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瑩鈺
摘要:本文從京劇的武戲為出發(fā)點,結(jié)合當前現(xiàn)狀探討了京劇行藝術當中武戲的魅力分析。
關鍵詞:京?。晃鋺?/p>
戲曲表演是高度綜合的舞臺藝術,一般說來,唱做念打四功中.唱居首位,是揭示劇中人物內(nèi)心感情,創(chuàng)造舞臺形象的主要藝術手段。但是,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為滿足觀眾多方面的欣賞要求,經(jīng)無數(shù)藝人的辛勤創(chuàng)造,戲曲劇目里,特別是一些大的劇種中,也積累了數(shù)量可觀的以做工、念白或武打為主的戲.其中京劇的武戲派源遠流長,獨樹一幟,更是巍然矗立,蜚聲中外,擁有眾多的觀眾,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武戲。
京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京劇的振興要從娃娃抓起。學習京劇也許一、二年才能入門三、四年才能學到皮毛所以沒有長期而艱苦的學習和訓練是不可能成為一名好演員,而作為京劇演員的基本功訓練最好從六到十二歲開始,在這個年齡段孩子身體的柔韌性好接受能力強是學戲的最佳年齡,現(xiàn)在湖南省藝術職業(yè)學院有花鼓戲、湘劇、歌舞等科目卻沒有京劇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現(xiàn)在在校學生的教科書都加入了京劇的內(nèi)容,為的就是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對京劇的了解和喜愛,只有對京劇有所了解才能知道他的魅力所在,但愿這朵美麗的藝術奇葩帶給人們無盡享受,讓這朵美麗的藝術奇葩開得更加絢麗奪目。
京劇的武戲基本是承傳于昆劇,演唱保留唱昆腔曲牌,所以武生當往往是京昆不分家的。京劇的武戲基本是承傳于昆劇,演唱保留唱昆腔曲牌,所以武生當往往是京昆不分家的。京劇的武戲(武生、武丑、武旦、刀馬旦)用昆腔,由于京劇的皮黃音樂屬于板腔體,有過門、間奏,不方便持續(xù)不斷的表演,因此不能勝任載歌載舞。昆劇重視文戲,武戲受此影響必然趨于舞蹈化、精美化。京劇的武戲用昆腔,武戲里加入許多舞蹈動作,這兩種技都要求連貫、優(yōu)美,可視性強。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是流行于全國的重要劇種之一。迄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京劇武戲源遠流長,它的遠祖可追溯到“角抵戲”,后在宋、元雜劇和明、清傳奇源流的基礎上,吸收了徽劇、昆曲等劇種的武戲的表演、傳統(tǒng)和民間武術方才形成。
京劇的武戲基本是承傳于昆劇,演唱保留唱昆腔曲牌,所以武生當往往是京昆不分家的。京劇的武戲(武生、武丑、武旦、刀馬旦)用昆腔,由于京劇的皮黃音樂屬于板腔體,有過門、間奏,不方便持續(xù)不斷的表演,因此不能勝任載歌載舞。武打或武戲的表演既 模仿武術,又加入了許多的舞蹈動作,這兩種技藝都要求連 貫、優(yōu)美,可視性強,因此必須采用沒有過門和間奏的曲牌體,如果不是這樣,京劇藝人早就將它們改用皮黃演唱了。梅蘭芳為何鐘情昆曲,原因之上就是他看中了昆劇的載歌載舞,他何嘗不想在皮黃戲中應用優(yōu)美表演?如《霸王別姬》中唱[南梆子]因過門太多而無法起舞,劍舞只能選用過門極少的[二六板],但真正完全得心應手地舞蹈還是干脆閉口不唱,供助[夜深沉]曲牌伴奏。類似情況再如《天女散花》,天女上場后的[慢板]是不方便舞的,只能偶爾甩甩袖子;開始起舞也是用的[二六],按梅先生演出的路子,之路又唱了兩支昆曲曲牌帶[尾聲],才真正滿足載歌載舞的愿望。
