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衛(wèi)東
摘要:福建省位于中國東南部,依山面海,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散雜居地區(qū)一歷史上曾有道教、佛教、古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多種宗教,宗教信仰十分發(fā)達。同時由于地形多山,石材資源非常豐富,造就了石雕藝術悠久的歷史。福建石雕藝術是外來宗教、本土宗教和俗信文化相互融合而發(fā)展形成的極具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一多元宗教文化與石雕藝術互相輝映,從而形成了福建獨特的石雕藝術特征。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福建;多元化;宗教文化;石雕藝術;視覺表達
福建省位于我國東南部,依山面海,是少數(shù)民族散雜居地區(qū),有54個少數(shù)民族成分,“福建”這一稱呼源自唐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政府為加強邊防武裝力量,從福州建州(今建甌市)各取一字,設“福建經略使”,它和福州都督府并存,歷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福建”名稱。福建的居民大多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從中原遷徙而來的后裔,有一小部分是外來民族的后裔。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福建包容并存,影響非常廣泛。國務院1987年公布的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共142座,其中福建有14座,與山西省、安徽省并列全國之最。歷史上曾有道教,佛教、古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等多種宗教。福建的多元宗教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與美學價值,它在發(fā)展民間文化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福建由于地形多山,石材資源非常豐富,從而造就了石雕藝術悠久的歷史。早期的石雕主要出現(xiàn)在宗教建筑與陵墓中。明清時代,福建石雕多施于牌坊、龍柱、門楣、勾欄、門窗、柱礎等。閩南的民居大量使用石雕,可謂是青石天國,而閩北等地則多為柱礎石鼓、龍柱等,形式多樣。
一、福建多元宗教文化概況
“宗教是人類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一旦產生,又深刻的影響著當時,當?shù)氐纳鐣魏臀幕?。福建是我國宗教信仰相當發(fā)達的區(qū)域,“好巫尚鬼”的傳統(tǒng)源遠流長,既有原始崇拜的遺留,也有唐宋之際造神運動的積淀。除三大宗教外,影響深遠的神柢就有媽祖、保生大帝、臨水夫人、清水祖師、定光古佛、惠利夫人、馬仙、法主公,開漳圣王陳元光玄天上帝以及隊伍龐大的瘟神,還有三一教、羅教、先天教、金堂教、齋教等民間宗教。福建文化所孕育的諸多宗教人物、宗教思想乃至神明信仰,在我國宗教信仰的發(fā)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于基督教徒而言,上帝是他們信仰的絕對理念:對于佛教徒,釋迦摩尼是他們信仰的絕對理念:對于穆斯林教徒,真主是他們信仰的絕對理念:對于泛神論民族而言,圖騰是他們信仰的絕對理念然而,我們在福建許多地方卻可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一戶人家既供奉觀音,又供奉土地公或同時供奉關帝及其他神靈:同一座廟宇里面供奉著各種神靈,佛道儒各路神仙統(tǒng)統(tǒng)搬上了神殿,信仰主體呈現(xiàn)多元化和隨意性特征。如建于唐而重修于宋的泉州永寧虎岫寺,供奉著玄天上帝、釋迦牟尼、四手觀音、十八羅漢、地府閻王、奇仕媽、孔子、關帝等神像。