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作為一門視覺與聽覺的藝術,將圖畫,語音,字幕等多種媒介融于一體來表現(xiàn)宗教,婚姻等主題。電影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之一,英文電影承載著英美民族的文化與生活習俗,它通過直觀具體的方式向世人展現(xiàn)了英美文化的魅力。本文將對英文電影在傳播英美文化的作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英文電影;英美文化;傳播作用
全球化趨勢的快速發(fā)展,為各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臺。英文電影以英美等國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作為基礎,成為英美文化傳播的有力工具。英文電影將圖畫,語音,字幕等多種媒介融于一體來展現(xiàn)社會與文化,自然與歷史,宗教與道德等各個方面,觀看英文電影就仿佛置身在英美國家,潛移默化的將大量文化信息傳遞給觀影人。下文將對英文電影在傳播英美文化的作用進行探討。
一﹑英文電影與英美文化傳播
電影作為一種通俗易懂,價格平民的文化產品,比美術,音樂,書籍等其他文化產品更具影響力,所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在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美國家就已經認識到電影宣傳和動員的強大影響力,所以二戰(zhàn)結束后英美國家就通過與電影公司的合作向全世界宣傳英美文化,在休閑娛樂中宣傳英美的意識形態(tài),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
世界各國的學者對于文化的定義有不同的意見,狹義上講,文化是政治,經濟,歷史,藝術,宗教等的總和,廣義上講是人類從過去到現(xiàn)在在歷史發(fā)展中創(chuàng)造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文化顯而易見的部分都是物質文化,例如生活中的食物,服飾,雕塑等;精神文化部分通常隱藏在深層次中,例如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思維方式等。與文化定義一樣,國內外對于文化傳播的定義都不同,美國有學者認為每種社會行為的表現(xiàn)或每種文化形式都或明或暗的涉及傳播,也有人認為文化即傳播,傳播即文化,中國學者周鴻鐸提出文化傳播是“人們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產生于社區(qū),群體及所有人與人之間共同關系之內的一種文化互動現(xiàn)象”,本文將采用此定義。
英文電影與英美文化的傳播的四個階段:一是二十世紀初,是英文電影與英美文化相結合的初期。一戰(zhàn)是英文電影與文化傳播相結合的開始,1917年美國成立公共信息委員會以此向世界傳播美國文化,包括成立電影分部,英文電影占據(jù)百分六十以上的非英語熒幕市場,自此許多民眾開始把英美國家看作生活和娛樂的標桿。二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英文電影成為打擊法西斯國家的有利武器,為宣傳反法西斯做出重要貢獻。三是二戰(zhàn)結束后的冷戰(zhàn)時期,英文電影成為美國政府意識的工具,再次被用做對外戰(zhàn)爭的武器,打擊蘇聯(lián)等共產主義國家,反共成為這一時期電影的主題。四是冷戰(zhàn)以后,英文電影備受政府的重視,致力于保障英文電影的海外輸出,保證英美文化對全世界的領導力。目前來看英文電影在文化傳播中地位越來越重要。
二﹑英文電影在傳播英美文化上的作用
首先是英文電影對生活習俗和風俗禮儀的傳播。每個國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和風俗習慣,電影可以成為這些風土人情的載體。英文電影中通常會出現(xiàn)許多社會風俗,生活習慣的內容,例如在電影《阿甘正傳》中阿甘的媽媽說“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會知道你會嘗到什么滋味”,為什么阿甘的媽媽要用巧克力做比喻呢?因為美國的一盒巧克力里面是十二顆或是二十四顆,每一顆都有不同的口味,顏色和包裝,只有品嘗的時候才會知道滋味,這是美國的風俗習慣。電影中也會根據(jù)相關內容穿插一些禮儀文化,《公主日記》講述的就是一個自由散漫,無拘無束的高中生米婭轉變成一個優(yōu)雅高貴的公主的故事,該片的重點就是米婭的蛻變,所以影片中對于王室的禮儀有大量介紹。好的電影就會讓人對這些生活習俗和風俗禮儀印象深刻甚至是逐漸推崇,看過《勇敢的心》得人就很難忘卻那代表蘇格蘭風俗的音樂風笛bagpipe和呢絨格子裙的魅力。
