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嫚
摘 要:貴州省地方高等師范類院校長期受到地方方言和多種民族語言的影響,學生習慣說方言且民族語言情結突出,普通話水平相對全國而言比較低下。本文主要從普通話教學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實踐、教學條件、教學評價等方面探討如何進行課程改革。
關鍵詞:地方;師范學院;普通話;課程改革
普通話教學在我國素質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高等師范類院校中師范類專業(yè)或是非師范類中與口語表達密切相關專業(yè),都應該達到一定的普通話水平。貴州省地方高等師范類院校因長期受到地方方言和多個民族語言的影響,學生習慣說方言且民族語言情結突出,普通話水平相對全國而言比較低下。在教學中能讓學生學會講普通話,學好普通話,提高普通話實際應用能力及口語表達水平,并最終能通過普通話水平測試則意義重大。筆者通過調查研究和總結教學經(jīng)驗,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普通話課程改革。
1.普通話課程教學理念改革
(1)改變傳統(tǒng)觀念,重視普通話課程理論。普通話在大多學校往往是公共課或選修課,這些都會導致學生產(chǎn)生普通話不重要的錯覺,學生從主觀上不重視普通話這門課程,認為只要能說普通話,或是能通過普通話水平測試就行,往往忽略了課程理論的重要性。普通話是一門語言課,更是一門技能課,因此,應從學校層面和學生心理層面改變傳統(tǒng)的錯誤觀念,應重視普通話課程理論教學。
(2)改變以通過測試為主要目的的功利思想,著重提高學生普通話的應用水平和能力。大多學校受到師范類學生必須通過普通話水平測試而取得教師資格證的條件限制,把普通話教學的目標設定為使學生通過測試,教學的內容和課程的設置僅僅圍繞測試來開展,缺乏口語表達能力的擴展訓練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應改變以通過測試為主要目的的功利思想,著重提高學生的語音水平和口語表達能力。
2.普通話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1)改變完全以理論為主的單一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有些教師只是一味地強調語音知識的學習,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導致課堂教學枯燥、單調,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1];有些教師在課堂上只是讓學生跟讀,學生缺少大量練習的時間;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只是單一地圍繞理論和書本講解,極少借助多媒體、課件、視頻、講解案例等輔助手段活躍課堂氣氛。普通話教學不僅要注重理論,同時應強化訓練,讓學生用多種多樣的訓練形式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獲得知識。
(2)強調普通話教學改革中的審美教育。普通話教學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逼迫學生改變固有發(fā)音和用語習慣,其目的當然也不僅限于對語言的運用。更重要的是,普通話教學的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感受到普通話作為語言藝術其本身所散發(fā)出來的魅力和藝術馨香[2]。在普通話教學中,教師要強調審美教育,引導學生賦予普通話以情感。
(3)著眼課堂,結合“聽、說、讀、練”方式提高學生語感。普通話感受能力是普通話語感能力的一部分,貴州方言區(qū)師范類學生由于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接觸普通話的頻率比較有限,從而形成了普通話能力比較低下的現(xiàn)狀,因此,教師可以著眼于課堂,結合“聽、說、讀、練”方式提高學生語感。
(4)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可用于普通話語言教學的現(xiàn)代媒體很多,如語音實驗室、計算機輔助、網(wǎng)絡教學等,不僅不受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等因素的限制,而且更能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地把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
3.普通話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1)課程設置方面的改革。筆者根據(jù)調查和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大多數(shù)貴州地方高等師范類院校的普通話課程教學模式還是單一的課堂教學,課程往往只有一個學期,共18或36課時。另外,普通話不僅是一門語言課,更是一門技能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和提高能力的需要,應該根據(jù)學校學生素質實際進行課程設置和改革。
(2)分層教學的教學方法。目前貴州所有地方高等師范類院校的普通話教學仍然是統(tǒng)一教學,集中教學。但是由于學生的層次和需求不同,應該從“一刀切”轉變?yōu)榉謱哟谓虒W[3],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和素質采取選修、培訓或是小班教學的形式進行分層次教學。
(3)學校教學與學院活動教育相結合。采取學校教學與學院活動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建立二級學院普通話幫教小組,以學生帶動學生,組織學院開展普通話學習和普通話課外系列活動。比如,開展每周每班的普通話學習日、普通話角、學生普通話水平模擬測試、普通話演講、朗讀、辯論、表演等,營造有利于學生學習和說普通話的生活學習氛圍,通過相關活動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應用能力和表達水平。
(4)“課內+課外+補償”的教學模式改革。從目前大多地方師范類高校開設普通話課的情況來看,存在這樣兩個問題,一是不規(guī)范;二是教學課時少。應該單獨開設普通話課程,并將其正式納入教學計劃。至于教學課時少,可建立“課內+課外+補償”的課程模式,在課內計劃學時有限的情況下,增加課外學生自主學習學時。課程最好安排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實施目標管理。課內計劃學時以教師為主,以專題講授為主;課外自主學習由學生根據(jù)自身情況自行安排,教師定期指導,期末考核。
(5)其他人文學科與普通話教學的相互補償。在其他人文學科的教學中,如大學語文、現(xiàn)代漢語、中外文學史、語言學、文字學等課程,可以和普通話教學相互穿插進行,在這些人文學科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盡量使用較標準的普通話,也可以在文學教學中加入普通話文學審美教學,在語言文字和語音教學中可以加入普通話發(fā)音器官和發(fā)音規(guī)律教學、語言教育等教學,總之,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不斷探討普通話和其他人文學科的關系,使之相互補償,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4.普通話課程教學實踐改革
貴州省地方高等師范類院校中的學生大多來自本省,學生習慣說方言且民族語言情結突出,在校園內外多使用方言和民族語言。教師開展普通話教學實踐時應引導學生積極用普通話進行日常對話,創(chuàng)造普通話生活氛圍,使學生能說普通話,能使用標準而流利的普通話進行語言交際,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等,以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應用能力和口語表達水平,構建全新的教學實踐平臺。
5.普通話課程教學條件改革
貴州省地方高等師范類院校大多由于受到經(jīng)濟條件的制約,幾乎沒有專門的語言實驗室和普通話語音室,這讓學生課后進行自主學習和自主語音辨正、模擬測試等都受到了制約。應該盡可能改善普通話教學條件,建立和利用多媒體教室、語音實驗室等,從而為教師提供快速提高普通話教學水平的教學條件和物質保證。
6.普通話課程教學評價改革
筆者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貴州省地方高等師范類院校采用的課程評價方式大多仍然為考查或是考試,筆者認為,在普通話課程改革中高等師范類院校應該嘗試改變單一的考查或是考試為主的考核方式,結合實踐活動和多媒體自主學時計量、綜合教學過程評價等方法,建立更合理的綜合評價體系和考核方式。
參考文獻:
[1]閆翠萍.高校普通話教學改革初探[J].文學教育(上旬刊),2013(11).
[2]文玉婷.淺談高校普通話教學的創(chuàng)新[J].教育學術月刊,2010(11).
[3]黃 群,劉克漢.論地方高校普通話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創(chuàng)新策略——以梧州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