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秋
摘 要: 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倡導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前提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吸引投入思考;留足學習時空,促進積極思考;點撥學習方法,引導深入思考。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學習方式 獨立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蓖ㄟ^多年的教學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學生的終生發(fā)展很有幫助,但是現(xiàn)在很多學生在課堂上不肯開動腦筋獨立思考,大膽發(fā)表見解,只會照本宣讀,或人云亦云,如此種種,怎能培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呢?因此,在課堂上教學中要倡導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前提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否則這一切都是空談。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進而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呢?近年來,我借助課題研究,在語文教學中進行了實踐和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吸引投入思考
根據(jù)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和思考是相互促進的,興趣有助于思考的持久與深入,思考有助于興趣的培養(yǎng)。因此,為了讓學生對語文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吸引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堅持從認真鉆研教材、認真?zhèn)湔n、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入手。因此,在課堂上我經常借助現(xiàn)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創(chuàng)設各種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吸引他們思考。例如《夢圓飛天》一課,上課伊始,我先放一段神舟五號升空的視頻,那烈焰升騰的壯觀場面一下子吸引了所有的學生,隨后我馬上提問:“看了視頻,你有什么感想?為什么?”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接著我追問:“我們中國人的飛天夢想是怎樣實現(xiàn)的呢?請你找出文中相應內容來說一說。”隨即,學生都能認真投入學習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興趣,通過老師的指導和啟發(fā)后,大部分學生能積極思考各種問題,大膽發(fā)表獨特的見解,學習效果當然是不錯的。
二、留足學習時空,促進積極思考
要在語文課堂中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僅僅靠他們有思考的興趣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教師組織學生學習時,要給他們留有思維的空間和思考的余地,有時當課堂談話或討論出現(xiàn)冷場或反應單一時,教師要適當考慮修正問題的提法,耐心地啟發(fā),不要急于提供答案或進行歸納,同時及時表揚和鼓勵,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下運用聰明才智,敢于發(fā)表不同的見解,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例如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瓶子里的水是漸漸升高,而不是一下子就升高許多呢?”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對一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當我問了之后,舉手的學生只有兩個,我并不著急,而是說:“請小朋友積極開動腦筋,你一定會想出來的。下面大家先看看老師做的小實驗,再回答這個問題好嗎?”學生都表示同意。于是我就把事先準備好的裝了半瓶水的瓶子和小石子拿出來做小實驗。學生看得十分認真,接著發(fā)言時都滔滔不絕。這樣,由于我的耐心引導和啟發(fā),學生有了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都能獨立思考,漸漸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三、點撥學習方法,引導深入思考
當學生養(yǎng)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后,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思考的方法。例如橫向思考、縱向思考等方法,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問題,也就是不拘泥于常識,尋求變異,從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打破思維定式,開拓思路。
1.引導“自圓其說”。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在每一堂課中,教師對于學生的回答不能進行簡單化的處理,要善于捕捉時機,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問題或現(xiàn)象,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自圓其說,讓學生講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對自己的回答進行解釋,從而使學生清晰地理解學習內容,有效地鼓勵學生深入學習,促進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例如教學《小動物過冬》時,有一位學生舉手說:“老師,我覺得書上講得不合理,前后矛盾?!边@一問題的提出,出乎我的意料,但我馬上意識到這個問題具有“生成價值”,于是改變原先的教學設計,請?zhí)釂柕膶W生講講理由,鼓勵他自圓其說。這位學生大聲地說:“課文開頭講小青蛙、小蜜蜂和小燕子是好朋友,既然是好朋友,小青蛙和小蜜蜂怎樣過冬的事情小燕子應該是知道的,小燕子就不會問小青蛙和小蜜蜂是怎么過冬的呀?”接著我就引導其他學生對上述問題進行思考,在師生的共同探討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大家把課文的第一句話“小燕子、小青蛙和小蜜蜂是好朋友”改成“前不久,小燕子和小青蛙、小蜜蜂剛剛交上了朋友”,這樣使課文內容前后顯得更合理。從這個課例可以看到,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大膽地對教材文本進行挑戰(zhàn),課上堂充滿智慧與活力,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能力的提高。
2.組織討論交流。在課堂上學生要真正深入思考,提高學習能力,必然離不開集體討論和交流。因為討論能激發(fā)思考,集思廣益,互相啟迪。例如教學《狐假虎威》一課時,學完課文,我設計了“你看到了怎樣的狐貍和老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討論中形成了矛盾的沖突點,比如一部分學生認為狐貍是狡猾的,一部分學生認為狐貍是聰明機智的,而這就是最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它為下面的討論和辨析奠定了基礎。然后我再次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和辨析,這是學生進行多角度思維的高潮。學生辯論的熱點是狐貍究竟是狡猾還是機智,用來進行辯論和自圓其說的依據(jù)是課文中的語句。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點撥,學生對本故事中狐貍和老虎的看法達成共識。就這樣學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交流,在老師的引導下學會了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推理,從而促進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提高,為自主探究性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要使學生從小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師堅持不懈地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實踐和總結,就有可能培養(yǎng)出適應新世紀要求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