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的內在邏輯

2017-01-25 04:04:46程竹汝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2017年2期
關鍵詞:德治守法規(guī)范

程竹汝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 政治學教研部,上海 徐匯 200233)

一、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是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客觀要求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習近平總書記總結說:“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盵1]這也就是說,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是已為歷史經驗所證明了的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規(guī)律之一,體現(xiàn)著中國共產黨對現(xiàn)代國家治理規(guī)律的認識和把握,是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內在統(tǒng)一的展現(xiàn)。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是中共十六大就已經確立的治國方式。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社會意識中對這一治國方式的深刻內涵,即它所包含的內在規(guī)律性一定程度上仍缺乏清晰的認識,集中表現(xiàn)為一些人有意或無意地排斥“以德治國”的提法。比如有人認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治其本質是一種“善治”,德治其實已包含在其中了,沒有必要再強調以德治國,否則有可能沖擊依法治國作為基本治國方略的地位;還有人認為,德治作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明的特征,歷史上是與人治結合在一起的,強調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有可能使治國的實踐更多地受到現(xiàn)實中的“人治”影響,從而偏離法治的方向,等等。這些觀點的實質都在于脫離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實際看問題。就現(xiàn)代國家治理而言,法治與德治、法律與道德均具有自身獨特的價值。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那樣:“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guī)范社會行為、調節(jié)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國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xié)同發(fā)力?!盵1]

在治國方式上,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有著自身的客觀基礎。理論上,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還原為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學界雖然存在著關于這一關系的某種極端觀點,比如認為法律應該完全與道德相脫離、惡法亦法的觀點①比如,純粹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凱爾森認為:“法的概念無任何道德含義,它僅指社會組織的一個特定技術。”[2];但主流觀點則認為法律與道德不應該也不可能分離,它們之間存在著歷史性的必然聯(lián)系。

迄今為止,我們生活的規(guī)范世界事實上一直是由法律與道德主導的。法律與道德在規(guī)范我們生活的同時,歷史上也形成了極為復雜的關系。有時是道德主導了法律,中國古代道德主義的政治就是如此;而有時則是法律淹沒了道德,西方資本主義初期的政治便有此傾向。法律與道德在歷史上所呈現(xiàn)出的關系,有時的確令人眼花繚亂。但總的來看,這種復雜關系有其自身的客觀基礎:其一,法律與道德都是對社會的一種價值引導,在社會秩序領域具有一定的通約性。雖然二者的作用機制存在著各自顯著的特點,但概而言之,它們都試圖以特有的機制對人們的社會行為進行價值的引導。無論是法律還是道德,無非是旨在規(guī)范人們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并通過自身的反應機制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標準,最終達成社會的有序狀態(tài)罷了。由于現(xiàn)代社會交往關系的日益擴大和發(fā)展,現(xiàn)實社會秩序更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fā)揮作用,形成所謂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的規(guī)范世界。其二,二者存在著廣闊的共同作用領域。法律與道德作為規(guī)范系統(tǒng),其面對的是同一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它們發(fā)揮作用的范圍客觀上存在著廣闊的共同領域。“道德的作用幾乎遍及所有的社會關系,法律調整的范圍雖不及道德廣泛,但它所調整的都是比較重要的社會關系;也就是說,當某種社會關系只靠道德的作用不足以保障其規(guī)范性的時候,法律就會派上用場?!盵3-1]而現(xiàn)代社會,隨著發(fā)展而來的社會關系分化的日益復雜化,法律作用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這同時也就意味著法律與道德共同作用范圍的擴大。其三,法律對社會關系的調整存在一個界限問題,道德對此界限之外的社會關系的規(guī)范作用對社會秩序有著獨特貢獻?!霸谏鐣P系領域,有一部分社會關系是不適合用法律方式來調整的,由此法律的作用便有一個界限問題[3-2]。對這一界限,目前理論上可以確定的是:它是客觀存在的,但又不是固定不變的,道德與法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此界限之外的社會關系,主要是由道德來調整的。因此,在這一意義上,道德對社會秩序有著自己獨特的貢獻,而這一點正是道德與法律在社會秩序的目標上相輔相成的客觀基礎之一。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法律和道德同屬于上層建筑的領域,二者同是用來調整社會關系、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但它們的調整手段、調整對象、調整機制、調整范圍、評價標準以及自身的形成和表現(xiàn)方式又各不相同。大體而言,法律與道德二者對社會關系的調整具有對稱性和互補性的特點,這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調整手段:剛性與柔性;調整對象:外在行為與內在動機;調整機制:權利義務的明確性、權威性與道德信念的共識性;調整范圍:重要的相對狹小的領域與一般的廣闊的領域。事實上,法治與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及關系就是以法律與道德在調整社會關系時的這種對稱性和互補性為基礎的。也就是說,法律與道德這種功能上的對稱和互補也就決定了法治與德治在中國國家治理中相結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必要性是指,對社會關系的單純的剛性手段及外在行為的調整,或者單純的柔性手段及內在動機的調整,都不僅無法達到良序社會的目標,而且還會影響到調整手段本身的效能和權威性。而可行性是指,社會主義的道德同法律盡管存在著形式上的區(qū)別,也會在現(xiàn)實條件下產生某些矛盾,但它們的倫理精神總的來說則是相通的,或者說它們的價值是相通和重疊的。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說現(xiàn)代國家治理之與法治和德治,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不可偏廢[3-2]。總之,法治與德治在價值上存在著相通之處,在功能上存在著互補狀態(tài)。它們的結合反映了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一般規(guī)律。

