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曾指出:“思維是靈魂的自我談話。”笛卡爾也如是說“我思故我在”。文章的寫作有立意高低之分,這就需要學生能夠關(guān)注社會、用哲學辯證思維去看問題。思維是判斷文章好壞的核心標準,沒思想的文章最多只是一個漂亮的空枕頭,讓人無所收益。
一、進行思維訓練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議論文的三要素:如要求論點要正確、深刻、集中;要求論據(jù)與論點的統(tǒng)一,要真實、典型;要求在論證過程中正確使用例證法、引證法,對比法等等,教師講起來頭頭是道,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但是真正動筆寫起文章來卻束手無策。所以,不僅要教學生懂得論點、論據(jù)、論證“應當怎樣”,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怎樣做到”。一篇議論文的寫作總有幾個步驟,即從紛繁的材料和模糊的意念中,經(jīng)過抽象慨括,分門別類地梳理,再進行分析比較、使思維明確化,形成了一個中心論點;接著對中心論點和材料加以分解,形成層次;最后,在形成中心與分解的過程中選擇材料,編排順序。從這一過程中不難看出,寫一篇議論文,自始至終貫串著復雜的的思維活動,因此,我們在進行議論文寫作的教學中,首先考慮的應當是我們的思維特點(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fā)展),然后抓住思維訓練,才算是抓住了關(guān)鍵。但是,有不少人為了應考而采取了種種“應急措施”。有的搞“穿鞋戴帽”的扣題法,有的搞“起、承、轉(zhuǎn)、合”的新“八股”;更多的則是預測方向,撒開大網(wǎng),分專題抄背論據(jù)。議論文作了不少,但大部分文章僅僅是格言的連輟,名人軼事的拼湊而已,整篇文章幾乎都是別人的話而沒有自己的話。不能講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的,只能引用語錄、摘抄例子的拼湊文章的現(xiàn)象很普遍。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注意。再說,近幾年來的高考作文命題的原則是:“有話可說,無本可依”。出題者想方設(shè)法避開猜題抓題的因素,并且加強了評卷中思維能力的測定和語言水平的測定,靠連輟語錄、摘抄例子的拼湊文章來應付,實際上是討不到便宜的,前許多考生,他們都說考前準備的論據(jù)之類的東西在考場上用不上,為應考所搞的議論文寫作訓練的弊病已被許多人所認識,所擯棄。因此,我們應當把思維方法的訓練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二、積累素材,擴充視野
我們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很長,但很少會閱讀報刊雜志,對社會上發(fā)生的事情沒有留意,無法能夠作出全面的判斷;閱讀量不大,就算讀也主要是偵探小說、網(wǎng)絡(luò)小說,偶爾會有一些人物傳記,但涉及歷史文化、哲學、經(jīng)濟、政治等方面的幾乎沒有;同時在中學的政治教育中,安排哲學這方面的課時很有限,基本只教授課本上的基本概念,能夠通過學業(yè)水平考試就可以了;更多把時間花在數(shù)理化上,缺少一種人文的關(guān)懷。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采取以下作法:
1.適當?shù)匮a充一些哲理性的資料,多看,以便提高思維。
看《全球通史》,看看作為一位美國史學家、作為一位大學教授,斯塔夫里阿諾斯是如何以豐厚的知識儲備,用深厚的筆力,寫出這部成為歷史經(jīng)典的著作,但也是一部出色的歷史通俗讀物,。如卡爾維諾《為什么讀經(jīng)典》一書,對外國名著的點評非常的經(jīng)典和獨到。在書中沒有用上艱澀難懂的術(shù)語,也沒有刻意去賣弄文字以顯示自身的博學,而是在娓娓中道出道來他的理想藏書。同樣的書籍還可以有《貨幣戰(zhàn)爭》、《人間食糧》、柴靜《看見》、梁遇春、張曉風的散文等。通過閱讀他人對作品,可以幫助拓寬思維的寬度,加深思維的厚度。同時也可以讀些哲理性的散文,去閱讀,品味。從中摘錄下他們所認為的好句子,并加以點評的時候,便是思維得到訓練的時候。
2.選擇適合討論的爭辯性時事素材,各抒己見。
我們在校的時間很多,但很多時候是“兩耳不聞窗外事”。選擇一些社會上新近發(fā)生的事情,進行討論,盡量多角度看問題。如:在一次語文考試中,題目問:“如是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一位上海的小學生答:“我不會讓梨”,答案被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叉。這一張圖片,由此引發(fā)了各方的討論,你是怎么看的?對于這一件事情的討論,各抒己見,從多個角度去闡述自己的觀點,而且舉出很多的例子來證明自己觀點。同學之間互相辯論,激起了思維的火花。
三、文章行文中落實邏輯思維
議論文是來議論說理的,注重分析問題的能力,必須在邏輯思維上下點工夫。以理服人、以理取勝、推理邏輯性強的議論文才具有一種說服力和震撼力。首先要讓掌握段內(nèi)邏輯層次安排的方法。一篇文章僅僅把材料堆砌在一起是無法達到內(nèi)容充實、見解深刻的,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堆零碎的材料。列舉材料之后要有細致的分析闡述,既有“據(jù)”又有“理”的文章,方可顯示思想的厚度,增加論證的深度,顯示出作者思維的縝密。2013年河北優(yōu)秀作文《面對風險的勇氣》:“劉洋在進行一次儀表飛行時,遭遇了飛機撞鳥事件,他沒有想萬一墜機怎么辦,而是沉著冷靜分析,同地面人員協(xié)商,找到了解決辦法,最終安全著陸?!贝藶椤皵ⅰ?。“高超的飛行技術(shù),過硬的心理素質(zhì),她擁有面對風險的勇氣。她不去想風險的問題,而只是考慮接下來怎么做。在險境中他并沒有被恐慌與畏懼打倒,而是直面挑戰(zhàn),扔掉顧慮,堅定信念,勇往直前。”此為“議”。沒有簡單地列舉材料,而是作了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與論點之間的關(guān)系,達到了“融合”的境界,使文章產(chǎn)生令人信服的邏輯力量。其次要掌握幾種常見的分析論據(jù)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是對文章所列舉事例進行延伸分析,如因果論證、假設(shè)論證、對比分析等,可以較好地實現(xiàn)事例與結(jié)論之間的對接,達到“敘”為“議”服務(wù)的目的。
四、引用名言名句,強化論述效果
陸機在《文賦》中曾說:“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意思是在關(guān)鍵處用上精煉扼要而含義深刻動人的只言片語,便可成為全篇的警策。名言名句的使用,可以起到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使文章富有哲理,提高思想深度??傊?,文章會因它的出現(xiàn)而錦上添花,出現(xiàn)“亮點”。
作者簡介:
劉淼文系湖南省冷水江市第一中學475班學生
指導老師: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