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店標
?
1789—1791年法國制憲會議辯論述評
李店標
三個等級的差異和對立、專制與法制的心態(tài)矛盾、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沖突、資本主義發(fā)展與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矛盾是1789—1791年法國制憲會議辯論的背景。在制憲會議上,議員們主要圍繞《人權宣言》、國王否決權和議會院制構成等議題展開辯論。因政治觀點和主張不同,特權派、愛國派和溫和派成為制憲會議辯論的三大陣營。在三年期間,法國制憲會議對包括憲法在內(nèi)的諸多議題進行了充分辯論。1789—1791年制憲會議辯論對法國憲法、議會和政治制度都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對1789—1791年法國制憲會議辯論進行考察和評析,目的在于推動我國立法辯論制度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法國;制憲會議;立法;立法辯論
隨著法國大革命時代的到來,法國人對專制君主的態(tài)度由敬畏變成了厭惡,并提出了限制王權和制定憲法的要求。“無憲法,毋寧死”的號召強烈激發(fā)著法國民眾要求制定憲法的熱情,以至于1789年5月5日召開的三級會議最終于7月9日更名為制憲議會。盡管制憲議會肩負著財政問題、行政組織問題和憲法問題三項任務,但從議會更名的目的來看,制定憲法毫無疑問成為了此次議會的核心任務。事實上,制定憲法的任務歷經(jīng)兩年才得以完成,即自1789年7月9日憲法案的提出到1791年9月3日憲法案的表決通過(這部憲法也被稱為1791年憲法)。法國1791年憲法的辯論包括議員們在制憲會議上的口頭辯論和在報刊上的書面辯論,本文將對1789—1791年間制憲會議關于憲法案的辯論進行考察和評析,以期為我國人大立法辯論制度的建立提供經(jīng)驗借鑒。
1789—1791年的法國制憲會議是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召開的,而這一時期社會中諸多的對立、矛盾和沖突導致了出席制憲會議的議員們在價值取向和利益選擇上存在很大差異,這也是制憲會議辯論得以展開的前提。
(一)三個等級的差異和對立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社會就存在三個對立的等級,第一等級是僧侶,第二等級是貴族,第三等級包括工人、城市平民和廣大農(nóng)民。前兩個等級占人口總數(shù)的不到1%,但卻擁有全國2/3土地,而且并不承擔任何賦稅;第三等級則因賦稅過重和生活困苦而痛恨特權階級,強烈要求改變等級差別?!?789年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在國民議會集會,并從貴族和僧侶中邀請他們的合作者加入?!盵1]盡管三個等級共同參加制憲議會,但由于受封建制度殘余的影響,他們在一些問題上仍然存在著等級差別觀念和價值對立態(tài)度?!暗谌燃壠诖玫剿懈麟A級的協(xié)助,期待恢復其政治權利和享有全部公民權利,但都枉然;前兩個等級由于懼怕看到改革流弊而產(chǎn)生的不安,甚至他們對自由的渴望。在自由和某些可憎的特權之間,他們選擇了后者。”[2]
(二)專制與法制的心態(tài)矛盾
當時法國社會中反對國王專制的普遍熱望不約而同地轉(zhuǎn)化為重新召開三級會議的強烈要求,但人們所真正向往的并不是舊的三級會議,而是希望通過召開會議的形式制定法律以建構嶄新的代議制度。此時期,議會名稱的更換雖然表明了人們對專制與法制關系的態(tài)度,但制憲議會議員在以法制替代專制的問題上卻存在著矛盾心態(tài)?!叭藗円环矫嬉笾贫ㄒ粋€憲法來約束專制權威,一方面又傾向于把一種不受限制的新權威——達成了‘一致同意’的,或形成了‘公意’的主權人民——凌駕于憲法之上。”[3]55當時包括議員在內(nèi)的法國民眾對制定憲法寄予了無限的期望,但他們卻對未來憲法的功能存在隱約的擔憂和懷疑。實際上,在制憲議會議員的心目中還存在著某種專制權威,但這種權威并不一定是國王權威,也不一定是法制權威,而可能是另一種形態(tài)的權威。
(三)資本主義發(fā)展與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矛盾
