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旸 李學孟
正義:新聞的價值向度
劉旸1李學孟2
(1.吉林警察學院學報編輯部,吉林長春,130117;2.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吉林長春,130117)
正義是人類的價值追求,在新聞傳播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把它視為新聞價值的要素,正義的理念應貫穿于新聞報道的全過程,它是新聞的價值向度。新聞傳播者以正義理念為指導,在新聞報道中追求媒介正義的過程,其實也是依照倫理原則做出倫理判斷的過程,在新聞實踐中,義務論、目的論和德性論三種不同的倫理原則具有不同的優(yōu)勢。
正義;新聞價值與新聞的價值;倫理依據
作為一種價值理想,正義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的追求,這種追求不僅體現(xiàn)在宏觀的社會制度上,更滲透到人們日常的職業(yè)實踐中,新聞活動就是這樣。自近代報業(yè)產生以來,新聞就與正義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新聞報道上,記者對于腐敗的撻伐,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對于不公不義現(xiàn)象的批判,本身就是在追求社會公平正義。所以,正義指導著新聞報道,同時是新聞報道追求的目標,這就涉及到新聞價值的問題,那么,正義與新聞價值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它屬于新聞價值的要素嗎?
要分析正義與新聞價值的關系,必須首先要廓清正義的內涵。然而現(xiàn)實的情況是,盡管自古希臘以來,正義一直是西方哲學家關注的對象,其獲得了充分的哲學解釋,但要說出其確切的含義,殊為不易,因為哲學家們在此概念上并沒有達成一致。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指出,正義是城邦公民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也就是說,統(tǒng)治者以智慧的方式來管理國家,武士以勇敢的方式來保衛(wèi)國家,而普通的老百姓以節(jié)制和謹慎的方式來協(xié)調彼此的行為,那么這個城邦就實現(xiàn)了正義。而作為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無疑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他首次對正義的內涵做了最全面的論述。在近代哲學中,功利主義和義務論對正義的看法是完全相反的。功利主義主張正義即功用,善優(yōu)先于正義,而以康德為代表的義務論則認為正義優(yōu)先于善。在現(xiàn)當代哲學,哲學家圍繞正義觀念的爭論更加激烈,其中尤以自由主義和社群主義的爭論最有代表性。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提出了“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1]所以,社會正義無疑是羅爾斯關注的主題,社會結構特別是社會制度的正義是其著眼點。羅爾斯的觀點遭到了以麥金泰爾為代表的社群主義的批評,因為麥金泰爾看到,正義首先是一種德性。
從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正義的確是西方哲學家爭論不休的問題,但是在這種紛繁復雜的表象背后,我們還是可以發(fā)現(xiàn)正義的本質。因為無論是功利、公平還是德性,它都體現(xiàn)了哲學家們對于社會的愿景,所以,正義首先是一種人類的價值理想和追求。即社會或社會的某個領域“應該”怎么樣或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因此,柏拉圖把正義比喻成“樣板”,當然柏拉圖已意識到這樣的樣板不能“成為在現(xiàn)實上存在的東西”。[2]但這并不意味著它不能成為人們的追求對象。正義作為一種價值追求,首先表明它具有理想性一面,然而它并不是空想,它是理想性與現(xiàn)實性的統(tǒng)一。正義來源于現(xiàn)實,同時還能批判、規(guī)范現(xiàn)實,“向來的正義學說在展望未來的同時就包含對現(xiàn)實的批判”。[3]人們可以以正義理念作為參照,指導實踐,還可以批判實踐,發(fā)現(xiàn)實踐的不足,使實踐達到理想狀態(tài)。
正義與新聞傳播活動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有學者認為,它是新聞價值要素,還有人指出,正義是新聞傳播活動的目標之一,那么,正義與新聞傳播活動的關系究竟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它到底是不是新聞價值要素?
