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西西《解體》中的隱喻

2017-01-13 08:21:50
關(guān)鍵詞:解體西西軀體

徐 天 秀

(香港浸會大學(xué) 中文系,香港 999077)

論西西《解體》中的隱喻

徐 天 秀

(香港浸會大學(xué) 中文系,香港 999077)

作為一篇后現(xiàn)代主義敘事風(fēng)格明顯的小說,《解體》以“能體”的口吻,展現(xiàn)了一個因為社會轉(zhuǎn)型而失業(yè)的畫家從身體死亡到意識解體的經(jīng)歷。除在個體與社會層面破除“癌癥”的疾病隱喻外,這篇小說也表現(xiàn)出西西的本土意識和文化觀照。延續(xù)著西西小說中一貫的本土論述的線索,《解體》以身體場域影射香港社會,以“身體=空間地理上的香港”“能體=意識形態(tài)上的香港”的隱喻建構(gòu),表達出對香港文化身份確立的當下和走向的設(shè)想。

西西;疾病隱喻;本土意識;身份隱喻

西西的《解體》原刊于《素葉文學(xué)》2000年“悼念蔡浩泉專號”上,后和1980年至今的其他作品一起收入2005年出版的小說集《白發(fā)阿娥及其他》中。[1]畫家蔡浩泉在2000年9月因癌癥去世,生前曾長期為西西等創(chuàng)辦的《素葉文學(xué)》配圖,“素葉”的標志亦出自他手。[2]217《解體》正是以蔡浩泉為原型的一篇充滿語言實驗風(fēng)格、充滿隱喻與象征的小說,以附著在肉體的精神意念集合體“能體”的視角,敘述了從昏迷、病亡到軀體的防腐處理、火化的死亡經(jīng)驗。語言對精神狀態(tài)的模擬,修辭和身體狀態(tài)的混同都有后現(xiàn)代主義的敘事風(fēng)格。

小說開頭便是大段打破規(guī)范語法的長句:

“并沒有非常特別的感覺因為那不是感覺而是感應(yīng)我竟突然顯得很充實很豐盈。事實上早在六、七十個小時之前我已經(jīng)陷入昏迷狀態(tài)而昏迷了的生物不再有任何感覺包括最難忍受的痛楚?!盵3]4

不假停頓的句子破壞了正常的閱讀節(jié)奏,成功模擬了病者半昏迷、思緒混亂的狀態(tài)。亦不乏對敘述聲音的質(zhì)疑;

“如果你是聽眾,我是敘述者……你所了解的敘述者可是一位患上癌癥最終死亡的病者?是的,敘述者的確是他,可是,并不完全是他,因為他在一開始就斷了氣,敘述的‘我’,是與他共生的‘物體’?!盵3]6

除了語言特征以外,所講述的從肉身死亡到精神解體的過程甚至篇名“解體”本身,都是對后現(xiàn)代主義“本質(zhì)被瓦解、中心被消解、主體被取消”[4]292特征的直接回應(yīng)。后現(xiàn)代主義的敘事風(fēng)格正為小說中的隱喻提供了多種解釋的可能和闡釋的空間。一方面,《解體》是一次解除癌癥被賦予的道德意義和價值評判的書寫,另一方面,在《解體》之中也暗含著本土意識的隱喻。

在力圖通過書寫破除疾病隱喻方面,《解體》和《哀悼乳房》[5]是類似的?!栋У咳榉俊肥?989到1992年間,西西根據(jù)自己患乳腺癌接受治療的過程和經(jīng)驗,陸續(xù)寫成的長篇小說,陳麗安指出《哀悼乳房》可以作為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疾病的隱喻》一書的回響,[6]130-147英培安也將兩書中的故事、人物乃至作者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對讀。[7]6-14蘇珊·桑塔格在書中分析了結(jié)核病、癌癥等病癥被賦予的在社會的、文化的乃至道德、政治和美學(xué)上的隱喻,而她所作的就是破除這些意涵和道德判斷,還原疾病本身。蘇珊·桑塔格指出,癌癥被認為是源自情感壓抑的疾病,“失意”的后果,患者本人也往往被認定成對自己患上疾病負有責(zé)任,在道德上蒙羞;死于癌癥,會被歸入失敗者的行列。[8]《解體》中的敘述者講述的,正是一個失意畫家死于癌癥的經(jīng)歷:“我想,我的工作,已遭淘汰,電腦握殺了,我謀生的飯碗。整整半年,我是,失業(yè)的。這就是被逼退休了?!盵3]10而文本敘述所作的,也正是一次與《哀悼乳房》非常相似的,通過書寫疾病,解除喻意的嘗試:把“可怕的”癌癥變成“可接受”的經(jīng)驗。[9]105