這些神像既有全國性民間的神,也有福建地區(qū)土生土長的地方性神。從而可以看出,福建的民間信仰屬于兼容并蓄,對不同的神佛表現(xiàn)出很大的寬容性和強烈的融攝性,各種神祗都可以和平共處。多種宗教在各自的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出相互滲透相互吸收,甚至相互融合。如道教融入了儒家“三綱五?!钡膫惱硭枷?,以及佛教的行善積德輪回報應之說,民間信仰體現(xiàn)了福建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從宗教史和藝術史來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偉大的藝術,都具有宗教的神采:而世界上一切偉大的宗教,也都具有藝術的意蘊。因此,我們有理由從多元宗教文化的角度去探討福建石雕藝術的價值(圖1)。
二、福建宗教石雕藝術的視覺表達
宗教藝術是以表現(xiàn)宗教觀念,宣揚宗教教理,跟宗教儀式結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為目的的藝術它是宗教的觀念、情感、精神、儀式與藝術形式的結合在宗教發(fā)展的漫長歷史中,宗教藝術也隨宗教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在其表現(xiàn)形式上顯示出不同的面貌。梁思成先生說過“藝術之初,雕塑為先,蓋在先民穴居野外之時,必先鑿石為器,以謀生存;即后有居室,乃作繪畫,故雕塑之始,實始于石器時代,藝術之最古者也”。
福建傳統(tǒng)石雕從工藝上可分為圓雕、浮雕、沉雕、影雕、線雕、微雕六大類。所謂圓雕又稱“四面雕”,就是《營造法式》中提到的“混作”,即立體的雕刻品,題材以人物與動物雕像為主,代表作是龍柱和石獅。如安溪文廟大成殿前的4根龍柱,均采用圓雕雕刻,其中中間兩根,呈淡綠色,龍首在上,騰云駕霧,底部波濤洶涌,雕工尤為精細:浮雕是半立體的雕刻品,因圖像造型浮出于石料表面而得名。浮雕被廣泛應用于傳統(tǒng)建筑的室內外墻面、基座、花窗、柱體、門檻等許多部位的裝飾上:沉雕是圖像造型的位置與浮雕相反,以沉入石料表面而得名:影雕是運用黑白成像的原理,在磨光的墨石上,依據(jù)鑿點的大小深淺粗細、疏密和虛實的有機結合,在石板上把圖像顯示出來;線雕是用線條來勾勒出圖像或造型的雕刻品:微雕一般指微細的圓雕浮雕和透雕等。福建的石雕藝術豐富多彩,題材廣泛,雕刻技藝精湛,均受到多種宗教思想的影響。
1.佛教題材石雕藝術的視覺表達
佛教進入福建在三國的吳晉之際,至梁代呈現(xiàn)迅速發(fā)展之勢。宋代,佛教在福建達到全盛,到明代,福建佛教歸于平淡。佛、菩薩、羅漢以及天王、力士等是福建佛教題材石雕的重要內容,多存于眾多的寺院中。如永春縣白馬寺里有一塊宋朝的四方形狀石塊,四面采用浮雕的工藝雕刻著相同的八尊如來佛模樣的佛像,佛像栩栩如生。
福清市??阪?zhèn)牛宅村瑞巖山麓的石刻彌勒佛像,是建于元代的全國最大的整石彌勒佛造像。彌勒造像身著袈裟,項掛念珠,足穿草履,盤腿打坐,袒胸露腹,圓頭寬嘴,兩耳垂肩,雙眼平視,笑容可掬,左手捻珠,右手托腹,神態(tài)慈祥。像高9米,身寬8.9米,厚8米,其中頭部高2.3米、耳長1.3米、嘴闊1.1米,腰腿之間還雕有3尊0.6-0.R米高的小羅漢。整座石佛采用圓雕、浮雕相結合的工藝雕刻,造型勻稱,線條流暢,是元代石雕藝術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泉州清源山碧霄巖“三世佛”為元代喇嘛教石雕造像,為高3米、寬6.5米的長方形石龕
“三世佛”并排結跏坐在仰覆蓮花座上,中尊為現(xiàn)在佛,作觸地印之降魔相:左尊為過去佛,亦作觸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缽;右尊為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皆為上蕃式樣。整座造像用圓雕、浮雕相結合的工藝雕刻,布局勻稱,雕工精湛,造型優(yōu)美。
1.道教題材石雕藝術的視覺表達
