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俊元
掌握基本知識輕松解決問題
韓俊元
中考中經(jīng)常會涉及“平面圖形的認識(一)”中的問題,這些問題難度不大,我們只有掌握好基本知識,就能迅速準確解決.
一、有關(guān)“角”的問題
例1(2013·江蘇淮安)如圖1,三角板的直角頂點在直線l上,若∠1=40°,則∠2的度數(shù)是______.
圖1
【分析】由三角板的直角頂點在直線l上,根據(jù)平角的定義可知∠1與∠2互余,又∠1=40°,即可求得∠2的度數(shù).
【解答】如圖,三角板的直角頂點在直線l上,則∠1+∠2=180°-90°=90°.
∵∠1=40°,∴∠2=50°.
故答案為50°.
【點評】本題只要理解平角、互余的定義即可解決問題,是基礎(chǔ)題,熟記互為余角的兩個角的和等于90°是解題的關(guān)鍵.
例2(2013·浙江湖州)把15°30′化成度的形式,則15°30′=____度.
【分析】15°30′=15°+(30÷60)°=15.5°,故填15.5.
【點評】本題考查了角的單位:度、分、秒的換算.由高級單位變成低級單位乘進率,由低級單位變成高級單位除以進率.
例3(2014·福建泉州)如圖2,直線AB與CD相交于點O,∠AOD=50°,則∠BOC= ______°.
圖2
【分析】根據(jù)對頂角相等,可得答案.
【解答】∵∠BOC與∠AOD是對頂角,∴∠BOC=∠AOD=50°,故答案為50.
【點評】本題考查了對頂角與鄰補角,對頂角相等是解題關(guān)鍵.
例4如圖3,OB是∠AOC的角平分線,OD是∠COE的角平分線,如果∠AOB=40°,∠COE=60°,則∠BOD的度數(shù)為().
A.50°B.60°C.65°D.70°
圖3
【分析】先根據(jù)OB是∠AOC的角平分線,OD是∠COE的角平分線,∠AOB=40°,∠COE=60°,求出∠BOC與∠COD的度數(shù),再根據(jù)∠BOD=∠BOC+∠COD即可得出結(jié)論.
【解答】∵OB是∠AOC的角平分線,OD是∠COE的角平分線,∠AOB=40°,∠COE=60°,
∴∠BOD=∠BOC+∠COD=40°+30°= 70°.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角的計算,熟知角平分線的定義是解答此題的關(guān)鍵.
二、有關(guān)“線”的問題
例5(2013·湖北武漢)兩條直線最多有1個交點,三條直線最多有3個交點,四條直線最多有6個交點,…,那么六條直線最多有().
A.21個交點B.18個交點C.15個交點D.10個交點
【解答】C.
【點評】本題屬于找規(guī)律的問題,它建立在直線與直線的交點的個數(shù)變化之上,我們應(yīng)該從特殊情形考慮,進而總結(jié)歸納出規(guī)律.
例6(2014·山東濟寧)把一條彎曲的公路改成直道,可以縮短路程.用幾何知識解釋其道理正確的是().
A.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B.垂線段最短
C.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D.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分析】此題為數(shù)學(xué)知識的應(yīng)用,由題意把一條彎曲的公路改成直道,肯定要盡量縮短兩地之間的路程,這就用到兩點間線段最短定理.
【解答】要想縮短兩地之間的路程,就盡量使兩地在一條直線上,因為兩點間線段最短.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線段的性質(zhì),牢記線段的性質(zhì)是解題關(guān)鍵.
三、綜合型問題
例7如圖4,已知∠AOB是直角,OE平分∠AOC,OF平分∠BOC.
(1)若∠BOC=60°,求∠EOF的度數(shù);
(2)若∠AOC=x°(x>90),此時能否求出∠EOF的大???若能,請求出它的數(shù)值;若不能,請用含x的代數(shù)式來表示.
圖4
【分析】解決本題首先要抓住∠EOF=∠COE-∠COF,對于第(1)問,直接求出∠COE、∠COF這兩個角即可,而第(2)問,則要設(shè)∠AOC=x°,然后用x表示出∠COE、∠COF這兩個角即可.
【解答】(1)因為∠AOB=90°,∠BOC= 60°,所以∠AOC=150°.
又因為OE平分∠AOC,所以∠COE= 75°.
又OF平分∠BOC,所以∠COF=30°.
所以∠EOF=∠COE-∠COF=45°.
(2)因為∠AOC=x°(x>90),且OE平分∠AOC,
【點評】緊緊抓住角的和差表示,結(jié)合角平分線的定義,運用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問題則會化難為易.
例8如圖5,已知數(shù)軸上點A表示的數(shù)為8,B是數(shù)軸上在A點左邊的一點,且AB= 14.動點P從點A出發(fā),以每秒5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數(shù)軸向左勻速運動,設(shè)運動時間為t(t>0)秒.
圖5
(1)寫出數(shù)軸上點B表示的數(shù)______;點P表示的數(shù)_____(用含t的代數(shù)式表示);
(2)動點Q從點B出發(fā),以每秒3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數(shù)軸向左勻速運動,若點P、Q同時出發(fā),問點P運動多少秒時追上點Q?
(3)若M為AP的中點,N為PB的中點,點P在運動的過程中,線段MN的長度是否發(fā)生變化?若變化,請說明理由;若不變,請你畫出圖形,并求出線段MN的長.
【分析】(1)根據(jù)已知可得B點表示的數(shù)為8-14;點P表示的數(shù)為8-5t;
(2)點P運動x秒時,在點C處追上點Q,則AC=5x,BC=3x,根據(jù)AC-BC=AB,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3)分①當點P在A、B兩點之間運動時,②當點P運動到點B的左側(cè)時,利用中點的定義和線段的和差求出MN的長即可.
【解答】(1)∵點A表示的數(shù)為8,B在A點左邊,AB=14,
∴點B表示的數(shù)是8-14=-6,
∵動點P從點A出發(fā),以每秒5個單位長度的速度沿數(shù)軸向左勻速運動,設(shè)運動時間為t(t>0)秒,
∴點P表示的數(shù)是8-5t.
故答案為:-6,8-5t.
(2)設(shè)點P運動x秒時,在點C處追上點Q,則AC=5x,BC=3x,
圖6
∵AC-BC=AB,
∴5x-3x=14,解得:x=7,
∴點P運動7秒時追上點Q.
(3)線段MN的長度不發(fā)生變化,都等于7,理由如下:
∵①當點P在A、B兩點之間運動時:
圖7
②當點P運動到點B的左側(cè)時:
圖8
【點評】本題屬于一道綜合題,不僅用到了線段的知識,還結(jié)合了數(shù)軸、方程、兩點之間的距離等相關(guān)知識,同時還運用了初中階段經(jīng)常遇到的一種數(shù)學(xué)思想方法——分類討論.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初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