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陽+張珊珊+張野
摘 要: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探討中職生早期受忽視與自傷行為的關系。結果顯示:中職生自傷行為在性別和生源地上有顯著性差異,男生自傷行為高于女生,農(nóng)村學生自傷行為高于城市學生;中職生有無自傷行為在早期是否受忽視上存在顯著性差異,有自傷行為的學生在童年期遭受忽視各因子上得分較多;中職生早期不利處境與自傷行為有顯著性相關,且童年期受忽視的四個因子對中職生自傷行為有著正向預測的作用。
關鍵詞:中職生;早期受忽視;自傷行為;關系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6)12-0082-03
一、引言
由于我國教育體制的獨特性,大部分中職生因為中考分數(shù)較低而不能進入普通高中,他們在文化成績、學習能力和自控力等方面與普通高中生相比較弱。因此,社會普遍把中職生當作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進而導致中職生在心理等方面產(chǎn)生落差,心理上具體表現(xiàn)為自卑、敏感、逆反等,行為上表現(xiàn)為厭學、暴力、危險性行為等。危險性行為中最為典型的是自傷行為,亦稱自我傷害行為,一般是指非自殺式自傷行為,是指個體在沒有明確自殺意圖的情況下,故意、重復地傷害自己的身體組織[1]。中職生由于個人安全意識低,家庭重視度低,是自傷行為的高發(fā)群體。有早期研究發(fā)現(xiàn),高達79%的自傷者報告有過童年期受虐待或受忽視的經(jīng)歷。目前國際上對于“忽視”比較新的定義是由Golden等人提出的,“由于疏忽而未履行對兒童需求的滿足,以致危害或損害了兒童的健康或發(fā)展。”[2]忽視是撫養(yǎng)者的一種行為模式,可視為虐待的一種形式,且是被舉報最多的形式,它對嬰兒和低齡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具有毀滅性的打擊[3]。兒童被忽視后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對兒童未來的個性形成及其青少年時期的應對方式將產(chǎn)生較深的影響。本研究通過分析中職生童年期受忽視與自傷行為的關系,以期為教育工作提供有效依據(jù),改善中職生心理及行為現(xiàn)狀,幫助中職生身心健康成長。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選取
本研究從遼寧省幾所中職學校隨機抽取1 000名學生,回收有效問卷820份,回收率為82%。其中男生455名(55.5%),女生365名(44.5%);生源地是農(nóng)村的469名(57.2%),城市的351名(42.8%);使用青少年自傷行為問卷進行分類,其中無自傷行為的中職生為353名(43%),有自傷行為的學生為467名(57%)。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自我傷害問卷。采用鄭鶯編制、馮玉修訂的《青少年自我傷害問卷》[4]。該問卷用于測量青少年自傷行為的嚴重程度,共19個條目。自傷行為=自傷次數(shù)×傷害程度。評估分為四個等級:0次、1次、2—4次、≥5次,分別計1—4分;傷害程度分為五個等級:無、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分別計1—5分,該問卷內(nèi)部一致性信度為0.85。
2兒童期被忽視量表。采用楊世昌編制的《兒童期被忽視量表(CNS)》,用于測量兒童被忽視的四個因子,該量表包括安全忽視、交流忽視、軀體忽視和情感忽視四個分量表,總量表及分量表信度均在0.8以上。
(三)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處理,采用描述統(tǒng)計、t檢驗、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研究結果
(一)中職生自傷行為的分布表(N=820)
將自傷行為總分為18分的被試劃分為無自傷行為組,總分在18分以上的為有自傷行為組。由表 1 可知,無自傷行為的被試人數(shù)占 43%,有自傷行為的被試人數(shù)占57%,有過自傷行為的中職生超過了人數(shù)的一半。
(二)中職生自傷行為在性別和生源地上的得分比較
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做自傷行為在性別上的差異檢驗。結果得出p值為0.02,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男生自傷行為均值為23.40,女生自傷行為的均值為22.13,即男生的自傷行為得分要高于女生。做自傷行為在生源地上的差異檢驗,結果顯示p值為0.02,p<0.05,農(nóng)村自傷行為得分為23.57,城市自傷行為得分為22.29,生源地是農(nóng)村的學生出現(xiàn)自傷行為比城市的多。
(三)中職生有無自傷行為在童年期受忽視上的得分比較
根據(jù)被試自傷行為的調(diào)查結果,將被試分為有自傷行為組和無自傷行為組,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差異檢驗。見表2,結果顯示,有無自傷行為組的被試在童年期受忽視中安全忽視、軀體忽視、情感忽視、交流忽視四個因子上均存在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安全忽視的得分較高,最為顯著。