二、法律是成文的道德

現(xiàn)代國家治理要求制度與規(guī)范體系具備相應的倫理性,正所謂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適應這一要求是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所展現(xiàn)的理論邏輯之一。理論上看,國家治理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制度與規(guī)范體系有效性的程度,而制度與規(guī)范體系的有效性則一般地取決于其合倫理性的程度。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治國方略,然法治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良法”的存在,即法治必須首先解決制度、規(guī)范的倫理問題?!耙训赖乱筘瀼氐椒ㄖ谓ㄔO中。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道德才有可靠制度支撐。法律法規(guī)要樹立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立法、執(zhí)法、司法都要體現(xiàn)社會主義道德要求,都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盵1]

現(xiàn)代社會的制度文明既是一個法治問題,也是一個倫理問題。就此而言,德治所高揚的倫理價值體系構成了法治的精神基礎。首先,在實證意義上,法律并不像有的人所主張的那樣,是一個純粹的社會組織技術和抽象的規(guī)范,它其中包含著大量的基于社會或國家立場的正義與非正義、合理與不合理、善與惡的價值判斷,這些判斷表現(xiàn)為國家以法律名義對人們提出的應該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的要求。為此,法律規(guī)范在形式上便分為:命令性規(guī)范、授權性規(guī)范和禁止性規(guī)范。在現(xiàn)實法律體系中,法律規(guī)范與道德的關系,大體存在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表現(xiàn)為直接的關系,即法律原則或法律規(guī)范本身就是一種道德原則或道德規(guī)范,如大部分刑法規(guī)范;第二種情況表現(xiàn)為間接的關系,即雖然法律原則或法律規(guī)范在形式上與道德無關,但它實際上則是某種道德觀的產物,如大部分民法和行政法規(guī)范;第三種情況表現(xiàn)在技術性規(guī)范中,技術性規(guī)范本身的確與道德無關,但它作為現(xiàn)實法律體系的一個部分,也多少反映了國家和社會的某種道德立場??偟膩砜?,法律與道德之關系,或近或遠,或多或少,客觀之關系確是無疑的。其次,在理論的視野中,法律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社會普遍價值期待的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因此,法律必須以所期待的價值原則為基礎,否則它就無法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同。在一般意義上,這個價值原則就是一個社會所通行的正義觀念,有如人們常說的那樣:法律就是善和正義的藝術。在社會學的意義上,法律無非是以權利與義務的方式對社會的各種資源進行約束性分配的方法和機制。如果這種分配不能同時是一種表達正義的分配,那么,它對社會秩序就會成為多余的,甚至是破壞性的。因此,正義原則或曰倫理價值體系構成了法律的精神支撐或基礎。倫理學家彼徹姆說:“當我們發(fā)現(xiàn)法律和政治結構的道德缺陷和道德上不完善時,我們就修改、訂正和推翻法律和政治結構,在重新制訂某些法律之前,我們常常指責舊的法律是‘不公正的’、‘道德上貧乏的’?!盵4]這段話恰當?shù)乇砻髁苏x原則之于法律的基礎地位。再次,如果說以上兩點只是從理論的意義上初步說明了法律在其內涵上必然包括某些道德因素的話,那么,在法律的制訂和實施中,它則直接表現(xiàn)出了某種道德的屬性。法學家富勒(Fuller)將前者稱為法律外在的或實體的道德;而將后者概括為內在的或程序的道德?!胺傻耐庠诘赖率侵阜傻膶嶓w目標;法律的內在道德則是指法律的解釋和執(zhí)行的方式問題?!盵5-1]實際上,富勒稱之為法律內在道德的東西,也就是法治所必須遵循的一系列基本的政治道德。富勒認為,這些道德的內容包括:(一)法律應具有普遍性,即法律不針對特定的人且同樣的情況受同樣的對待;(二)法律必須公布;(三)法律應適用于將來而不溯及既往;(四)法律必須明確,即法律應該使它所針對的人能夠充分理解其內容;(五)避免法律中的矛盾;(六)法律不應要求不可實現(xiàn)的事情;(七)法律應具有穩(wěn)定性;(八)官方行為應與法律規(guī)則一致[5-2]。總的來看,法律無論在它的內容或實體目標上,還是在它的制訂和實施的過程中,均需要道德因素作為基礎。這倒在很大程度上證實了這樣的一個命題:法治本來就源于一個以防惡為手段而追求善治的價值假定。