但與《哀悼乳房》所關(guān)心的解除疾病隱喻、特別是對“個人”所造成的困擾相比,破除癌癥在社會建構(gòu)中的隱喻并非《解體》所關(guān)注的全部。同處香港,身為香港作家的陳智德,在《解體我城:香港文學(xué)1950-2000》中指出,《解體》一文中的“解體”指涉的,其實是社會實利化轉(zhuǎn)型中無所寄托、走向解體的個體藝術(shù)生命與一代人的創(chuàng)造和信仰。[10]164西西同時將這一“文化信念的解體”以身體隱喻的方式演繹推展而開,通篇建構(gòu)在“身體——香港”的隱喻之上。

一、身體隱喻的建構(gòu)

香港本土的隱喻或者象征,在西西的小說中久已有之。從《我城》到《飛氈》開始,西西作品中存在著一條一以貫之的本土隱喻論述的線索:《我城》(1975)中對于異度空間“城籍”的建構(gòu)。[11]《肥土鎮(zhèn)的故事》(1982)給香港附會一個神話意味的緣起,《浮城志異》(1986)借馬格利特的超現(xiàn)實畫作起興,以懸浮在半空中的城市象征血統(tǒng)和主權(quán)分屬中英的香港,《肥土鎮(zhèn)灰闌記》(1986)借五歲壽郎的口,講出在回歸過程中香港所處的位置。[12]再到《飛氈》(1996)延續(xù)肥土鎮(zhèn)的敘事,另起時空零度的源頭的宣言。[13]而細味作品中的家國情感、本土意識和西西的書寫態(tài)度,從《我城》到《浮城志異》再到“肥土鎮(zhèn)系列”,西西的香港寓言一直關(guān)注著香港在外部世界里的處境。到《解體》之中,“香港本土”的文學(xué)轉(zhuǎn)化已不再是一個地理空間的實體,而是表現(xiàn)在身體層面,如《飛氈》中的“肥土鎮(zhèn)”,如表1所示:

表1 《解體》中的敘述和隱喻

《解體》有軀體/肉身死亡和意識消散的形神俱散的過程,存在兩個敘述的“我”:作為具身的“我”是社會轉(zhuǎn)型而失業(yè)的畫家,死亡后由肉體/機體還原為物質(zhì);而作為意識的“我”,像鐵屑吸附大腦存在的“能體”,則失去附著消散。這個過程中對具身的“我”(肉體)的感知和描述幾乎是與作為空間地理存在的香港相當?shù)?

我們是與地球開天辟地以來眾多微生物共生的一座巴洛克式大廈。在我們的體內(nèi) ,一如牛羊與瘤胃,豌豆與根瘤菌,住滿了各式各樣多姿多彩神奇古怪聰明能干的微生物 , 我們的軀體是它們的殖民地?!乙呀?jīng)說過了,一個人有如一艘挪亞方舟,軀體內(nèi)寄寓了千千萬萬的微生物 , 彼此互惠共生。[3]5

眾多微生物細胞共生繁衍在軀體之上構(gòu)成肉體,而不同膚色身份背景意識形態(tài)的人共同生活在的香港本土之上,肉體的構(gòu)成多姿多彩互惠共生,隱喻了香港社會組成華洋雜處、中西交匯的現(xiàn)實。正如李歐梵以“雜種(Hybridity)”所描繪的,香港文化的特色就在于它的“雜性”,在各種形式的拼湊中創(chuàng)出異彩。[14]161

而和肉體共生的“能體”,西西對它的描述是:“和我的軀體是共生的,就像我體內(nèi)的細胞和細菌互惠共生?!盵3]5“我和他并不完全相等,他是我的宿主,我是寄居者。但我不是細菌,不是微生物,不是生物意義上的物質(zhì)?!盵3]6特點上,不可見、不可感、和軀體(頭顱)共生,和軀體關(guān)系上,根植于本土,又似乎不固著于本土,正是可以精神、意念概括的,“本土”的觀念、文化身份或者精神品質(zhì)。這正延續(xù)了西西本土論述中對概念上“城”的追認。這一點在寫到軀體和“能體”關(guān)系之時,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

