有一些學者將社會工作引入精神脫貧領域,如楊云峰(2007)提出社會工作能推動民工與城市的非震蕩性互動,在民工與城市之間構建一條和諧的道路,從而促進民工精神脫貧。于娜(2010)提出社會工作要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使農民工盡快擺脫精神貧困,更好地融入社會。但是有些人對貧困內涵的理解限于經濟層面、社會制度層面,忽視了對貧困的文化內涵、個人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理解等(徐選國,2012)。精神脫貧包括能力脫貧、思想脫貧和心理脫貧。已有相關研究涉及能力脫貧,鮮有涉及思想脫貧和心理脫貧。從筆者參與的社會工作實踐來看,難以觸及到人的隱匿的思想和心理層,更難以改變具有持久性的思想和心理等。而且,社會工作者需要與扶貧的其他主體合作,在行動研究中形成邊行動、邊研究的共同體,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反思中不斷地改進社會工作,但當前的社會工作實踐中合作成效欠佳。貧窮問題具有絕對性、相對性等復雜特點,社會工作要幫助貧困主體走向獨立自主,實現(xiàn)自助,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要探究和認識導致貧困問題的根源(徐選國,2012)。因此,有必要基于能獨到地探察造成貧困的思想和心理根源,且注重行動研究的“原因層次分析法”更徹底地實現(xiàn)精神脫貧。
原因層次分析法是面向未來的行動研究新范式“預見式行動研究(An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的一種典型性方法,由未來學家伊納亞圖拉(Inayatullah,S.)1990年代初創(chuàng)立。美國、泰國、德國、荷蘭、新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澳大利亞等多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在原因分析、制訂政策、改革時弊、規(guī)劃未來和調控管理等方面高效應用原因層次分析法。原因層次分析法超越傳統(tǒng)社會科學研究和預測方法的平面式分析,新增了立體分析的層級,深入體制、社會原因層、世界觀層、思想觀念層和隱喻、心理層(見表1)解構問題的成因,創(chuàng)設多元未來愿景;通過縱向層不同利益相關者平等參與行動研究,批判和變革現(xiàn)實危機,創(chuàng)造最佳未來,從而超越傳統(tǒng)未來研究,從“預測未來”走向“建構未來”(鄧永超、黃甫全,2014)。有必要基于“原因層次分析法”深入剖析導致貧困的根源,以優(yōu)化社會工作對精神脫貧的介入。
原因層次分析法主要吸收了后結構主義、宏觀歷史研究方法(macrohistory)和后殖民地多元文化(postcolonial multicultural)等理論,因而能超越難以深入到世界觀(worldview)和隱喻層(metaphor)的傳統(tǒng)社會科學分析方法,通過“哲學反思”和“剖析隱喻”解構傳統(tǒng)的世界觀和隱喻分別轉變制約人思維和行為的理性和感性等,創(chuàng)設出優(yōu)化未來的多元方案;通過“行動研究”實施多元方案,優(yōu)選方案并建構最佳未來(鄧永超、黃甫全,2014)。原因層次分析法能從以下兩方面優(yōu)化社會工作對精神脫貧的介入。
(一)多層分析優(yōu)化社會工作介入精神脫貧
原因層次分析法能創(chuàng)新性地深入到世界觀層和心理層,分別促進思想脫貧和心理脫貧。首先,人們的思想觀念強烈影響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構成思想的邏輯支點是具有“邏輯強制性”的隱匿的“手”,制約人的思維和行為按照既定的路徑進行。不轉變不合理的思想,不轉變隱匿的構成不合理思想的邏輯支點,就只能被動地按照原來的思維和行為進行下去,形成不合理的未來。只有深入到“隱匿”的世界觀,解構這一制約人之思維和行為的邏輯支點,通過哲學反思批判性地超越現(xiàn)實,重構出更合理的邏輯支點和未來方案,新的思想和行動才能真正生效,才能建構出新的更合理的未來。原因層次分析法能超越難以探察到世界觀的傳統(tǒng)方法,找到隱匿的構成思想的邏輯支點,解構并轉變這一支點,形成新的更合理的思想,從而能建構未來。