18世紀70年代,法國出現(xiàn)了經(jīng)濟緩慢增長和人口急劇增加的矛盾,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因國內(nèi)市場不足而遇到障礙,加之流行病的蔓延導致了社會局勢的不穩(wěn),而所有這些問題都與封建社會的組織基礎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4]3818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英國制成品的大量流入,法國的紡織、冶金、采礦和對外貿(mào)易等行業(yè)迅速發(fā)展,但保守的封建政府在固守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礎上卻不斷提高稅收和設立貿(mào)易關卡,這使得封建專制統(tǒng)治成為了當時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的阻礙。封建專制政府的上述做法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資產(chǎn)階級的不滿,他們普遍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權和反對專制統(tǒng)治。資本主義發(fā)展與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矛盾,使社會中貴族和資產(chǎn)階級的關系呈現(xiàn)出競爭性和對立性,這也促成了制憲會議中雙方不同身份的議員之間辯論的展開。
(四)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沖突
在法國18世紀上半葉存在兩股保守思潮,一股是以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為代表的封建思潮,另一股是帶有哲學色彩的敵視宗教和僧侶的思潮,而這兩種思潮所體現(xiàn)出來的重權輕法思想在制憲會議召開時還仍有殘留。在18世紀中期,隨著啟蒙思想的傳播,以民主和平等為號召的理想主義觀念開始進入當時的法國,資產(chǎn)階級對政治和經(jīng)濟問題的同等關注已成為一種普遍態(tài)勢。“無論是君主立憲派、吉倫特派或山岳派,無不是吮吸啟蒙思想家的乳汁長大的,他們都是啟蒙思想家政治學說的忠實信徒?!盵5]在政治問題上,重權輕法的傳統(tǒng)觀念與主權在民、三權分立的制憲思想出現(xiàn)了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這也使得固守現(xiàn)行專制制度的現(xiàn)實主義者和期望變化革新的理想主義者之間的沖突在所難免,而制憲會議辯論則成為了這種沖突釋放、緩和與解決的途徑。
法國1791年憲法包括以作為序言的《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以下簡稱《人權宣言》)和正文兩部分內(nèi)容,而實際上,制憲會議辯論也包括了對《人權宣言》的辯論。此外,針對正文,國王否決權和議會院制構成是辯論最為激烈的兩項主題,當然對宗教自由、財政權、司法權和行政權問題也逐一進行了辯論。
(一)《人權宣言》
在1789年7月9日的制憲會議上,穆尼埃以制憲委員會的名義除了說明了新憲法應遵循的原則外,還要求在新憲法前增加一項權利宣言?!耙徊亢玫膽椃☉摻⒃谌藱嗟幕A上并保護人權,應該承認自然正義所賦予每個人的權利,……這項宣言應當簡短、易懂、明確。”[4]1098月1日,制憲會議開始對起草《人權宣言》的必要性問題進行辯論。一些溫和派議員對制定宣言持懷疑或否定的態(tài)度,如馬盧埃認為制定宣言毫無好處,甚至是危險的。也有其他議員,如格雷古瓦修士希望在該《人權宣言》之后再補充一個義務宣言。8月4日早晨,制憲會議做出決議,在憲法前面加上《人權宣言》作為序言。但關于《人權宣言》草案中有關思想自由和尊重宗教信仰的條款又引起了議員長時間的反復辯論,僧侶代表堅持要求制憲會議確認一種國教,主張信仰和宗教自由的米拉波則對此表示強烈抗議。經(jīng)過長達20余天的辯論,《人權宣言》最終于8月26日獲得通過。
(二)國王否決權
1789年9月4日,國王否決權問題被提出并成為制憲會議正式辯論的第一個主題。國王否決權包括兩個問題:“(1)是否允許國王擁有否決權;(2)如果允許,這項否決權是絕對的嗎?”[6]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革命民主派強調(diào)如果賦予國王否決權,制憲議會立法將面臨被虛設的危險。在辯論過程中,羅伯斯庇爾甚至將國王否決權比喻成“不可思議的惡魔”[7]。君主立憲派代表西耶斯也提出,和英國政府不同,國王否決權不適合法國。但君主立憲派代表米拉波卻認為要保障國王的作用賦予其否決權是絕對必要的,而且人民自由的保障也需要這種否決權。王政派代表穆尼埃認為應給予國王絕對否決權,以強調(diào)國王在法制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拉法耶特為首的立憲派,受到美國議會制模式的影響則提出賦予國王暫時的否決權。在9月11日的表決中,制憲議會以673票贊同、325票反對、11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國王延緩否決權的議題。實際上,議員們對國王否決權問題展開辯論的原因在于,資產(chǎn)階級和自由派貴族意識到當時人民民主運動可能帶來的風險,急需尋求和依靠國王的力量來保障自身的利益。
(三)議會院制構成
