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穎欣
這個作品其實就是表達內心的一種感受,大自然留給我深刻而又遙遠的印象,我想在作品中捕捉并傳達大自然的生息、輪回、瞬間、永恒之美。讓寧靜的墨與明凈的水在柔軟的生宣紙上碰撞、行走,不同質感的色彩帶著不同溫度的情感,疊加、交織。將從自然中獲得的靈感,融匯回憶與想象,在畫面上營造一個心靈的棲息地。山、水、樹、石、云……通過心靈之眼所看到的,皆是詩意與生機。圖畫即本心,山水即宇宙。姚鳴京老師特別鼓勵學生去研究,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所以在他的鼓勵之下,我就開始瞎折騰,寫生、創(chuàng)作、嘗試不同的材料。創(chuàng)作中需要調動你所有的儲備,無論是寫生,還是看畫冊。我經??慈毡纠L畫,然后把選取的那些東西加工到符合自己的要求,創(chuàng)作的過程就是我享受的過程。我還很喜歡明末清初畫家梅清,他的畫特別空靈,荒山,一片山兩棵樹。我論文寫的就是他,分析了梅卿山水畫中的物象形態(tài)與空間構成。
‘像在很深很靜有微風的夜里,做了斷斷續(xù)續(xù)的夢,夢見樹林的夢囈,夢見山空明如水,水里散落微塵如星,我感到淡淡的哀愁與淡淡歡喜,比物哀更多一些對天地的愛。萬籟俱寂,但聞風眠,感覺天地都在跟自己一起做夢。這是一位觀者留給我的觀后感,也許剛好描述出了我創(chuàng)作時的狀態(tài)——把自己投到畫里面,與萬物相融。
我對國畫有一種很特殊的感情,小時候就喜歡,自然地對材料有一種選擇性,比如說把油畫棒、彩鉛和毛筆放在我面前,我就自然地喜歡去抓毛筆。墨的顏色,毛筆沾上水,紙會涸開,我特別喜歡這種感覺。我還非常喜歡古代所有的那些傳統(tǒng)文化,包括明清的藝術、敦煌壁畫、造像等等。
我感覺四年本科時間有點少,如果再多一點時間給我打基礎的話會更好,我覺得打基礎不嫌時間久。我理解的基礎有三個標準,一是腦子,二是眼睛,三是手。腦子,就是有正確的認識。眼睛,就是眼光,知道什么是好的,而且不局限。手,就是一些技法層面的東西。這三者之間互相促進,是一個綜合的素養(yǎng),基本功是綜合素養(yǎng),而不是僅僅手頭功夫。美院在這方面的教學挺好的,并且我覺得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