(一)新聞價值
國內對于新聞價值的定義,明顯受到價值哲學的影響。價值無疑是價值哲學的研究對象,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康德主義的弗萊堡學派把價值當做哲學的根本問題,在文德爾班看來,哲學的首要研究對象是價值,價值范疇是哲學的根本范疇,自此以后,價值哲學這一哲學分支在西方哲學界得到確立。然而時至今日,對于價值的含義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價值理論本身有很大的分歧。就國內來說,20世紀80年代以來,哲學界針對價值哲學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多部著作的問世就是一個證明。這些著作盡管都有各自的風格,但又有一個共性即把價值界定為滿足主體需要。如李連科認為,價值“是客體與主體需要之間的一種特定(肯定與否定)關系”。[4]價值哲學的重大進展對于“新聞價值”的研究影響極大,首先體現(xiàn)在解答“新聞價值”的內涵上。與價值的內涵相對應,滿足需要說、滿足興趣說等新聞價值的定義應運而生。李良榮教授把“事實本身包含的引起社會各種人共同興趣的素質”[5]看成新聞價值,而童兵教授則把新聞價值視為“新聞事實滿足社會需求的特殊要素的總和”。[6]誠然,新聞價值的這些定義從某些方面把握住了新聞價值的本質,更重要的是,這些定義能保證新聞價值在實踐中易于操作和實施,因為新聞價值是新聞傳播者選擇新聞事實的標準。然而這種對于新聞價值本質的認識并非沒有瑕疵,因為在21世紀以來,哲學界已經對滿足需要說提出批判。在這種批判之聲中,王玉樑的觀點很有代表性。王玉樑認為,把價值視為客體滿足主體需要是不確切的,因為需要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它并非天然合理的,客體滿足主體不合理的需要,不能稱為價值,在哲學上,價值是指善的,是客體對主體的積極效應。同時,滿足需要說強調了客體的有用性,即其使用價值,而使用價值與哲學價值是不同的,使用價值只是指物的有用性,哲學價值除了包括使用價值外,還涵蓋審美價值、道德價值等。新聞傳播理論界借鑒了價值哲學對于價值問題認識的發(fā)展,修改了新聞價值的含義?!靶侣剝r值就是新聞客體的屬性、功能對新聞主體的效應”。[7]學術界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這種闡述,它揭示了新聞價值的本質。其實,新聞價值的這個定義采用的是統(tǒng)合“價值關系說”和“價值效用說”的方法。因為新聞事實的屬性盡管是客觀存在的,但它本身不能產生價值,只有滿足受眾的需要,與受眾的需要發(fā)生關系,新聞價值才能實現(xiàn)。所以,新聞價值體現(xiàn)了受眾的需要與新聞事實的客觀屬性之間的一種關系。當然,新聞傳播的特性決定了受眾并不是與新聞事實直接發(fā)生聯(lián)系,新聞傳播者必須把新聞事實轉化為新聞文本,才能被受眾接受,所以,新聞文本成了新聞價值的客體。
新聞傳播者需要選擇有新聞價值的新聞事實,即能滿足受眾需求的新聞事實,通過把新聞事實制作成包含新聞信息的文本,進而同受眾發(fā)生聯(lián)系,才能實現(xiàn)傳播目的。所以,新聞價值絕不僅僅只是抽象的理論問題,它需要新聞傳播者根據日常工作經驗以及受眾需求分解成易于操作的指標才能完成,這樣,新聞價值要素就產生了。國內的新聞理論教材一般認為新聞價值要素包括五個:時新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一篇新聞報道盡管不一定包含所有的新聞價值要素,但應包含盡可能多的新聞價值要素,才能吸引受眾接受新聞。說到此,那么正義到底是不是新聞價值要素?本文認為,正義不是新聞價值要素。盡管當今中國百姓喜歡接受與弱勢群體、反腐倡廉等內容相關的新聞,這似乎印證了應在新聞價值五要素基礎上再增加上正義的要素,然而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新聞價值的五要素并不是狹隘的概念,它足可以把正義涵蓋進內。如果需要在五要素基礎上再增加正義的要素,以此論之,自由、尊嚴對人類來說都具有目的性價值的意義,它們需不需要成為新聞價值要素?況且,如果新聞價值要素過多的話,新聞傳播者在新聞實踐中必定不易于把握。
最為重要的是,如果把正義僅僅視為新聞價值要素,那么就是對正義本質理解的庸俗化和狹隘化。正義的確是某些新聞事實具有的屬性,新聞事實通過與受眾發(fā)生聯(lián)系,進而實現(xiàn)新聞價值。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正義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它是分層級性的,從價值哲學的視角看,正義既可以是一種功利價值,還可能是規(guī)范價值或理念價值。正義可以是新聞事實具有的客觀屬性,它能滿足受眾需要,在此其發(fā)揮的是功利價值;作為一種規(guī)范價值,正義可以規(guī)范傳受雙方特別是新聞傳播者的行為,使新聞傳播步入良性軌道;作為一種理念價值,正義探討新聞傳播過程中各種基本價值的關系,以指導新聞制度或新聞實踐。所以,在其他著述中,本人建議媒介正義應從媒介正義原理論、媒介制度正義論和媒介實踐正義論三個層次展開。如果只把正義僅視為新聞價值要素,就忽視了其另外兩個層次的含義。美國學者甘斯曾將新聞價值區(qū)分為話題性價值和恒久價值,話題性價值是單篇新聞報道所要表達的意見,而恒久價值則是“在長時段內出現(xiàn)在很多不同類型的新聞故事中的價值”。[8]所以,正義不僅是話題性價值,更是恒久價值。
