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
摘要:美術教學是以美育為基礎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高中美術教學在學校教育中,尤其在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就高中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做出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美術 課堂教學 審美能力
新課程改革對高中美術教學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美術教學不能再像以往那樣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而是要結合美術鑒賞教學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筆者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做出了研究,并根據(jù)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營造和諧的審美教學環(huán)境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積極地引導,促進課堂互動的實現(xiàn),為學生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通過鑒賞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首先,教師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是營造寬松教學環(huán)境的前提和基礎。新課程改革倡導新型的師生觀,教師不只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更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與學生多進行交流,贏得學生的信任,并且以個人魅力打動學生。作為美術教師,除了扎實的專業(yè)知識,還要對美術作品有一定的鑒賞能力,這樣才能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
其次,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互動交流的平臺。美術課堂不應該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要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這樣課堂氛圍才能活躍起來。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為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作為作品交流的平臺。很多學生內(nèi)心有很多想法,只是沒有表達的機會。在這個時間內(nèi),教師走下講臺,和學生一起交流、學生可以互相推薦自己喜歡的美術作品,可以向全體學生介紹美術作品,說出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作品交流可以定期舉行,也可以根據(jù)情況臨時舉行。形式也不必過于拘泥,可以全體學生一起,也可學生自由組合,以若干小組的形式舉行。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表達,并且可以做出指導。這樣互動的平臺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可以避免學生當眾發(fā)言的緊張感。
高中生思維活躍,一個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師生之間進行交流,帶領學生認識美、理解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豐富審美教學方式
在以往的高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對美術課程不感興趣,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著直接的關系。以往的高中美術教學,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式落后,沒有新穎的教學形式,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對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進行豐富。
首先,要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以培養(yǎng)和提高,教師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審美知識,這是學生進行作品鑒賞的前提。如果學生對一些基本的審美知識不了解,面對作品,就很難從鑒賞的角度發(fā)言。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審美知識,并不是把美術鑒賞課上成深奧的專業(yè)課,這樣學生也不容易產(chǎn)生興趣。這就對教師有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有充分的知識儲備,并且能夠將教材內(nèi)容進行整合,融會貫通,深入淺出,把一些專業(yè)知識以一種簡潔的形式呈現(xiàn),讓學生容易學習和接受。
其次,教師要用各種手段豐富教學形式。例如在引導學生進行作品欣賞時,教師可以把音樂和美術結合起來,為學生放一首風格相關的音樂,讓學生靜靜感悟。例如,在欣賞《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幅作品時,教師可以把達·芬奇的故事引入到課堂上來,這樣就會使一堂美術鑒賞課充滿人文精神,學生對此感興趣,從中的收獲也會更多。
三、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其審美能力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參與課堂,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這一點,在鑒賞過程中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審美方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每次的作品鑒賞中,教師不要單純教授給學生理論知識和方法,而是要結合作品,根據(jù)作品特征,進行具體而又形象的講解。這樣才能讓學生對這一類的作品形成自己的認識,掌握一定的鑒賞方法。此外,要注意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鑒賞交流,在交流中取長補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另外,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要讓學生多接觸優(yōu)秀的作品。教師要注意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在興趣的激勵下進行作品的欣賞。同時,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差異性。面對同樣的作品,學生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教師要重視學生對作品的個性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參考文獻:
[1]羅姍姍.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美術教育研究,2013,(16).
[2]李本貴.高中美術鑒賞教育審美價值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