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琳 金晶
摘 要:語言和文化,兩者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習韓語時,不僅要學習韓語的語音、詞匯、語法,還應了解這韓民族的獨特文化,了解韓語中所包含的深厚的韓國文化,及韓國人是如何運用韓國語去表達其民族文化。在韓語的教學過程忠,應考慮選擇什么樣的文化內(nèi)容作為導入更適合,以及如何將韓語和韓國文化更好地結合,來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言;文化;導入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103-01
語言和文化,兩者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語言不僅是文化的內(nèi)容,還是文化的載體,對文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語言及語言的運用又受到文化的深刻影響,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能夠了解該民族的政治、歷史、藝術、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特征。就韓國語而言,如果只掌握韓語本身,而沒有掌握韓國的文化底蘊,那么就會造成說著一口流利的韓語,卻因不了解韓國的習俗,而犯下嚴重語用錯誤的現(xiàn)象。因此,在學習韓語時,不僅要學習韓語的語音、詞匯、語法,還應了解這韓民族的獨特文化,了解韓語中所包含的深厚的韓國文化,及韓國人是如何運用韓國語去表達其民族文化。在韓語的教學過程忠,應考慮選擇什么樣的文化內(nèi)容作為導入更適合,以及如何將韓語和韓國文化更好地結合,來提高教學效果。
學生的學習動機直接影響文化導入在教學中的效果,學生對于韓國文化的了解度直接影響了韓國語的學習。若學生肯定、喜歡韓國文化,那么就會積極、主動的去學習韓國語,也會更喜歡參加一些相關的課外活動,學習熱情也會因此而提高。如果學生不喜歡或?qū)n國文化漠不關心,學習就會變得機械化,會產(chǎn)生抵觸情緒,久而久之就會厭倦學習,或否定學習的必要性。
韓國文化的導入,應循序漸進,結合學生的水平選擇具體的內(nèi)容。韓國文化包含很多內(nèi)容,既包括地理、歷史、文學、藝術及價值觀等,同時也包括韓語中的俗語、俚語、成語等,因此在初級教學中,應該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能夠刺激其學習動機的內(nèi)容。例如在世界范圍內(nèi)引發(fā)的韓流文化,比起一些具體的文學作品,學生會更感興趣,也更容易接受。而在中級或高級教學階段,則應選取一些具有韓國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在介紹韓國文化的同時,也向?qū)W生們介紹韓國人的價值觀和社會取向,使學生能夠了解韓國文化的特征,同時能夠正確理解中韓兩國文化的差異。
韓國文化的具體方式有很多種,首先可以通過比較的方法,即將中韓兩國的文化進行對比,是學生能夠有一個更為直觀、立體的感受,能夠更好的發(fā)現(xiàn)兩國文化之間存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對韓國語的學習起到促進的作用。
其次,可以引用一些韓國的俗語或典故,來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在韓國語的日常交際、文學翻譯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引用一些俗語或典故,這不僅可以豐富語言本身,而且可以使人們進行更好的文化交流。
第三,可以采取詞匯代入的方法。因為韓語的詞匯往往有多種含義,同樣的話在不同的場合表示不用的意義,或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在講解單詞時,除了其基本含義之外,一定要注意其文化內(nèi)涵,做到文化上的延伸。
第四,可以采用融合的方法。在韓語教學中,可以將文化內(nèi)容和語言材料結合在一起,貫穿教學始終。選擇一些介紹韓國文化習俗、詞語典故以及歷史事實的語言材料,或選擇一些當下流行的文學作品或影視劇臺詞,即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最后,除了課上的教學之外,還可以采用課后補充的方法。課堂的教學時間有限,因此應鼓勵學生多觀看韓國原文影視作品或收聽韓語廣播,了解韓國的日常生活習慣、思維、情緒等,同時提高聽力水平;在聽的同時,采取跟讀的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其口語水平。同時閱讀與文化現(xiàn)象有關的書籍、報刊等,留心積累有關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對于中高級的學習者,則鼓勵閱讀韓文原文刊物,在了解文化的同時,提高閱讀水平。還可舉辦專題講座,針對某一特定主題進行介紹,加深學生的理解?;蚺e辦‘韓語角或‘韓國文化月等活動,通過歌曲、戲劇、朗誦等表演形式,不僅可以使學生鍛煉口語,還可以逐漸了解韓國的歷史、地理、文學、教育、藝術、哲學、政治、科技、風俗習慣等等各方面的知識。
綜上所述,語言與文化,相輔相成,既可通過語言來學習文化,又能通過文化來強化語言的學習效果。韓國文化在韓語教學中的導入,正是通過滿足學生學習韓語的過程中對韓國所產(chǎn)生的好奇心和興趣,來強化其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果。教師對文化導入內(nèi)容的選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目前,大部分的韓語教材通常是采用課后閱讀的方式來介紹韓國文化,或一些課堂上通過電影或電視劇等作品來給學生進行更直觀的文化介紹。這些方法在刺激學生學習動機和提高學習效果方面固然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卻都存在著局限性。只有在日常教學中,時刻把文化和語言統(tǒng)一起來,才能真正做到語言與文化的互相促進。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應用韓語系)
參考文獻:
[1]ParkYeongsun.為了韓國語教育的韓國文化論.韓國文化社,2002.
[2]An Keonghwa.利用俗語進行韓國文化教育的方案.韓國語教育第12卷第1號,國際韓國語教育學會,2001.
[3]O Seungeun.簡單教授韓國語.LanguagePlus,2009.
[4]Lee Seokju.韓國語文化的內(nèi)容及階段目錄制定.雙重語言學第12號,雙重語言學會,2002.
[5]Jo Hangrok.韓國語教育現(xiàn)場的主要爭論點.韓國文化社,2010.
[6]Hwang Inkyo.作為外語的韓國語文學教育的功能形態(tài).作為外語的韓國語教育第25/26卷,延世大學語言研究教育院韓國語學堂,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