道教在東漢年間(25-220年)開始傳入福建,盛于唐宋明三代。宋代著名學者朱熹、陸游、辛棄疾等,先后任過提舉、主持觀事。其中武夷山“沖祜萬年宮”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之一。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求得賜福、家族興旺、善惡報應、輪回轉世的觀念,在福建地區(qū)有著十分廣泛和深厚的民間信仰基礎。福建道觀散布很廣,有建于宋代的白云觀,今名“元妙觀”。泉州的東鳳山下,有東岳行宮:萬歲山下有真武廟;著名的老君巖在清源山下?lián)窌涊d,老君巖早在西晉時期就有道教寺觀出現(xiàn),到北宋年間,在羅山腳下建造了北斗殿,武山腳下建造了真君殿,兩山之間有元元洞,建筑規(guī)模都較恢宏,老君雕像也完成于此時石像依巖雕琢,就勢造型,高5.1米,寬7.3米,厚7.2米,端坐崖上,右手按膝,左手憑幾,兩眼平視,雙耳垂肩,神態(tài)安詳,笑容可掬。整個石像采用圓雕浮雕相結合的工藝雕刻,雕工精細,形態(tài)生動,須眉分明,衣褶清晰,是宋代石雕中的藝術珍品,也是我國最早最大的道教石雕。
3.古伊斯蘭教題材石雕藝術的視覺表達
伊斯蘭教傳入福建比較特殊,穆斯林來源廣泛居住分散漢化程度高,風俗民情同西北穆斯林有較大差異。唐代中期至元代時期,福建泉州成為東方大港,各國客商云集,阿拉伯伊斯蘭教徒隨商大量涌入泉州
據(jù)說,穆罕默德的二位弟子三賢四賢曾來泉州傳教,去世后就葬在泉州靈山。伊斯蘭教圣墓,因位于靈山腳下,也叫靈山圣墓墓室呈方形,并排安放著兩座石棺,墓蓋采用圓雕浮雕相結合的工藝,花崗巖雕刻,呈圓拱形,墓蓋底座環(huán)刻蓮花瓣圖案,雕刻簡樸無華墓地正中建有石亭,石亭西北東三面依山筑成馬蹄形環(huán)抱回廊,廊內有石碑數(shù)塊,正中一塊為阿拉伯文,記述三賢四賢事略及泉州穆斯林信徒活動概略,立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靈山圣墓內安葬著穆罕默德兩位弟子的遺體,是世界伊斯蘭教中最古老、保存最好的圣墓之一。1952年出土于泉州古城墻基之中的賽典赤。杜安沙墓碑,碑體由輝綠巖雕成,高0.83米,寬0.445米,碑石左右各雕有一間柱,碑中刻以長方形框,框中陰刻古阿拉伯文字一行,碑的四周刻一種連續(xù)云紋圖案,明顯具有伊斯蘭教的特點?,F(xiàn)在保存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內的200多方伊斯蘭教墓碑石,都設計的精美典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4.基督教題材石雕藝術的視覺表達
基督教從唐代貞觀九年(635年)至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期間,有四次傳入中國其中明萬歷十年(1582年),基督教第三次傳入中國時,意大利耶蘇會教士艾儒略,在福建活動25年,足跡遍及南平建鷗、福州、泉州等地,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基督教第四次傳入中國時,意大利傳教士馬爾蒂尼西班牙天主教士塞拉莫雅都到福建進行傳教活動
基督教墓碑石雕多刻有十字架、天使、蓮花、云朵、華蓋、梅花等圖案。如泉州有許多基督教墓碑石雕,多數(shù)墓碑上刻有基督教圖形和巴思八蒙古文。意大利圣方濟各會教徒墓碑,在保持西方風格的基礎上融合了東方的思想內涵和造型藝術,可以說東西合壁,異彩紛呈。四翼天使臉龐豐滿、雙耳齊肩具有佛教塑像特征,而翅膀則是典型的希臘風格,祥云及飄帶則是中國的產物,尖拱外形有濃厚的波斯氣息,而三尖冠類似蒙古貴族帽飾。
5.摩尼教題材石雕藝術的視覺表達
摩尼教在唐會昌年間(841-846年)由呼祿法師傳入福建,明代何喬遠《閩書方域志》載:“會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有呼祿法師者,來入福唐,授侶三山,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至道中,懷安士人李廷裕,得佛像于京城卜肆,鬻以五十千錢,而瑞像遂傳閩中真宗朝,閩士人林世長,取其經以進,授守福州文學”,宋、元時期福建成為中國摩尼教的主要活動中心。泉州華表山麓草庵的摩尼教寺,有元至年間所刻的摩尼光佛石雕的石座像,這是目前全國僅存的摩尼教遺址。創(chuàng)建于元代,寺內供奉的摩尼石佛惟妙惟肖,像高1.52米、寬0.83米,系依花崗巖崖壁(廳后壁)中部浮雕而成。摩尼佛像,容貌慈祥,面部圓潤,眉脊隆起,雙耳垂肩,散發(fā)披肩,鬢垂及胸,雙手平置于盤腿上,掌心向上。面、身、手三部分巧用俏色雕法,即利用巖石的不同自然色澤構圖(面稍青,身呈灰白,手呈淡紅),形色自如,出神人化庵前巨石上刻著摩尼教的咒語“清靜光明大力智慧無上至真摩尼光佛”,為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摩尼教碑文。