(二)新聞的價值
國內新聞理論界一般把新聞價值與新聞的價值區(qū)別開來,新聞價值是新聞傳播者選擇新聞事實的標準,而新聞的價值“是指報道出來的新聞對主體的效應,對主體的作用和影響”,[9]簡言之,新聞的價值是新聞報道對社會和受眾的影響,主要說的是新聞報道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正義理念起著更重要的作用。
首先,從新聞的社會效應即新聞的價值角度來說,新聞報道應以提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為目的。在大眾傳播的研究歷史中,針對大眾傳媒的功能,無論是拉斯韋爾的三功能說,還是賴特的四功能說,都強調了傳媒的守望環(huán)境的作用,如果社會出現(xiàn)不良現(xiàn)象,媒體應該馬上對此作出反應,并把它傳達給受眾。而傳媒的自由至上主義理論更把媒體比喻成看門狗,此比喻實際上把媒體視作與立法、行政和司法并駕齊驅的第四權力,媒體在批評監(jiān)督政府中維護社會的秩序,實現(xiàn)公平正義。在實踐中,美國記者協(xié)會(SPJ)1996年修訂的《倫理規(guī)約》中才出現(xiàn)正義的字眼,但這并沒有影響新聞界對正義的爭取。從每年普利策新聞獎的獲獎名單就可以看出,大部分新聞報道是輿論監(jiān)督性質的,記者發(fā)揮了普利策所說的“船頭瞭望者”的角色。因此,正義是新聞報道的價值追求和理想。
其次,新聞報道應有正義的報道方式。新聞報道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其本身必須是正義的。這是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關系問題。以康德為代表的義務倫理學主張程序正義的重要性,就新聞報道來說,報道的結果即社會影響固然重要,然而如果新聞報道方式存在瑕疵,那么這則報道仍然可能飽受詬病。正義的報道方式包括兩部分內容,報道內容的多元性和報道方式的客觀性,而客觀性又可分為真實性和公正性。
最后,新聞報道要實現(xiàn)正義的效果,新聞傳播者必須要有正義的精神。傳播者理應培育良好的職業(yè)精神,新聞職業(yè)精神是內化的規(guī)范力量,屬于倫理學的良心范疇,因為此時傳播者已將外在的義務或規(guī)范內化為內在的責任。作為非制度化的規(guī)范體系,新聞職業(yè)精神主要訴諸社會輿論、傳播者個人或共同體的理想信念等元素來提升傳播者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yè)道德品質。所以,記者在新聞實踐中懷揣正義的理想,保持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懷,樹立不畏強權的信念,這樣可以激勵他們去追求正義,而且還能判斷新聞報道是否合理,因為正義在指導新聞報道的同時,作為一種價值尺度,它還可以規(guī)范、批判新聞報道。
因此,正義的理念應貫穿于新聞報道的全過程,它是新聞的價值向度。如果把正義僅僅視為新聞價值的要素,那么,非但使正義概念狹隘化了,而且更沒有把握新聞報道的本質。
新聞傳播者以正義理念為指導,在新聞報道中追求媒介正義的過程,其實也是依照倫理原則做出倫理判斷的過程,在新聞實踐中,不同的倫理原則具有不同的優(yōu)勢。在此,我們從義務論、目的論和德性論三種視角對媒介正義進行分析。按照美國學者的看法,指導新聞實踐的倫理原則共有五種,其中義務論包括康德的絕對命令、羅爾斯的無知之幕;密爾的功利主義屬于目的論;而德性論則包含亞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和基督教的愛的原則。實際上,三種視角本身并非鐵板一塊,不同理論盡管屬于同一理論視域,但它們之間仍存在分歧。比如康德的絕對命令和羅爾斯的無知之幕就存在著差別。不過為了分析方便,在此只從三種理論視域的角度出發(fā)。
第一,義務論。作為西方重要的倫理體系,義務論主要回答的問題是一個人應該做什么和怎么做。它關注的是行為本身蘊含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而不考慮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換言之,一個行為正當與否并不取決于它產生的后果,而在于它是否符合某種道德原則或規(guī)范,所以,在義務論看來,正當優(yōu)先于善。康德是義務論的代表,他提出的“善良意志”以善良意志本身為目的,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善,不管善良意志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它本身都是善的??档掳焉屏家庵镜牡赖略瓌t稱為“絕對命令”,“這樣行動:你意志的準則始終能夠同時用作普遍立法的原則?!盵10]在康德看來,絕對命令作為道德原則,不管你是否意識到它的存在,它都決定你的道德判斷,因為它普遍存在于人的內心。從義務論的視域來審視媒介正義,我們會發(fā)現(xiàn),采訪手段的正當性在新聞報道中是極其重要的,我們不能為了追求正義或以實現(xiàn)良好報道效果為借口采取暗訪、欺騙當事人等手段,同時康德“人是目的不是手段”的主張也提醒新聞傳播者,要時刻尊重被采訪對象,即使他們是弱勢群體或犯罪嫌疑人,也不能侵犯其合法權利。