我說過了,我(肉體)只是蛋白質(zhì)和核酸,但我相信,除了蛋白質(zhì)和核酸外,必定還有其他屬于人的本質(zhì)的東西,而人的軀體才僅僅只是蛋白質(zhì)和核酸……我仍環(huán)繞在大腦的外壁……大腦是磁石,我是鐵屑。如今卻給焚化了……我的軀體頓時消失了,我也頓時缺喪了依附的頭顱 ……如果教堂傾塌了,天使將無處安息。我也是這樣,沒有了宿主的頭顱,我也沒有了歸屬。[3]10

類比“能體”對肉體的依存關(guān)系,一座地理的城發(fā)生劇變,或者只是改觀,觀念的“城”勢必隨之動蕩乃至失去歸屬。在這個依存的機制上,“解體”當中的身體論述和梅洛-龐蒂知覺現(xiàn)象學(xué)中的身體觀是一致的。梅洛-龐蒂認為所有的意識都是存在中的知覺意識,只能從“身體”感知的角度出發(fā),即精神是在“心理——生理”統(tǒng)一的結(jié)構(gòu)中形成的[15]15。梅洛-龐蒂所強調(diào)的精神的“依附性”和“曖昧性”[16]36,正表現(xiàn)為“能體”對軀體的依存和依附:“他是我的宿主,我是寄居者……(我)不是生物意義上的物質(zhì)”。[3]6梅洛-龐蒂對精神與身體的論述中所指出的,人體大腦是精神的物質(zhì)載體,乃至身體或生命才是精神的依托;而精神原本是天生沒有自己的能量的,只能依托生命由生命本能賦予其力量,[16]36也原本地反映在“能體”對自己的描述之中“我是環(huán)繞在軀體四周特別是頭顱附近一層薄薄的物質(zhì)……我是一種微能量”“沒有了宿主的頭顱,我也沒有了歸屬”[3]7-10;精神和生命從屬的辯證法在“正常的人”之處,并不以肉體過程的形式展開,只是大腦損傷或機體解體的情況下,從屬的辯證法才會單獨顯現(xiàn),[16]35文中的主人公正是一個處于非正常、分裂狀態(tài)的敘述者:“……敘述者可是一位換上癌癥最終死亡的病者?是的,敘述者的確是他,可是,并不完全是他,因為他在一開始就斷了氣,敘述的‘我’是與他共生的‘物體’……”[3]6故而出現(xiàn)了這種身體整體性以“能體”(精神)和“能體”對身體感知(生命)形式的呈現(xiàn)。正是在這樣的身體觀內(nèi)在組成基礎(chǔ)上,西西架構(gòu)了一個香港的隱喻。

二、身體隱喻的表征

回歸文本的線索,在“身體——香港”的隱喻之下,再重新審視《解體》中肉體死亡和“能體”消散的過程,肉體的死亡正顯示了香港上世紀70年代起經(jīng)濟騰飛、社會生活劇烈變革造成市區(qū)景觀重構(gòu)、舊有的生活印記消失,隨之而來的生活經(jīng)驗延續(xù)危機:

奇怪,社會忽然轉(zhuǎn)了型,快得令我們這一輩,難以適應(yīng)。出版的書本,不需要插畫了。報紙也不需要,文章的版頭,報紙根本,不需要文章,都是圖片。圖片,圖片。拍電影也不需要畫布景。我想,我的工作,已遭淘汰,電腦握殺了,我謀生的飯碗。[3]10

文中的“我們”所指的60、70年代在香港本土落地生根、繁衍發(fā)展伴隨對身份意識不斷體認成長的一代香港人。不論生于香港還是外地,這一代香港人都成長于香港,與父母一代濃厚的“北望”情節(jié)和“過客”心態(tài)相反,他們以香港為家,為香港的繁榮而自豪;這個城市的發(fā)展凝聚了他們的青春體驗,故而他們對香港自覺地產(chǎn)生了認同感與歸屬感。[17]7而恰恰就在70年代香港經(jīng)濟騰飛開始的三十年,城市面貌發(fā)生了顯著的改變,舊區(qū)重建、城市發(fā)展,特色風(fēng)貌改換為“時代建筑”,造成了地理空間的記憶斷裂。到資本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的世紀末,代表香港本土意識覺醒的一代,卻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難以用過去建立的生活方式、文化意識繼續(xù)迎接新世紀的洗禮,于是開始不斷思考探索嘗試未來的走向是新生還是畏途。這些問題也是西西在《解體》之中思考,并給出假設(shè)的:

