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竑
(中央黨校,北京 100091)
積極構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張竑
(中央黨校,北京 100091)
積極構建完善的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是新時代賦予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歷史使命,是提高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研究水平和學術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增強我國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的重要保證,對于正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必須充分認識馬克思主義在構建過程中不可替代的指導作用,重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相關論述的指導意義,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和解決構建過程中整體協(xié)調和統(tǒng)籌發(fā)展的問題。
學科體系 學術體系 話語體系 馬克思主義
構建當代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是新時代賦予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歷史使命,是提高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研究水平和學術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增強我國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的重要保證,同時也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的強力催化劑,對于正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1]的明確的發(fā)展方向。
學科體系是由教育主管部門按照科學分工和實踐需要來設置的、由相關聯(lián)的學科專業(yè)所共同組成的學科門類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構建了科學領域(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總體框架,充分體現了國家學術培養(yǎng)和學術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和專業(yè)性。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已經基本建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教育部在2011年劃分了13個學科門類,其中9個為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門類,包括哲學、經濟學、文學、法學、教育學、歷史學、管理學、藝術學、軍事學,在此基礎上建立了30多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級學科,初步形成了門類相對齊全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這一學科體系的確立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是以馬克思主義進入我國為起點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逐步發(fā)展起來的”[2],這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與其他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相比,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標志。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理論武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早已是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高度共識,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從一開始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逐步發(fā)展壯大的。在新中國每一個歷史階段,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都對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促進了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從無到有、從單一到豐富,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日趨完善。在此基礎上,眾多優(yōu)秀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人才不斷涌現,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學科體系的建立對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構建起到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在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和傳播過程中,每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曾經結合各自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時代需要,就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作過重要的理論建構和理論論述,這些理論資源對于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建設、發(fā)展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是學科體系建設過程中取之不盡的寶貴“財富源泉”。比如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社會學、倫理學、美學、黨建學等,對于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建設具有極大的借鑒和指導功能,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認真對待這些寶貴的 “財富源泉”,善于回答各個研究領域在新時代提出的新問題,善于批判性地繼承和發(fā)展各個學科的相關理論,完善構建每個學科的知識構架、梳理清楚各種理論的發(fā)展線索,善于辨析不同理論的可取之處和錯誤之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使之與中國現實發(fā)展的邏輯和現實發(fā)展的需要結合起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理論借鑒源泉。
比如,在社會學學科領域,對比西方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學和諸如“法蘭克福學派”之類的社會批判學派的發(fā)展情況,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做得就遠遠不夠。這種不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注現實不夠,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更傾向于置身書房,傾向于搞純粹理論研究,對我國社會的現實情況不了解,甚至不愿意去了解,喜歡在頭腦中想象現實的發(fā)展情況,缺少調查研究和問題意識;另一方面,過于關注西方理論研究,忽視研究我國現實發(fā)展邏輯,對于西方的理論比西方學者研究得還深還透,卻對于我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現實發(fā)展邏輯“失聲失語”,也可以說是“耕了西方的地,荒了自己的田”。這種學科發(fā)展不正常的現象對于提升我國整體的文化自信甚至提升我國知識分子自身的文化自信都是一種巨大的阻礙。如何打造既具有中國特色,又具備完善體系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確實是擺在每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現實難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經典表述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源泉之一,同時還需要鼓勵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主動走入現實社會,走進工廠田間,走進基層一線,走進群眾之中,睜開眼睛設身處地地看看現實的發(fā)展情況,多做調研、少說空話,多思考中國發(fā)展的需要、少探討西方發(fā)展的難題。
