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文本外文化因素對張愛玲的自譯小說《金鎖記》翻譯策略的影響,包括贊助人因素和社會文化體系因素。這些因素對張愛玲選用直譯翻譯策略起了關(guān)鍵作用。所以翻譯研究必須擴大視角,重視文本外文化因素對譯者的影響。
【關(guān)鍵詞】金鎖記;文本外文化因素;贊助人;社會文化體系
《金鎖記》發(fā)表于1943年,是張愛玲的代表作。1971年,張將其翻譯成英文——The Golden Cangue。作為《金鎖記》的作者和譯者,她比一般譯者有更大的自由,但其譯文中規(guī)中矩,并沒有明顯增刪。這就需要從宏觀角度,將作者的翻譯過程作為研究對象來考察其中的原因。勒菲弗爾認為控制翻譯的因素有:“贊助人”(patronage),包括個別的人或團體;第二是由評論家、教師、翻譯家等組成的“專業(yè)人士”,他們關(guān)心詩學(poetics),包括一系列文學要素和觀念,即文學在社會中起的作用;第三是意識形態(tài),“指由形式(form)、習俗(convention)、觀念(belief)等組成的支配我們行為的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的東西”(羅承麗,2009:41)。
一、贊助人因素
“贊助人”因素對《金鎖記》的翻譯影響最大。The Golden Cangue收入了夏志清教授所編The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小說集由哥倫比亞大學東方學學會贊助,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屬于哥大亞洲研究系列叢書。夏教授在前言中寫道:本書可以作為他撰寫的《現(xiàn)代中國小說史》的配套讀本,每一篇文章前都附有作家介紹。盡管該叢書讀者包括了美國的大學生和普通讀者,但從贊助人來看,本書目的是學術(shù)研究,而非通俗性讀本。前言中還說,小說集的目的是向西方展現(xiàn)中國現(xiàn)代小說的“力量和活力”(Hsia,1971),因此,對于所有的翻譯,他都做了編輯,力求保障文章的“可讀性和對原文的忠實”,除了一些細微改動外,所有的文章都能與原文“句句對應”(Hsia,1971)。鑒于此,張愛玲在翻譯很多與中國文化相關(guān)的內(nèi)容時,會進行直譯,并在她認為有必要的地方,進行注解。最明顯的例子是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笑道”,這是舊小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詞,主要為引出人物的語言而用?;艨怂购蜅顟椧嬖诜g《紅樓夢》時,采取了靈活變通的方式,或只譯“道”,或不譯,即便兩者皆譯也會照顧說話習慣,譯為“said with a smile”等。但在《金鎖記》中,張愛玲全都直譯為了“said,smiling”這種比較生硬的說法。
二、社會文化體系
1956年張愛玲赴美后,開始用英文進行寫作。夏志清教授對《金鎖記》推崇備至,張愛玲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希望自己的得意之作也能進入美國市場。然而《金鎖記》原文不足四萬字,她顯然覺得需要講故事擴展才能打動美國讀者。但1956年根據(jù)《金鎖記》改寫的英文小說Pink Tears被出版社拒絕,原因很直白:“所有的人物都令人反感……我們曾經(jīng)出過幾部日本小說,都是微妙的,不像這樣squalid。我倒覺得好奇,如果這小說有人出版,不知道批評家怎么說(劉紹銘2013)?!?962年,張將Pink Tears改寫成Rouge of The North后,夏教授建議張愛玲向美國雜志社投稿,但張在回信中說:“‘星期六晚報的小說似乎不是公式化就是名作家的?!瓻squire新文藝腔極重,小型雜志也是文藝氣氛較明顯?!彼@時應該意識到自己作品的風格與美國主流文學界的風潮不符。的確,美國20世紀50和60年代是“垮掉的一待”和“黑色幽默”的天下。同時,作為一個來自東方國度的作家,她筆下的人物不符合西方人對東方的想象。1967年,Rouge of The North終于在倫敦出版,但反響平平。因為“洋人所接觸的現(xiàn)代中國小說人物,都是可憐蟲居多;否則便是十惡不赦的地主、官僚之類,很少‘居間的,像銀姊(七巧)這類‘眼睛瞄法瞄法,小奸小壞的人物,所以不習慣(水晶,2004:26)?!?968年,張將Rouge of The North譯成了中文小說《怨女》,在臺灣出版。盡管與《怨女》與《金鎖記》已經(jīng)是兩部不同的作品,但始終沒有取得與《金鎖記》一樣的轟動。60年代末,張受夏教授之邀,翻譯《金鎖記》,可以說是一次無奈的回歸。此時她的心態(tài),已經(jīng)有了重大變化,不會再想著迎合,而是試圖向美國讀者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她筆下的中國和中國文化。
可以看出,《金鎖記》的翻譯過程歷經(jīng)曲折,中間經(jīng)歷了針對原文的三次“再創(chuàng)作”后才有了如今的譯本。因而文本外文化因素對譯文產(chǎn)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在分析翻譯作品時,應樹立文化翻譯觀。文化翻譯理論能夠給我們一個很好的角度,對這些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Hsia C.T.(ed.).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M]. New York &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1.
[2] 羅承麗. 操縱與構(gòu)建:蘇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譯”思想研究[D]. 北京: 北京語言大學, 2009.
[3] 水 ?晶. 替張愛玲補妝[M]. 山東: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4.
[4] 張愛玲. 紅樓夢魘[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作者簡介】
吳倩琰(1986—),女,漢族,江蘇無錫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南京藝術(shù)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翻譯、教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