與國王否決權緊密聯(lián)系并同時提出的議會院制構成問題也引起了議員的激烈辯論。穆尼埃主張法國議會應參照美國國會實行兩院制(參議院和眾議院),而且參議院議員應是世襲的和終身的,而不應是民選的和限期的。拉法耶特則主張眾議員由各省議會選出,任期六年。當時被稱為“三巨頭”的拉美特、杜波爾和巴納夫則力主實行一院制,反對分割立法權,并指出如果建立參議院將會削弱立法權和出現(xiàn)重建高級貴族的危險。實際上,由于當時制憲會議里主權不可分割和民族統(tǒng)一的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兩院議會體制明顯是對這一觀念的挑戰(zhàn)。在1789年9月10日的表決中,該議題以849票對89票(122票缺席)的壓倒多數(shù)慘遭否決,使1791年憲法保持了一院制的議會結構。“‘兩院制’之所以失敗,并不僅僅是因為它與當時的‘一致性’氣氛相違,而且也是因為它的‘美國味’根本就不合法國的國情,從而既得不到‘貴族派’的喜歡,也得不到‘愛國派’的青睞?!盵3]60
在制憲會議初期,盡管并沒有形成現(xiàn)代意義上的政黨,但議員卻主要分成了三大派:“反對革命的舊特權階級,和全心熱望革命、支持全國人民普遍利益的人們。在他們之間還不容有一個自命為調(diào)停人的派別?!盵8]55這三派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維護舊制度的特權派(也叫“黑幫”、貴族派)、主張建立新制度的愛國派(也叫民主派、國民派)和主張以調(diào)和為手段進行革命的溫和派(后來稱為王政派)。由于三大派及其支流的政治觀點不同,其代表人物在制憲會議辯論中針對相關議題展開辯論也就在所難免。
(1)特權派。特權派成員來自于宮廷,主要由僧侶和貴族組成,竭力維護封建專制和特權是該派的主要任務。他們在等級相爭的時期反對各等級共同開會,盡管此時他們與平民代表之間實現(xiàn)了暫時合作,但在根本利益上卻還是與平民代表相對立。這一派人在制憲會議中坐在議院的右側(cè),在辯論中總是先保持沉默,在最后的局部問題上才參加進去。他們既不放棄以特權的形式來反對革命,又不愿參加革命來推遲革命,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反對改革?!皩δ切O其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同意召開國民議會/制憲議會的保守主義者而言,剝奪政治特權本身尚可接受,而特權消失所帶來的社會經(jīng)濟損失是如此巨大,簡直難以承受?!盵9]特權派中代表僧侶的莫里和代表貴族的卡扎萊斯在辯論中的表現(xiàn)極為活躍,他們分別通過個人特長進行詭辯和冗長發(fā)言,其目的就在于破壞議會所審議的憲法的通過。
(2)愛國派。代表資產(chǎn)階級的“愛國派”支持當時的革命利益和擁有強烈的愛國精神,主要包括君主立憲、“三巨頭”和民主派三種傾向,多數(shù)人隨后組成雅各賓俱樂部,部分民主派則發(fā)展為科德利埃俱樂部。拉法耶特與西耶斯等領導的君主立憲派反對封建專制,要求建立溫和的君主立憲制;以拉美特、杜波爾和巴納夫為代表的“三巨頭”是自由主義者,坐在議院的左側(cè),他們雖然傾向于君主立憲但卻害怕民眾運動;以羅伯斯比爾、比佐和佩蒂昂為代表的民主派坐在議院的最左邊,他們希望實行普選制和關注國民利益。在辯論過程中,愛國派內(nèi)部的三個派別之間在大部分問題上都是意見一致的,在次要問題上也會形成分歧,但這種黨派分歧并非根本利益上的沖突。
(3)溫和派。溫和派,也可以稱為自由主義者,在制憲會議辯論這段期間占主導地位。溫和派主要由政府各部大臣組成,也包括少數(shù)貴族和主教,該派以內(nèi)克爾、穆尼埃、拉利等為代表,但相比前兩個派別該派人員數(shù)量較少。溫和派反對主張君主高于憲法和以調(diào)和的手段進行革命,企圖把現(xiàn)成的英國式代議政體原封不動地搬到法國,不論什么時候都想實現(xiàn)最強者和最弱者之間的和解。如內(nèi)克爾公開贊成英國式政府,穆尼埃則把英國式政府看成是典型的代議制政體,他們都要求特權階級與平民之間和解,必須為沒有地位的派別建立合法地位以避免派別之間無休止的斗爭。從今天看來,溫和派的主張在排他性思想盛行的當時是不能產(chǎn)生實際效果的,因為并非任何制度都可以通過和解而建立?!皽睾团刹⑽茨苁箤m廷同意建立這樣的政府,他們更不會使國民同意,在宮廷看來,這種政府過于平民化,而在國民看來,它又太貴族化了。”[8]56
在1789—1791年三年期間,法國制憲會議除了對憲法所涉及的主題進行辯論外,還對其制定的改造政府體制、消滅等級制度、打擊原特權階級、廢除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障礙、實行經(jīng)濟自由原則等問題進行了辯論。