每個學科門類的確立都有其時代性和針對性,學科本身的發(fā)展最終是受生產力的發(fā)展所決定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學科需要,曾經是熱門的學科可能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變成冷門學科,同理,過去是冷門的學科也可能變成熱門學科。隨著人類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和分工的進一步細化,會有越來越多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出現。如何解決這些熱門學科、冷門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基礎學科的統(tǒng)籌發(fā)展問題,是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難點。這既需要具有發(fā)展的眼光和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又需要具有傳承文明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A學科要在扎實深入的研究基礎上吸收古今中外人類知識成果的精華,在全面中夯實基礎;熱門學科或優(yōu)勢重點學科要重點扶持、打造精品,保證優(yōu)勢學科的學術成果不斷推陳出新,在國際上逐漸爭得話語權和影響力;冷門學科或“絕學”,如古文字研究、簡牘學等要“確保有人做、有傳承”[3],保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要大膽創(chuàng)設、逐漸摸索,緊隨時代發(fā)展脈搏和社會實踐需要,不斷完善調整。努力實現“基礎學科健全扎實、重點學科優(yōu)勢突出、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創(chuàng)新發(fā)展、冷門學科代有傳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輔相成、學術研究和成果應用相互促進的學科局面”[4]。這種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建構方法本身,就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學術體系是學者根據學科體系的劃分和具體研究問題領域,在進行專門的學術研究時所形成的相關體系,包括學術觀點、學術研究方法、學術成果、學術人才、學術環(huán)境、學術道德與風氣、學術評價體系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體系 “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能力和學術水準的集中體現,決定了當代中國人的總體思維水平、心理特征和行為秩序”[5]。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領域相繼產生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專家學者和有分量的學術著作,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學術研究范式和學術研究方法,逐漸獲得國際學術界同行的重視與認可。但總的來說,仍然處于初步探索時期,尚存在諸如學術著作總數很多質量不夠、學術人才培養(yǎng)機制落后、學術道德不端風氣不正等問題,需要從多方面解決完善,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當代中國的實踐發(fā)展,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取之不盡的理論源泉,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學術人才應該自覺關注社會現實問題,把中國發(fā)展中遇到的重大現實問題關心好、提煉好,把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成果和經驗總結好、宣傳好,把現實問題歸納、提煉、升華到學術高度,廣泛了解國外類似問題的相關理論和解決辦法,經過馬克思主義學術批判改造,突出中國學者解決問題的視角、智慧和能力,在學術上給出符合中國實際的中國方案。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與此相關的學術研究仍然相對滯后。這些實踐成就亟需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人才從學理層面、學術角度總結寶貴經驗和實踐教訓,努力使之成為人類發(fā)展史上寶貴的思想財富。同時,不盲目排斥外國先進的學術成果和學術方法,科學的合理的,就大膽借鑒,錯誤的糟粕的,就勇于批判,積累、總結和創(chuàng)新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自己的學術思想和學術研究方法。
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科學性和批判性,使其成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人才的重要理論武器,在各個學科中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每一名學術人才的必備能力。馬克思主義自身的開放性和自我革命性,是永葆馬克思主義理論活力的重要特點,馬克思主義比其他的學說、理論、主義更先進和更科學的地方正在于它本身所具備的開放性和自我革命性,它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不斷隨著時代發(fā)展的,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取得新成果的重要原因。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人才既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事學術研究和學術著述,又不能局限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表述中不能自拔。每位經典作家、每部著作都有其寫作的時代背景和問題針對性,時代在變,某些論述自然也會過時,某些設想也不一定與實踐的發(fā)展完全一致。對于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人才來說,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面對社會發(fā)展所呈現出來的紛繁復雜的現象、縱觀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立場和視角闡述的學術觀點,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意見,形成既符合中國實際,又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
學術人才的培養(yǎng)是構建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的核心。在生產力諸要素中,人是最關鍵最核心的要素,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研究活動是一種精神生產勞動,培養(yǎng)學術人才是學術體系構建工作的重中之重。關于學術人才的培養(yǎng)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著力發(fā)現、培養(yǎng)、集聚一批有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學貫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論家,一批理論功底扎實、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學科帶頭人,一批年富力強、銳意進取的中青年學術骨干”[6],構建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人才體系。在現階段,我國各個學術機構都在不斷提升對于學術人才的儲備和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很多學術機構已經建立了比較健全的學術人才培養(yǎng)機制。一般的培養(yǎng)原則是:既要努力造就學術大師,又要重點培養(yǎng)專家學者和青年后備學術人才。很多學術機構結合學科體系建設,先后創(chuàng)建了學科帶頭人制度、骨干學術人才定期培訓制度、老專家對青年學者的“傳幫帶”制度、學術科研成果考核獎勵制度等長效培養(yǎng)機制,中央黨校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連續(xù)幾年開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骨干人才培養(yǎng)計劃,不斷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人才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形式、豐富內容、完善機制,對構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起到了重要的人才支撐作用。