在法治發(fā)展的邏輯上,法律內容的合道德性,特別是法律制訂與實施程序的合道德性是法律權威生成的一個重要根源?!胺芍挥信c人們的道德認同相一致,特別是法律的實施過程符合社會政治道德的基本要求,它才能獲得社會成員普遍的尊重與信仰,也才有理由成為規(guī)范世界的一個權威,從而將理論上的法律效力轉換為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的普遍效力。如果沒有一定的道德基礎做支撐,法律就會缺少與社會相親和的中介,就會失去社會成員的內心認同,從而無法獲得他們的普遍尊重和遵守而僅僅成為紙上的東西?!盵3-3]

三、道德踐行離不開法律約束

社會良序狀態(tài)在根本上有賴于道德的作用,故道德的有效性構成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和基礎性要素?!爸贫鹊恼嬲σ廊粊碜杂趦炔?,是良心造就了我們所有的公民?!盵6]因此,適應道德有效性的要求是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所展現(xiàn)的又一理論邏輯。道德踐行離不開法治的作用?!胺墒堑赖碌谋U?,可以通過強制性規(guī)范人們行為、懲罰違法行為來引領道德風尚。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法律規(guī)范,使法律法規(guī)更多體現(xiàn)道德理念和人文關懷,通過法律的強制力來強化道德作用、確保道德底線,推動全社會道德素質提升?!盵7]

德治的基本特征是以各種正式的非正式的方式促使人們的道德養(yǎng)成,依靠道德的引導、評價、輿論等機制來影響人們的社會行為,就此而言,法治構成了德治的現(xiàn)實前提和保障條件。我們說法治的實現(xiàn)在根本上要靠法律本身的合道德性、要靠推進法律的整套體制是向善的,這并不是說,道德本身便具備了自我實現(xiàn)的全部條件,恰恰相反,它說明道德的實現(xiàn)要靠法律和一整套體制的推進和提供保障。其實,法律本身的存在就說明道德的軟弱和不足以自行。與法治需要德治相輔的各種理由相比,似乎德治需要法治相輔的理由更容易理解。因為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某種道德性不足的法律在一定時期可以得到強制實施,而道德規(guī)范通常只能在一個相對狹小的領域內部分有效,離開了法律的保障,它在一個更大的范圍內對人們行為的實際約束就會成為一個大問題。

