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林
詩句就云山動色,語文因深度溢彩。深度語文是對文本的深度解讀,是師生對話的深度交流,是對文字意蘊的深度捕捉,是引領學生深度發(fā)展。它是一種思想,追求的是“思”與“詩”的結合,挖掘的是語文本真的價值,實現(xiàn)的是民族文化的詮釋,收獲的是知識能力的積淀。我們呼喚體現(xiàn)“語感之美、語義之趣、語言之靈性、語蘊之厚重”的深度語文。
一、個性閱讀,在深度語文中“天闊地遠隨飛揚”
在薩特看來,“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在閱讀教學中,只有教師成為閱讀的引領者,然后學生才能成為閱讀的創(chuàng)造者,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閱讀。深度語文,體現(xiàn)了教師的引領價值。一堂課,有了教師的引領,才能締造出一個疏朗、博大、自由、和諧的閱讀氛圍。
而與之相對應的廣度語文,要么引領缺失,要么引領膚淺,輕描淡寫而浮于文面。這種引領,最終只能導致學生閱讀上的信馬由韁。表面上是廣泛閱讀、大量汲取,實際上是面面俱到而面面未到,結果只能是讓具有深厚意蘊的母語變得淡然無味,學生從閱讀中收獲的東西仍是混沌一片。像這樣所謂的個性化閱讀毫無意義。
不可否認,個體差別決定著學生與文本對話級次的千差萬別——“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艷辭,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閱讀。深度語文并非只是引領學生從一個層面去深挖細究。正好相反,它依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牽引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運用自己的頭腦,放達自己的情懷,去讀,去思,去悟,去辨,去創(chuàng)造。閱讀活動只有在教師的深入引領下,才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與想象,有利于進行必要的感情移入,有利于學生把自我加入到文本之中去,實現(xiàn)文本“視界”和自我“視界”的融合。學生或菀其鴻裁,或獵其艷辭,或銜其山川,或拾其香草。于是,在這樣的閱讀中,學生的知識得以建構,情感得以豐贍,個性得以放飛,人格得以完善。在深度語文的深度對話中,“天闊地遠隨飛揚”的閱讀追求才得以真正實現(xiàn)。
二、引發(fā)質(zhì)疑,在深度語文中“一波未平一波起”
《朱子讀書法》中這樣說道:“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有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可疑,方始是學?!辟|(zhì)疑是一種讀書習慣,更是一種讀書方法。這習慣,這方法,應在語文教學中加以滲透。文本深究不深,哪來的“疑”?學生缺乏“疑”,哪來的“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狈悍憾x,這對提高學生的讀書素養(yǎng)是毫無幫助的。
管子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通之?!惫砩裢ㄖ?,就是靈光一現(xiàn)、豁然開朗的頓悟。沒有深度語文的深入領悟,哪來的靈光一現(xiàn)?沒有教師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哪來的豁然開朗?
我們的學生,缺乏的正是讀書之“疑”。讀一本書,要有收獲,必要有疑。清人唐彪認為:“凡理不疑必不過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故學者非悟之難,實疑之難也?!币苍S,學生在蜻蜓點水般的廣泛閱讀中,有時也會產(chǎn)生“疑”,但這“疑”往往是膚淺的。如果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學會“層層深入,步步探究,從而引發(fā)質(zhì)疑”的讀書方法,那就是教給了學生“漁之方法”,學生將會受益終生。
三、生命關懷,在深度語文中“月照花林皆似霰”
民族文化體現(xiàn)著民族的價值觀,它是民族的根,而語言是民族文化的根。謝慧英先生說得好:“母語的學習必然承載著這些歷史的、人文的復合因素,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從長遠看,語文教育必須超越實用主義的局限,從精神的拓展、從人的發(fā)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領會語文所包蘊的豐富的內(nèi)涵。”語文教育是靈魂的教育。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不重視對語言的品味,不能不重視對民族價值觀的正確引領,不能不重視文本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
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就是要通過優(yōu)秀作品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chǎn)生影響;就是要清楚地意識到教學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把時代和民族倡導、尊崇的主流價值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就是要發(fā)揮語文課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獨特功能,使學生在感受語文材料、感悟語文底蘊的過程中,受到心靈的感動、人格的感化;就是要發(fā)揮語文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品位。所有這些,都離不開有深度、有涵養(yǎng)的語文教學。一篇文章,教師只有深入引領學生徜徉其間、浸潤其中,以情悟情,將心契心,學生才能在語言的感染中得到精神的滋養(yǎng),享受生命的愉悅。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