話語體系是思想理論體系和知識體系的外在表達形式,是以言語表達概念、范疇、原理的方式方法體系。建構話語體系的直接目的,是為了尋求和建構科學合理的思想理論和知識體系的表達方法,根本目的則是為了獲取話語權,即發(fā)言、表達、說話的資格和權力。獲取話語權成功與否,甚至關系到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主導權和國家上層建筑的穩(wěn)定度。構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主導權,積極應對國際國內各種文化思潮、輿論風波的重要有效手段,也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提供理論支撐,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
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思想上層建筑,屬于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必須以反映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和學術觀點為職責和使命。無論是意識形態(tài)特點比較突出、政治屬性比較鮮明的學科(如政治學、黨建學等),還是意識形態(tài)特點不明顯、政治屬性較淡的學科 (如經濟學),都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指導,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作用貫穿到哲學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研究中去,不斷提高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自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立場,為人民著書立說、為人民建言獻策、為人民匡正驅邪。用對人民有益的理論成果來回報黨和人民的多年培養(yǎng),自覺堅持學術研究的黨性和人民性,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始終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方向發(fā)展,才能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
在我國學術界,仍然有少數學者質疑馬克思主義在構建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過程中所具有重要作用。有的學者僅把馬克思主義看作與哲學、經濟學、法學、新聞學等學科并列的一門學科;還有的學者認為只需在個別明顯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或政治性的學科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即可,而在經濟學、法學、史學、傳播學、新聞學等學科中則要與所謂的 “成熟的”、“世界公認的”、“世界通用的”西方學術理論和話語體系相一致。這種看法非常錯誤和片面,他們忽視了哲學社會科學自身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以為“世界公認的”就是更科學、更客觀、更正確的理論,這種所謂的“科學、客觀、正確”的價值判斷正是西方希望在我國學者的頭腦中得到固化的產物。(這與西方常用他們所謂的“普世價值”來給全世界人民洗腦是一個目的。)我國少數學者沒有意識到或者故意忽視了哲學社會科學所具有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他們以為只要用時髦的、“世界公認的”研究方法來研究問題,就能擺脫各種意識形態(tài)屬性,以為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客觀的、科學的,這種觀念恰恰是被“世界公認的”、“成熟的”西方意識形態(tài)概念遮蔽了雙眼、蒙蔽了頭腦。每個國家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都是為這個國家的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我國的統(tǒng)治階級是無產階級,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理應自覺地為無產階級立言、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立說,提高政治敏感性和學術辨別力,不掉入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陷阱。
在構建與完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思想方法上。恩格斯曾明確地強調,“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7]哲學社會科學每一學科都有各自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規(guī)律,都有各自的理論概念、話語范疇和表達方式,每一學科在不同時期都產生過各自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轉變,形成了各學科自己的發(fā)展歷史。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不在于機械地、教條地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和觀點,而要用發(fā)展的眼光、辯證的態(tài)度,具體地、歷史地對待不同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學術問題,對中國發(fā)展歷史、中國發(fā)展經驗、中國發(fā)展道路進行總結和凝練,提煉出具有標識性和坐標意義的概念觀點,逐漸形成科學完備的話語體系,針對中國的實踐發(fā)展的現實情況發(fā)出中國的聲音。
總之,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是一項復雜且繁瑣的系統(tǒng)工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建構需要以建立學科體系為基礎,以完善學術體系為依托,最重要的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只有每個具體學科建立體系并形成各領域相對系統(tǒng)化的學科理論和概念表述,才能為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宏觀建構奠定堅實基礎。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對于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所具有的重要指導作用,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用辯證的思維方式面對中國社會發(fā)展中遇到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1][2][3][4][5][6]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N].人民日報,2016-5-19(2-3).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4.
責任編輯:馬俊
2017-05-16
張竑,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2016級博士研究生,黑龍江省委黨校機關黨委宣傳科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