其次,弗洛伊德(Freud,S.)把人的心理結構分成“意識”和“無意識”兩部分,認為支配人的思維和行為的是無意識,但無意識通常連自己都難以察覺到,要借助“夢、神話、藝術、文學、穿著”等隱喻“爭到生活的表面來”才能被人意識到,進而加以調控。原因層次分析法吸收關注隱喻和無意識的新時代/綠色精神觀(New Age/Green spiritual perspective)等,因而能超越極少關注隱喻的傳統(tǒng)方法,解構隱喻所隱含的支配人思維和行為的無意識的情感、心態(tài)、直覺等,并轉變其中不合理的要素,吸納和重組優(yōu)質要素,從而能更徹底地變革現(xiàn)實(鄧永超、黃甫全,2014)。
如上所述,原因層次分析法能深入一般的分析法難以觸及的世界觀層和心理層,端正對貧困的認識和觀念,消解對扶貧的依賴心理;而社會工作關懷工作對象的精神需要與人生希望和理想,充分考慮其實際境況、自我角色的認知、享有的權利、相應社會位置的角色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它要達到的目的是真正幫助人,包括:倡導互助精神、培養(yǎng)自強獨立精神、激勵艱苦奮斗精神、發(fā)展主動參與精神和弘揚奮發(fā)向上精神(楊云峰,2007);精神脫貧強調貧困對象要改變愚昧落后、不思進取的生活觀念,要勇敢戰(zhàn)勝貧困,不屈不撓地排除障礙,不斷跨越目標。原因層次分析法、社會工作和精神脫貧這三者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和融合性。社會工作介入精神脫貧主要包括社會價值選擇、社會角色認知、社會交往策略、社會參與規(guī)范等內容,“原因層次分析法”能夠優(yōu)化社會工作對精神脫貧的介入(見表1)。
表1 原因層次分析法優(yōu)化社會工作介入精神脫貧的可行性
如表1所示,基于原因層次分析法在“社會原因層”剖析引起貧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原因,通過社會工作的“社會交往策略”和“社會參與規(guī)范”活動,促進能力脫貧;基于原因層次分析法在“世界觀層”剖析世界觀、意識形態(tài)等,理清邏輯理路,通過社會工作的“社會價值選擇”活動,促進思想脫貧;基于原因層次分析法在“心理層”以情感為驅力,調整心態(tài),消解不良心理,通過社會工作的“社會角色認知”活動,促進心理脫貧。
(二)行動研究優(yōu)化社會工作介入精神脫貧
原因層次分析法強調深入到世界觀層和心理層分析與現(xiàn)實不合理的成因后,還需要利益相關者參與“行動研究”,在實踐活動中采取措施去改變這些不合理,才能優(yōu)化未來。行動研究指的是社會情境中的參與者進行集體自我反思的探究活動,旨在改善他們自己社會實踐的合理性和公正性,并促進其所從事的實踐和情境的理解(STRINGER,2004),強調實踐者邊行動、邊研究,倡導研究者踐行,提倡利益相關者互動。行動研究一般循環(huán)開展兩輪以上,有許多模式,各有差異,但所有模式都包含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和再次行動等基本環(huán)節(jié)(見圖1)。
圖1 行動研究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者與受助者的互動過程,從社會工作的一般過程來看,這是一個不斷充實新內容,不斷相互理解、合理行動、有效運作的過程。社會工作者在這個過程中擔當多重角色,提供多種服務,支持并鼓勵受助者自立和助人自助。在社會工作的理念中,人占據(jù)核心位置。
國際扶貧的一個共同趨勢就是強調貧困人口的參與和賦權,強調對貧困人口的了解和信心,使貧困主體了解自己,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自己的問題。作為貧困人口本身,其不但是反貧困的服務對象,更是重要的反貧困主體,反貧困工作不能缺少貧困群體的自身參與(東波,2010)。社會工作者要促進貧困對象自主參與反貧困,要與扶貧決策者、實踐者等形成扶貧共同體,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在如圖1所示的計劃、行動、觀察、反思和再計劃的循環(huán)過程中與貧困對象互動。精神貧困首先體現(xiàn)在缺乏脫貧致富的勇氣、信心等主觀意愿。樹立脫貧信心、營造脫貧環(huán)境,幫助貧困群體充分認識到自身優(yōu)勢以及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決心,在精神上與貧困絕緣,是精準扶貧思想的戰(zhàn)略重點。原因層次分析法強調在多層分析原因后,要開展行動研究,這與社會工作是契合的,也證明原因層次分析法能優(yōu)化社會工作對精神脫貧的介入。