在理論上,德治之所以需要法治作為其現(xiàn)實前提和保障條件,主要是因為二者對社會的作用機制不同。這種不同表現(xiàn)為:德治主要訴諸精神的手段,比如教育、說服、感化、輿論壓力等;而法治則不僅訴諸精神的手段,更以政治組織的物質強力作為最后之保障。因此,就德治機制對人們行為影響的不確定性而言,它的實現(xiàn)或對人們行為的影響獲得確定性的條件是:將部分重要的道德規(guī)范直接賦予法律的效力,即將道德轉化為法律;保持法治對整個社會道德領域的張力。具體來說,德治獲得這個條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于:首先,道德和法律在價值上某種程度的同一性和社會功能目標上的一致性,決定了道德轉化為法律,保持法治對道德張力的可行性。歷史上法律起源于道德和現(xiàn)實中法律與主流道德能夠相融的客觀基礎就是它們存在著價值上的同一性,而它們作為同一社會規(guī)范體系中不同性質的規(guī)范,其功能目標都在于通過對人們行為的調整達成既定的社會秩序。其次,道德和法律在規(guī)范上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和它們作用于人們行為的不同機制,決定了道德轉化為法律、保持法治對道德張力的必要性。就表現(xiàn)形式而言,雖然道德規(guī)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告訴人們應當做什么或不應當做什么,但一般說來它的內涵卻比較原則和模糊,往往缺乏明確、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這一方面會降低道德對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性影響;另一方面也很難應對社會關系日益分化的復雜局面。在規(guī)范形態(tài)上,道德規(guī)范往往只表現(xiàn)為義務,而缺少告訴人們可以做什么的授權性規(guī)范,這使得它對社會的發(fā)展(社會發(fā)展在很大意義上是人們可以做什么的范圍擴大的結果)以及發(fā)展所帶來的復雜關系的作用嚴重受限。因此,從道德表現(xiàn)形式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上來看,法律的出現(xiàn)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與道德相比,法律規(guī)范的表現(xiàn)形式要明確具體的多,它不僅包括了義務性規(guī)范,更特別發(fā)展了授權性規(guī)范。從而使在道德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規(guī)范體系適應了人的生活和社會的發(fā)展。在作用機制上,如前所述,德治或道德主要訴諸精神的、非正式的手段所產生的內心信念以及傳統(tǒng)習慣和輿論的壓力來影響人們的行為,這種作用機制在許多場合,特別是在人們的道德觀相互沖突或者在道德觀與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情況下,是蒼白無力的。然而,道德的多樣性是文明社會的一般特征,而道德觀與利益的沖突則是人們行為選擇經常面臨的問題,因此,德治的困難不僅在于它的作用機制軟弱無力,而且還在于隨著社會發(fā)展不斷擴大的觀念和利益的沖突是它根本無法面對的。這種困難在一個社會的轉型期間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而一旦道德轉化為法律,并通過這種轉化形成了對道德秩序的張力,德治便由此獲得了政治組織物質強力的剛性保障。

四、以道德滋養(yǎng)法治

法律獲得普遍遵守無疑是國家治理能力的集中體現(xiàn)和較高境界。這也就是說,國家治理必須重點解決法律在社會現(xiàn)實中的實際效力問題。顯然,普遍的公民道德素養(yǎng)的提高是應對這一問題的充分條件。因此,提供普遍守法所要求的這一充分條件,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展現(xiàn)的又一重要的實踐邏輯?!鞍l(fā)揮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須以道德滋養(yǎng)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須轉化為人們內心自覺才能真正為人們所遵行?!盵7]

法律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或實現(xiàn)涉及許多相關因素,其中包括了法律本身的合道德性、政治結構的適應性安排、公民普遍的守法意識等。如上所述,在法律與道德、法治與德治的關系中,我們強調法律的合道德性,是要強調法律作用于社會的目的,以道德為中介,說明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從理論上來說,一個法律體系具有了合道德性,就是說它符合了人們社會生活的一般需要,這僅是法律在社會中發(fā)生實際作用條件的一部分,而如果說道德是法律與社會關系的一個中介,那么,法律發(fā)生實際作用條件的另一部分就是人們普遍具有了相應的道德素質。當法律具有了合道德性而人們也具有了相應的道德素質的時候,法律在社會生活中實現(xiàn)的一個完整條件也就具備了。為此,“要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就要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依法治國創(chuàng)造良好人文環(huán)境?!盵1]

德治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對公民普遍的守法意識和習慣發(fā)揮作用。一是通過公民的道德養(yǎng)成所包含的他們對遵守社會規(guī)則的行為習慣來發(fā)揮作用。道德是一套社會生活的規(guī)則,它依靠人們內心向善的傾向獲得實現(xiàn);法律也是一套社會生活的規(guī)則,它不僅依靠人們內心向善的傾向同時也依靠社會組織力的保障獲得實現(xiàn)。因而人們守法的動機從來就是自覺的向善與懼怕懲罰的混合物,但在法律合道德性的情況下,人們守法的動機則特別依賴于內心自覺的向善傾向。因此,就一般情形而論,一個守德的人,大體上就是一個守法的人,反之亦然。一個人在日常社會生活中遵守道德規(guī)則所成之習慣,擴展開來,必然使他具有守法的傾向。二是通過德治所包含的將守法作為公民一般道德義務的必然傾向來發(fā)揮作用。法學家們一再宣稱:“大凡市民社會的法秩序沒有作為法主體的個人守法精神是不能維持的?!盵8]然而,什么是個人的守法精神呢?就法律秩序缺少這種精神便無法維持的情況來看,它只能是內化為人們心理、情感及意識之中的將守法視為道德義務的東西。將守法視為一種道德義務意味著因為法律是正確的而必須遵守它,而不是因為它是強制的才必須遵守它。也就是說,“法律可以創(chuàng)設特定的義務,卻無法創(chuàng)設服從法律的一般義務。”[9]服從法律的一般義務只能是道德上的。英國法學家米爾恩曾經說過:“假如沒有這種義務,那么服從法律就僅僅是謹慎一類的問題,而不是必須做正當事情的問題。一種實在法體系要成為實在,就只有在道德已經是人們實際關注的東西的地方,即,在這樣一個社會共同體中,這里的絕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承認他們具有道德義務,而且大部分社會成員能夠也愿意履行這些義務?!盵9]因此,在一個推行德治的社會里,由于人們普遍愿意且必須去做正當?shù)氖虑?,法律的遵守便會由此而獲得巨大的好處。守法作為一個道德義務,它還隱藏著一個深層的動力機制,即公民守法不僅表現(xiàn)為要履行自己的法定義務;而且也表現(xiàn)為要主張自己的法定權利,即以一種道德義務的立場來對待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正如有人所說:“為權利而斗爭不僅是法秩序成員的權利而且是其道義上的義務。”[8]

