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享受審美樂趣。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了閱讀者的個性化活動。在提倡教育創(chuàng)新的今天,學習語文不應再局限于課堂,新課程要求我們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于自然、社會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開放的、無比豐富的教學內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擊。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我僅此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向課前開放。即在課前引導學生觀察、調查,查閱相關資料
如在教學《數星星的孩子》時,鑒于學生對星空的知識貧乏,教學前,我把學生帶進了圖書室、微機室,讓他們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查閱各種相關資料,做一做摘抄,下載一些文字圖片,了解星空更多的知識。通過課前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在學習課文時都較好地理解了文中關于北斗星和北極星的相關知識。
又如在教學古詩時,我領大家走向田野,讓學生在驚喜中感受到了“草色遙看近卻無”的田埂;在河堤上,高興地發(fā)現了“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柳樹。然后,在課堂上讓孩子們交流自己的感受,不經意間,學生們就在心中將優(yōu)美的文字與所見所聞聯系在一起,將具體形象的事物與生動豐富的語言融為一體了。
二、向課內開放
即注重在課堂上展示相關文字、音像資料,適時、適當地結合課文進行補充閱讀,拓寬學生思維,使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之內。
如在《四節(jié)的腳步》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秋天是一個成熟的季節(jié)、收獲的季節(jié),我在電腦上點擊了“秋天葉子黃了,一片片的黃葉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蘋果紅了,掛滿枝丫;橘黃色的柿子像一個個小燈籠掛滿枝頭;路邊的菊花開得五顏六色;群山也由綠變黃了”這樣一幅畫面,首先讓學生直觀的更好的了解了秋天。接著我又出示了“秋天到,秋天到,園里果子長的好,黃澄澄的是梨,紅彤彤的是棗?!边@首兒歌,這些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秋的特點,于是,課文就讀得更生動了,對秋的特點更深刻了。
又如學習《再見了,親人》一文時,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感受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我們除了讀好書上提供的三個故事外,還在課堂上補充閱讀了《羅盛教》、《黃繼光》、《邱少云》等這些在抗美援朝中發(fā)生的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這些資料,有的是老師找來的,有的是學生在課前閱讀時摘錄的,通過大量資料的充分閱讀,讓學生感受那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引起了他們的情感共鳴,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向課后開放
一節(jié)課上完了,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它則預示著另一種學習的開始。課后適當地進行拓展延伸,或推薦課外讀物,或開展各種形式的小練筆,這些都對學生知識面的擴大、自學能力的提高、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重要的作用。
如學了《軍神》一課后,學生被劉伯承鋼鐵般的意志深深打動了,我借此機會讓學生課后繼續(xù)搜集他被稱為“武神”、“教書先生”、“編外參謀”等稱號背后的感人故事。以及古今中外還有哪些人具有鋼鐵般堅強意志的感人故事。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又鍛煉了他們的說話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資源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作為新世紀的語文教師,必須具有開發(fā)語文教育資源的意識。其實學生是很有潛力的,教師適時“放手”,收獲的一定是一種美麗,一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