正確地說:我沒有動筆繪畫,是因為我一直在思考繪畫的問題。畫什么,如何畫的基本功夫,可以在美術(shù)系學(xué)得。也可自修,可是懂得了,畫畫的技巧,有什么用,畫什么,怎樣繼續(xù)下去才是問題 。我喜歡畫水墨,但中國水墨己經(jīng)無以為繼。我國的山水即使依舊,水墨畫已山窮水盡,彷佛生命已經(jīng)到了最后的驛站,除了變革,只有死亡。……回到鄉(xiāng)下,我也沒有把握定能畫出甚么來,重覆自己早已做過、實驗過的方向,不是我的理想。人的一生也只能做很少的事情。[3]11

“解體”的真正意義,不是目見的經(jīng)驗,而是信念的消失,舊區(qū)重建,本土難尋,曾經(jīng)建立的身份認同、曾經(jīng)想像的本土、無法匹配身處的現(xiàn)實。“我城”的變異,正是縮小版的個人藝術(shù)生命的“解體”,或者再構(gòu)嘗試的放棄,到那時,才如小說結(jié)尾所說,“那么,我就,完完,全全地,形、神、、俱、、、散、、、、了”[3]11。

三、解體之因與解體之后

在畫家死后,軀體火化之前,以“能體”的敘述聲音,感受到了微生物分解身體的過程,見證了自己的葬禮上親友的造訪,以及火化時生命的存有痕跡、軀體的消失。在“能體”的自我代言中,恰恰道出一些“解體”的誘因或者伏筆:

我沒有神經(jīng)細胞的樹突,更沒有一般細胞的細胞膜、細胞核……我又無顏色和明暗。這些我一點兒也不介意。最大的遺憾是我沒有基因,也即是沒有遺傳密碼。一個人從小受教育。讀了許多書。獲得大量知識,又能思維,一旦軀體死去,思維也同樣消滅了。如果有基因,就能遺傳給下一代,人類的智慧和本能還不知有多大的進展。[3]8

“沒有基因”“沒有遺傳密碼”暗示了香港缺少記錄、缺少繼承。香港歷史的敘述,無論是回歸的中國史,或者英國殖民地史,都少了香港人主動對地方史的追述的部分。對于香港本地的描述,是非香港人寫的歷史:

我的臉面,經(jīng)過一層儀式的化妝,涂抹了脂粉,即使我是美術(shù)工作者,最后的面譜,仍得由一個陌生的人替我執(zhí)筆。師范大學(xué)的藝術(shù)系沒有化妝這一科,藝術(shù)史家、畫評家也不屑為這種化妝寫評語。這些責(zé)任就交給人類學(xué)家去書寫了。[3]8

西西所言“交給人類學(xué)家去書寫”所指非虛,關(guān)于香港的文化身份認同,確實一直是香港社會和文化研究的一個核心。歷史的記憶和論述(即歷史的介入“the intervention of history”)主宰著現(xiàn)在的文化身份的形成,歷史的缺失或者改寫,則會令今日文化身份的確認失卻在地之重。

Stuart Hall在《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一文中,將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分為單向性和尋找共同性,以及異質(zhì)性和尋找變化轉(zhuǎn)移的;前一種依賴對共同社會的認同,基于“同一(oneness)”的原則,強調(diào)本質(zhì)(the essence)和相同歷史、文化背景的人組成團體文化內(nèi)容,屬于“本質(zhì)性的身份(essential identity)”,而第二類型的則基于“差異(differences)”,在身份建立的過程上尋求個體獨特性。[18]22-37《解體》中正大致敘述這兩個方向都難以形成確定的文化身份:“沒有基因”“重覆自己早已做過、實驗過的方向,不是我的理想”。英國殖民中斷了中國歷史在香港的敘述,而香港亦未在英國統(tǒng)治的過程中,建構(gòu)出對抗殖民霸權(quán)的文化身份。香港社會學(xué)家呂大樂曾說:“香港意識本身就是缺乏一個中心——它既不是反叛意識(例如反抗港英殖民地管制),也不是一套既有文化的延續(xù)”[19]31追溯解體原因的過程,恰恰就是指認香港意識、文化身份構(gòu)成本身的弊病。