制憲會議在1789年的辯論主要涉及宗教、行政、政體、財政和選舉等問題。8月4—11日,制憲會議通過辯論取消習慣法區(qū)與羅馬法區(qū)之間的界限,宣布全體國民均為法國人,并廢除舊有的郡、公國、地區(qū)、區(qū)、城市以及民眾團體所擁有的特權。9月10日,制憲會議否決了議會兩院制和國王解散議會的權力的提案,并于9月11日辯論和通過了總統(tǒng)否決立法的“擱置否決權”。9月22日,制憲會議對行政權問題進行辯論,并于同日通過了“法國的政體為君主制”的決議。9月29日開始對選舉權5項條件中的國籍、住所和納稅問題進行辨論,并最終增加了遵守法律這一標準。[10]10月10日議員開始對財政問題進行辯論,11月2日該議題以568票對346票的多數(shù)獲得通過,將所有教會財產(chǎn)劃歸國家支配。11—12月期間,制憲會議開始對全國行政權、領土劃分和制憲會議選舉問題進行了辯論,并于12月22日決議將公民分為有選舉權的積極公民和無選舉權的消極公民兩類。由于《人權宣言》的延遲批準、8月法令的拒簽、凡爾賽起義等一系列事件的發(fā)生,導致了制憲會議在1789年底才開始對法國制度的更新問題進行辯論。
制憲會議在1790年辯論的內(nèi)容是十分廣泛的,涉及了政治、行政、宗教、經(jīng)濟、軍事等領域,通過辯論也建構了一套較為合理、統(tǒng)一和清晰的社會結構。“在整個1790年間,國民制憲議會重建法國的工作是在日益增長的危難中進行的,”[4]116期間伴隨著6月13日保王派教徒與愛國派教徒之間的沖突,7月14日全國聯(lián)盟節(jié)集會和8月的南錫事件等。1790年初,制憲會議首先開始辯論區(qū)域劃分和寺院教派問題,并于1月15日決議將全國劃分為83個省,2月13日廢除了宗教的各個派別。3月初,制憲會議開始對“贖買封建權力執(zhí)行法”進行辯論,并于3月15日獲得通過。4月20日,制憲會議通過決議剝奪了教會管理其財產(chǎn)的權力,并接著對宗教問題委員會提出的“教士法”議題進行辯論。6月,制憲議會開始對廢除親王、世襲貴族、封爵頭銜問題進行辯論。8月初,制憲會議對民事司法、增加軍餉、改革管理和軍紀問題等問題展開辯論,并于8月16日通過了“調(diào)解法官”議題,10月28日否決了公民自愿組合國民自衛(wèi)軍的議題。11月,制憲會議開始對建立大理院的動議進行辯論,并于同月27日獲得通過。
“1791年,法國人比1789年時成熟了許多,他們已有掌權或失權的親身體驗。1791年憲法的制定過程對此有所反映,人們關注憲法,提出修改意見,力求將自己或集團的意見寫入憲法。”[11]當然,在這一年諸多事件也對制憲會議辯論產(chǎn)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如3月的米拉波之死、6月國王的出逃事件和7月的馬爾斯校場槍殺案等。1791年初,制憲會議開始辯論稅收問題,并于1月13日通過了“流動財產(chǎn)稅”動議,3月2日表決通過了“營業(yè)稅”和設立國家財務署的動議。制憲會議于2月初開始辯論取消了行會的管理制度、師傅制度和手工工廠特權的動議,并于3月2日通過了由上述內(nèi)容組成的“達拉爾德”法令。5月,鑒于教皇對“教士法”的譴責態(tài)度,制憲會議經(jīng)過辯論后決定將占領阿維尼翁和弗內(nèi)森伯爵領地問題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7月22日,制憲會議開始對資產(chǎn)階級所主張的貿(mào)易自由主義議題進行辯論,以通過關稅措施保護民族產(chǎn)品。至7月底,制憲會議的全部工作基本完成,而后需要做的就是將有關憲法的決定匯總成為一個文件呈交國王批準。
此次制憲會議辯論對1791年憲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盡管該憲法還存在諸多缺陷,但卻因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而成為了一部反映法國社會巨大進步的歷史文獻。由于制憲會議辯論結果的妥協(xié)性,使得1791年憲法所確立的君主立憲制在實質(zhì)上更多地體現(xiàn)出的是共和制傾向,導致了憲法的主體內(nèi)容與作為序言的《人權宣言》存在明顯的沖突?!笆聦嵣?789年的《宣言》與民主共和國的設想相吻合,而1791年的憲法則與君主立憲政體的特點相吻合”,“這兩種與專制政體形式相對立的形式,可以被定義為‘自由政體’,但君主立憲制的‘自由’政體有礙民主的實現(xiàn)?!盵12]除此之外,憲法結構的混亂性、條款內(nèi)容的繁瑣性、立法權的獨大性、選舉權的歧視性等問題也是經(jīng)由辯論所產(chǎn)生的弊端,但其所確立的主權在民、人權保障和三權分立等原則也體現(xiàn)出了制憲會議代表們先進政治思想在辯論中的勝利?!爸茟棔h審慎處理并力求體現(xiàn)智慧的這樣一部君主制的憲法,雖然在部分內(nèi)容上模仿了英國和美國,但主要的思想還是來源于法國哲學家和法國當時的環(huán)境。”[13]