其次是英文電影對于歷史文化的傳播。文化在歷史實踐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可以說歷史孕育了文化,文化也反哺歷史,歷史中包含大量的文化信息。許多英文電影以歷史事件為創(chuàng)作基礎,通過重現(xiàn)歷史,講述歷史事件來指導未來,傳播文化。例如《阿甘正傳》通過小人物的視角對美國近三十年的歷史進行了概述,影片中可以看到黑人運動,越南戰(zhàn)爭,水門事件等等,這些歷史事件的穿插透視了美國政治和社會的發(fā)展歷史。榮獲七項奧斯卡獎的電影《與狼共舞》,講述了白人軍官鄧巴在南北戰(zhàn)爭結束后,自愿到西部鎮(zhèn)守邊疆,在那里和印第安蘇族人間的故事,一定程度上再現(xiàn)了美國的西進運動。西進運動是指美國東部人民向西部地區(qū)遷移和開發(fā)的群眾性運動,這次運動使大批的印第安人遭到屠殺,幸存活下來的則被趕到更偏僻的地方,歷史上印第安人被迫遷移的路稱為“血淚之路”。《與狼共舞》描述了西進運動,征服草原,驅趕印第安人的歷史事件,對于征服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白人至上的民族歧視進行了批判,深刻的反思了西進運動,電影成功的展現(xiàn)了歷史,民族,文化,生態(tài)等主題。英文電影在對歷史事件重述或再現(xiàn)時,使觀眾在以史為鑒的過程中了解到美國歷史文化。
然后是英文電影對于宗教文化的傳播。宗教作為神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一種客觀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也是一種悠遠持久的文化現(xiàn)象,宗教與文化互相滲透,互相影響。許多英文電影都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加布里埃爾·阿克塞爾導演的《芭貝特的盛宴》,這是一部宗教與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所謂盛宴重點并不是美食,而是比喻神明的恩典。電影以丹麥的一個村民都信仰路德教的小村莊為背景,主人公為了心中的信仰犧牲了愛情,將青春貢獻在教會里。電影宣傳了宗教中的善意和感恩的心,告訴人們無論何時都不能忘記對美好的渴望。改編自美國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的《紅字》,將主人公獲罪,受難,懺悔,救贖的過程通過影片的方式呈現(xiàn),而這也是基督教中教徒自我凈化的過程,影片的敘述模式完全借鑒《圣經》的敘述結構,電影讓人意識到宗教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所以說有些英文電影充分體現(xiàn)了歐美的宗教文化信仰,并對其進行廣泛宣傳。
最后是英文電影對價值觀的影響。價值觀作為文化的深層次內容,一個民族文化的精髓會在價值觀中有所體現(xiàn)。英美國家的額價值觀在英文電影中會體現(xiàn)出來,例如電影《廊橋遺夢》是一部倫理片,講述了家庭主婦弗朗西斯科與攝影師羅伯特·金凱的婚外戀故事,兩個人雖然充滿愛戀,但是因為家庭的牽絆還是選擇了分手,弗朗西斯科靠著對金凱的思念度過余生。影片對于人們的婚姻觀和中年的心理情感進行了探討,向人們傳達了英美國家中年人的倫理價值觀,向處于困惑迷茫中的人們發(fā)出了呼喚,對現(xiàn)代西方人的家庭觀念,責任意識,倫理觀念等價值觀重新思考。2006年美國上映的《穿普拉達的女王》是一部以時尚為故事內容的商業(yè)片,講述初出茅廬的女孩安迪應聘總編助理的工作,從被懷疑輕視到憑借聰明才識獲得認可最后卻毅然放棄的故事。影片中每個人的身上都深深體現(xiàn)著當代英美的價值觀,并貫穿在整個故事情節(jié)中,電影在真實向觀眾展示美國社會現(xiàn)象的同時,將個人主義,實利主義,成敗觀念等一系列美國主流文化價值觀傳播給每一位觀眾。
電影作為文化的載體,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英文電影具有豐富多樣的內容,可以比較全面,客觀的再現(xiàn)英美的歷史事件,全面的介紹英美的生活習俗,風俗禮儀,宗教文化等。電影將文化變得更加具體,更加生動,讓觀眾更容易接受英文電影折射出的英美文化。
【參考文獻】
[1] 馬井欣. 淺析英文原版電影的文化透視作用[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0(21):211-212.
[2] 黃 ?越. 英文原版電影對英美文化習得的影響[J].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 2013(8):119-121.
[3] 胡 ?婷. 淺析英文電影與英美文化的學習[J]. 中國科技博覽, 2009(26):237.
【作者簡介】
賴守忠(1971—),男,湖北廣水人,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美國浪漫主義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