原因層次分析法優(yōu)化社會工作介入精神脫貧具有可操作性?;凇霸驅哟畏治龇ā保鐣ぷ髡吲c貧困對象、扶貧決策者和管理者等協(xié)作,不僅從政治、經濟、管理等方面的體制入手來分析導致貧困的社會原因(system/social cause),更獨特地深入到傳統(tǒng)社會科學分析方法難以觸及到的世界觀層和心理層,解構貧困對象的依賴思想和畏難心理等,之后協(xié)同制訂行動研究方案,實施行動研究,從而促進精神脫貧。
表2 原因層次分析法優(yōu)化社會工作脫貧共同體開展的行動研究
如表2所示,原因層次分析法的縱向層各有許多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社會工作者與之協(xié)作形成脫貧共同體,通過行動研究,不僅在每一層橫向整合信息,也縱向整合每層不同的措施等(鄧永超、黃甫全,2014)。原因層次分析法通過分層,盡可能廣泛地吸納了實際操作者、管理人員和學者等更多利益相關者參與,社會工作者與各層的利益相關者形成脫貧共同體,在脫貧實踐中邊行動、邊研究,在研究和反思中改進實踐。
(一)原因層次分析法優(yōu)化社會工作“扶志”促進思想和心理脫貧
如表2所示,運用原因層次分析法的“哲學反思”,社會工作者與作家、哲學家等,外顯的占支配地位的言論者等形成脫貧共同體,深入貧困對象的世界觀層,基于“社會價值選擇”活動促進“思想脫貧”;運用原因層次分析法的“解構隱喻”,社會工作者與神秘主義者、指揮者和遠見者等形成脫貧共同體,深入貧困對象的心理層,基于“社會角色認知”活動促進“心理脫貧”。
從“扶志”入手,消除來自精神層面的“貧根”。精神層面的“貧根”,主要來源于個體追求、信念和價值觀等思想觀念方面的障礙,畏難心理和個人進取動力的缺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往往表現(xiàn)為內心孤獨、信念缺失、人格不獨立等。精神脫貧首先要從“扶志”入手,要把貧困人口主動戰(zhàn)勝貧困的志氣“扶”起來,把脫貧的外在動力與內在活力激發(fā)出來。一方面,經濟、文化、制度和地域等因素是脫貧的外在動力。唯有激發(fā)這些外在動力,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扶貧才能夠全面落實。另一方面,要激發(fā)貧困人口脫貧的內在活力。貧困人口的人生目標與價值取向的確立,直接影響其未來的生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而良好的精神風貌有利于從根本上脫貧。在“世界觀層”通過哲學反思探察到“隱匿”的世界觀,并解構這一制約思維和行為的構成思想的邏輯支點,而且變革其中不合理的要素;在最深入的“隱喻層”剖析和調控無意識的情感、心態(tài)、直覺和非理性等,基于原因層次分析法能更好地激發(fā)其脫貧的內在活力。從“扶志”角度看,脫貧的目標應側重于使貧困人口能夠共享經濟發(fā)展與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融入到整個社會的大家庭中,提升貧困人口物質脫貧的幸福感。社會應通過相關政策及宣傳手段,幫助貧困人口減少所受的社會歧視、工作壓力,增強貧困群體的自主意識,幫助其樹立人生價值目標和提升認知能力,徹底消除“人窮志短”的心理和思想貧根。
(二)原因層次分析法優(yōu)化社會工作“扶智”促進能力脫貧
如表2所示,原因層次分析法在“社會原因層”剖析社會原因,社會工作者與政府,商業(yè)、民間社團,貧困對象等形成脫貧共同體,基于“社會交往策略和社會參與規(guī)范”,開展教育扶貧等,以促進“能力脫貧”?!胺鲋恰笔蔷衩撠毜谋U稀[脫貧困不在于“授之以魚”,而在于“授之以漁”。習近平強調,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qū)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fā)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在短期內解決貧困的有效辦法是提高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但從長期來看,必須要把貧困人口自我脫貧的能力扶起來。