像西西《我城》、“肥土鎮(zhèn)系列”、《美麗大廈》等作品中一貫的對“城”的建筑與暢想一樣,有著科幻小說色彩的《解體》同樣發(fā)揮了身體、時間和記憶“何去何從”的問題:

人的軀體是一個過渡的載體載著生命的遺傳密碼,載著像我這樣的能體,在歷史的長河中……目的地,交給新的載體繼續(xù)前航。……太陽將在四十五億萬年后爆亡,人類必需航向新的太陽系才能延續(xù)物種,目前的載體就必需蛻化更新。在未來的日子,我們不再擁有如今的軀體,軀體有何意義,該珍惜的是我們的思維。那時候,我們將有經(jīng)基因改造過的新載體、無軀體思維,航向宇宙的星河,我們的思維才是永生的。讓我們不要哀傷。[3]8

關(guān)于軀體是“載體”,能體是“意識”的論述進一步印證了全文以“軀體”象征香港社會,“能體”暗示文化身份的隱喻網(wǎng)絡(luò)。在《解體》之中,西西以人類未來的末世出路暗示一種香港未來社會“異托邦”式的假設(shè):“那時候,我們將有經(jīng)基因改造過的新載體、無軀體思維,航向宇宙的星河,我們的思維才是永生的。讓我們不要哀傷?!?/p>

這樣的假設(shè)正是建立在通篇對香港的反思和未來的隱憂之上。詹明信(又譯:詹姆遜)用“占異常獨特地位”形容后現(xiàn)代文化和晚期資本主義經(jīng)濟體系間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香港正處身這樣商品拜物的“晚期資本主義”的階段,主體被“去中心化”、零散化、解體。詹明信進一步形容這種狀態(tài)為“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20]431,時間碎裂為當下片段,能指所指的聯(lián)系斷裂,即時間、記憶、歷史的終端中斷,正是香港社會歷史,以及《解體》語言表述所模擬的特點。香港作家和學(xué)者也斯(梁秉鈞),在《都市文化·香港文學(xué)·文化評論》一文中也指出“香港作為一個資訊泛濫的商業(yè)社會,大眾文化淹沒藝術(shù)、人際關(guān)系破碎、個人對自己的經(jīng)驗亦分割得零碎不全,無法發(fā)展出一套整體性的認知方法,處于近乎精神分裂的地步,已無法用一套寫實主義的方法去把握這種狀態(tài),確實比較接近某些論述中描繪的后現(xiàn)代處境?!盵21]518

西西的《解體》中的語言甚至“解體”的內(nèi)涵,都是對所謂當下主流話語的對話和回應(yīng),也是對當今社會的一種側(cè)面表達。后現(xiàn)代給人一種愈趨淺薄微弱的歷史感,個人對時間和記憶的把握也因歷史感的消退而難以捉摸。[20]433這正是為何西西要在《解體》中作未來延續(xù)的暢想:新的文化負載體會在解體、斷裂、分散的后現(xiàn)代的語境和處境中被創(chuàng)造出來,文化概念上“香港”也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傳承、生生不息。

四、總結(jié)

“本土意識和中國情節(jié)糾結(jié)正是西西這一代作家共有的特征”[9]129,西西的作品中越是接近九七,本土作家的定位便越是明顯?!督怏w》當中的“疾病”“身體”“能體”,包括“解體”的隱喻,都和西西對文化身份追認的文學(xué)轉(zhuǎn)化有關(guān)。無論從與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文本互設(shè)的角度,還是通篇作為隱喻的角度,西西在其中均表達了對香港文化身份的關(guān)注和掛懷。對于香港的未來文化身份的建構(gòu),一如在《飛氈》之中的揣度,“龜背上的土地,將來會回到水中淹沒,還是會默默地繼續(xù)優(yōu)悠地浮游,安定而繁榮?”解體之中,作者的猜想,既有隱憂的一面,卻也有樂觀的一面:“那么,我就,完完,全全地,形、神、、俱、、、散、、、、了”“我們的思維才是永生的。讓我們不要哀傷”。

[1]西西. 白發(fā)阿娥及其他[M]. 臺北:洪范書店,2006.

[2]著者不詳. 懷念蔡浩泉[J]. 素葉文學(xué),2000(68):217.