第二,目的論。與義務論正好相反,目的論以善來定義正當,即行為正當與否并不取決于行為是否符合某種道德價值,而是由行為的目的或后果作為衡量標準,取得的效果越大,此行為就越正當,所以,在目的論看來,善優(yōu)先于正當。英國著名哲學家邊沁是功利主義倫理思想的奠基者,此倫理思想的最重要特征是目的論或后果論,經過密爾等人的發(fā)展,此倫理思想逐漸擴展到法律、社會政策和政治等領域,邊沁提出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痹瓌t,促成了西方社會現(xiàn)實的重大變革。在功利主義的眼中,正義即功利,“功利是指任何客體的這么一種性質:由此,它傾向于給利益相關者帶來實惠、好處、快樂、利益或幸福(所有這些在此含義相同),或者傾向于防止利益有關者遭受損害、痛苦、禍患或不幸(這些在此也含義相同)。”[11]在新聞報道中,以功利主義為代表的目的論早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倫理指導原則。按照目的論的觀點,一次采訪行為或新聞報道成功與否的標志,主要看它是否能維護公共利益,是否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媒介正義,而不用太注重甚至可以忽視采訪手段的正當性。比如某電視臺為了披露不法分子盜挖古墓,記者裝成文物販子,全程參與、偷拍了不法分子盜挖文物的全過程,最后節(jié)目在電視臺播出。這期節(jié)目是以功利主義原則作為指導思想,因為記者只考慮了節(jié)目播出后產生的強烈反響,而忽視了采訪手段的不正當性——參與盜挖文物已經觸犯刑法了。
第三,德性論。義務論和目的論屬于規(guī)范倫理學的范疇,因為它們探討的都是道德規(guī)范對人的行為、社會制度等影響,而德性論則回答的是我們應當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即對一個人或行為的道德評價的依據是一個人的德性,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道德品質。這與規(guī)范論形成對比,規(guī)范論認為做出道德判斷的根據是一個人的外在行為。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是一種選擇的品質,存在于相對于我們的適度之中。這種適度是由邏各斯規(guī)定的,就是說,是像一個明智的人會做的那樣地確定的。”[12]所以,適度是德性的特點。而在基督教看來,愛的原則不僅是人們的追求目標,而且應成為人們的行事原則。因此,從德性論的視域來看媒介正義,新聞傳播者應著力培育正義感,這樣才能出品維護公共利益、提升社會公平正義的作品。
總之,正義是人類的理想追求,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追求正義、維護正義,以正義理念作為指導,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如果把正義僅僅視為新聞價值的要素,不僅是對正義概念的曲解,而且更可能誤導新聞實踐。正義是新聞的價值向度,我們只有在新聞傳播的整個過程中加入正義的思考,才能實現(xiàn)新聞的價值。
[1](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修訂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
[2](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213.
[3]韓水法.正義的視野:政治哲學與中國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3.
[4]李連科.價值哲學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70.
[5]李良榮.新聞學概論(第五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343.
[6]童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51.
[7]楊保軍.新聞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2.
[8](美)赫伯特·甘斯.什么在決定新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1.
[9]楊保軍.新聞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3.
[10](德)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31.
[11](英)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58.
[1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47-48.
[責任編輯:姚青群]
G213
A
1008-7346(2016)01-0080-05
2016-02-08
本文系吉林省社科基金項目“正當與善:全媒體語境下媒介正義研究”(編號:2012BS49)階段性成果之一。
1.劉旸,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警察學院學報編輯部副主任,副編審;
2.李學孟,男,山東萊陽市人,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講師,哲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