“扶智”可以從職業(yè)技能教育、基礎文化素質、產業(yè)組織結構、農業(yè)生產方式、信息流通渠道、農業(yè)科技推廣等方面多管齊下,通過加強勞動素養(yǎng)、經營意識、職業(yè)技能培訓等,提高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提升他們開發(fā)自身潛能的動力和個人競爭能力。習近平精神脫貧理念的最重要體現(xiàn)就是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教育。因此,通過社會工作扶智,介入大力發(fā)展的鄉(xiāng)村教育,促進“能力脫貧”。
總之,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價值理念和理論取向等,均與反貧困尤其是反精神貧困具有極大契合性,是精神脫貧的全新著力點。原因層次分析法不僅能分析導致貧困的社會原因,還能創(chuàng)新性地深入分析導致貧困的思想觀念和心理根源。原因層次分析法優(yōu)化社會工作介入精神脫貧很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社會工作者應與其他利益相關者形成脫貧共同體,做到“扶志”與“扶智”結合,通過“社會交往策略”、“社會參與規(guī)范”活動,促進能力脫貧;通過“社會價值選擇”活動,促進思想脫貧;通過“社會角色認知”活動,促進心理脫貧,從而實現(xiàn)“原因層次分析法優(yōu)化社會工作對精神脫貧的介入”。
[1]陳成文、姚曉、廖歡,2016,《社會工作:實施精準扶貧的推進器》,《社會工作》第3期。
[2]鄧永超、黃甫全,2014,《原因層次分析法:預見式行動研究的有效方法》,《電化教育研究》第6期。
[3]丁偉,2012,《貧困視角下城中村青少年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武漢,華中師范大學。
[4]東波,2010,《社會工作理論與農村反人文貧困社會支持網絡的建構》,《學習與探索》第4期。
[5]高飛、向德平,2016,《專業(yè)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扶貧的可能性與可及性》,《社會工作》第3期。
[6]孫詠梅,《中國農民工精神貧困識別及精準扶貧策略——基于建筑業(yè)的調查》,《社會科學輯刊》第2期。
[7]王思斌,2016,《精準扶貧的社會工作參與——兼論實踐型精準扶貧》,《社會工作》第3期。
[8]吳稼稷,2002,《論精神貧困與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江西社會科學》第7期。
[9]向德平、姚霞,2009,《社會工作介入我國反貧困實踐的空間與途徑》,《教學與研究》第6期。
[10]徐選國,2012,《脫貧行動理論構建及其對我國社會工作實踐的啟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第2期。
[11]楊榮,2008,《論我國城市貧困治理中的社會工作》,《新視野》第3期。
[12]楊云峰,2007,《論民工精神塑造與社會工作的回應性介入》,《甘肅社會科學》第5期。
[13]于娜,2010,《社區(qū)工作對農民工精神貧困問題的介入》,《學理論》第23期。
[14]STRINGER,E.,2004,Action research in education[M].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Inc.,4.
編輯/程激清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預見式行動研究”創(chuàng)新精準扶貧機制的探索——以廣東省為例(編號:GD15XSH06)。
C916
A
1672-4828(2016)05-0024-06
10.3969/j.issn.1672-4828.2016.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