[3]西西. 解體[J]. 素葉文學(xué),2000(68):4-11.

[4]曾艷兵. 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

[5]西西. 哀悼乳房[M]. 臺北:洪范書店,1992.

[6]陳麗安. 天真本色:從西西《哀悼乳房》看一種女性文體[C]//陳炳良. 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與自我:第四屆現(xiàn)當代文學(xué)研討會論文集. 香港:嶺南學(xué)院中文系,1994:130-147.

[7]英培安. 疾病隱喻與哀悼乳房[J]. 素葉文學(xué),1993, 6-14.

[8]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M].程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9]陳燕遐. 反叛與對話:論西西的小說[M]. 香港:華南研究出版社,2000.

[10]陳智德. 解體我城:香港文學(xué)1950-2000[M]. 香港:花千樹出版社,2009.

[11]西西.我城[M]. 臺北:允晨文化,1989.

[12]西西.西西卷[M].何福仁,編.香港: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

[13]西西. 飛氈[M]. 香港:素葉出版社,1996.

[14]李歐梵. 尋回香港文化[M].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3.

[15]布萊恩·特納,身體問題:社會理論的新近發(fā)展[C]//后身體:文化、權(quán)力和生命政治學(xué).汪民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43.

[16]張堯均. 隱喻的身體:梅洛-龐蒂身體現(xiàn)象學(xué)研究[M]. 北京: 中國美術(shù)學(xué)院出版社,2006.

[17]趙稀方.西西小說與香港意識[J]. 華文文學(xué),2003(3):7-10.

[18]Stuart Hall.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C]//Jonathan Rutherford. Identity:community, culture, difference.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1990: 222-37.

[19]呂大樂. 唔該,埋單:一個社會學(xué)家的香港筆記[M]. 香港:牛津出版社,2003.

[20]詹明信.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M].張旭東,陳清僑,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 1997.

[21]也斯.都市文化·香港文學(xué)·文化評論[C]//書寫城市:香港的身份與文化. 香港:牛津出版社,2003.

[責(zé)任編輯:姚曉黎]

On Metaphor in Xi Xi’s 《Jie Ti》

XU Tian-xiu

(Department of Chines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Hong Kong 999077,China)

‘Jie Ti’(‘Disintegration’)is a postmodernist novel written by Hong Kong writer Xi Xi, demonstrating the death experience of an unemployed painter who suffers from cancer, from ‘death of the body’ to ‘disappear of the consciousness’. Besides decoding illness as metaphor on the dimensions of individual and society, this novel shows the native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e introspect of Xi Xi as a Hong Kong native writer. The ‘Native Consciousness’ is a thread of Xi Xi’s writing, and for the novel‘Jie Ti’, reflecting as ‘Body is a geophysical Hong Kong’ and ‘Nengti’ is a concept Hong Kong’, which reveals her point of view for the moment and the future of Hong Kong’s culture identity.

Xi Xi; illness as metaphor; native consciousness; identity metaphor

2016-08-08

徐天秀(1992-),女, 山西太原人,香港浸會大學(xué)中文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學(xué)與文學(xué)理論。

2096-1901(2016)06-0058-05

I247.7

A

猜你喜歡
解體西西軀體
逍遙散治療軀體癥狀障礙1例
現(xiàn)在干什么?
文學(xué)港(2019年5期)2019-05-24 14:19:42
種子西西的煩惱
蘇聯(lián)1991年解體前的最后時光
中外文摘(2017年14期)2017-07-31 16:16:48
搬家
詩林(2016年5期)2016-10-25 07:04:51
“娃娃親”因兩家發(fā)展不同而解體
美空軍又一退役氣象衛(wèi)星在軌解體
太空探索(2016年12期)2016-07-18 11:13:43
愚蠢的代價
誤會了怎么辦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軀體形式障礙50例
聂荣县| 赤城县| 繁峙县| 崇义县| 抚顺县| 贵南县| 南郑县| 兴安县| 井陉县| 会同县| 三原县| 东丰县| 合肥市| 信宜市| 淳化县| 庄浪县| 青冈县| 武乡县| 榆树市| 南皮县| 屏东县| 盐边县| 岑溪市| 菏泽市| 德惠市| 天祝| 汕头市| 宝应县| 富平县| 湘潭市| 财经| 阿城市| 揭阳市| 徐水县| 开封市| 西乡县| 密云县| 饶阳县| 三都| 神木县| 佛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