此次制憲會議辯論對法國議會制度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首先,盡管這一時期確立了一些辯論規(guī)則,但議會中的立法辯論過程卻充滿著主觀隨意性,在一些重大問題的辯論上總是無原則可循和舉棋不定,這種輕視程序的觀念無疑不利于樹立法國議會的權威和立法辯論制度的發(fā)展。“旁聽席上的群眾被允許以鼓掌或其他表示贊許的聲響來干預辯論,這樣做太欠雅觀,也很危險,因為他們既然可以表示贊許,也就可以表示反對,既然可以鼓掌,也就可以發(fā)出噓聲。據(jù)說他們已經(jīng)這樣做了。而這樣會壓制辯論,影響議事的?!盵3]89其次,制憲會議辯論及其結果反映了當時的議員在總體趨勢上不僅支持君主制,而且支持波旁王朝、國王和路易十四,這樣使得此后國王與議會之因權力沖突而爆發(fā)革命在所難免。盡管在以憲政為表面的大革命時期,人們都渴望制定憲法,但各黨派之間制定憲法的目的主要為壓制或消滅競爭對手,各方意志的盲目性和輕率性無疑會破壞議會的功能和結構。再次,1789年11月7日,制憲會議通過辯論通過了議員不得擔任行政職務的動議,在表面上看來是政黨之間爭奪權力的結果,但實質(zhì)上為法國議會確立了一項新的原則,即實現(xiàn)了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嚴格劃分?!笆聦嵣希?789年至1791年建立起來的政權已經(jīng)非常謹慎地將議會成員排除在一切行政權以外了,甚至小心防止他們在這方面染指手柄?!h會也曾有關于議員職務和部長職務不可兼得的辯論,這些都反映出時人的心態(tài)。”[14]
此次制憲會議辯論,對法國甚至是世界政治制度的影響也巨大。一方面,法國制憲會議辯論后通過的新憲法為法國確立了更加民主的政治制度,盡管在這一時期政治制度的穩(wěn)定性不高,但卻反映了以新體制代替舊體制、新思想代替舊思想的基本趨勢。為了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法國制憲會議代表從啟蒙思想家的政治學說中吸取了民主、分權、權力制約等理論原則,并學習英美等國的政治體制,使法國政治制度體現(xiàn)出較強的創(chuàng)新性和民主性。另一方面,開啟了政黨劃分標準的新視野,其中關于國王否決權的辯論產(chǎn)生了為后來人們所慣用的左派和右派政治勢力的稱謂。由于國王否決權的辯論較為激烈,為了減少秩序的混亂,制憲會議決定把議員分成左右兩部分,反對國王否決權的議員坐在議長左邊,贊成的議員坐在議長右邊?!斑@兩個分別象征著激進和保守、進步和反動甚至革命和反革命的術語,而且還暗含著一種關于兩派勢不兩立、不可調(diào)和的心理假定,一種你死我活的對抗意識。這一政治文化因素將長久地規(guī)定法國政治的基本模式,并將對世界各國的政治甚至國際政治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盵3]57
綜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立法辯論所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是多元的,經(jīng)由對抗達致妥協(xié)是理性立法決策所必備的要素,這也是這項制度被廣泛和長期運用于議會立法的最主要原因。立法辯論是國外議會幾百年來普遍適用的法案審議模式,但在我國的法律文本和立法實踐中卻一直處于缺失狀態(tài)。雖然這一現(xiàn)象的存在有其歷史合理性,但在崇尚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當代中國,展開對這一現(xiàn)象的反思不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迫切的。筆者認為,加強立法辯論問題的研究,可以為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立法體制機制的創(chuàng)新提供新的生長點,為我國立法質(zhì)量的提高和立法程序的完善提供有價值的建議,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當然,本文對1789—1791年法國制憲會議辯論的考察和分析,是從動態(tài)層面揭示立法辯論的實踐運作機制和多元價值維度所進行的一次探索,其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更多學者加入立法辯論這一問題的研究之中,以期為我國立法辯論制度的建構和有效實施提供更多的科學建議。
[1] French National Assembly.The National Assembly in the French Institutions[Z].Translated By Declan Mc Cavana.Paris:National Assembly,2013:249.
[2] 西耶斯.論特權 第三等級是什么?[M].馮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70.
[3] 高毅.法蘭西風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4] 索布爾.法國大革命史[M].馬勝利,高毅,王庭榮,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5] 洪波.法國政治制度變遷——從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46.