6.印度教題材石雕藝術的視覺表達
印度教在北宋(960-1127年)通過海路傳入福建泉州,泉州曾建有規(guī)模宏大的印度教寺院番佛寺,其石刻雖已散布各處,但仍能感覺到番佛寺原先的宏偉。如現(xiàn)存于開元寺大雄寶殿前正中大門門楣上的橫木枋和斗拱中間的石匾額,此匾額的正中刻有一個小橫匾,匾內“御賜佛像”四個字用浮雕形式雕刻,匾的左右各刻一飛天,飛天的頭上有三重發(fā)髻,兩耳垂肩、蜂腰、手臂圓潤豐滿,飄帶迅疾飄拂,作疾飛狀,手扶“御賜佛像”匾。手臂和飄帶都用了透雕法,雕刻手法生動而有力。兩飛天的左右,又各刻一圓圈,圓圈內跌坐一神像,頭上也有三重發(fā)髻,束腰袒胸,雙手合十于胸前。圈外左右有花朵,下方有卷云圍繞。
各種外來宗教傳入福建,在福建這塊土地上生根發(fā)芽,并且與原有的佛教、道教等宗教既互相競爭,又和平相處,相安無事。各國番商定居福建,帶來了各種風俗習慣文化藝術,使得福建石雕呈現(xiàn)了濃厚的異域風格。
7.民間信仰題材石雕藝術的視覺表達
福建地區(qū)的民間信仰源遠流長,宮廟林立,成為地方區(qū)域性文化,是當代中國民間信仰最活躍的地區(qū)之一。除了有佛教、道教,以及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以外,又信奉龐雜的民間俗神,且長期流傳于民間。如實有其人的林默娘(媽祖、天妃、天后)吳卒(保生大帝)及有功于民的官員如關羽、岳飛蔡襄、無諸,土地公、灶神、門神,尊奉龍神、金雞神等等。反映在石雕的圖像及裝飾紋樣上,表達了同樣的文化情思和宗教情懷。位于泉州城西南升文鋪升文山上有座宋代建的鐵爐廟,廟中尚保存一通明成化年間年立的修廟碑。而廟中除祀應魁圣王外,也祀觀音菩薩,并祀民間道教雜神三夫媽和王爺神等。
此外,媽祖信仰也是最能體現(xiàn)福建帶有地方巫覡特色的民間宗教,它始于南宋,至今已有將近一千年的歷史。媽祖本是福建湄洲島上的一民女,經過宋元明清歷代帝王的加封,成為海上航行的保護神作為民間信仰,它延續(xù)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是其他民間信仰無法比擬的,幾乎村村鎮(zhèn)鎮(zhèn)都建有媽祖廟。民間信仰中的媽祖神像大都是雍容華貴安祥和藹,雖冕旒執(zhí)玉,貴為天后,依然宛若人間聰穎嫻雅的大家閨秀從而區(qū)別于觀音菩薩和民間信仰中的其他女神。舉世聞名的“海神”媽祖供奉于莆田市湄洲島上的“湄洲祖廟”,海內外信徒逾兩億人之多。在漫長的社會發(fā)展中,福建石雕藝術的審美自身在體現(xiàn)的形式與樣式和表現(xiàn)媒介方面有著很大的變化,石雕藝術在表現(xiàn)形態(tài)與形式上也顯示出不同的社會面貌,使得石雕藝術呈現(xiàn)出別樣的特征。
三、結語
宗教石雕藝術是宗教文化的反映,宗教文化的發(fā)達必然孕育燦爛輝煌的宗教藝術。當人們在談論藝術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進入宗教:當人們在探究宗教的時候,又不知不覺會面對著藝術,黑格爾《美學》中說:“藝術到了最高階段是與宗教直接相聯(lián)系的”福建石雕藝術是外來宗教、本土宗教和俗信文化相互融合而發(fā)展形成的極具地域特色的藝術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說,要理解福建的石雕藝術,必須同時理解福建的多元宗教文化。他是一塊有深厚宗教文化積淀的大陸,也是一個有著獨特藝術傳統(tǒng)的世界。福建的多元宗教又深深根植于福建社會文化的環(huán)境與土壤中,藝術與宗教天然的共生關系,使福建有豐富多彩、奇異絢爛的宗教藝術表現(xiàn)形式。只有將福建石雕藝術置于其誕生的特定文化背景中,才能真正了解和欣賞它,并把握它的價值和精髓。
(責任編輯:賈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