京劇中武戲之所以自立門戶,與做功戲、唱功戲等文戲平分秋色,在于它塑造人物除了唱念做,還要靠自己獨特的藝術手段——武功技藝,而且,大部分戲中,主要是靠武功,唱念退居次要位置。因此,有的武戲演員唱念雖不出色。卻能依賴卓越的武功創(chuàng)造出鮮明的人物形象.贏得巨大的聲譽。由于表現(xiàn)手段的特點。武戲的情節(jié)比較單純,角色的心理也不那么細膩委婉,更難以體現(xiàn)令人反復回味、深入思考的思想內(nèi)容。觀眾理解并認可這種局限,甚至出于偏愛,需要和欣賞這種局限。武戲和文戲或文武兼?zhèn)涞拇髴蛞蟛灰粯?,武戲固然也要給人以愛國主義高尚品德和歷史知識的教益,但它的價值在于直接的審美作用,是給觀眾以它特有的健康的美感享受和美的陶冶,豐富、提高觀眾的欣賞趣味。
武戲的形式美有三個特征。一是演員個人的嫻熟精湛的翻騰技巧和把子功夫,二是他們富于塑形美的身段工架,再就是集體配合在舞臺上形成的構圖美。圍繞著表現(xiàn)、塑造人物,演員們將這三者集于一身。結(jié)合得天衣無縫。渾然一體,裝飾意味極濃。展現(xiàn)出令人昂揚蹈厲、目不暇接的武戲特有的絢爛畫卷,在有限的舞臺空間內(nèi).有聲有色地表現(xiàn)宏偉的古戰(zhàn)爭場面或一場特定情境下進行的猛烈格斗,反映了中國人民高度的藝術智慧。京劇的武戲.對生活高度地概括、提煉、夸張和美化。不僅角色的行動完全舞蹈化了。情感也轉(zhuǎn)化為武功技藝的形式而存在。一切都在注重人物內(nèi)心刻畫和思想感情真實的前提下。統(tǒng)一到了服從形式美的總體要求上。
推陳出新要根據(jù)今天觀眾的審美觀念,堅持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表現(xiàn)的統(tǒng)一。藝術欣賞有它的繼承性,傳統(tǒng)武戲體現(xiàn)的那種昂揚的精神風貌和獨具特色的形式美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它是永存的,是建設新世紀新戲曲的基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舞臺上演出數(shù)量較多的仍是傳統(tǒng)戲,但是傳統(tǒng)戲畢竟形成于舊時代。一些劇目的思想內(nèi)容和表演處理勢必與今天的觀眾有格格不入的地方。即使是比較優(yōu)秀的劇目,如果不進行加工整理,永遠是那個樣子,也不可能與今天發(fā)展著的審美相結(jié)合,難免要被淘汰。因此,武戲的革新與發(fā)展,其成就首先應該表現(xiàn)在數(shù)量浩繁,與觀眾接觸最多的傳統(tǒng)劇目中。
武戲的形式美是典型的陽剛美,一般情況下。它所反映的不是金戈鐵馬、波瀾壯闊的宏偉戰(zhàn)斗場面,就是激烈快速、短兵相接的白刃戰(zhàn)?;蛘呤歉文懻杖说木G林好漢、見義勇為的志士仁人。這些人物武藝超群,氣概不凡,在緊鑼密鼓的烘托下,威猛、潑辣、剽悍、灑脫、勇敢頑強、一往無前,自有一番奪人聲勢。這是一種雄壯的美。絕無頹廢消沉的情調(diào),看了振奮人心、鼓舞士氣、增添豪情,是中國人民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和審美要求在戲曲藝術中的一種反映。古今一理,中外相通,它具有跨越時間、空間的魅力。武戲在群眾中產(chǎn)生、發(fā)展、壯大,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是理所當然的。
京劇的起源出自于古老的東方國度。這就是中國。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種藝術文化,現(xiàn)如今已被全世界人民所喜愛,作為炎黃子孫,我們肩負著把這門藝術發(fā)揚光大的重擔,祖國的京劇藝術猶如燦爛寶石,閃耀著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程硯秋.程硯秋戲劇文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