(四)中職生自傷行為與童年期受忽視的相關和回歸分析
將自傷行為與童年期受忽視的四個因子做相關分析,得出p值均小于0.01,可知中職生自傷行為與童年期受忽視的四個因子都存在顯著性相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并且青少年的自傷行為與這四種類型的忽視均為顯著性正相關。也就是說,這四種忽視得分越高,自傷行為的得分越高,自傷行為出現(xiàn)的幾率也就越高。這一結果可以用來預測中職生在童年所受忽視與現(xiàn)在自傷行為的關系。
為了進一步了解中職生童年期受忽視與自傷行為之間的關系,根據(jù)相關分析的結果,將童年期受忽視的四個因子做自變量,自傷行為作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通過表3得知,安全忽視、交流忽視、軀體忽視、情感忽視對自傷行為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其中情感忽視對自傷行為的正向預測更為明顯。
四、討論
(一)中職生自傷行為狀況
通過表1可以看出,中職生中有過自傷行為的人數(shù)占57%,超過了人數(shù)的一半,說明中職生的自傷行為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有研究表明,中職生不僅面臨著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還面臨著來自學業(yè)、就業(yè)、環(huán)境、社會等各方的壓力[5]。中職生在中考的競爭失利,會給他們帶來不小的打擊,使他們產(chǎn)生挫折感。而且由于他們小學或初中時的成績欠佳,一直得不到老師和家長的肯定,在自我同一性形成過程中,封閉內(nèi)心,不愿與別人交往,不肯接納自己,從而產(chǎn)生了孤獨、閉鎖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過多的自我否定最后造成了中職生消極的情緒體驗。中職生想要宣泄出這種情緒,但是由于知識的匱乏、教育的缺失、家長的忽視,他們會選擇相對危險或極端的方法來調(diào)節(jié),如進行自傷行為等。
(二)中職生自傷行為在性別和生源地上的差異比較
通過結果分析得出,自傷行為在性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男生的自傷行為得分高于女生。這種差異可能是由家庭或社會對不同性別角色的期待水平不同,男生被賦予的期待更多造成的[6]。社會上的一些職業(yè),如機械類,更青睞于男中職生,這種職業(yè)中隱性存在的性別角色期待給男中職生帶來不少壓力。為了舒緩這種壓力,男中職生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對自身肉體造成一定傷害的自傷行為,以逃避來自各方的期待和應負的責任。自傷行為在性別上的差異也可能來自于生理和個性的不同。男生天性比較傾向于危險的事情,喜歡冒險,更喜歡一些危險性高的游戲與運動,安全意識比較薄弱[7]。在進行自我傷害行為時,比較不顧后果,喜歡體驗在進行自傷行為時的刺激感覺。再加上中職學校管理較松,男生更容易接觸到如煙頭、打火機、刀具等帶有傷害性的物品,使得男中職生在自傷行為上更加嚴重。
本研究得出,自傷行為在生源地上存在顯著差異,且來自農(nóng)村的中職生比城市的中職生有更多的自傷行為。來自農(nóng)村家庭的中職生有的是非獨生子女,他們得到的重視度低,所以即使有自傷行為的出現(xiàn),也有可能得不到家長的關注。來自農(nóng)村家庭的中職生在物質(zhì)上與城市家庭的中職生有所區(qū)別,如經(jīng)濟方面有一定的差異[8]。所以農(nóng)村家庭的中職生需要面對更多就業(yè)的壓力,因為如果家里不能負擔念高職或者大學的費用,他們就要開始找工作來分擔家里的經(jīng)濟重擔。故此,中職生會借助一些自傷行為來對這種差距產(chǎn)生的壓力進行調(diào)節(jié)。
(三)中職生自傷行為與童年期受忽視的關系
通過相關分析結果得出,中職生童年期受忽視的四個因子與自傷行為有顯著性相關。為了進一步探討中職生兩者間關系,借助表3的回歸分析得出,童年期受忽視的四個因子對中職生的自傷行為有正向預測的作用。在童年期受忽視的四個量表上得分越高,自傷行為的得分越高。即家長在童年期對被試越不予理睬,采取忽視的教養(yǎng)方式,被試長大后越容易產(chǎn)生自傷行為,其中情感忽視對自傷行為的影響最大。
中職生中有大部分來自農(nóng)村家庭,當他們年紀很小需要父母關懷的時候,父母大多在外奔波,為了生計無暇照顧子女,導致孩子在情感、生活等各方面需求不能達到滿足。而且農(nóng)村家庭中非獨生子女較多,父母有時不能做到在軀體、安全等方面上對每個孩子都很好的照顧。中職生大部分在學業(yè)上的表現(xiàn)不是很理想,或者在生活中某方面不能得到家長的滿意和認可,所以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值伴著不斷的失望而逐漸降低,認為在物質(zhì)甚至情感上的投入是一種浪費,所以關注度也隨之降低。家長對兒童忽視的教養(yǎng)方式對于兒童的心理影響是非常大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以自我傷害的方法來喚醒家長的冷漠,引起家長的注意,從而得到家長的關愛[9]。中職生長期生活在受忽視的環(huán)境中,不能體會到家的溫暖,變得缺乏安全感,并且在面對一些問題與挫折時,沒有良好的應對方式,所以會采取如自我傷害等不成熟的方法來進行心理上的慰藉[10]。
