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存峰
[摘 要]蘇教版的《夾竹桃》一文出自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之手。該文的教學應該著重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洞察作者為什么會愛上夾竹桃,作者又是怎樣將這種喜愛之情表達出來的。在教學時,要關注文章的首尾,讓學生在聯(lián)系中感知作者的情感;要直接切入,讓學生在感悟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要前后貫通,讓學生在辨析中體悟情感。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深度體悟 思考辨析 教學難點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34-058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的《夾竹桃》一文出自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之手。該文的教學應該著重引領學生深入文本,洞察作者為什么會愛上夾竹桃,作者又是怎樣將這種喜愛之情表達出來的。為了突破這一難點,筆者緊緊抓住文本情感展開教學,促進學生對文本的體悟。
一、關注首尾,在聯(lián)系中奠定情感
作者對夾竹桃真摯的情感并沒有絲毫的遮掩,在課文的開頭與結尾都直接點明:“但對我來說,它卻是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的花。”“這樣的韌性,又能這樣引起我許多的幻想,我愛上了夾竹桃?!苯虒W中,筆者先緊扣作者直抒胸臆的這兩句話,引導學生緊扣“最值得留戀”“最值得回憶”“愛上”等語言,感受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接著,再引領學生深入思考:夾竹桃既然不算名貴,又沒有什么靚麗的外表,作者為什么會對這樣一種花情有獨鐘呢?最后,引領學生緊扣語句中的“韌性”與“幻想”,讓學生從感性的層面感知作者之所以喜歡夾竹桃的原因。
只有把握作者基本的情感趨向,才能為深入文本、深刻體悟作者內在情韻奠定基礎。
二、直接切入,在感悟中體會情感
(一)感悟事物獨特的“韌性”
夾竹桃的“韌性”是吸引作者的根本原因,更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平臺所在。因此,對其韌性的體悟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學中,筆者引領學生聚焦第四自然段,思考:夾竹桃的韌性是怎樣的?作者運用了哪些核心詞語來展現(xiàn)這種韌性?在學生深入文本、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筆者引領學生緊扣“一朵花敗了……有長出一嘟嚕”一句感知夾竹桃生命力之旺盛;緊扣“在和煦的春風里……無日不迎風吐艷”一句感受夾竹桃始終如一,縱情綻放,豐富了“韌性”的內涵;緊扣“從春天一直到秋天……無不奉陪”一句感受夾竹桃花期之長。這樣,使學生深刻感受到夾竹桃的韌性。
如此教學,引領學生根據(jù)文本的表達順序,對體現(xiàn)夾竹桃品質的核心語言進行深入感知;同時,感悟作者表達的順序和層次,使學生的學習言意兼得。
(二)感受作者別樣的“幻想”
對夾竹桃的幻想,不僅是作者喜愛夾竹桃的印證,更是凸顯作者創(chuàng)作意趣的生發(fā)點。因此,在教學中,筆者先引領學生結合語句進行思考:月光下的夾竹桃是怎樣的?夾竹桃引起了作者怎樣的幻想呢?學生緊扣課文中的語句,感受月光下夾竹桃的動人豐姿,感受其獨特之美。隨后,筆者引領學生對作者幻想的語句進行提煉與歸類,將作者幻想分為“地圖”“荇藻”“墨竹”等三個畫面,使他們在讀中有明晰畫面感,形成圖文相印證的格局。最后,筆者引領學生拓展遷移,想象如果是自己還會形成怎樣的幻想,并仿照課文中的語句練習說話。
每一個生命個體面對相同的場景,都會有著與他人完全不同的認知個性。感受作者幻想之后的表達過程,是促進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提高的過程。這一環(huán)節(jié)落實了學生的語用實踐運用,契合學生內在的認知需求,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與思考,鍛煉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前后貫通,在辨析中體悟情感
高年級教材選擇的文本蘊藏著豐富的藝術元素,值得教師在教學中引領學生深入地探究與思考?!秺A竹桃》一文對夾竹桃進行了正面、側面的對比描寫,凸顯了夾竹桃的韌性。文章除了深入描寫夾竹桃的特點之外,還穿插描寫院子里的其他的花。作者的目的是利用這些花的特點來映襯夾竹桃生命力的旺盛。教學時,需要學生領悟作者創(chuàng)作的基本意圖,促進他們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因此,在教學這一部分時,筆者引領學生深入思考:課文還描寫了哪些花?作者喜歡這些花嗎?課文的題目是“夾竹桃”,為什么還要花費筆墨來寫這些與夾竹桃毫不相干的內容呢?學生在閱讀、辨析、評議的過程中,感受到夾竹桃精神的可貴,更感受到作者蘊藏其間的藝術魅力。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從純粹理性的視角來引領學生感受對比的策略,而是引領學生從“作者喜歡這些花嗎”這一情感視角進行探尋,與理性感知形成統(tǒng)一認知,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文本不是無情物。情感不僅是作者表達文本的中心,更是引領學生進行深入體悟的基礎。教學中,只有抓住情感的源頭,讓學生深入文本,才能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