五、關鍵少數(shù)的崇德守法

現(xiàn)代國家治理的一個基本要求和特征就是形成法律至上的秩序狀態(tài)。而在現(xiàn)實意義上,這一狀態(tài)得以形成的關鍵則在于解決政府和官員的崇德守法問題。“法治的實質必然是:在對公民發(fā)生作用時,政府應忠實地運用曾宣布是應由公民遵守并決定其權利和義務的規(guī)則。如果法治不是指這個意思,那就什么意思都沒有。”[5-3]適應現(xiàn)代國家治理中政府和官員必須帶頭崇德守法的要求,是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所展現(xiàn)的一個重要的實踐邏輯。習近平指出:“要發(fā)揮領導干部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中的關鍵作用。領導干部既應該做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也應該做道德建設的積極倡導者、示范者?!盵1]

首先,領導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設是必須強調的一個關鍵性因素。我國具有德治的傳統(tǒng)。歷史上的德治主要是依托于科舉制及士紳制度建立起來的,亦即通過科舉制對官員和士紳道德品質的制度性塑造,進而再通過他們對社會正式或非正式的影響力來發(fā)揮作用的。因此,社會主義條件下德治的推行,也應尊重和汲取歷史中呈現(xiàn)的規(guī)律和經驗。其中,關鍵的一點就在于重視對黨政官員道德品質的塑造。現(xiàn)代中國的以德治國,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本遵循的。因而從本質意義上說,“以德治國,首先是針對各級領導干部而提出的思想道德約束,要求各級領導干部率先垂范,不僅要依法管理國家事務、依法行政,而且要以德管理國家事務、以德行政?!盵10]

其次,領導干部的道德素養(yǎng)決定了他們對待法律的立場和主觀態(tài)度,進而決定了他們守法的程度。用較學術的語言來說就是:在一般情況下,官員的道德素質與他們的守法程度呈正比例。從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要求來看,領導干部的守法是一個最基本的政治道德。有一種說法叫作“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這種說法盡管有片面的成分,但它所包含的守法是對一個人、一個組織最基本要求的思想則無疑是正確的,因為一個人、一個組織可以不做善事但卻不可做惡事即違背法律的事。因此,守法作為現(xiàn)代社會官員們最基本的政治道德,它與守德是完全一致的。在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內涵中,道德上的平等觀和為人民服務的道德原則尤為重要。與普通社會成員相比,領導干部的守法具有自身顯著的特點,既他們不僅要遵守調整普通社會行為的一般法,而且更要遵守調整他們職責行為的特別法。在第一種情況下,官員們道德上的平等觀對他們遵守一般法尤為重要;而在第二種情況下,他們恪盡職守的職業(yè)操守和為民服務的責任意識則是他們遵守特別法的道德基礎。