[6] L G Wickham Legg.Select Documents Illustrative of the Hi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the Constituent Assembly(VOL.I)[M].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905:120.
[7] 瓦爾特.羅伯斯庇爾[M].姜靖藩,錢慰曾,周財振,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74.
[8] 米涅.法國革命史——從1789年到1814年[M].北京編譯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
[9] 斯考切波.國家與社會革命——對法國、俄國和中國的比較分析[M].何俊志,王學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26.
[10] 羅桑瓦龍.法國的加冕禮:法國普選史[M].呂一民,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0.
[11] 郭華榕.法國政治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4.
[12] 馬斯泰羅內(nèi).歐洲民主史——從孟德斯鳩到凱爾森[M].黃華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27.[13] Arthur Tilley M A.Modern France:a Companion to French Studie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2:121.
[14] 傅勒.思考法國大革命[M].孟明,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74.
【責任編輯李麗】
Debates at the Constitutional Assembly of 1789-1791 in France
Li Dianbiao
(SchoolofLaw,DaqingNormalUniversity,Daqing163712,China)
Difference and opposition of three ranks,ment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autocracy and legality,confliction between idealism and realism,contradiction between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feudal autocracy are background of debates at the Constitutional Assembly of 1789-1791 in France.At the Constitutional Assembly,members debated on the subjects of “Human Rights Declaration”,veto power of king and house number of parliament.As the political views and assertions are different,there have three camps in Constitutional Assembly,such as privileged,patriotic and moderate faction.During the three years,F(xiàn)rench Constitutional Assembly debated many issues,including the constitution.Debates at the Constitutional Assembly of 1789-1791 made positive influence to constitution,parliament and political of France.
France;Constitutional assembly;Legislation;Legislative debate
K565.41
A
1009-5101(2016)05-0109-06
2016-07-06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立法辯論制度及其中國化研究”(13E002);大慶師范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我國法治建設中的法律制定與實施研究”(15RW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李店標,大慶師范學院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從事立法學研究。(大慶16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