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思婷
【摘要】本文總結(jié)了在生物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的三種策略:讓學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科學故事,主動參與課堂;學會傾聽,讓學生“說出”坐標曲線圖;倡導學生辯論式地交流探究實驗的結(jié)論。
【關鍵詞】生物教學 ?培養(yǎng) ?表達能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課題“‘能力導向的生物課堂有效教學的探索與研究”(項目號KCBI02015001)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182-01
在生物學教學實踐過程中,表達和交流作為科學探究的最后一步,是學生對探究結(jié)果的展示過程,也是整個科學探究教學中教師容易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如何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是每一位生物學教師關心和思考的問題。本文結(jié)合教學體會,談談在生物學教學中使用的三種有效教學策略。
1.讓學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科學故事,主動參與課堂
表達的前提是參與。高中生物學中展示了大量的生命科學史的內(nèi)容。課堂教學中,如果采用講授式教學法,會使科學史內(nèi)容變得枯燥無味,很容易使學生游離于課堂。相反,若教師能對科學史內(nèi)容進行巧妙地設計,讓學生以“小品”的形式展現(xiàn)科學故事,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從而促使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的發(fā)生過程,體會生命科學研究的思維與方法,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案例1 ?在“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一節(jié)中,教材的資料分析“關于酶本質(zhì)的探索”可以采取學生表演小品的形式。首先,教師安排角色,課前先請七位同學扮演旁白、巴斯德、李比希、畢希納、薩姆納、切赫、奧特曼,閱讀資料分析,精心準備小品的對話內(nèi)容。其次,學生表演小品,七位同學用語言、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等充分表演小品,展示從19世紀到20世紀人們對酶本質(zhì)的探索過程。最后,教師及時點評:旁白同學以時間為線索串起整個小品,幾位“科學家”用語氣詞表達了自己強烈的情感,并且清楚地闡述觀點,從而使同學們體會科學發(fā)現(xiàn)的一般特點。
2.學會傾聽,讓學生“說出”坐標曲線圖
如果說,參與式教學是給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那么,教師的傾聽是激發(fā)學生表達的欲望。坐標曲線題考查了學生對曲線與文字,文字與曲線的相互轉(zhuǎn)化等方面的綜合能力。無論怎樣的坐標曲線題,都需要學生讀懂圖,先把圖轉(zhuǎn)化為文字,與之相關的問題才能解決。如何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呢?教學實踐表明,讓學生“說出”坐標曲線圖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式。
案例2 ?(2015·河北五個一名校聯(lián)盟)用35S和32P標記的噬菌體分別侵染細菌,經(jīng)短時間保溫后,用攪拌機攪拌,然后離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檢測上清液中35S和32P的放射性以及被侵染細菌的存活率,得到如圖所示的實驗結(jié)果。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圖1
A.①攪拌的目的是將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
B.②攪拌時間小于1分鐘時,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
C.③在實驗過程中細菌沒有裂解,沒有子代噬菌體釋放出來
D.④若被侵染細菌的存活率下降,細胞外35S放射性會增高
教師布置任務:安排學生表述圖1的橫縱坐標,解釋圖中三條曲線的走勢,解決題中的設問。學生說題:(1)讀完題干,并分析該題中坐標圖可知,橫坐標為“攪拌時間(0-6分鐘)”,而縱坐標為“被侵染細菌存活率的百分比,細胞外35S和32P的放射性的百分比”。(2)三條曲線的走勢分析:在攪拌的6分鐘中,被侵染細菌的存活率一直為100%,表明被侵染細菌全部存活,沒有子代噬菌體釋放出來;在0-2分鐘內(nèi),通過攪拌使噬菌體的蛋白質(zhì)外殼與細菌分離,細胞外35S的放射性的百分比升高;整個過程中,由于沒有子代噬菌體釋放出來,所以細胞外32P的放射性一直較低,基本不變。(3)聯(lián)設問:①噬菌體侵染細菌時,蛋白質(zhì)外殼吸附在細菌外面,通過攪拌使蛋白質(zhì)外殼與細菌、沒侵染成功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②攪拌時間小于1分鐘時,噬菌體的蛋白質(zhì)外殼與細菌不能很好地分離,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③由圖可知,實驗過程中被侵染細菌全部存活,沒有子代噬菌體釋放出來;④如果被侵染細菌的存活率下降,細胞外32P放射性會增高。分析題目中各選項,此題答案是D。
整個說題過程,教師更多地扮演傾聽者的角色,把師生對話的主體交給學生。學生通過說題,鍛煉了曲線轉(zhuǎn)化為文字的能力。除此之外,也掌握了解決坐標曲線題的方法。
3.倡導學生辯論式地交流探究實驗的結(jié)論
辯論是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表達能力的最佳的方式。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探究實驗,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和辯論。認識在討論中提高,表達能力自然隨之提高。
案例3 ?在“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實驗一節(jié)的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會引導學生得出實驗結(jié)論:①植物細胞原生質(zhì)層是一層半透膜;②水分跨成熟植物細胞的運輸是通過滲透作用實現(xiàn)的;③水分跨成熟植物細胞運輸?shù)脑硎牵寒斖饨缛芤簼舛却笥诩毎簼舛葧r,植物細胞失水;當外界溶液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時,植物細胞吸水。但最后的表達和交流環(huán)節(jié),教師往往會忽視。
筆者認為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如下問題:①預期在實驗結(jié)果中出現(xiàn),則假說成立;②預期沒有在實驗結(jié)果中出現(xiàn),則假說被否定,或可能是實驗設計中或操作過程中的一些失誤導致,這就需要尋找原因,修改設計方案,或重新進行實驗操作;③如果細胞壁也是一層半透膜,則不會出現(xiàn)質(zhì)壁分離現(xiàn)象;④如果沒有細胞壁,實驗的現(xiàn)象與動物細胞的實驗結(jié)果相似;⑤植物細胞由于有細胞壁的保護作用,不會由于過多吸水而漲破。通過討論,各種各樣的意見、想法相互碰撞激蕩,回想共鳴,使學生加深對水分跨植物細胞膜運輸原理的理解,并鍛煉交流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