在中外歷史上,普通人的守法相對而言從來就不是一件難事,而官員和貴族則不同,他們基于政治和經濟資源的優(yōu)勢而形成的特權,在本質上是同法律相抵觸的,就像法律在本質上與特權、專斷相抵觸一樣。因而在歷史上掌握有特權的人們向來傾向于以不守法為習慣,而以守法為例外。要求這些人像普通人一樣守法是迄今為止法治史上的一件未最終解決的難題。因此,才有人將法治史定義為是人民爭取官員守法的歷史[11],也才有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在我國的現(xiàn)實中,受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更由于權力不愿受限制的本性,權力與法律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較集中的一個表現(xiàn)就是一些官員的特權思想較為嚴重,認為法律是專管老百姓的,自己可以超越法律之外。撇開經濟利益上的動因,應該說道德上的特權觀念是導致部分官員視守法為兒戲的重要原因。對相當多的官員來說,他們道德上的平等觀念可能仍只是表面上的,全然沒有內化為深層的道德原則和道德情感,這對他們守法的狀況影響很大。平等是現(xiàn)時代人們在道德觀上的一個典型特征,構成了現(xiàn)時代的一個基本道德原則。在理論上,它來源于人們關于自身的“類”概念。當這個“類”概念不僅只停留在人們的自然屬性意義上,而適用于社會領域時,便產生了人們在社會關系上人格平等的道德理念,制度上、法律上、經濟上的平等觀念不過是這一道德理念的進一步拓展。因此,在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實踐中,應特別注重對官員道德平等觀的塑造,而只有隨著他們平等觀的形成而發(fā)生的特權思想的減弱、崩塌,才能使他們的守法狀況有一個比較大的改觀。與道德上的平等觀對官員們遵守一般法的影響相比,職業(yè)操守可能更直接地影響著他們遵守調整其職務活動的特別法。這主要表現(xiàn)在有關的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對官員守法動機的引導和行為的道德約束等方面。在現(xiàn)時代“官德”或官員的職業(yè)道德中,為民服務僅是一個最一般的道德原則,它是我們理論上所說的“人民主權”合乎邏輯的一個結果,因此“人民的仆人”和“納稅人的雇員”等概念便必然使它成為官員行為最一般的道德準則。在這一道德原則之下,存在著諸如恪盡職守、敢于擔當、勤政愛民、公正廉明、剛正不阿、熱情服務等道德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對官員們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所提供的道德意識、人格、情感上的支持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剛正不阿是一個道德人格,它特指官員面對法外的壓力而堅守法律立場的可貴精神;恪盡職守是一個道德規(guī)范,它要求官員盡職盡責,完整地完成法律賦予的職責;而公正廉明則不僅要求官員在履行職責時以法律為準繩,更要求他們不要違背法律去做貪污腐化之事。由此來看,官員們職業(yè)道德素質的提高,必然同時提高他們的守法程度。從法治的觀點來看,最需推行德治的領域當屬官員職業(yè)道德的領域。

眾所周知,撇開體制的因素,無論什么樣的法律最終都是要靠人來執(zhí)行的,具體來說就是要靠官員們來執(zhí)行的,因而官員們的素質,特別是他們的道德素質對法律的執(zhí)行有著重大影響;而在現(xiàn)代追求法治的社會中,所有官員職責的履行都可以換算為法律的執(zhí)行,也就是說所有官員都有一個依法行使職權的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官員們的道德素質,尤其是他們的職業(yè)道德素質對法律的執(zhí)行影響就更大。透過各國法治史的經驗可以看出,法治越發(fā)達,它對官員道德素質、特別是職業(yè)道德素質的要求和依賴也就越高。歷史的經驗一再表明:“法治搞的好不好關鍵在人,關鍵在于有沒有一批高素質的執(zhí)法者,高素質的執(zhí)法者的造就是離不開德治的?!盵12]

猜你喜歡
德治守法規(guī)范
來稿規(guī)范
來稿規(guī)范
用“問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雷鋒(2022年2期)2022-04-12 00:08:12
PDCA法在除顫儀規(guī)范操作中的應用
來稿規(guī)范
以德治企,誠實守信
——湖北億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法治與德治并舉的哲學思考
人在網絡 也要守法
新農業(yè)(2016年13期)2016-08-16 12:12:42
文明守法路暢通——做自覺守法的“領頭羊”
敬畏與謙卑是守法之本
公民與法治(2016年2期)2016-05-17 04:08:21
怀远县| 华坪县| 吴忠市| 札达县| 华阴市| 舞钢市| 锦屏县| 沾益县| 马尔康县| 南乐县| 台湾省| 上蔡县| 萨迦县| 合阳县| 林芝县| 喀什市| 阿城市| 博白县| 淳安县| 临泉县| 潜山县| 桃园县| 柏乡县| 宣威市| 滁州市| 同心县| 伊川县| 定州市| 花垣县| 天水市| 东乡族自治县| 望奎县| 桂林市| 武川县| 公安县| 若尔盖县| 深水埗区| 将乐县| 临安市| 靖江市| 石楼县|