研究結果顯示,在忽視的四種類型中,來自家長的情感忽視對中職生的自傷行為影響最大[11]。有的中職生家長以冷漠的方式對待孩子,表現(xiàn)為將子女視若無物,對子女情感方面的訴求沒有回應,不關心子女的情感,忽視親情。中職生面對來自學業(yè)、就業(yè)、社會等各方的壓力,他們需要通過家長的關注與關心獲得心理上的安慰,疏導自己的消極情緒。但是家長沒有與子女在情感上的互動,會讓他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沒有合理的方式來緩解內(nèi)心的焦慮與壓力。有的中職生家長給予了孩子物質(zhì)上的滿足,但是卻忽視了他們心理上的感受。這些物質(zhì)上充裕的中職生,在學??赡軙鎸裆系娜狈?。忽視的教養(yǎng)方式使得中職生對于情感的處理比較欠缺,不知如何與老師和同學交往。當可以傾訴的對象越來越少時,就會產(chǎn)生孤獨感,這些情緒情感沒有家長的幫助很難排解。有研究指出,具有積極情感介入方式的家庭會關心子女的行為,在子女危險行為發(fā)生時很快被發(fā)現(xiàn)并被有效地制止,危險行為的發(fā)生率就會大大降低[12]。
五、建議與對策
(一)增加學生指導,防止問題行為發(fā)生
研究表明,中職生由于知識的缺乏,在面對應激情況時,采取的方式比較極端。學校可以根據(jù)中職生的心理特點開設心理課程或開展相應的心理健康講座,讓學生能夠掌握合理宣泄情緒的方法。也可以開設心理咨詢室等,配置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情感疏導的專業(yè)教師,來對中職生進行專業(yè)指導。
(二)積極調(diào)動家長,運用恰當教養(yǎng)方式
家長應注意教養(yǎng)方式是具有權威性的,對待子女的方式會給子女人格的形成造成重大的影響。而且家長應積極與學校配合,注重與學校聯(lián)合對子女進行教育。中職生的父母很多由于工作壓力,對子女的關注很少,學校應組織多種活動調(diào)動家長參與到子女的教育中,多加關注子女的生活等方面,并多與子女溝通使之擴大視野,以減少中職生自傷行為的發(fā)生。
(三)加強學校管理,轉變教師教育模式
學校作為中職生主要的生活和學習場所,幫助學生健康全面的成長是學校的義務與責任所在。中職學校的學生群體比較特殊,學校應加大管理力度,避免危險行為的發(fā)生。在學校當中,學生接觸最多的是老師。因此,教師應轉變思想,放下姿態(tài),與學生建立互動關系。教師應特別注重中職生人格的形成與道德觀念的狀態(tài),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導學生使用積極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排解壓力,使之成為擁有健康心理素質(zhì)的建設者。
參考文獻:
[1]NOCK MK.Self-injury[J].Ann Rev Clin Psych, 2010,(6):339—363.
[2]趙冬梅.兒童早期心理創(chuàng)傷對人格發(fā)展的影響[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0,(2):22—25.
[3]David L.C. Themessage[J].ChildAbuse & Negleet, 1999,23(10):957—962.
[4]楊麗恒,馬雪玲,張華.童年期受忽視對初中學生自傷行為的影響——社會支持的中介效應[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35(2):17—19.
[5]王玲鳳.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親子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6,20(7):444—446.
[6]張海鷗,姜兆萍.自尊、應對方式與中職生心理韌性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12,(9):80.
[7]徐歡樂,陳健,馮學山.2010年上海市黃浦區(qū)中學生傷害現(xiàn)況分析[J].中國初級衛(wèi)生保健,2012,26(5):89.
[8]于鳳杰,徐夫真,王姝瓊,張玲玲,張文新.城鄉(xiāng)普高生與中職生對未來的規(guī)劃和態(tài)度[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0,(2):165.
[9]攸佳寧,鐘杰,梁耀堅.北京市高校大學生自傷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3,34(5):561.
[10]李潔春,羅苑云,陳華峰,趙澤霖,羅安娜.中職生危險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J].職業(yè)教育(中旬刊),2015,(1):66.
[11]劉翠霞,羅西貝.武漢市城區(qū)3~6歲兒童忽視狀況的調(diào)查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9,(27):3833—3834.
[12]魏克芹.中職生危險行為與家庭功能的關系[J].商場現(xiàn)代化,2005,(11):165.
(責任編輯: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